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开卷全套资料

初中历史开卷全套资料
初中历史开卷全套资料

一、问答题(古代史)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是怎样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见于中国历史1册第八课(46—47页再加上49页第三段)

2.指出公元3至公元6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哪些反应?

答案见于金榜第9页。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尚未形成,周王室衰微,旧的礼制规范已经被大破,社会出现动乱局局面,面对这种现象,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西汉在汉武帝,唐朝在唐玄宗时达到全盛时期,试析汉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1)、两朝统治者都吸取前代速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的政策。

2)、两朝都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达到了盛事的景象。

5、汉唐时期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

两朝都实现了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位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各民族之间、中外文化之间交往频繁,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汉唐文化。

6、唐朝和清朝前期在对外贸易方面有什么不同表现?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唐朝时期,政府采取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与中国同上往来的国家发展到70多个。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各国开始把中国人成为唐人。

清朝前期,采取闭关政策,政府严厉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只是中国在近代屡遭外国侵略,中国人也被蔑视为东亚病夫。

7、列举秦朝、汉朝、清朝在加强思想统治方面分别采取了措施,以及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秦朝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统治,对我国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

清朝: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今古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8 .江泽民说:…〃〃,历代王朝的覆灭都是同政权腐败分不开的。”

试用唐朝的历史事实说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由此你得出什么启示?(见考试说明5)

中国近现代史

1、19世纪60—70年代,我国的政治、经济领域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和重大变化?这些事件和变化对后来的

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16分)

答:政治领域:①总理衙门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形势控制清政府,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②“辛酉政变”,那拉氏上台。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那拉氏所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掌握最高统治权,对外卖国

投降,阻碍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太平天国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经济领域: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市场被进一步打开。②洋务运动开始。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随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并担负民主革命的领导任务。同时无产阶级队伍也逐步壮大。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起着越来越大的瓦解作用。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战前),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有哪些?对此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重大抗争与探索活动?与以前的斗争相比,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危机加深的原因、表现:(原因:由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再加上清朝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有利于外国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其后帝国主义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898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9年美国提出了对中国门户开放的政策;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基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活动:①戊戌变法运动;②义和团运动;③辛亥革命。

特点:①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阶级;②斗争目标或指导思想明确,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③斗争手段或方式多样化,有改革、起义、革命等形式;④斗争的结果局部成功,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原因: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③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3.史学界普遍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试分析这三个阶段分别有哪个阶级发动了那些运动来学习西方?

答:1)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2)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运动;3)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

4、分析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你从这两次革命的最终结局受到什么启发?

1)不同之处:辛亥革命时的国内统治者是清政府,革命阶级是资产阶级;国民革命时期国内统治者是北洋军阀政府,革命阶级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2)最终结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革命失败;总之两者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启发:资产阶级的软弱型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革命途中必须防止帝国主义与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勾结破坏

5、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一次真正广泛的、群众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回答: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与失败的标志是什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什么能迅速发展成为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民族民主运动?

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及本国封建势力矛盾尖锐;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一系列斗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发了人们的觉悟,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国共两党联合斗争,形成各革命阶级的联盟;中共大力开展工农运动。(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虽然失败了,但为今后革命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请举出有关史实予以说明。

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共产党认识到了坚持革命领导权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6、孙中山一生的两次重大转变,即其后分别作出的巨大贡献

答:第一次: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自强遭拒绝,由变法走上革命的道路;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二次:由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同时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震动,孙中山认识到民众力量的伟大,决定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之后,实现了国共首次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7、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实现的?(要点:国共两党的相互需要,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

9、中国近代史共产党与国民党有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的时间、标志,中共为合作召开的两次会议的名称、制

定的合作政策,两次合作为何有不同的结果。

1)革命统一战线:1924.1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9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2)第一次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失败,其中中共没有提高警惕,没有争取革命的领导权;第二次合作中共对国民党采取及斗争有合作的政策,掌握军队的自主权,使合作坚持到最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0、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两次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造成这一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答: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937—1945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战胜。

原因:(见金榜69页例10)

11、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台湾?(荷兰、法国、美国、日本)

台湾回归的祖国的史实有哪些?

(1624年荷兰占领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12、列举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军事行动。

1)战略反攻: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3)渡江战役

13、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中共政策深得民心,且是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中共领导在指挥作战上正确英明,屡战屡胜,而国民党却屡战屡败。

人民军队作战勇敢,是胜利的可靠保证。

14.中共七大上指出:抗战胜利后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中共为实现这一目标做了哪些努力?

1)参加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2)在军事上:粉粹了国名党的进攻,并通过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947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在解放区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3)1947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为建立新中国指明了方向。

4)1949年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为成立新中国作了具体的准备工作。

5)1949年10月成立新中国,成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实现了这一伟大目标。

15、三大战役后,中共为建立新中国所作的准备。

政治上: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军事上:进行了渡江战役,彻底歼灭反动派。

16.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步?每一部变革的原因和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是应遵循什么原则?

1)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土地改革是因为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迅速发展。农业合作化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符合个体劳动的需要,内容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又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个别领导人急于求成错误发动,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中央总结了公社化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改革决策,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在制定经济政策是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1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经济建设方面的重大决策和调整?

1)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3)1960年冬-1964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使经济形式全面好转。

4)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5)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确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想一想:中共为什么把实现战略转变的突破点放在农村?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工业的基础,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农业;

2)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全国的80%,农业问题是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

3)在改革前,农村的公社化运动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弊端很大,急需改革.

19.建国以来中共制定过那三条经济建设路线?每条路线的内容如何?据此你认为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什么原则?1)A;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结果: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B: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结果:导致了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两项失误,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见在经济建设中形成,中共在十三大上明确提出;内容:[课本第25课]:结果: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2)原则: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合乎客观经济规律,使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0.中国人民在20世纪的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的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请回答;1)三次巨变及三位伟人;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伟人的共同特征,是分别举例说明;

3)是概括三位伟人向向“外人”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和最终结果。

1)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教训,接受中共反帝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首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谁注意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孙中山:仿照欧美走“美国人的道路”,毛泽东:“由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2、列举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使农民获得土地而颁布的文件

1953年《天朝田亩制度》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1、列举建国前夕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召开了那三次以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为主要任务的会议?请分别叙述着三次会议召开的重大历史意义。

答:1)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一意见表格或课本)

23.有人说“近代中国有两个时期面临危亡的关头”。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两次面临“危亡的关头”指的是哪两个时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两个时期: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第二次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妄图灭掉中国。

原因:第一次:一是由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二是清政府在多次战争中,尤其是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腐败和软弱,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第二次:原因主要有两个,一

个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日本,为摆脱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极力向外扩张。二是中国内战给日本造成可乘之机。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民族团结,共同努力,坚强不屈,居安思危,振兴国家,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24.中国地域辽阔,南北社会发展差异较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这影响着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能说明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南方的三个重大事件。据此概括分析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南方的原因。事件: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中共在南方创建革命根据地。

原因:①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较早,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比较尖锐。②中国近代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③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早。④远离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反动势力较为薄弱。⑤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概括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民主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的原因。

南方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反动势力较强。②中共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来到陕北,革命重心随之转移到北方。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集中力量侵略华北地区。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华北地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3)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东南沿海为什么会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为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我国政府正在实行什么政策?

