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的药理作用
黄连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黄连的药理作用有哪些黄连又叫川连、鸡爪连,黄连极苦,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
此外还是降血压、降血糖的中药,在中西医上都有应用。
那么,黄连有哪些功效和作用呢?大家都知道吗?如果不知道,接下来请跟着店铺了解吧。
黄连的功效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
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阴,痞满呕吐。
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
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黄连的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黄连煎剂100%浓度,平皿法实验表明对痢疾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7种革兰氏阴性菌及葡萄球菌、a-溶血性链球菌、B-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5种革兰氏阳性菌皆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2、抗真菌作用黄连煎剂15%浓度对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铁锈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8%浓度对狗小芽胞菌、絮状表皮癣菌、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10%浓度对共心性毛癣菌、20%浓度对红色毛癣菌、25%浓度对足跖毛癣菌、35%浓度对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
黄连水浸剂1:3浓度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菌、铁锈色小芽胞菌、羊毛状小芽胞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考夫曼一沃尔夫氏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紧密着色芽生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抑菌作用。
3、抗病毒作用黄连煎剂50%浓度0、1ml/蛋,鸡胚法试验表明对流感病毒PR8株、甲型流感病毒56-S8株、亚甲型病毒FMl株、乙型流感病毒Lee 株、内型流感病毒1233株均有抑制作用。
黄连煎剂25-100%浓度对乙型肝炎病毒DNA有抑制作用。
小檗碱0、5mg/蛋,能有效地降低沙眼病毒感染鸡胚的死亡率,并抑制病毒原生小体的产生。
中药黄连药理作用及其在动物医学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药黄连药理作用及其在动物医学上的应用研究进展作者:曹国文来源:《兽医导刊》 2014年第4期曹国文/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农业部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又分别习称为“味连”、“雅连”和“云连”。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泄火解毒功效,主治湿热泻痢、心火亢盛、胃火炽盛、肝胆湿热、目赤肿痛和火毒疮痈等。
(一)黄连的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
匡铁吉等研究了黄连素对结核分支杆菌的作用。
结果表明,在体内外抗菌筛选中,黄连都显示了较好的抗菌作用。
李巧如等采用体外筛选的方法,测定了黄连、大青叶等18种中草药初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量(MIC),结果显示,黄连水提液和醇提液对三种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郑进保等研究了黄连和乌梅水提液对肠道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0.001g/ml黄连和乌梅水提液均能够有效抑制产气荚膜梭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0.005g/ml黄连水提液对大肠杆菌的生长表现较强抑制作用。
李俊超等研究了黄连提取物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黄连提取物对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不同株型抑菌效果有差异。
李国旺等进行了黄连、贯众等10种中草药对沙门氏菌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黄连、贯众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最好。
李国旺等研究了黄连、连翘、紫花地丁、黄芩和白头翁5味中药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抑菌效果。
结果黄连抑菌活性最强。
张先福等研究表明,以黄连、黄柏和甘草组成的复方黄连汤水提醇澄浓缩液对鸭疫里默氏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
黄玲等研究了黄连、乌梅等12种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乌梅、黄连和五倍子抑菌活性最强。
史跃杰研究表明,黄芩、黄连对牙龈紫质单胞菌、中间普氏菌、核梭杆菌3种厌氧菌均有体外抑菌活性,而黄连对中间普氏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最强。
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备受研究者。
本文将简要概述黄连的历史、现状,重点阐述黄连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湖南等地。
自唐代起,黄连就被载入医药典籍,被誉为“药中之王”。
随着现代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黄连在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逐渐得到证实,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黄连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菌等。
生物碱类化合物则以小檗碱、黄连碱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黄连中还含有一些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等作用。
这些化学成分共同赋予了黄连多种药理作用。
自20世纪60年代起,研究者开始对黄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黄连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逐渐发现了黄连中多种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
如小檗碱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抗炎等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黄连碱则具有抗氧化、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者还发现黄连中的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等作用,为黄连在抗炎、抗氧化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研究者对黄连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逐渐深入,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黄连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备受。
近年来,研究者对黄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黄连中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随着现代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黄连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未来,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黄连的药理作用机制,以期发现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治疗策略,造福人类健康。
黄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黄连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

