赣南客家文化艺术

合集下载

赣南客家舞龙灯文化探析

赣南客家舞龙灯文化探析

兰台世界2012·11月上旬比如赵君豪在担任《旅行杂志》总编时,曾在1934—1936年间陆续对马相伯、蔡元培等当时的二十多位时代名流以“旅行讲座”的形式进行了专题访谈,请这些名家就当时社会上关注的一些旅行方面的问题各抒己见,表达看法。

1937年,赵君豪对这些名家关于旅游主题的访谈,最终由中国旅行社以“旅行谈荟”的专题形式汇集出版,在社会上造成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又比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在闲暇时期也比较喜欢旅游活动,他曾写过一篇名为《南京》的游记散文,记述了其在南京游历时的详尽情形和心得体会。

在文章开篇,朱自清写道:“南京是值得流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在朱自清的南京之旅中,从鸡鸣寺的品茶、台城的登高、玄武湖的观湖、清凉山的赏景、莫愁湖的瞭望、秦淮河的泛舟、夫子庙的游览,一直到明故宫的深思、明孝陵的感悟、雨花台的畅想、燕子矶的寻味、中山陵的忖量、江苏省立图书馆的眷恋、南京茶馆的回味等,都留下了他坚实而沉稳的足迹。

尽管一些景点在当时尚属“冷门”,但这位散文大师却始终怀着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游走南京、领悟南京,他说的“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其实是对南京最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对于读者而言,在领略朱自清笔下南京盛景的同时,也可以一并感受到朱自清惯使的飘逸潇洒的文风表达,着实是一种再美不过的心灵大餐了。

参考文献[1]许春晓.民国时期中国旅游学术探索述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2]蒋湘妮.《旅行杂志》与中国旅行社[J].沧桑,2005(Z1).[3]贾鸿雁.民国时期旅游研究之进展[J].旅游学刊,2002(4).★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关于“客家”一词,清朝著名诗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1]17。

根据历史记载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2]9。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探微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探微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探微【摘要】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源远流长,工艺独特。

本文从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发展现状、文化价值和与当代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其传承与发展、未来发展以及重要性的分析,将展现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将有助于弘扬客家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以及促进社会的多元文化发展。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探微、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发展现状、文化价值、当代生活、传承与发展、未来发展、重要性1. 引言1.1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探微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传统的制作艺术中,通过精湛的工艺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锡器作为清代赣南客家传统手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通过对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进行深入探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的历史渊源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据史料记载,赣南地区的客家人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从事制锡工艺。

当时,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环境较为贫困,他们利用山区的锡矿资源,通过简单的工具和技术,开始制作一些锡器,如锡壶、锡杯等,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随着时间的推移,赣南客家人逐渐将制锡工艺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他们在锡器上加入了各种传统的客家文化元素,如客家篆刻、客家绣花等,使得每一件锡器都带有浓厚的客家风情。

赣南客家人还将锡器制作工艺传承下来,世代相传,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以保留至今。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的历史渊源丰厚而深厚,它不仅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制锡艺术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窥见赣南客家人的勤劳智慧,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2.2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的工艺特点一、选材讲究: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所使用的锡料都是精选的优质铅锡合金。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艺术特点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

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

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

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

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

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小丑及小旦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

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

载歌载舞,活泼轻松。

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

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

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

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

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

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传统剧目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

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钓,》等等。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目前客家主要居住在赣南地区,追溯历史,客家人是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

但客家人有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尤其是在居民建筑上,对现代建筑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特别值得研究和学习。

本文就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客家居民建筑及其文化的傳承建议,在开发的基础上加以保护。

标签: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设计元素客家居民的建筑以聚居建筑为主,其特点是防御功能强,在居民建筑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映了客家人独有的文化,在建筑元素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按照风水观念和实用性建筑的客家居民,使用价值高,美学价值也高,在建筑上非常值得细细研究,促进今后我国在建筑领域的长久发展,展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赣南客家居民的建筑类型(一)“围屋”。

赣南围屋,多由坚硬的青石砌成,外墙的墙体上设有炮眼口,有很强的防御功能,是当时老百姓安心温暖的家。

(二)“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在历史考察中,与中原贵族的大屋很是相似,前半部分是半月形池塘,后半部分是半月形房屋建筑,从整体来看就是一个太极图。

