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导游基础知识》3-1中国民族民俗概述课件

“说一说”“民族”的概念和“民俗”的含义
民族的概念:人们怎在样历学史习上“形成中的国一民个族有民共俗同”语?言、共 中 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国
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也可指处于不同社会 民
发展阶段的人们共同体。
族
民
民俗的含义:即民间风俗。一般由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 俗 成的社会习俗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形成的习俗叫 概 “俗”。具体内容包括服饰、饮食、居住、生产、交通 况
况
广西壮族
自治区
“看一看”民族分布图
请分析:我国 民族分布的格
怎样学习“中国民族民俗”?
局如何?
中 国
民
族
民
俗
概
况
民族分布呈现以汉族为主题,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 局。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市云南省。
“看一看”人口分布图
怎样学习“中国民族民俗”?
中
国
民
族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民 俗
概
况
请思考:
我国人口分布格
局如何?
导游“民俗”用多少?
请浏览“云南民俗风情游”接待任务表,分析“在
导游工作中,需要怎用样到学哪习些“民族中民国俗民知族识民”俗? ”?
中
国
产品名称 云南民俗风情5晚6日游
民
族
简要行程 杭州-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楚雄-昆明-杭州
民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最集中的省份,本线路
“看一看”民族分布图
维吾尔族
蒙古族
回族
满族怎样学习“中国民族源自俗”?中国民
藏族
畲族
族
民
俗
2024版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鼓励创新创意,推动传统民俗文化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民俗文化创意产品。
未来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纷纷以中秋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词歌赋,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之意。
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其中赏月和吃月饼是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
民俗文化中的许多活动和仪式都蕴含着和谐、团结等积极因素,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可以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推动旅游业发展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通过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创新表达
将民俗文化与旅游、影视、动漫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出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融合发展
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的途径与案例
1
2
3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识,通过国际交流可以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文化认同
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际交流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徽菜
八大菜系与地域特色
传统节日食品与寓意
元宵节
端午节
元宵、汤圆,寓意团圆、美满。
粽子、龙舟饭,寓意驱邪避害、祈求丰收。
春节
清明节
中秋节
饺子、汤圆,寓意团圆、和谐。
青团、粽子,寓意纪念先人、祈求平安。
月饼、柚子,寓意团圆、思念亲人。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人口与 分布特点
1.什么是民族 2.中国民族的族称和人口 3.中国民族的分布和特点
4.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1.什么是民族
民族 狭义上的
——是指人们在一定
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
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共同体,如汉族、壮族等。
1.什么是民族
民族 广义上的
——是指处于不同
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 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 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种人的 共同体,如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 个民族的总体。
2.中国民族的族称和人口
想一想
中国的56个民族你知 道多少个?
3.中国民族的分布和特点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特点。
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居住在
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限。
3.中国民族的分布和特点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汉 族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 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3.中国民族的分布和特点
4.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民俗——是民间风俗的简称。
一般认为,由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成
的社会习尚叫“风”; 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俗”。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56个民族在居住、饮食、服饰、 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 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 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
间风俗习惯,统称为中国各民族的民俗。
2.民俗的分类与特点
经济民俗
社会民俗
游艺民俗
信仰民俗
经济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 饰、居住、交通等方面的民俗。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地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地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地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地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地几位老人,登上木制地“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地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地“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地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地“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地慰问.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地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地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地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地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地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地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地土地地热爱之情.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地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地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地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从’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地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地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地“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地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地石林、千姿百态地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地“三江”并流,江狭水凶地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地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地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地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地神奇之地.美丽、富饶地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地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万年前,元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地重要通道和口岸.云南有个国家级风景区,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海拔米终年积雪地高山东省,至今无人能够攀登顶峰;不古老茂密地原始森林,险峻深邃地峡谷,喀斯特岩溶地貌开成地石林以及九乡溶洞等奇观.绕三灵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地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地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三灵指地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 彝族踏歌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地动物舞.以及抒发情感地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词.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地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地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地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地和声,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见地.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地民风民俗. 白族风俗大理地区地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加绣花边裤角地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地绣花短围裙. 白族婚礼热闹而且繁琐,一般要三天.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一天叫“散客”.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地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大理地区地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正房对面地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注重装饰,使照壁显地更加高雅秀丽. 摩梭风情摩梭古称“摩沙”,是宁蒗境内地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特殊地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地风俗礼仪.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地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古老地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地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地幽远地梦境.普米族和摩梭人地孩子,长到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地婚姻形态.流行于摩梭人中地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地祭祀方式.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过小年在每年地农历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他们还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过大年在每年地腊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桌上供煮熟地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 他们地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地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地普遍地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地保护神. 白族对本主地信仰具有悠久地历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地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地宗教活动之一.。
中国主要民俗文化