黄连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黄连是临床常用大宗药材之一,是传统的抗菌抗病毒药物,抗菌谱广。
近年来,随着老药新用的提出,黄连抗癌、降糖等新的药理机制被发现,新功效的黄连制剂及配方将被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标签:黄连;药理作用;有效成分;黄连制剂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为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目前发现的黄连属植物约有16种,主要分布在北温带。
我国发现的黄连属植物有6种,分布在西南、中南、华东和台湾等地,其中湖北利川和重庆石柱是黄连的主产地[1]。
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徐锦堂教授创造的“栽培黄连的玉米和造林遮阴技术”,原创地即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县福宝山。
黄连最早记载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2],“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
明目,肠,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久服令人不忘[3]。
一名王连。
生川谷”。
《伤寒论》共载113方,其中使用黄连的有12个,使之成为使用最多的药物之一[4]。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主要功能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心火亢盛、高热神昏、心烦不寐、目赤吞酸、牙痛、消渴及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5]。
黄连作为民族药材应用也很广泛。
藏医用黄连,取其功效“清疫疠热,续筋骨”(《晶珠本草》)。
土家族用黄连治“目赤肿痛、烫伤、痢疾”(《土家族医药学》)。
彝医用黄连,主治小儿腹积、风水疔疮、烫伤、四六风、赤白痢疾(《启谷署》)、驱蛔虫(《造药治病书》)、梅毒(《老王斗彝族医药书》)。
瑶医用黄连,治“高热心烦、衄血吐血、菌痢、肠炎腹泻、目赤肿痛、黄疸型肝炎、口舌生疮、中耳炎、痈疮肿毒”(《中国瑶药学》)。
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治痢以黄连为君。
《本草纲目》中记载“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6],黄连根茎中含有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其中小檗碱(Berberine,Ber)又名黄连素,为黄连的主要成分,含量约为5%~8%,具有对热不稳定性,有极其广泛的抗菌谱,对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金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肠道感染引起的菌痢、化脓性中耳炎和眼结膜炎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7]。
黄连清热燥湿的中药

黄连清热燥湿的中药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及积累,中药已经形成了庞大而丰富的体系。
黄连作为中药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病症的治疗。
本文将就黄连的清热燥湿功效进行论述。
1. 黄连的来源与性味黄连,科名为马鞭草科黄连属,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
它是一种常绿性草本植物,根茎较细,颜色呈黄色。
黄连的性味呈苦寒,具有较强的清热燥湿的功效。
2. 黄连的药理作用黄连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黄连素和黄连苦素。
这两种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黄连的苦味可以引起口腔黏膜的兴奋,进而刺激胃液的分泌,增强消化功能。
此外,黄连还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排泄,对胆固醇血症有一定的疗效。
3. 黄连的主要功效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利胆、消炎等功效。
在临床应用中,黄连常常被用来治疗因湿热引起的疾病,如湿热黄疸、湿热痢疾、黄疸型肝炎等。
黄连可以清除体内的湿热毒素,促进湿气的排出,从而达到清热燥湿的作用。
此外,黄连还可以舒肝利胆,帮助消化,对胃肠功能不佳、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 黄连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黄连可以煎煮后内服,也可以外用于湿疹、痈肿等疾病。
但需要注意的是,黄连具有苦寒的性质,长期大量服用有可能引起脾胃虚寒、寒凝痈症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黄连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消化,严格控制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5. 黄连与其他中药的搭配应用黄连可以与其他中药进行搭配应用,以增强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
常见的搭配有黄连与黄芩、黄柏一起使用,以加强清热燥湿的作用;也可以与草果、木香等药物搭配使用,以增强湿疹等皮肤病的治疗效果。
总之,黄连作为一种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中药,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使用时需要谨慎,按照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以确保疗效的发挥,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于患有湿热症状的患者而言,黄连可谓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药物。
黄莲的功效与作用

黄莲的功效与作用黄莲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被称为黄连。
它的功效与作用非常广泛,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黄莲的主要功效包括清热燥湿、疏肝胆、解毒等作用,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莲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黄莲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黄莲入药后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燥湿除湿的作用。
黄莲中的化学成分黄连素具有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如嗜酸乳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黄莲还具有通达三焦经络、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湿热壅盛、水液停滞导致的相关症状,如黄疸、尿赤、小便短赤等。
其次,黄莲具有疏肝胆的功效。
黄莲中的化学成分黄连酮酸具有很好的镇静、安神、抗抑郁作用,对抑郁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黄莲还可以调节肝胆气机,改善肝气瘀滞引起的相关症状,如胸闷、胁肋胀痛等。
黄莲中的黄连酮还具有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此外,黄莲还具有解毒的功效。
黄莲中的黄连素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对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肠胃感染等引起的病症有显著的疗效。
黄莲还可以清热解毒,对中毒引起的热证和湿疹等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黄莲中还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对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黄莲还具有抗炎、镇痛、耐缺氧、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黄莲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减轻炎症反应,起到抗炎作用。
黄莲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可以用于头痛、胃痛、牙痛等疼痛症状的缓解。
黄莲可以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对缺氧引起的脑损伤和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黄莲中的黄连酮酸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黄莲还具有降血糖、降脂、降压、促进消化等作用。
黄莲中的黄连酮酸可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黄莲中的黄连酮酸和黄连素可以抑制脂肪合成、促进脂肪氧化,降低血脂水平。
黄莲中的脂肪类物质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对高血压有一定的疗效。
黄连的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