(三)“厅屋组合式”。

厅屋组合式中最独特就是“门榜”文化,“门榜”文字主要是姓氏郡望、嘉德懿行、警策铭记等格言,是一种文化上的潜隐教育总而言之。

二、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一)赣南居民建筑中的风水文化。

客家人在居民的建筑上是极为讲究的,在建筑中最能体现的就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当中建筑,他们都会充分的尊重自然,根据地形进行建筑,不会过多的去改变自然形态,将整个建筑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体。

比如客家的“围屋龙”整体是由两个半月组成,正厅也会有半月形的山丘,门前有半月形的水池,整体的太极图意味这阴阳平衡,而正厅和门前的半月则是因为客家人认为龙胎是半月形。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有利于排水,同时也能合理地运用土地,而且有大自然承托的居民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1]。

赣南客家文化的历史源流

赣南客家文化的历史源流

追溯客家的来源要从客家先民的入迁开始考据。据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中介绍,客家先民由中原迁往南方,以及迁南方之后,又再度播迁扩散,其大规模的迁徙有五次,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客家民系。
第一次大迁徙,起因于从东汉后期至西晋的“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
客家人迁居南洋群岛和南北美洲,主要发生在第三、第四、第五次大迁徙的过程中。到到了明末清初,有更多的客家人赴海外经营垦殖业,开辟埠头。当时南洋各地,遍布客家侨民。后因太平天国失败,黑旗军覆灭,粤西土客械斗而走避海外的,也为数甚多。这些客家先民在自北往南的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的过程中,一面竭力保持和发扬中原旧有文化,一面努力适应南方新环境、创造新经验、培育自己的新文化,而形成了一支不同于汉族,又别于当地民族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新的人文共同体—客家。
赣南这片红土孕育了不少客家英才。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母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书画家徐思庄和罗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俐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等。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赣南客家人民为争取翻身解放,献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也产生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将军,如古柏、萧华等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产生了54名将军的兴国县,素有“将军之乡”的称谓。如今“京九”铁路正从赣南客家腹地贯穿而过,与“京九”分叉平衡的105等几条国道也以日渐一新的面貌坦露在客家地域。赣南客家,正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2、赣南客家人还创造出了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文化艺术。兴国山歌最早起源于兴国及与之相邻的泰和、万安、宁都、于都、赣县等地。这一地域位于赣江上游,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抵达赣南的第一站。客家先民在当地从事艰难卓绝的开发劳动之际,运用曾在中原广泛流传的民歌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和苦衷。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中原文化形式。据有关资料和客家先民南迁的路线以及兴国地区流行罗隐秀才抄歌本的民间传说分析,可以初步推断:兴国客家山歌实为中国客家山歌之祖,早在唐末就已经产生并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迄今在赣南客家人中仍是男女老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赣南采茶戏源于安远、于都、信丰、石城等县的采茶歌,后与明清之际闽粤客家人回迁赣南带来的采茶灯相结合,辅以茶篮、纸扇,遂发展成具载歌载舞特点,以客家方言道白的民间艺术。盛行于赣南各县,其传统剧目《茶童戏主》曾拍成电影。其他还有东河戏、宁都道情等民间艺术也是赣南客家文化的艺术奇葩之一。

赣南采茶舞的审美价值

赣南采茶舞的审美价值

赣南采茶舞的审美价值
1.浓郁的客家风情
赣南采茶舞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山区采茶过程中,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创造出来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采茶舞的题材主要是反映了赣南地区的手工艺人的生活,其中《打猪草》、《钓拐》、《补鞋底》等都是赣南采茶舞的传统经典剧目,其中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被称为赣南采茶舞的三绝,其中矮子步的表现形式较为夸张,但不失风趣和幽默。

能够形象的反映出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浓郁的赣南风土情怀;单袖筒则是赣南采茶舞中对图腾崇拜的反映,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征;扇子花这一舞蹈动作是由制茶工艺中使用大蒲扇扇风以提高茶叶质量演变而来,也是对客家采茶工艺的反映,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

2.诙谐欢快的乡土韵味
民俗传统艺术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具有娱乐性,因为民俗传统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由劳动人民创造,主要是为了丰富生活和庆祝节日所需,因此,民族传统艺术较为贴近生活,具有幽默风趣的特征,采茶舞是赣南客家人传承下来的重要民俗传统艺术文化。

采茶舞中丑角的角色表演较为独特,在表演中能够运用屈腿、颤腿等方式表演矮子步,同时还将制茶时的拉风箱动作结合矮子步进行诙谐表演,极具诙谐欢快的特征,使得采茶舞更具情趣韵味,乡土气息浓厚,营造出欢快的表演氛围,能够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激励赣南地区的茶艺手工艺者更加努力的进行生产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采茶舞表演诙谐欢快、朴实富有幽默感的特点,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精神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