原因:①经济基础较好,近代工业产生早,商品经济发达。②地理位置优越,濒临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交通方便,便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③东南沿海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海外联系较广。政策:西部大开发。

25、近代帝国主义提出的门户开放和当今的对外开放政策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答:1)历史背景不同:门户开放是在19世纪末由美国提出并得到帝国主义认可的对华侵略政策。对外开放是独立自主的中国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2)两者的内容不同: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里一群站,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是帝国主义国家都享有投资的权力。对外开放是中国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外国资金,学习外国经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3)两者的后果不同:门户开放是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在个中国的同盟。对外开放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发展了我国的经济,是我国更加强盛。

由此可见,两者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侵略政策,后者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为搞活经济所采取的政策。

26.试以中供瓦窑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和八大为例,简要说明中共是如何依据时局的变化来制定工作方针或任务的?并指出中共遵循了怎样的认识路线?

答:(1)1935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共据此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任务。(2)1949年在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据此提出打个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促进民主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把中国有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3)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确立,国内阶级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中国八大据此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中共遵循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认识路线(或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路线政策)。

27、英国是怎样一步步占领香港的,又是怎样收回的?从中你有何启示?

1)占领:1841年英军武装占领香港岛,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至此英国完全占领香港。

2)回归: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下,1997.7.1香港回归祖国;

3)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清朝的落后,使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

28、中国近代发生于南京的大事及影响。

1)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为恬静,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2)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1927.4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之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

4)1937.12日军在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同胞30多万。

5)1949.4.2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历时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亡

材料题:

1.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回答:1)这是谁提出的建议?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董仲舒,在西汉,在位是汉武帝2)他提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2)这一建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这位皇帝在经济、民族和外交方面还有哪些作为?(3) 经济:将铸币和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还治理黄河。民族: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外交:派张骞出使西域

4)哪位皇帝对待儒家的态度与其相反?(1)能否据此说明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秦始皇的态度与其相反;不能,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集权。

2.阅读下列材料:

蒲松龄有一幅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请回答:1)此联的上联合下联讲述的事件分别发生在何时?上联是秦末,下联是春秋

2)上联和下联描述的分别是哪一位历史人物?上联是项羽、下联是越王勾践

3)上联描述了那一次著名的战役?这次战役有何意义?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使秦朝一蹶不振

4)下联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中的故事?初秋时期诸侯争霸、吴越争霸的故事。

3.“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部有此种学说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北京政府教育主事的条陈

请回答:1)条陈中“此次罢学风潮”是指何运动?此事件是由“政治问题发生”又是知何事?

指五四运动,政治问题是指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2)“俄国过激派”又是指什么?指的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人

3)条陈中说的“远因”又是指什么?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材料一“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

材料二“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请回答:1)“新的社会力量”是指什么?壮大了的阵营包括那些阶层?

工人阶级阵营包括:工人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2)。从材料二中看,6月以后五四运动的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3)、从上述材料中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

说明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已经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5、材料: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重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中要把军阀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

完全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又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协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解放。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的讲话

请回答:1)孙中山认为这次革命担负着哪两个任务?(对内:推翻军阀统治。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2)为什么说是“计划彻底的革命”?这与以往的革命有何不同?

由于中国的封建军阀依靠的是帝国主义,不反帝就不能彻底的反封建,孙中山以往领导的民主革命只反封建不反帝。

3)这种不同是怎样实现的?(是通过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国共合作来实现的。

6、“…..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权威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

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只故………中国革命当今经验不多,虽令反对派尽

得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以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随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

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请回答:1)材料中孙中山提到的中国革命指的是什么?(1911年武昌起义或辛亥革命)

2)孙中山总结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方法良好)

3)孙中山对俄国革命成功、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分析的准确吗?为什么?

(不准确。俄国革命的成功、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仅是“方法问题”,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7.材料一:“要有冲突,必是革命的工农群众与和帝国主义敌人妥协的资产阶级冲突;要有分裂,必是革命的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分子与不革命的右派分子分裂。”—1926年12月周恩来发表的《现实政治斗争之我们》材料二:“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说成是“不审自何而起”的“谣言”,要求大家“立即抛弃相互间的怀疑,不听信任和谣言,相互尊敬,事事开诚协商进行。”

————1927年4月5日陈独秀和汪精卫《联合宣言》

材料三“如果党内领袖不能贯彻他(孙中山)的政策。他们便不再是孙中山的真实信徒;党也不再是革命的党,而不过是这个或那个军阀的工具而已。”--1927.7.14宋庆龄《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请回答:1)材料一的内容说明了什么?(说明在反革命政变前,周恩来已经对分裂活动提出了警告)

2)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说明陈独秀对当时时局的判断错误)

3)在材料一和二的观点中,你不同意哪一个?理由是什么?

(不同意陈独秀的意见。因为它的主张会是共产党员放松警惕)

4)依据材料三说明宋庆龄对反革命政变的态度。他代表的是哪一派?

(宋庆龄斥责了反革命的行动,同右派划清了界限)

8.材料一: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泄私忿吗?不是!为争地盘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国都要忘了,还在这里拼死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材料二:张学良背叛党国,劫持统帅……为整顿纪纲起见……有讨逆总司令何应钦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靖凶氛,而维国本。――《国民政府讨伐张、杨令》

1)根据材料以分析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

[日本疯狂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张、杨的爱国情结]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安事变后,何应钦的态度。

[何应钦企图夺取取政权,乘机讨伐张、杨,扩大内战。]

3)根据1、2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共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课本33页,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如果不和平解决,而是杀掉蒋介石,就会被何应钦夺权,乘机扩大内战,这样不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不利于抗日,所以,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9材料:[目前战况是:欧战节节胜利,不久便可直捣柏林,太平洋战争亦不断前进,可是我们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却呈相反对照;在正面是节节败退,在敌后是节节胜利。]

1)节节败退是指什么?节节胜利是指什么?(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共产党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2)节节败退和节节胜利的原因各是什么?[节节败退:因为国民党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且后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节节胜利:因为共产党积极抗战,采取全面抗战路线,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鼓励着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10材料: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连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到解放,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们目能持久的反革命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1)引文所述内容发生在哪一年?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引文概括了什么问题?[1947年;粉粹了国民党进攻的情况下写成的,概括了进行战略方哦能够,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粉粹国民党的计划。]

2)其后,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1947年夏,南线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其他各战场也转入了战略反攻。]

11.材料一:1945.4抗战胜利前,中共召开七大,其中心任务是讨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

的问题.

材料二: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为此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指出从七大到八大,中共要先后完成的两次不同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指出中共七大后为完成上述前一次革命,中国人民先后赢的了哪两次伟大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3)指出上述后一次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由什么时期进入什么阶段?(由过渡时期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2.材料: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政府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对内改革是指…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

展.

1)对内改革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是什么?

[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制,解放、发展了生产力]

2)此后我国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3)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为什么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丰富人民的生活,激活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发展。

13材料: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八大报告

[1]中国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的依据和着眼点是什么?(依据: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着眼点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2)八大提出的正确路线为什么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以致出现了哪些失误和错误?

(原因:当时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不足,以致出现了下列失误: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4材料:1952年10月25日,周恩来在同若干资本家谈话时指出:将来用什么方法进入社会主义还不能说得很完

整,但总的来说就是和平转变的道路。中国经过了反帝反封建的流血革命后,不会再流第二次血,和平转变就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转变的很自然,水到渠成。

1)我国通过什么形式,采取什么方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演变?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赎买方式)2)我国为什么对资产阶级实行不流血的改造?

