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四世同堂》之感想

合集下载

阅读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感想5篇

阅读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感想5篇

阅读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感想5篇阅读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感想1无奈去看《四世同堂》深有感触,的确:星移斗转,物是人非。

八年左右的时间,一个大北平,一条小巷子——小羊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作者选择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北京城,以一家四世同堂作为故事的主线。

北平城,数朝古都,中华民族文明的精粹。

四世同堂,中国特色的以家庭为中心的群居现象。

小羊圈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小片住宅区。

人常说,逆境见人心。

这艰苦的八年,这屈辱的八年,坏人坏得更彻底啦;本性善良的人们也开始摇摆不定;好人们异常艰难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个人认为,《四世同堂》最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刻画。

众生百态,栩栩如生——大赤包,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坏到骨子里了。

老舍有个比喻非常形象:苍蝇,那种专叮粪便的苍蝇。

她不在乎自己的所作所为祸害到了整个民族,只要她有荣华,她可以显摆!为了荣华,她可以出卖邻居;为了富贵,她可以逼良为娼。

在她身上我没有找到一丁点的仁爱之心。

自己的亲生女儿,也只是一块踏脚板而已。

瑞丰,自私自利,是非不分。

他让我理解了“无聊”这个词的意义。

假如生活在太平年月,他应该很幸福。

只要有热闹,有美食,他就满足,可惜不幸他投身在了兵荒马乱之际。

他的另一大不幸,在于他没有是非心、正义感,甚至于他把标准订在了有没有热闹可看,是不是有美食可吃。

这个叽叽喳喳、絮絮叨叨的人不明白还有亡国之痛,不明白尊严是什么。

又假如他遇到了良师益友,那么他至多庸庸碌碌,大不该走向罪恶。

及至他为了一顿美食不明不白地丢了性命,一段悲剧就此结束。

若是说大赤包之死令人拍手称快,那么对于瑞丰之死,终究还是有点怅怅然。

钱诗人,嫉恶如仇。

也许他最初的转变是仇恨的驱使,那么,到最后他放过冠晓荷,该是一个认识上的升华。

那团狭隘的报私仇火焰已经熄灭,对侵略者的仇恨却仍然在他胸中熊熊燃烧。

他,爱好和平,爱好生命,善良,与世无争,超凡脱俗。

在侵略者面前,他,正义凛然,不惧生死,意志坚定,爱憎分明。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精选7篇)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精选7篇)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精选7篇)四世同堂的读后感(精选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世同堂的读后感(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1《四世同堂》,一部老舍先生笔下的巨作,跟我们娓娓道来北平沦陷时期,日寇铁蹄下老北平胡同里发生的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浓浓的家国情怀。

在纷乱的年代里,随着主人公的坎坷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有国才有家,家和国的命运是深深地连在一起的。

住在小羊圈胡同里的老街坊们足足有二三十户,在被日寇占领,“北平哭泣”的年代里,人人都惶恐不安,甚至连踏出家门都是件冒险的事情。

国难当头,就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射出老北京胡同里的世间百态。

以冠晓荷等人为代表的汉奸群体,为了一己私欲,不惜背叛自己的祖国,出卖自己的同胞,可谓“有奶便是娘”。

他们满心以为,投敌卖国会给自己带来荣华富贵,可最终等待他们的,竟然是日寇惨无人道的活埋。

身败名裂,是一个叛徒罪有应得的下场,足以告诫我们,在国家沦亡的情境下,别说是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就连任何一个国民的人身,都得不到最起码的安全保障,国之不存,所有的荣华富贵,注定只是一场镜花水月。

所幸的是,虽然有人卖国求荣,但更多的中国人,在国破家亡,民族危难的时刻,终于能够觉醒过来,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其中最有典型性的,就是以钱家和齐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

书中的钱默吟,原本只是一个醉心于风花雪月的旧式文人,古板而迂腐,在家仇国恨的洗礼下,他的精神世界实现了涅槃,他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最终他毅然决然将自己的儿子送上了抗日战场,民族大义面前,他不惜家破人亡,也要完成每一个中国人的最起码的使命,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骨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时代的洪流,冲散了小羊圈胡同里一户户人家的命运,这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血泪史,却见证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知识分子阶层、小市民阶层纷纷觉醒,奋起反抗的过程。

《四世同堂》优秀读后心得感悟作文(精选5篇)

《四世同堂》优秀读后心得感悟作文(精选5篇)

《四世同堂》优秀读后心得感悟作文(精选5篇)《四世同堂》优秀读后心得感悟篇1终于把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一口气读了下来。