江西赣南采茶音乐舞蹈

江西赣南采茶音乐舞蹈

江西赣南采茶音乐舞蹈本文通过对赣南采茶舞三大特色的研究,以窥见其精华,开拓舞蹈艺术视野。

采茶舞作为江西特色舞种,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研究。

本文通过对赣南采茶舞三大特色的分析,以窥见其精华,开拓舞蹈艺术视野。

一、赣南采茶舞的现状(一)赣南的地理优势赣南,坐落于江西南部,临近福建西部和广东北部。

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

“采茶舞”主要发源于安远县、信丰县一带,在那里山高水甜,云雾环绕,雨水充沛,热量充足,气候温和湿润,是盛产茶叶的黄金地段,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赣南人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勤劳的客家人在这里垦荒种茶,他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客家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赣南采茶戏。

其历史悠久,迄今已有300多年。

毋庸置疑,采茶舞是因为茶而引起的。

是由客家人在采茶劳动中产生的。

茶农们在山上采茶时比较喜欢相互以对歌的方式减轻劳作的疲倦,从而增加劳动的热情。

在这样的氛围下,采茶歌逐渐成了赣南人家喻户晓的特色歌曲,客家人喜欢闲暇之余或者每逢佳节,带上采茶工具而载歌载舞。

随着时光渐渐演变成了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舞就是在赣南采茶戏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舞蹈表演方式。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扬长补短,相辅相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其不断发展进步。

(二)赣南采茶舞的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

采茶舞作为赣南当地的一种特色舞蹈,是赣南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聪慧的赣南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是睿智的赣南老表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在劳动和生活中缔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它记录着赣南客家人的风土人情。

采茶舞的动作来源于茶农采茶时随意舞动的肢体动作,轻松自如,自然随意,简简单单。

仅仅是为劳作之余的愉悦、放松。

可谓“赣南人民真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在采茶舞里所有用到的道具都是茶农们劳作时使用的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譬如采茶用的篮子、天气燥热时用的扇子、背篓等皆是赣南采茶舞中的重要道具。

赣南客家民居

赣南客家民居
同邑陈氏,于南宋绍兴三年(1192年)由泰和迁居营前,宗支繁衍,至第七世(约当元朝后期),已经有了 相当的经济基础,遂开始建宗祠,旋又建分祠。明初又开始修族谱。
围屋文化
宗族文化
构造艺术
主要特征
围屋虽是以防卫为主要特征的民居,但因建围者均是富商巨室或地方名绅,所以,他们在建围时除考虑如何 将围屋建得坚固、易守难攻外,还着意于如何将围屋建得气派和富丽堂皇。因此,在围屋的构造艺术上,往往竭 尽精巧之能事,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
赣南客家民居的建造,是中国古建筑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世界古代建筑的奇葩。
厅屋组合民居
宅居风水
结构特点
门榜文化
“厅屋组合式”民居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四扇三间”,也称“三间过”,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为 厅,次间为室,厨房、牲舍、厕所等一般傍房搭建或另建,这是赣南最普遍的民居。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 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 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这样便构成了一幢封闭式的由两个单 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两堂式”,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
1.组合扩展性
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从其最简单的一明两暗三间过,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进十八厅那样的 大房子,无不体现其成组向前、向左右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此模式在选址开基之时,就藏下了其发展的势头。 客家人也常因宅基的拓展问题发生纠纷,乃至宗族械斗。这种扩展性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孙发达,开拓进取,不 断向前的心愿。
赣南客家民居
赣南民居的主流形态
目录
01 厅屋组合民居
03 产生背景
02 围屋民居 04 围屋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客家文化艺术赣南客家文化艺术赣南,有着约占江西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的沃土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

数百年,乃至近千年的历史沉淀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时隐时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还在继续沉淀或正在消失。

因而发掘研究这些文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

一、赣南的戏剧、民歌和曲艺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

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

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

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

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

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

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

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肖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

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

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

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贰ⅰ斗缬杲忝没ā芬蚕群蟊话嵘弦?弧!缎っ米印贰ⅰ恫蛊? 鞋》、《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

《试妻》获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二等奖。

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为赣南客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

东河戏,是廷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

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刍形。

清初,坐堂班与苏州来的一批以演唱昆曲为主的戏班合并,建?;凝秀班",将二种表演形式融合为一,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