[将资产阶级改造成企业的劳动者,团结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减少矛盾与阻力;逐步收归国有,实现和平过渡;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支持革命,在过渡时期配合改造,可以和平改造。]

15、材料一从1874年侵略中国神圣领土台湾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长达70年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劫难。/材料二靖国神社是日本祭祀明治维新以后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根据日本“靖国神社法”,该神社具有总好法人资格,神社内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的250万日本军人牌位,其中包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材料三(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外交部朝里朝兴今天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奉命就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天参拜靖国神社一事向日方交涉。

回答:1)根据草料以并结合有关事实,概括指出“从1874年侵华中国神圣领土台湾开始”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发动侵华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制造侵华时便;

滔天罪行: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屠杀中国人民、发动细菌战、化学战,掠夺中国巨额财富。

2)根据材料二,靖国神社作为宗教场所,经然贡奉东条英机等战犯的牌位、遗物,这说明了什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同条英机等战犯死刑意义何在?为什么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处臵是不彻底的?

说明靖国神社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账目。意义在于体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和胜利。之所以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处置不够彻底是因为美国出于己利,对一些曾发害了许多中国人的战法免予起诉,还设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实质,及对中日关系带来的严重影响。

实质: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事实和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严重影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日关系,且有悖于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潮流。

4)上述材料给人们哪些启示我们应该认识到日本政局日益右倾化和右翼势力猖獗;我们应是开警惕,加快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免得落后受制于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16、材料一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须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与国民党合并,无

论如何不应在这些运动中,隐藏自己的特殊的旗臶。

——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1923年

材料二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其有阶级觉悟的先进分子,渐渐扩大我人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此强大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材料三自五卅起……我们党却只注重于反帝国主义及反军阀的斗争,而忽略了与资阶级争取革命领导权的斗争。……在这期间本党没有正确的政策……在讲联合战线时,没有致力于给劳苦群众的利益以足够的保障。

——中共五大《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案》

回答:(1)材料一中“特殊的旗臶”指什么?(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为什么共产国际强调国共合作而不是合并?(两党的阶级立场不同、奋斗目标也不同)(2)材料一对材料二有无影响?说明你的理由。(有影响,材料二中保存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体现了两党是合作而不是合并,与材料一的精神一致,中共十共产国际的支部,也应受其领导)

(3)材料三认为在国共合作中中共的主要失误是什么?(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没有给群众利益以足够的保障。)4)举出事实说明“我们党……忽略了与资产阶级争取革命领导权的斗争“,并指出其理论根源与造成的后果事实:陈独秀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以前,主动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要求群众放下武器,只讲合作不讲斗争理论根源:中共三大伟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只强调了国共合作的问题。后果: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17.材料:1)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不关心群众同痒的官僚主义――毛泽东(1956年)

2]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的艰苦创业。――邓小平(1980年)

3]们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是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江泽民(2001年)

回答1)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强调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材料一发表的背景与材料二有何不同?

材料一的背景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一五计划正在进行,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时期;材料二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材料三赋予艰苦奋斗以何种新内涵?有何意义?

[把艰苦奋斗当作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意义: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纯洁党的干部队伍,增强党的堡垒作用;有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18、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大历史分期。(国民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9.概括指出:1960年-1962年与1976年-1978年,中共是怎样纠正自身错误的,并指出为什么两次纠错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由于1957年以来的左倾错误导致经济困难,1960年党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经济得到了恢复;结果:侧重于具体政策措施的调整,根本的指导思想没有改变,致使左倾错误继续发展,导致“文革”。

3)1978年,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结果:彻底改变了指导思想,清除了“左”倾错误的根源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4)认识:A: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事业胜利的保障B经济建设是中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

世界史

1、14—16世纪,欧洲有那三件重大运动?分别对以后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影响?

答:1)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从此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为其资本主义大方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将欧洲人民从封建神学思想下解放出来,追求财富和自由,为下一步的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2、17、18、19世纪分别有哪些国家通过何种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答:17世纪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本国的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8世纪,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美国通过民族独立战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9世纪60年代德、意通过资产阶级民族统一运动实现了国家统一综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俄、日通过资产阶级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大西洋两岸发生的重要政治、经济变革。

答:18世纪后半期:英国掀起了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9世纪中期:美国内战扫除了资本主义反战的内部障碍,使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俄国1861年改革、德国、意大利实现国家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中期,美、日、俄、德四国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各是什么?各自又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答:1)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了南方奴隶制的阻碍,通过南北战争解决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农奴

制的阻碍,通过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德、意国家的分裂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解决的。日本受到外国的侵略和本国幕府统治的阻碍,通过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4、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有哪几种?试举例,相比较而言,那种方式较彻底?

1)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法国 2)资产阶级改革:俄国、日本

3)资产阶级民族独立运动:美国 4)资产阶级民族统一运动:德意志、意大利

资产阶级革命和敏读独立战争的方式比较彻底。

5、试比较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和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的异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相同点:①发生的原因相同,都是因为旧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都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③结果是广大黑人和农奴都得到人身自由。④结果都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⑤都保留了旧制度的残余,俄国保留了封建残余,美国仍然存在着种族歧视。

不同点:①领导者不同。美国是资产阶级领导,俄国是农奴主领导。②性质不同。俄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美国是资产阶级革命。③解放的方式不同。在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通过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凡是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无条件的获得了解放,而俄国的农奴解放则是通过赎买的方式进行的。(3分)

不同的原因: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缺乏领导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条件,而只能由农奴主实行资产阶级改革。②美国在独立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具备进行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和条件,加之南北方两种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两种制度已不能并存,因此美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6、19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和俄国历史上分别有何自救运动?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1)中国: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2)两者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动的,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两者都注意学习效仿西方;3)结果:俄国的改革取得了胜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洋务运动没有是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因为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占据着统治地位并进行阻挠破坏,并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本身。而俄国实在实权沙皇亚历山大而是的一手策划下进行的,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没有太多的发队,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7、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1898年中国也进行了类似的戊戌变法却历经百日而失败,试析两者成败的原因。答:1)从国内环境来看:日本明治维新前,形成力量强大的倒幕牌,经过倒幕运动推翻了改革的障碍—幕府统治,而中国的维新派只依靠一个毫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又加上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在其阻挠破坏下不可能胜利。2)从国际环境来看:日本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当时西方国家对其侵略力度小,且主要侵略中国,对其变法没有什么干涉,有较好的国际条件;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此时西方国家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变法运动加以干涉,不允许改革成功。

8.在一战后到二战后其召开的国际会议有哪些内容涉及中国权益,分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由此你有何认识?

答:一战后: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宣称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充分反映了会议的实力外交原则,广大中小国家处于无权的地位,弱国无外交。

二战后期的开罗会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台湾等领土必须归还,为中国收回这些地区提供了保障;雅尔塔会议决定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决定战后成立的两合国中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说明中国作为反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之一,国际地位与一战时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9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法西斯国家以希特勒德国为中心,它的生命是建立在闪击进攻之上的,一旦停止进攻,它的生命就完结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关系全局,德国集中主力争夺。后遭到城下全歼惨败,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此一蹶不振。不久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所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二战的转折点10、二战中反法西斯力量取胜的原因?答: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得以是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似非正义的。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的事业和力量必胜,

2)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发展是战争胜力的根本保证。团结就是力量,联合才能胜利。

11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德两国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它们之间最突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是什么?