这是一篇不错的长篇小说,虽然小说最后以悲剧结尾,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出那些爱国的人民对祖国的忠诚和爱戴。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

瑞宣是祁老太爷的长孙,虽然他同瑞全一样希望去参加革命,但终究放不下这个家。

瑞全则不同,他毅然帮助王排长离开北平,亲手杀了自己的初恋做了特务的招弟,把一个新一代的青年刻画的淋漓尽致。

书的另一个重点,便是汉奸了。

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

他们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

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让别人称她冠所长。

冠晓荷,他对日本人永远是必恭必敬,直到临死,日本人要将他活埋的时候,他也没有异议,就连日本官兵对于他的这些态度都称之为“良民”。

祁瑞丰,蓝东阳,胖菊子,这些也都是中国人的败类啊!我想,这篇小说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去享受没有战乱,生活美好的每一天!让我们去热爱祖国,去热爱生命,这才是老舍先生写下它的初衷。

而不要像那些背离祖国,悲惨的汉奸一样,被世后万人唾弃。

《四世同堂》优秀读后心得感悟作文篇2《赠汪伦》是我过古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给他的好友汪伦的作品。

汪伦很仰慕李白的诗名,并且听说李白喜爱赏花和饮酒,于是写信给李白说自己住的地方有“万家酒店、十里桃花”。

李白非常高兴,但是去了之后才知道被汪伦骗了。

但是李白没有生气,李白暂住在这里的时候,经常和汪伦论诗,所以他们慢慢地成为了好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范文7篇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范文7篇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范文7篇《四世同堂》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和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读书心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1昨天晚上,我从哥哥家的书架上找到了此书,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看完了整本书之后,我不禁佩服起老舍的伟大,十分朴实的语言,却有一种非常好的代入感。

寥寥数笔之间,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位位人物,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

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北平里面的一个小村庄——小羊圈里,主要讲述了在小羊圈里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

描写地理的句子虽然不多,感觉可以使人在脑子里就想象出小羊圈的模样,看着书,脑子里好像在播放一幕幕无声的电影似的,体会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着实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惊讶的,不仅仅是老舍的写作功底与朴素的语句,还有老舍对待战争的客观。

这本书里,从刚开始就提到了住一号门的日本老婆婆,她从刚开始就一点也不赞成日本侵略中国,特别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当住三号门的日本家庭把门给封上之时,她却把门大大的打开,想用自己的一点点力量,来向中国道歉,向在战争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是失去生命的中国人道歉。

老舍并没有大幅度的赞扬日本人,更没有“盲目爱国”,大幅度的贬低日本人,而是站在一个中立的,客观的角度,站在人性的角度,解读了一位日本老奶奶的心声。

《四世同堂》这本书,围绕这一个小村庄里边的几户人家展开故事,时而令人叹气,时而令人愤慨,时而令人兴奋,时而令人自豪。

当全部看完之时,感觉好像五味陈杂都集于一心,如果你再看一遍,想法肯定就跟你第一遍看的时候完全不同。

它是一本值得令人翻来覆去看一遍又一遍的好书,并且语言不难懂,小学生也可以看。

现在,就再让我看一遍吧,可能,写出来读后感跟这一篇也完全不同呢。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2今天读了《四世同堂》。

书中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四世同堂读书的心得(精品6篇)

四世同堂读书的心得(精品6篇)

四世同堂读书的心得(精品6篇)四世同堂读书的心得篇1花了几个星期,断断续续读完了《四世同堂》。

老舍真是个北京人,把北平的人、事,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写出神韵来了。

说看这书能激发出什么爱国热情是假的,我就是觉得做人要有做人的准则。

北平沦陷了,日子还要过,大家都死了不是就怎么怎么好,死也是为了活。

我开始就奇怪,为什么逃出去就是好的,留下来的就是懦弱无能。

在我看来,乱世中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能够保全自身、保全家人,还能为别人多少也做些贡献,也是一种抗争。

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容易做到的,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毕竟,绝大部分人心里都有善良,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