黄连的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1. 黄连的功能黄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具有多种功能和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与保健。
以下是黄连的主要功能:•清热解毒:黄连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由于热毒引起的各种疾病,如感冒发热、咽炎、口腔溃疡等。
•干湿泻火:黄连能够干湿泻火,适用于湿热痰浊引起的症状,如湿热黄疸、湿疹、痰火咳嗽等。
•抗菌消炎:黄连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肠胃炎、胃溃疡、口腔感染等。
•抗病毒:黄连对于一些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辅助治疗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疱疹等。
•调节免疫:黄连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于一些免疫调节方面的疾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 黄连的主治黄连在中医药中有着广泛的主治范围,主要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外感发热: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由于感染引起的发热有一定的疗效。
•口腔溃疡:黄连可用于口腔溃疡的治疗,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
•咽炎、扁桃体炎: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可用于咽炎、扁桃体炎等疾病的治疗。
•胃炎、胃溃疡:黄连对于胃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湿疹、痤疮:黄连具有干湿泻火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痰浊引起的湿疹、痤疮等疾病。
•腹泻、痢疾:黄连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对于腹泻、痢疾等肠道感染有一定的疗效。
•肝炎:黄连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可辅助治疗乙肝。
3. 黄连的用法与用量黄连可作为中药材用于煎汤、冲剂、药酒等制剂中,也可以加工成中药颗粒、胶囊、丸剂等口服剂型。
•内服用法:一般可将黄连煎汤饮用。
每次用量约为5-10g,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可调整剂量。
•外用用法:黄连也可外用于湿疹、痤疮等病情。
可将黄连加工成外用贴剂或煎汤擦拭患处。
在使用黄连时,需要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合理控制用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过量使用。
4. 注意事项在使用黄连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老人应避免使用黄连。
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1)

通过对 118 种韩国常用处方中抗炎草药的筛选 , 发现黄连 的甲醇总提取物在终浓度为 011mg/ ml 时就能对由脂多糖引 发的巨噬细胞系 ( RA W 26417 细胞系) 50 %的肿瘤坏死 - α因 子 ( TN F - α) 的产生量起抑制作用 ,且能显著抑制体内 TN F α的产生 [4 ]。
处理后 , 013 % ( W/ W) 的丁醇部分能抑制 19 %的乳食品的 光氧化作用 [11 ]。
312 黄连中自由基清除剂的分离 以 1 , 1 —苯基 —2 —间三硝苯基肼作为自由基标准物 , 从
黄连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了 ( + ) 落叶松脂素和反式阿魏酸 对羟基苯乙酯两种自由基清除剂 , 且两者均具有超氧化物歧化 酶样作用 。其中 ( + ) 落叶松脂素比抗坏血酸的自由基清除活性 更强 [12 ]。
参考文献
[ 1 ] 赵灵芝 ,朱丹妮 ,严永清 1HPL C - EL SD 法测定黄芪甲苷 的含量[J ]1 药物分析杂志 ,1999 ,19 (6) :4031
[ 2 ] 王智华 ,胡蓓莉 ,洪筱坤 1 几种黄芪属植物的生物活性成 分的比较研究[J ]1 药物分析杂志 ,1995 ,15 (增刊) :3121
表 4 黄芪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mg/ ml)
Ta b 4 Determinat ion results of the content of a stragal u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连的药理作用
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常绿草本。
又名川连、味连、鸡爪黄连。
以根状茎入药。
因其根如连珠而色黄,故名。
主要产于中国四川、湖北、陕西等省。
以四川栽培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80%,销全国各地,并有出口。
黄连是国家保护植物。
株高15-25厘米。
根状茎黄色,常分枝成簇生状,形如鸡爪,节多而密,生多数须很。
复叶基生,叶片卵状三角形,3-5全裂,裂片再作羽状深裂。
根状茎用作中药时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功效,可治时行热毒、高热烦躁、泄泻痢疾、口疮、痈疽疔毒等症。
药理试验证明,有抑菌及抗病毒、抗原虫作用,并能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
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另含黄柏酮、黄柏内酯等成分。
黄连素的降血糖作用明显,且呈量效关系。
但专家指出,服用黄连素降血糖副作用较大,有一定风险,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其主要副作用可能就是横纹肌溶解症及乳酸中毒症。
黄连素的药理作用:具有显著的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降低胆固醇、抗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
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常用的盐酸黄连素又叫盐酸小檗碱。
黄连素能对抗病原微生物,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胃炎,它无抗药性和副作用。
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葡菌等引起的肠道感染(包括菌痢)、眼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有效。
对幽门螺旋杆菌也有作用,而能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减轻。
小檗碱(Berberin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较强抗菌作用,对白喉、枯草、百日咳、布氏、结核等杆菌也有抑制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和福氏痢疾杆菌对Berberine易产生抗药性,但与青霉素、链霉素与金霉素之间无交叉抗药性.黄连煎剂及水浸液对堇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星形奴卡菌等14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体外及鼠体内阿米巴原虫、沙眼衣原体、滴虫均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