1)措施:美国,实行罗希福新政,在不干涉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首先调整银行,重在调整工业。

德国:希特勒上台执政,形成了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希特勒对内独裁专制,对外侵略扩张,建立法西斯恐怖专政。

2)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两国都不同程度的加强了政府的权力。

不同点: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通过内部调节消除经济危机;德国实施的是法西斯专政,对内实行独裁对外实行侵略来转嫁危机。罗斯福新政基本上是美国的经济恢复过来,并对资本

主义世界经济的纺粘产生了良好的深远的影响,而法西斯统治不但没有摆脱经济危机,反而使

本国和世界人民遭受战争之苦,造成了更深的灾难。

12、看课本69页1950-1970年资本主义国家年均增长率的比较图,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及这一特征出现的原因。这种发展态势能持久吗?用事实说明。

1)特征;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称为“黄金时期”

1)原因:[1]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各国效仿罗斯福新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指导,促进了经济的繁荣。[3]美国对西欧,日本经济的援助,提供了充足的资金[4]各国的经济技术基础好,非常重视科技教育。

3)不能持久。事实说明:1973-1975年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滞涨”阶段,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多明显放慢。

13.列举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及解决方案。

答:1)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人控增长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毒品蔓延、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过节合作共同努力

3)地区冲突、民族冲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需要世界各国联合起来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法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尽量调节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14.概述世界近现代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试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谈谈你的认识。

答:1)工业革命:(课本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开始对外迅速扩张,亚非拉美地区成为它们的殖民地。2)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见大对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3)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导致第三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交往和思维方式,更加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5.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组织(5)(联合国、北约、华约、欧共体、七十七国集团)

16.列举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形成的三组对立集团。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轴心国集团—反法西斯同盟,北约——华约)

17、美国历史上发生在其本土的战争有哪两次?这两次战争有何异同点?(原因、性质、影响等)

为什么说两次战争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答:1)美国发生在本土的战争有: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

2)相同点:两次战争发生的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障碍、都排除英国的干扰,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独立战争是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独立战争的性质,使美国赢得了独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外部障碍;内战是由于南方奴隶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内部障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因为两次战争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障碍引起的,两次革命分别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外部障碍和内部障碍所以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18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原因?

2)二战中削弱了欧洲日本等国,无力与美国竞争;2)美国倾销物资,输出资本,压榨别国人民,获取高额利润。

3)二战中美国远离本土,参战较晚损失小;4)二战期间呈战争机会与交战双方大做军火生意,大发横财;5)罗斯福新政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18、二战后美国霸权政策的表现及其霸权地位的兴衰

答:1)对欧洲的冷战政策: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2)对亚洲的侵略战争的政策:侵略朝鲜的战争、侵略越南的战争、干涉中国收复台湾。

3)二战后美国凭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推行霸权政策;到70年代霸权地位衰落,表现在对呀走的侵略战争失败,对欧洲资本主义的控制减弱,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与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局面。19.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起了什么作用?联系二战史和现实谈谈你对美国的认识。

答:1)角色:两次世界大战指出美国都一中立者的姿态倒卖军火发战争财,后都在适当的时机加入战争并以战胜国的身份享受战胜国的待遇。扮演了“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的骄色2)作用:美国的适时加入,扩大了战争的规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减少了战争的危害。

3)认识:美国是一个战争的投机者,利用战争的机会大发横财,过去是现在也是。

20.列举20世纪以来美国发动或参加的战争

答: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动了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还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及对南联盟的轰炸(科索沃战争)等。

21、美国由原英国的十三块殖民地发展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试结合史实分析其主要原因

①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②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又一障碍。③通过不断的对外侵略扩张,为其获得了大量原料、资金和广阔的市场。④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美国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

⑤除独立战争和内战外,在美国本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战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和平环境。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没有损害美国经济,相反,美国大发战争财。⑥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经济得到复苏,并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1)经济原因:过去排斥市场经济、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危机导至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2)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改革之风对各国形成了猛烈冲击,推动了各国共产党的蜕变;

3)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引诱和渗透。

23.东西方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新变化。请回答:

1)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新变化?海湾战争是世界格局变化后的那两种冲突加剧的结果?

答:变化见世界史二册课本89页,是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的表现。

2)结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联盟及我国驻南大使馆的史实,简要谈谈你对美国等“北约”国家本质的认识。

答:其绕过联合国安理会轰炸南联盟的行为是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是恃强凌弱的表现。

3)当前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是什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世界经济)

24、世界关系史上,国际关系格局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

回答(1)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其名称分别是什么?

(一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2)当今界格局呈现什么特点?

(旧的格局终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4)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这种局势?

首先搞好稳定团结,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其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5.20世纪的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这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的中国,结合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三国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

2)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答:1)俄国: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2年实行罗斯福新政;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

放生产力,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果: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成二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2)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只是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26.两次世界大战对社会主义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在两次世界大战后会有无产阶级运动的高潮出

现?

1)一战后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后出现了一系列的人民民主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2)因为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而人民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同时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深了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容易爆发革命。

27.试析一战后到二战期间,美日两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开始;一战后两国的是战胜国,都想争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加深;华盛顿会议上美国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可以在此扩张,而日本却受到了限制,矛盾激化。

结果:日本战败,再次受到限制。

28.有人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没有前途了,谈谈你的看法。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少数领导人的政策失误,首先是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忽视市场规律;

其次是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引起的思想混乱。变质并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中国的存在和崛起也证明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3)道路是曲折的,需要不断的探索、改革,找出有本国特色的、适合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求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发展、取胜。

29、世界近代史上,英国资产阶级对于新型科学技术应用的态度有何变化?造成了什么不同后果,由此可以得出什么认识?答:1)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发明和使用机器,广泛应用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结果生产力迅速提高,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资本大量输出,榨取殖民地的高额利润,不愿采用新技术、更新新设备;结果到19世纪后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被后起的美国、德国赶上超过,丧失经济霸主地位。2)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抓住机遇,广泛吸收新技术才能富国富民。

30、西方某学者说: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解释你的理由.

答:1)同意:因为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而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说美国没有童年。(或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缺乏共同的古老历史文化传统。)2)不同意:美国是由童年的,因为美利坚民族主要是由欧洲移民组成,有经过了殖民或民族融合阶段。

材料解析

1.丘吉尔与1946年3月在富尔顿发表演说;“从波罗德海的深切青岛亚德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了。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的控制。”

请回答①丘吉尔的演说提出了那些主张答:主张反苏反共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鼓动英美共同反共。

②丘吉尔主张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答:冷战政策

2.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情报局长在其《战后国际关系原则》中,有过一段对社会主义苏联如何搞“和平演变”战略的讲话:“我们在苏联播下混乱的种子后应该不知不觉的把他们有价值的东西换成赝品,并使他们相信这些假东西……我们一定能在俄罗斯本国找到志同道合者以及帮手和盟友,这就能使那些世界上最不驯服的人民,一场接一场演出自身灭亡及其自我意识不可逆转的完全消失的规模及其巨大的悲剧……”请回答:

①二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格局?(美苏争霸、东西方对峙两极格局)

②为造成苏联的巨大的悲剧,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实行了冷战政策,并进行和平演变)

③苏联悲剧发生在什么时间?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历史现象?