东河戏流行于赣县、兴国及与其相邻的万安、泰和、吉安一带。

东河戏的角色分为九角头制,即老生、正生、小生、老旦、花旦、大花、二花、三花九行。

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

代表剧目有《雷锋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六国分相--刺股记》等。

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赞》、《送朗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民歌高亢刚健,朴实无华,有山歌、灯歌、风俗歌、小调、号子、儿歌等。

赣南民歌大体可分为三个地域特点,一是南部的."三南"即龙南、定南、全南三县及东北部的寻乌、兴国,地理与广东部分地区接壤,语言相近;二是处于赣南东北边区的瑞金、石城、宁都三市(县),部分地域与福建交界,但中隔大山,语言差异相对较大,此区域的灯歌较著名,山歌受赣中影响较大;三是赣南中部的赣县、南康、信丰、于都等县市。

由于靠近大江大河,船号、木排号子很流行,语言也较平和。

赣南山歌的旋律起点音较高,然后大多来个高音拖腔,音调下行至主音结束。

兴国山歌是诸县山歌中,旋律最美,最著特色的山歌,以即兴行腔为法。

节奏自由优美,随唱随答,甚至中段用鼓伴奏?;哎呀嘞"是兴国山歌中最常用的感叹用语。

赣南小调很多,大体可分本地和外地小调两种。

本地小调以交情歌为代表,还有叫化歌的"莲花落"等。

赣南风俗歌有年歌、婚礼歌、丧歌等。

此外还流行道教音乐;有海青、碗花、上告等。

灯彩是赣南民间古老的传统歌舞,有龙灯、鲤鱼灯、摆字灯、高灯、狮子灯、云灯、茶蓝灯等近20种。

大多用锣、锁呐、鼓伴奏,载歌载舞非常热闹,灯歌则是在灯彩表演中演唱的小调音乐,常见的有斑鸠调、进坑歌等。

花灯又有耕田花鼓与灶背花鼓,又有进门歌和出门歌等趣味盈然。

赣南地方曲艺主要有南北词、道情、古文。

南北调系清道光年间由南昌传入赣州经与本地民间曲艺结合,在曲俊⑶?骱捅硌萆闲纬闪擞凶砸训胤教厣?哪媳贝省D媳贝识嗔鞔?诤佣?母酉亍⑿斯?⑷鸾鸺靶欧帷⒋笥唷⒚霰庇朊鑫鞯鹊兀?愿又菽媳贝省⑿斯?媳贝饰??D媳贝视?80多种词目,如《天宫赐福》、《安安送米》,一般由7-13人围桌板体腔弹唱,词少腔长,精明紧凑。

宁都道清原系明代从外地传入的曲艺,是清初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是具体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曲艺。

由1人或多人演唱,节奏变化较大。

曲调不板腔、联曲混合体有引子、曲头、尾子。

传统节目有3000余种子,以《銮刀记》、《烟刀记》为独有。

于都古文,清道光流行于都,多为盲人用地方语言演唱,演员、乐师系一身,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用勾简式渔鼓、竹板、小鼓伴奏。

一般4句,上、下对应,即兴表演成份多。

二、工艺美术剪纸与纸扎艺术在赣南古代就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种喜庆、娱乐活动中,起着寓意和装饰作用。

剪纸艺术用一把剪刀便可剪出许多生动、朴实的画面,常见的有"五谷丰登"、"三星高照"、"八仙过海"、"岁寒三友"、"喜上眉梢"等,衣裳、肚兜、鞋、帽上的刺绣也都是先剪纸样,摹到布上再刺绣的。

纸扎艺术在民间更为盛行,以竹为骨扎好架子,面上贴彩纸、布、绢和剪好的图样。

纸扎多是龙灯、动物、花卉、人物、彩船等,在春节、喜庆、庙会、宗族活动中广泛流行。

旧时仅宁都县城就有纸扎店铺100多家。

赣县田村老艺人刘盛涵家传的花灯、人物纸扎艺术十分精湛,1995年6月获取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雕刻艺术,在赣南主要有木雕和石雕。

木雕以赣州、龙南、赣县艺人较多,善雕花板,广泛用于家俱、建筑之中。

许多通雕、浮雕多在牌坊、民居祠堂、庙宇建筑中应用,即是一件艺术品又充当实用构件。

如鳌鱼、卷草雀替和雕刻的隔架、斗拱、翼拱、窗门格扇等。

石雕以兴国、赣县艺人为多,兴国盛产质地细腻的红石,赣南及赣中许多地方的大型石雕有不少是兴国红石,如乐安县流坑的一对大石狮均出于兴国。

花岗岩也是赣南盛产的石材,多用于建筑和大型石雕。

如宁都、南康、石城的一些牌坊、桥的栏板、望拄和门楼、柱础、石狮等。

刺绣艺术在赣南客家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多应用在衣、鞋、帽、裙、肚兜、荷包、床帘、轿帘等生活用品和服饰上。