到最后,连瑞宣也想通了,不像以前那么矛盾了。

我说,小说写得残酷。

我以为像尤桐芳心地善良,又有勇气,必会有一番作为。

结果呢,就稀里糊涂地被钱诗人炸死在台上了。

什么都没能做,心中怀着那么大的仇恨,什么都没做成,还不是让日本人害死的,是让大家最最敬重的钱诗人。

大家说钱诗人是导师,太言过其实了。

他做那些事,有多少是为了爱国,又有多少是因为仇恨。

如果他没有钱仲石那么个儿子,没有冠晓荷那么个邻居,谁知道他会不会像牛教授那样啊。

因为国仇家恨把他逼到了那个份上,任何人都会去反抗、去斗争。

老舍也没想把他写成完人,他为了报仇害死了无辜的人,日后也必要为此而忏悔。

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这些人品质低劣是罪有应得。

而像冠晓荷和祁瑞丰,老舍简直都不愿意去批判他们,只说他们是无聊。

他们是北京文化的极端产物,下场可算是滑稽。

一心做汉_、做特务、做日本人的走狗,最后还是叫日本人给弄死了。

北京人的性格,在太平岁月是的,对谁都那么客气有礼。

可是到了战争年代,却只懂得忍,逆来顺受、不敢反抗。

我不是不喜欢钱诗人,我对他就没什么感觉。

但我喜欢他的一句话,大意是: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因为一个人要是灰了心,就只能看到别人的不好,而看不到自己的堕落了。

什么时候都要怀着希望,不能绝望。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阅读感想7篇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阅读感想7篇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阅读感想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心得了。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四世同堂读书笔记阅读感想,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四世同堂读书笔记阅读感想1今天,我读了一本我在几个星期前买的《四世同堂》,觉得这本书特别的好看。

《四世同堂》主要讲了在清政府结束统治后,日军进犯中国,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反抗与顺从的选择。

国家与个人的选择交织在一起,深刻的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因为我只看了一点,所以只知道大概。

在《四世同堂》中,我最不喜欢的便是冠家了。

冠家的人在日本人来袭时,不说反抗日本人反而巴结日本人,让日本人把钱先生抓了起来,丝毫没有爱国之心。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便是祁家的老三了,老三不仅是大学生,有着许多的知识和学问,还有爱国之心。

在日本来袭时,依然和王连长一起出了城,投靠了中华民国军队。

放弃了小家,为了大家而奋斗。

《四世同堂》这部300万字的书籍,生动地展示了日本人在当时的可恨和普通人的场景,是一部不朽的名著。

(王绍丞)四世同堂读书笔记阅读感想2读老舍的《四世同堂》,我感触很深,老舍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跃然于纸。

冠晓荷,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他的行为作风,品行穿着,无一不让我感到深恶痛绝。

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城,全城人心惶惶,只有冠晓荷欣喜难耐,他觉得这是一个让他飞黄腾达的机会,他认为日本人使北平沦陷,是做上大官的好事,他心里没有国家。

小羊圈胡同里,总会有几个人爱国家,爱北平,钱二少,一个正值壮年热血的青年,他决定出去抗日,他想要为国家出份力。

大赤包却听到了这回事,她告诉冠晓荷,去告诉日本人,你就有功可以当官了。

迷官迷财的冠晓荷一听,马不停蹄的去告诉了皇军,可皇军并不体贴他,要让他在前面带路,带日本人进小羊圈胡同里,去钱家抄家。

四世同堂读后感最新5篇

四世同堂读后感最新5篇

四世同堂读后感最新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给您带来四世同堂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四世同堂》读后感1《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

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

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

“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

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

“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

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

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

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

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

四世同堂读后感(通用15篇)

四世同堂读后感(通用15篇)

四世同堂读后感(通用15篇)四世同堂读后感1《四世同堂》是我初中时阅读的第一本书,寒假的时候又重温了一遍,老舍先生的文字永远是那么质朴而生动。

这是一本描写抗日战争的书,但它描述的不是正面战场,而是北平城中一大家子的生活。

这是相当少有的,毕竟大家都关注着闪闪发光的英雄,平民百姓的心理活动常常被忽略。

故事发生的场景很小,但是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人物不少,但读后却会清楚地记得每个人。

历史的镜子:书中借取40年代北平西城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亡城的缩影,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线索,细致地刻画了北平人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如何挣扎在生与死的缝隙里以及他们缓慢而艰辛的觉醒过程,并且分析了在国破家亡的严峻时刻,国民们的精神素质和种种心态。