(1991年底,首先应看清其实质是少数领导人的政策失误,首先是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忽视市场规律;其次是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引起的思想混乱。变质并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同时要防止资本之一国家的和平演变。

3、阅读下列材料:“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线。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此外,任何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企图延长人类痛苦的政府、政党或集团,都将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文中的“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指的是什么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2)美国是怎样恢复这一“经济制度”的?针对的是哪一地区?

制定了“欧洲复兴计划”,援助西欧复兴经济。针对的是西欧。

(3)所谓“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主要指的是哪个国家?“二战”后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什么?

苏联;“冷战”政策;苏联的强大阻碍了美国称霸世界。

4读下列材料:“我们当时在军事上是世界第一。由于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超过别国,处于世界第一。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现在美国已经不是唯一的世界第一流的国家。当我们从经济和经济潜力方面来考虑时,就可以看到,当今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要注意: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地位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

——引自尼克松的一篇演说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尼克松演说中的“当时”、“那时”是指什么时候?为什么尼克松说:“我们当时在军事上是世界第一”?答:二战后初期(20世纪40年代后期)因为当时美国除拥有庞大的陆海空军外,还垄断了原子弹的生产技术。

(2)当时世界上为什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向美国挑战?因为二战以后,德、意、日成了战败国,英法受到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同时,苏联又忙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尼克松是根据什么来分析“当今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的?他所指的“五大力量中心”除美国、西欧和日本外,还有哪些?答:根据经济和经济潜力。苏联和中国。

(4)尼克松为什么说日本、西欧是美国的“朋友”和“盟国”?(1分)

除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曾一起遏制共产主义外,还包括美国在侵略朝鲜和越南时,日本是其侵略基地;美国与西欧各国都是北约组织成员。

(5)上述材料表明尼克松承认了什么现象?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一方面,美国由于侵朝和侵越战争的失败,实力有所削弱;另一方面,西欧、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苏联的军事实力日益增强。

5《大国的兴衰》说:“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的有地中海逐渐转移到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集中的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粒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这些崛起的新大国总有一天会对世界军事形势和各国领土状况施加决定性影响”--------请回答

1)第一个例子中有哪一个新大国?(英国)

2)以第二个例子中美国和德国为例,说明1890年后两国崛起的情况和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

美国:南北战争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提出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依靠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通过华盛顿体系,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建立起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新秩序。

德国:统一后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在中国强占胶州湾,把山东变成其势力范围,建立三国同盟,发动一战。3)谈谈经济、政治的关系和对世界形势的影响的原因。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正知识经济的反应。垄断产生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6材料看课本66页欧洲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比较图回答:

1)说明三幅图反映的年均经济增长率的情况。[欧洲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增长率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1870年-1913年经济虽增长,但幅度不大,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较大增长,但增长速度不如新兴社会主义国家。]

2)欧洲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呢达到8%的原因是什么?

[欧洲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有步骤的实行了土地改革;将重要产业实行国有化,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并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积极性特别高涨。]

3)未取得长足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照搬苏联模式,忽视本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其消极影响日益显露。从50年代中期起,欧洲社会主义国家试图通过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收效不大,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7、看课本98页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由于采用新的科学技术而实现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图回答:1)说明上图反映的内容[图一说明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先进国家依靠采用新技术而提高生产率的比率为5%-20%;图二说明了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先进国家依靠采用先进技术而提高的生产率的比例为80%。]

2]两幅示意图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答:说明科技在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精]中考政治历史开卷考试高分技巧

中考政治历史开卷考试高分技巧 一、六大误区 误区一:答案在书上 中考政史开卷,部分考生认为试题答案可直接在书上找到,故考试前没整理笔记。其实,中考政史虽开卷,但许多试题答案并非能在书本上找到原题,仍需结合知识思考作答。准备一些授课笔记,有助于帮助思考 误区二:笔记只抄不整 政史考试只能带课本和指定资料及手写笔记进场,许多学生为充分利用开卷优势,将用的资料、做的练习等尽可能详尽地往笔记本上堆砌。但因没整理,笔记杂乱无章,考试时查阅极不方便,收效甚微。 误区三:家长代抄 为让笔记“够多够全”,也为减轻考生抄写负担,许多家长都“操刀”代劳,事后学生也不看。结果,学生对笔记非常陌生,查阅起来十分缓慢,影响答题。误区四:开卷不用记忆 开卷考试很容易让学生认为“基本知识点不需记忆”。部分学生对政史考试不作记忆准备,对基础知识点完全寄希望于考试翻书。结果答题时对知识点运用极不熟练,严重影响答题效率和准确性。 误区五:见题就翻书 为确保答案正确,很多同学答题时先翻书找知识点和内容,后将查阅内容往题目上套。这容易导致查阅内容与题目结合不紧,答非所问,既浪费时间又易出错。误区六:合卷合做 政史题目穿插在一起以合卷形式出现,部分学生训练时就没有分开做政史题,中

考时也一如既往。但学科不同,思考和作答方式都不同,混合作答会影响思维,导致失误增多。 二、考前复习怎么做 1.展开针对性复习,熟悉教材 众所周知,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的复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题型来讲,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选择题的复习基本一致。 开卷考试中列举题、填补缺项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的复习要求可以降低,即只要对教材熟悉,明确这些试题考查到的内容在教材的哪些章节就可以了,不必强化记忆。 在开卷考试中,问答题、分析说明题可以设计成半开放或开放性的试题,对这类题的复习则要从长计议,复习要求要提高,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结合时政热点以及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分析说明,还要训练对这类题的解题技巧和策略。 2.上课认真作好笔记,便于考试查阅 既然开卷考试只能带教科书(粘在教科书上的小卡片也必须取消),那么为便于考试翻阅,就要在上课务必认真做好笔记。 3.搞好学科知识专题归类复习 有些地区的开卷考试已经明显命制了跨章节的试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上完后必须留足时间进行学科知识的专题归类复习。 三、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从历年来中考答卷的情况看,考生答题时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2)盲目堆砌,不得要领;