做工精细,风格古朴,立意多为吉祥与美好生活,色彩以红、黑、黄为多,风格独特。

古代赣南盛产瓷器,唐宋达到高峰。

以宋代赣州七里镇窑最为出名。

七里镇窑产品以青白釉瓷、薄胎赭者色釉瓷、黑釉窑变为典型产品,瓷品纹饰以团菊、花卉卷草。

图案丰富生动的黄陂窑青白釉瓷和以印花戏剧故事装饰为代表的固厚元窑及色泽乌黑光亮的东山坝窑黑釉瓷,还有釉色青白淡翠的寻乌上甲窑等,这些都是当时赣南质量优秀的瓷器。

从瓷器的装饰艺术上看赣南瓷器多以花卉、人物的刻花或少数印花、窑变为主要表现手法,以龙窑烧造为主。

赣南自古就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客家地区。

有不少闻名于世的美术家和文学家。

兴国人钟绍京不仅是唐代宰相而且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以清秀端庄的小楷为世人所崇。

清初著名画家宁都人罗牧工画山水名声很大,被时人排名于五代画家董源与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之间,赣南的文学巨子更是辈出不穷,有唐代诗人家綦毋潜、南宋诗文雅健的赣县人曾几,清初"易堂九子"中的宁都魏禧、魏源,还有才华横溢的瑞金杨以任,先后入翰林的大余一门"四戴"--戴第元、戴均元、戴心亭、戴衢淳。

赣南的堪舆文化名闻遐迩,杨派风水以杨筠松为祖师在曾文山等人的继承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明永乐七年赣南的廖均卿、曾从政等人均因择皇陵有功而受皇封。

与文化发展直接相关的赣南书院文化在北宋时就具有规模,时任赣州通判的周敦颐就已开坛讲学,授?;二程"(程颢、程颐),后来,濂溪书院成为赣州历史上经久不衰的著名书院。

'文天样少年时代百里寻父来到赣县吉塘读书。

明代王阳明也在赣州开坛讲学,给后人留下赣州通天岩内"观心"的一段佳话,后人又设阳明书院"发扬光大"宋代赣南各州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学就已达14所,书院12所。

王安石还专著"虔州学记"以记府学的迁址。

大余的周程书院也运近闻名,为皇帝赐书"道源书院",文天样为兴国的安湖书院做记,宋代书院文化得到社会和官府的大力支持,明清以后书院更是迅速发展,成为赣南民间或半官半私的讲学和教育场所。

三、文物名胜以通天岩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艺术是赣南古代客家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天岩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赣州市西郊10公里,开创于唐末宋初时期。

是江南现存最大的古代石窟,内有翠微岩、通天岩、同心岩、龙虎岩、忘归岩、观心岩6个洞窟,共有石刻造像359尊,石龛279座及宋以来的题刻128品,造像均为佛像菩萨、比例准确,气韵脱俗以通天岩窟中的数龛造像最为出色,是唐末北宋初期的精品。

最早者为北宋熙宁六年(1073)题刻,以明代王阳明和唐邦佐书法最佳。

北宋绍圣年间,苏东坡游通天岩访赣州著名隐士阳孝本。

二人一见如故,促膝谈心携游赣城成为佳话,后代文人骚客不继"后坡公至"提留诗话于通天岩。

罗田岩位于于雩都县南郊2.5公里,南朝时即有建寺,在罗田岩的悬岩峭壁上刻有唐以来的百余首题刻,可以以辩认的尚有20多条,其中年代最早的要算北宋嘉祜八年(1063)周敦颐《游罗田岩》的七言绝句,还有南宋岳飞、文天样、明代王阳明等名人的题刻。

此外龙南玉石岩、宁都翠微峰、石城五龙岩、兴国大乌山、会昌汉仙岩、赣州马祖岩、龙潭等地均分布有宋、元、明时期的许多摩崖石刻,当中不泛有文天样、王阳明等名人手迹。

然而赣南最早的题刻却当数上犹双溪乡石门溪旁的一方西普题刻小诗。

最大的题刻则是崇义县思顺乡桶江村刻在一块高8米,宽14米巨石上183字的"茶寮碑",记述了王阳明当年镇压崇义农民起义炫耀武功的"丰功伟绩"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