中国主要民俗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庆祝活动,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中国主要的几种民俗文化的介绍: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欢庆的节日。
春节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开始,持续十五天,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和拜年等习俗。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的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杂技和传统戏剧,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祈福和展望美好的未来。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人们缅怀先祖的时刻。
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墓扫墓祭拜并整理墓地,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人们还会参与一些与自然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如春游和踏青等。
清明节正值春天,是人们赏花观景的好时机,也是人们欣赏自然美景的时刻。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般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源自于纪念屈原的传说。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包粽子、赛龙舟和挂菖蒲等。
人们在这一天会吃粽子,有赏雄黄酒,同时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的牺牲和传播中华民族精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庆祝的重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一般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人们祭拜月亮、赏月和吃月饼的日子。
人们在这一天会与亲朋好友一起团圆,品尝各种美食,如月饼、柚子和糖葫芦等。
同时还有一些传统的活动,如赏月灯和玩花灯等。
中秋节是中国人民表达团圆和幸福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敬老和祈福的日子。
一般在农历的九月九日,九月九谐音为“长久”,因此人们将这一天定为敬老和祈福的日子。
重阳节的习俗包括登高、插茱萸、佩艾草和饮菊花酒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一、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婚嫁、祭祀、节庆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二、婚嫁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堂、过大门、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
这些环节代表着家族的传承、祖先的祝福和夫妻间的承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也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2. 嫁妆与聘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嫁妆与聘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寿礼、锦囊、首饰等,这些礼品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聘礼则是新郎一家给予新娘家的礼物,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三、祭祀习俗1. 祭祀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
祭祖有固定的时间,如农历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将食物、酒水等供奉在神龛或祖先牌位前,并烧香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 祭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界也抱有敬畏之心,因此,祭祀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
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孔明灯,表达对自然的尊重,祈求平安和福运。
四、节庆活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等,表达对亲友间的关爱和祝福。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保护民俗遗产的节日。
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和预防疫病。
此外,还有粽叶装饰、赛龙舟等民间游戏和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结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观念。
通过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和节庆活动,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
民族与民俗

民俗:民间的风俗习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 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行为 和思想的习惯性事象。 经济民俗:居住、服饰、饮食、交通等 社会民俗:家族、礼节、节日等 精神民俗:信仰、宗教、禁忌等 游艺民俗:民间文化娱乐、民间杂艺等
• 例如婚俗差异,在增城与新塘这么近的 地方我们的婚俗也存在差异。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 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 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 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 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 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 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 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 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 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一、饮食
主食: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
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 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 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 种。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 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 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 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 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 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潮汕独特成人礼“出花园”:乞 巧节脚着红木屐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节 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 “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 在潮汕地区,还有另外一种独 特的成人礼风俗——“出花 园”。 • “出花园”是潮汕人为孩 子告别童年而举行的一种成人 礼,不论男或女,到了十五岁 (虚岁)这一年,孩子的父母就 要筹办孩子“出花园”。这天 过后,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告 别童年进入了成年,真正踏上 了人生之路
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

感谢您认真聆听这 堂微课!
(二)民族的人口
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56个民族。据统计,汉族 人口占91.60%,少数民族占8.4%。我国实行民族自治 政策。
在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十八个民族。 其中壮族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
壮
珞
族
巴
族
(三)中国民族的分布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 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 有一定数量原汉族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 的大杂居、 小聚居、 交错居住的格局。 我国少数 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 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族民俗概述
一、民族与民俗
民族:
狭义: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 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如:汉族。 广义: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如古代民族、 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 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他们是汉族、壮族、满族、回 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 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东 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 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 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 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 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 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四)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1、 中国民族的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一、民族பைடு நூலகம்
(五)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1.语言 我国各民族共使用60多种语言(一说80多种)。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满 族、回族通用汉语外,其余53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 2.文字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其中壮、布 依、苗、纳西、傈僳、哈尼、佤、侗、景颇(载佤文系)、土等十多个民族使用的13 种文字是由政府帮助创制或改进的。这些民族文字主要在双语教学、成人扫盲、新闻 出版等领域中使用。
中国民族民俗 概述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一、民族
(一)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 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 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形成、发展 和消亡等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了五个 阶段: 1、华夏族的形成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3、统一多民 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后完成时期
社会民俗
物质民俗
精神民俗
游艺民俗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二、民俗 (三)特点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现象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大体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相 对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传播性四大特性。
社会性和集体性
类型性和模式性
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
(六)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 系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方实行民族自治的制度。其基本内容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 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按 其行政区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北省恩 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等。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一、民族
(三)中华民族的组成
我国56个民族名称的确定,是遵循“名从主人”的民族自愿原则,经科学调研、 充分协商,最后由国务院确认。它们是: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 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 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 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 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 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 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二、民俗
(一)概念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 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是一种 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现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并 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 分。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二、民俗 (二)类型
民俗现象按照内容可分为四大类:
传承性和传播性
谢谢观看!
(四)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 分布的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4%左右,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 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 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居民,有的地区汉族居民甚至还占多 数。各少数民族除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外,还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从而形 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