(完整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时间轴总复习必备

中考历史复习古巴比伦建国公元前18世纪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4年 阿古柏入侵新疆 1865年时间轴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1861年4月南北战争爆发 1861年9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 1871年5月21---5月28日五月流血周 左宗棠挥师入新疆1876年 除伊犁外的新疆回归1878年 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1884年 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大战1894.9 公车上书1895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895年4 商务印书馆成立1897戊戌变法1898年6-9月《明定国是诏》1898年6 京师大学堂开设1898 八国联军入侵1900年6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900年8 《辛丑条约》签订1901中国同盟会成立京张铁路开始建设废除科举制度1905 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1909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 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1911年底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 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 《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1915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1919年6月 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 黄埔军校成立1924年大革命时期北伐开始1926年7 国民政府自武汉迁往南京,宁汉合流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4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 中共八七会议8月7 秋收起义9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10 朱毛井岗会师1928年4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 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10 长征开始1934年10 遵义会议1935年1中央、红一方面军和陕北在吴起镇会师1935年10 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长征结束1936年10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百团大战1940年8月 中共七大1945年4月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美军在日本投掷原子弹1945年8月毛泽东发布《对日寇最后一战》1945年8月9日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 侵华日军递交投降书1945年9月9日驻台日军总督向中国投降1945年10月25日 .本茨制成三轮汽车 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发 月,巴黎和会,6月,签署《凡尔赛和约》 1月,国际联盟成立。 1921-1922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 月,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希特勒上台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开卷检测试题9(含答案或解析)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开卷检测试题9(含答案或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枣庄学业考试)学校每周都有一次升国旗仪式,每当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历史上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会议是( ) A.七届二中全会 B.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有一首歌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3.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你认为1953年,各种媒体中出现高频率的词汇是( ) A.土地农民新解放区 B.志愿军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 C.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国歌 D.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 4.(2011·宿迁中考)辽宁农民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信中的“这个梦想实现了”是因为(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大跃进运动 5.对土地改革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巩固了人民政权 C.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2011·河北中考)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 ,农林水利占 7.6% ,运输邮电占19.2% ,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 ,其他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 C.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D.三大改造稳步推进 7.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954年9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大会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2010·徐州中考)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上海市东亚面粉厂的孙老板亲率员工敲锣打鼓地向上海市领导报喜:东亚面粉厂接受公私合营。据此推测当时我国正在进行 ( )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9.(2010·广州中考)1956年某日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大跃进” 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10.有人根据下图编了一首顺口溜:“一棵玉米冲九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吓得月亮直弯腰。”这首顺口溜反映的现象出现于( )

最新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巧入门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巧 入门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巧入门 初中历史内容繁琐,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记忆量大,因而死记硬背曾一度被当作最好的复习方法。那么,在开卷考试的新形势下,我们怎样才能学历史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门。 一、看好“家门”最关键 所谓看好“家门”,就是依纲据本,夯实基础。“纲”即《历史课程标准》,“本”就是手中的课本。综观各地的中考历史试卷,无论开卷还是闭卷,其立足点依然是最基础的历史知识乃至历史常识。所以要迎接开卷考试,最重要的一步仍然是夯实基础。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有的同学错误的认为开卷考试就是照书抄,简单。其实,开卷考试同样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做到灵活运用。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无一不体现着基础性的原则。因此,我们应该对照课本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进行复习。该识记的识记,该理解的理解,该运用的运用,千万不要遗漏知识点。切记:要积累就要重视基础。“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是关健。 二、适当“串门”最重要 所谓适当“串门”,指既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把握好不同时代相关历史问题的纵向分析与比较,又要注意对相关学科的能力渗透和能力迁移,注意加强历史与语文、政治、地理等科目知识的结合,形成纵向、横向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构建出知识网络。所谓“横串门”就是要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复习,比如把发生在1861年的历史事

件串联复习,有美国南北战争、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开始等,所谓“纵串门”就是要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复习,比如对中国人民抗争史的复习就可以把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知识点连起来复习。对跨学科的综合能力题要以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为素材,比如关注生态环境、人口、资源、海峡两岸关系、西部开发、朝鲜问题、中东问题、美日韩关系等问题,使政史地知识在复习过程中结合起来,以提高理解、比较、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综合能力。 三、寻找“热门”很必要 所谓“热门”,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给我们以这样强烈的启示:必须要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实现“知古通今”、“以史为鉴”。因此在历史复习中,一定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国家的命运,要以时政背景为载体锻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要多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能源问题、战争与和平、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它们所体现的历史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围绕中心问题,创设新情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考政治历史开卷考试答题技巧

中考政治历史开卷考试答题技巧 一、谨防四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开卷考试不复习 许多初三学生,甚至部分非历史专业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都认为,开卷考试用不作复习,反正答案都在书上,到时候只管抄书就是了。殊不知,这恰恰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如果处理不好,会给我们初三历史复习造成更大的困难。而事实上,历史科实行开卷考试,命题都是基本沿袭以往历史闭卷考试的作法,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既如此,如若不复习,我们很难想象连数量众多的选择题都靠翻书来解决,不仅考试时间不允许,而且不复习造成的对教材的生疏也会使学生难以从书上找到答案,就更不用说答好开放性试题了。 误区二、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这个误区是建立在开卷考试可以通过翻书寻找答案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原因在于没有弄清历史开卷考试的精髓。诚然,由于开卷考试命题都是基本沿袭以往历史闭卷考试的作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对开卷考试试卷中的一些列举题、问答题的复习可以降低要求,学生不必花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这些内容,只须记住大慨就行。这确实降低了难度。由于开卷考试的命题都要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随着开卷考试改革的深入,我们相信,这种试题的比例将会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难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为这种题型的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积累和系统训练,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就是翻书也难以作答。 误区三、开卷考试可以带上所有资料 许多初三学生简单地认为在开卷考试时,可以带上平时教师和自己整理的资料以备考试时使用,甚至可以将一些重点内容写在小卡片上粘在教科书上。事实上,

许多地区的初三考务工作会都有开卷考试只能带教科书的规定(粘在教科书上的小卡片也必须取消)。这说明没有考前的认真复习是难以取得优异成绩的。 误区四、开卷考试试题在书上都有现成的答案 由于对开卷考试的特点不了解,误以为开卷考试的答案都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现成的,这是初三学生较为普遍的看法,事实上并非如此。就算是开卷考试的有些试题(如列举题、简答题、材料题等)在教科书上有现成的答案,但考生在作答时也不能照搬照抄,这样,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也是不切题的。更何况有些开放、半开放性的试题本身就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考生要改变这些不良认识,认真复习。 二、复习建议 面对开卷考试,广大初三师生只有面对现实,积极应对,才能取得优异成绩,顺利毕业。综合全国有些地区开卷考试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取长补短,积累经验,逐步推进,创造佳绩”。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模拟考试端正态度,统一认识 为了尽快了解学生对开卷考试的认识和知识、能力现状,教师应尽快参考全国其他省市 的经验,根据今年成都市有关政治、历史开卷考试的精神,分别命制一套政治、历史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检测,以便摸清现状,采取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三师生端正开卷考试态度,统一认识,为即将进行的复习创造条件。第二、展开针对性复习,熟悉教材 众所周知,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的复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题型来讲,无