可以说,《四世同堂》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

沉默有时候是最保险的:书中太多的人物给我留下了印象。

一辈子想着保全自身最终却选择反抗的祁老人;被家庭拖累的祁家长孙瑞宣;为抗日战争无私奉献的进步青年瑞全;奉承日本人最终下场凄惨的汉奸冠晓荷和大赤包。

四世同堂中精彩的人物数不胜数,细细去品味,更能品出百般滋味。

日本人的种种行为罄竹难书。

他们掠夺一切资源、抢粮食棉被和煤炭、禁锢思想、强制学生学日语,六十岁以上和六岁以下的人不发粮证、甚至把那些冻死、饿死、病死的人运到城外喂狗。

也正是在最严酷的迫害下,中国人才丢掉幻想,进行反抗。

那些丑恶的灵魂在老舍的笔下显得血淋淋。

与此同时,老百姓依然英勇无畏,他们愿意为祖国付出一切,也正是这种精神,最终的胜利才站在我们这一边,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气节。

感谢老舍先生,不仅因为他留下的经典著作,更重要的是,他把那个时代国家最苦难的一面保留下来,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铭记国耻,明白幸福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

四世同堂读后感2城市已经仿佛无法呼吸,他必须找个空旷的地方去呼吸,去思索。

淡淡的西山,已不像夏天雨后那么深蓝,也不像春秋佳日那么爽朗,而是有点发白,好像怕冷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读《四世同堂》之感想
11100218 赖通伟
自从在现代文学的课堂上看了由老舍先生的小说《四世同堂》改编的电视剧《四世同堂》之后,这让我想起了我当初读这本书的那个夏天……
《四世同堂》是老舍最著名的长篇小说,这部百万字的巨著描述了卢沟桥事件爆发的一九三七年至日本投降的八年间北京普通市民遭受到的残酷压迫与统治,以及他们面对生与死的自尊与自省。

这部小说的创作始于一九四三年,当时老舍住在距重庆不远的北碚,写一些宣传抗战思想的短篇小说和剧本。

在战争爆发之前老舍就打算写一个家庭的故事,反映旧家庭因社会变化而引起的变革。

一九四三年底,老舍夫人设法离开了被占领的北京,带着孩子历尽艰辛来到重庆。

在夫人的叙述中,老舍了解到日本占领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苦难遭遇。

于是他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希望能借此传播抗战的力量。

.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

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小说所述的故事发生在北京一个距护国寺不远的"小羊圈胡同"。

祁家守旧的祁老人与儿子天佑、孙子瑞宣、瑞丰、瑞全及曾孙小顺儿、小妞儿四代人同居一院,这四代人中的上下两代人分别代表了新旧两个世代。

祁老太爷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

他怯懦地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他也认为只要准备一些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

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尽管自己只是平头百姓,心里却总忘不了把人严格的地分为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

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

他向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受"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呤受日军凌辱的遭遇,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

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

祁老人的长孙瑞宣大致也属于老派市民,但他是较年轻的一代,在他身上集中了更加深刻尖锐的矛盾。

他受过现代的教育,有爱国心,也有某些现代意识,但他又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大家族的长孙,在他身上体现着古老的北京文化在现在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与困扰。

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瑞宣虽然终于"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但小说中更多表现出他的性格矛盾和无穷的精神苦恼。

三孙子瑞全对那个变化的社会做出的反应与选择的道路更为积极一些,他未婚,在国难深重的时候他离家参加了抗日组织。

瑞全可以被视为摆脱了传统束缚的新一代的代表,老舍将这位年轻的革命英雄作为善的道德倾向的例子。

二孙子瑞丰是一个没有道德脊梁的软弱男人,他是一个投机分子和趋炎附势者,他的懦弱和巴结权贵的欲望导致了他的死亡,在哥哥和弟弟之间长大的他,即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也不盼着新的社会秩序。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

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

“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

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

“汉奸”是可悲的,因为
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

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

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

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

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

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你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

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

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四世同堂》虽然以祁家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其对众多人物的描述已经远远超过家的范围。

老舍将一条典型的北京胡同"小羊圈胡同"的居民个性化,描绘了北京日常生活的全景,如棚匠刘师傅、洋车夫小崔和剃头匠孙七,当他们面对战争的动乱时,为了生存而努力和冒险。

老舍在作品中流露出了对他们命运的深切理解和同情。

小说中的人物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老舍以明晰的笔触将其缺点和优点个性化。

战争和日本人在小说中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他们只是被提起或评论到;战争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的出现引发了一个病态社会的种种问题。

《四世同堂》是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它在决心自食于民族积弱的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昭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无畏气概。

一本书往往都是当时作者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认识,有喜有忧。

时势造人,不管我们活在哪一个年代,我们都应该清楚这个国家是怎么样的,社会是怎么样的,而我们自己又是在一个什么位置,应该如何做好自己,在国家、社会、对家庭找到自己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