初中历史总复习资料大全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

开卷考试历史如何复习与应考

开卷考试历史如何复习与应考 -----学习心得 近十年里经历了从闭卷到开卷考的过程,总分也有100分降为50分。造成了绝大部分学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简单地认为开卷考试无非是抄抄书而已。因此,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易导致在复习和应考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得不偿失的做法。现就在近几年教学中总结的几点心得体会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第一:消除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 思想问题是个大问题,只有把思想上的误区解除了,才能对提高考试成绩起到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告诫学生,开卷考试既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更注重的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联系现实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这就需要扩大学生自己的阅读面,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给学生补充“新鲜血液”。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问。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作铺垫,根本谈不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第二:做到开卷考试用书要科学。 考试不仅是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测试,更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测试。要想在考试中发挥出正常水平,考出好成绩,获得较好的分数,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灵活运用固然很重要,但在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如何在考试中应用非智力因素获得高分也是至关重要的。 1、不要题题都翻书。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就是考试时翻翻书,但是真到考试时,题题都翻书,时间就不够用了,更何况,实行政、史合卷,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厚厚的一摞书翻来翻去,甚至还有学生翻错书,考历史翻政治书,会极大地影响答题速度和考试的心情。况且,有的开卷考试试题中有活动与实践探究题,这样类型的题答案在教材中更不可能明确地找到。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要告诫学生该背的知识点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在平时的学习中,切不可题题都翻书。对实在找不到答案的题目,再翻书查找。譬如平时训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选择题,以节省时间完成其他题目。 2、记笔记要系统、有条理。在开卷考试下,很多学生把平时复习的例题、辅导书上重要的题目,自己记不清的题目、老师强调的题题目都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有的甚至把课本内容都遮住了。因此,考试需要的东西不知从何处找到,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未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告诫学生要学会整理笔记,不要把所有东西都往书上记,应当有选择摘抄一些重要的、系统化的知识点。切忌在书上粘贴纸条作笔记,这是开卷考试所不允许的。同时,抄东西时要分门别类,把知识划分成不同的专题,如:古今中外的改革,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文化成,就近代现代抗争与探索史,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国际关系,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世界文化等。还可以在教材目录编著具体页码,遇到不同问题去找,省时、省力并提高了复习效率。 3、仔细审题,不要盲目抄书。答案要准确,要答在点子上。有的同学看到试题后想到以前做过类似的题目,就先忙于看书中那些内容与试题的内容接近,就开始抄。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就难以形成一套完整思路,往往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东拼西凑,不得要领,最后导致“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答案不准确、不完整、不全面。因此,考试时一定要仔细审题,找出关键词,找准结合点。 4、平时除对教材的学习外,还要重视热点问题的学习。 热点问题是中考必考的内容,这就要求对热点问题的复习不能到临近考试时搞突击,要把热点问题的复习寓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复习效率。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思想认

初中历史中考专题复习资料

一、历史人物。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 2、华夏族的祖先; 3、人文初祖: 4 夏朝建立者: 5、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始于: 6、商朝建立者: 7、周朝建立者; 8、周文王重用和臣相: 9、春秋五霸: 10 主持修建都江堰; 11、四诊法发明者: 12、楚辞创始人《离骚》作者: 13、儒家创始人: 14 《孙子兵法》作者: 15 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者: 16 罢黜百家是谁的建议: 17 西汉出使西域: 18、医圣《伤寒杂病论》; 19、麻沸散创制者: 20 东汉时创立我国道教: 21、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作者: 22 官渡之战双方: 23、赤壁之战双方: 24、魏国建立者: 25、蜀国建立者: 26、吴国建立者: 27 圆周率到小数点7位: 28 《齐民要术》: 29、《水经注》: 30、书圣《兰亭序》: 31、中国唯一的女皇: 32、贞观之治是指: 33、开无盛世是指: 34、科举制创立于: 35、唐朝发展科举制的三位人物及 成就: 36、唐太宗出嫁的公主: 37、唐中宗出嫁的公主: 38、中国到日本传学的最出名的是 和尚 39、唐太宗时西游天竺的是: 40、诗仙是(代表作): 41、诗圣是(代表作): 42、唐朝书法家颜筋柳骨是指: 43、画圣(代表作): 44、陈桥兵变发动者(北宋建立 者): 45、辽(契丹国)建立者: 46、西夏建立者: 47、金国建立者: 48、 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 49、元朝建立者: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1、北宋词人有: 2、《清明上河图》作者: 3、明朝建立者: 4、明朝七下西洋是: 5、明朝抗倭民族英雄: 6、清朝建立者: 7、清朝迁都北京的是: 8、清朝设军机处是: 9、清朝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10 雅克萨两次大败沙俄的是: 11 册封达赖喇嘛的是: 12 册封班禅额尔多尼的是: 13、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4、《本草纲目》 15、 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 物》作者: 16、《三国演义》作者: 17、《水浒传》作者: 18、《西游记》作者: 19、《红楼梦》作者: 20、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 21、收复新疆: 22、中日黄海海战牺牲是: 23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4、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25 黄埔军校校长: 26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27 1926年北伐的对象: 28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者: 29 南昌起义领导者: 30 井冈山会师是: 31 西安事变发动者: 32、台儿庄战役指挥者: 33、百团大战指挥者: 34、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的军队 35、辽沈战役指挥 6、平津战役指挥: 37、淮海战役旨挥: 38、实业救国的实业家 39、京张铁路修建者: 40、海国图志》作者: 41、译述《天演论》: 42、侯氏制碱法的提出者: 43、《遇公移山》是近低美术大师谁 的作品 44、《义勇军进行曲》 45、《黄河大合唱》 46、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志愿军: 47、被大火吞噬的志愿军: 48、建设时期的铁人: 49、党的好干部: 50、两弹元勋:

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知识点总结整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 (道光帝在位)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走私 1、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4、后果: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二)林则徐禁烟 1、背景: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 (1)人物:1838 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 (2)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3)林则徐禁烟措施:①派人暗访密查②缉拿烟贩③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④虎门销烟 (4)虎门销烟: (1)时间:1839年6月领导人:林则徐地点:广州虎门海滩 (2)意义(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时间:1840.6~1842.8 2、直接原因(借口、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 3、根本原因: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4、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5月 英军封锁珠江口→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第二阶段: 1841年6月---1842年8月 英军占香港、进攻虎门炮台、占四方炮台(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占厦门、定海、宁波、吴松、镇江到南京下关江面(陈化成吴淞之战牺牲)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42年8月29日 2、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开始造破坏;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注意:最能反映西方列强侵略特点和要求、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权利。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美国、法国除了享受英国在华取得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开卷检测试题7(含答案或解析)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开卷检测试题7(含答案或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汕头学业考试)右图是二十世纪初学生运动的一幅标语,下列对这次 “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其斗争目标 ②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③工人阶级参加起了重大作用 ④在北洋政府镇压下失败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11·山西中考)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猜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上有“南湖 游船、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等词,它的谜底是( ) A.五四爱国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红军长征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这是小阳在学习完某一知识点后写下的一副对联,由此你可判断他学习的知识点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4.南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因为在这里 ( ) A. 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该诗句反映的是80多年前的某个历史事件。下列表述与这个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 A.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B.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6.“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诗句所描绘的情境发生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红军长征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7.(2011·岳阳学业考试)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当年曾传唱大江南北,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之情。它所反映的东北人民的苦难历史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8.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互信的加深,随着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随着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再次合作的希望。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 )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②北伐战争 ③南昌起义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9.(2011·宿迁中考)“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百团大战 10.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在下面年代尺上①处适合标注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共一大 B.南京大屠杀 C.挺进中原 D.渡江战役 11.(2011·南京学业考试)据日军《步兵第10团战斗详报》记载,台儿庄中国守军“决死奋战之状历历在目”,“士兵依靠堑壕顽强抵抗直到最后”,“睹其壮烈者亦为之感叹”,台儿庄中国守军的总指挥是( ) A.李宗仁 B.彭德怀 C.张学良 D.杨虎城 12.《亮剑》中的李云龙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 A.汀泗桥战役 B.卢沟桥抗战 C.百团大战 D.挺进大别山 13.下面漫画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其解读不确切的是 ( )

初中历史开卷全套资料

一、问答题(古代史)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是怎样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见于中国历史1册第八课(46—47页再加上49页第三段) 2.指出公元3至公元6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哪些反应? 答案见于金榜第9页。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尚未形成,周王室衰微,旧的礼制规范已经被大破,社会出现动乱局局面,面对这种现象,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西汉在汉武帝,唐朝在唐玄宗时达到全盛时期,试析汉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1)、两朝统治者都吸取前代速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的政策。 2)、两朝都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达到了盛事的景象。 5、汉唐时期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 两朝都实现了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位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各民族之间、中外文化之间交往频繁,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汉唐文化。 6、唐朝和清朝前期在对外贸易方面有什么不同表现?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唐朝时期,政府采取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与中国同上往来的国家发展到70多个。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各国开始把中国人成为唐人。 清朝前期,采取闭关政策,政府严厉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只是中国在近代屡遭外国侵略,中国人也被蔑视为东亚病夫。 7、列举秦朝、汉朝、清朝在加强思想统治方面分别采取了措施,以及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秦朝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统治,对我国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 清朝: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今古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8 .江泽民说:…〃〃,历代王朝的覆灭都是同政权腐败分不开的。” 试用唐朝的历史事实说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由此你得出什么启示?(见考试说明5) 中国近现代史 1、19世纪60—70年代,我国的政治、经济领域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和重大变化?这些事件和变化对后来的 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16分) 答:政治领域:①总理衙门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形势控制清政府,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②“辛酉政变”,那拉氏上台。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那拉氏所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掌握最高统治权,对外卖国 投降,阻碍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太平天国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经济领域: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市场被进一步打开。②洋务运动开始。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随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并担负民主革命的领导任务。同时无产阶级队伍也逐步壮大。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起着越来越大的瓦解作用。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战前),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有哪些?对此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重大抗争与探索活动?与以前的斗争相比,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危机加深的原因、表现:(原因:由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再加上清朝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有利于外国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其后帝国主义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898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9年美国提出了对中国门户开放的政策;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基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活动:①戊戌变法运动;②义和团运动;③辛亥革命。 特点:①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阶级;②斗争目标或指导思想明确,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③斗争手段或方式多样化,有改革、起义、革命等形式;④斗争的结果局部成功,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原因: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③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3.史学界普遍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试分析这三个阶段分别有哪个阶级发动了那些运动来学习西方? 答:1)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2)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运动;3)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 4、分析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你从这两次革命的最终结局受到什么启发? 1)不同之处:辛亥革命时的国内统治者是清政府,革命阶级是资产阶级;国民革命时期国内统治者是北洋军阀政府,革命阶级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2)最终结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革命失败;总之两者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启发:资产阶级的软弱型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革命途中必须防止帝国主义与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勾结破坏 5、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一次真正广泛的、群众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回答: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与失败的标志是什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什么能迅速发展成为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民族民主运动? 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及本国封建势力矛盾尖锐;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一系列斗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发了人们的觉悟,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国共两党联合斗争,形成各革命阶级的联盟;中共大力开展工农运动。(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虽然失败了,但为今后革命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请举出有关史实予以说明。 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共产党认识到了坚持革命领导权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6、孙中山一生的两次重大转变,即其后分别作出的巨大贡献 答:第一次: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自强遭拒绝,由变法走上革命的道路;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二次:由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同时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震动,孙中山认识到民众力量的伟大,决定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之后,实现了国共首次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7、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实现的?(要点:国共两党的相互需要,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

初中历史总复习资料大全

初中历史总复习资料大全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四、秦汉时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中考政史开卷考试高分技巧,如何抄书才能拿高分

01 关于你的问题 1.从书中找题目 有的学生把开卷考试看得很容易、很简单,“开卷啦,可以抄,书中自有答案!”的错误认识较为普遍。 很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出于侥幸心理,把老师上课时的例题或平时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密密麻麻地抄在书本的空白处。 临考时,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要么照搬照抄,要么断“题”取“点”,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题目要求相差甚远,答题的准确率可想而知! 2.每题都翻书 有的学生认为开卷可抄,认为开卷考试无非是考试时翻翻书而已。因此平时学习很放松,但真到考试时,若要每题都翻书,注定没时间做完! 有些平时学习较好的学生,更是怕做错失分,考试做答时将主要精力用在翻书上,导致思考书写时间不够而意外失分。 例如一些简单直接的问题,一般通过阅卷,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都可以作答的了。 但每题都去翻书的话,本来只需很少时间即可作答的“容易题”,却浪费了很多考试时间,严重影响后面主观题的作答,考试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3.审题不仔细,盲目抄书 有的学生在答题时,不是先认真审题,而是忙于翻书、抄书,看书中哪段内容与该题最为接近就抄哪一段。 由于审题时缺乏对题目灵活性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对症下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点,不得要领,或者偏离题目要求,答案不完整甚至文不对题,盲目抄书。 4.只看“有字书”,忽视“无字书”

开卷考试不只是把书本熟记就好了,其实还应重视“无字书”。所谓“无字书”,不仅包括“家事,国事,天下事”,还包括学生的思想觉悟、行为、观念等。 注:随着开卷考试形式的出现,许多试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自己实际回答问题。这类试题往往很难在书本中直接抄得到答案。如果学生不能将知识融合到实际生活中,那就根本无法满足这类试题的要求。 02 你要这么做 1.全面复习、构建知识体系 要走出“从书中找题”的误区,关键是全面复习,构建知识体系。由于开卷考试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所有题目都翻书,再加上开卷考试题型较活,一般无现成答案,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复习。 具体来讲: 首先,要熟记每一课,每一节的知识点都全面复习一遍,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整体印象,并能做到离开书本复述出来。 其次,要弄清知识点的含义,层次及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对各课、各节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对跨课、跨节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比较、归纳、综合,形成知识间的完整体系,做到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 2.掌握方法、有的放矢 “每题都翻书”,显然是不行的。解决的关键是加强在考试过程中学生查对书本方法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要掌握查阅书本的方法: 凡是有把握的,就坚决不查; 凡是没有把握的,有时间就查,没时间不查; 凡是毫无头绪的,放到最后去查; 3.加强审题训练 开卷考试审题很关键。审题要审什么?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复习建议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复习建议 随着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形式的改革也正在逐步兴起和推广,历史也实行了开卷考试。显然,这一变化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顺应新世纪素质教育潮流。对历史实行开卷考试这一变化,广大师生看法不一。以下是我对历史开卷考试的一点粗浅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1 历史开卷考试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 回顾往年的历史教学,我们或多或少地认同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它是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老师教教材,学生考教材;老师教结论,学生考结论。如此,牢牢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今,历史学科考试形式由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考试,这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无非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们要以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这将成为适应开卷这一考试形式的历史教学必须努力的方向。开卷这一考试形式的出台,使我们必须以素质教育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以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来传授知识。它是对应试教育的一大挑战,是初中历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有力的发动机,一个有效的催化剂。 2 正确理解开卷考试,掌握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许多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看看课本,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对自如了。有的甚至说,历史一开卷不要掌握知识也能考好。其实,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它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如:科举制度是何时形成的?它是一种什么制度?明朝时该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该制度何时被废除?有些试题涉及古今中外,需要归纳而得出答案。如:列举能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重要史实。如果对知识掌握不熟,理解不透,仅靠课本资料,疲于翻书,费时费力,很难找出此题的知识点,这对于有时限的考试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 可见,对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并且要有熟练应用这些知识的各种能力。这一点对于开卷考试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立于不败之地。 3 开卷考试形式下的初中历史复习 历史开卷后,将如何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以上所分析的中考历史开卷的特点来看,历史开卷考试考查的核心是学生的能力。那么,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