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民法学总论框架与知识点(整理版)(全)

民法学总论框架与知识点(整理版)(全)

第一分编绪论第一章民法概述:概念与含义、沿革、调整对象、性质、本位、渊源、效力(适用范围)第一章复习提纲1、了解民法的语源民法是继受而来:a源于罗马法的市民法;b近代大陆法系国家民法一词由市民法转译而来;c18世纪民法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d日本学者津田真道把市民法用汉语译为民法;e民法一词1929年9月被我国法学界采用。

2、掌握民法和民法典的概念民法可以分为民法典和民事单行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它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典:是按照一定体系将各种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编纂在一起的民事基本规范,它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通常冠以“民法典“称谓。

3、理解民法的性质a是私法;b本质上是商品经济的法律表现形式;c是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基本法;d是权利法;e是实体法4、了解民法的产生和发展5、着重掌握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6、掌握我国民法的渊源一制定法:a宪法中有关民法的规定b民事法律c民事法规d地方性法规中的民事规范e特别行政区的民事规范f国家机关对民事法律规范的解释g国际条约中的民事法律规范。

二习惯。

(三判例。

四法理)7、掌握我国民法的适用范围一对人的效力: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

二空间上:我国领域内:我国国土、领空、领海,驻外使馆,外舶船只和飞行器三时间:a生效时间:公布生效,公布后一段时间生效。

b失效时间:新法规定废止旧法,旧法与新法相抵触部分无效,国家机关颁布决议宣布无效。

c溯及力:一般不溯及既往与特殊情况下有利追溯原则。

四对事的效力: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禁止权力滥用·、公平·、公序良俗·第二章复习提纲1、理解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特征功能含义a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b·是贯穿于民事法律规范整体的基本准则c·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民法观念的综合反映特征a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民法规范;b贯穿于全部民事法律规范,具有普遍使用效力;c是强行性规范功能:指导功能、约束··、补充··2、掌握民法六大原则中每个原则的含义a平等: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相互间应平等对待,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对方当事人。

民法基础知识(总论)

民法基础知识(总论)

民法基础知识目录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第三章自然人第四章合伙第五章法人第六章物第七章民事法律行为第八章代理第九章诉讼时效第十章人身权第十一章物权第十二章债权第十三章侵权责任第一章民法概述一、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二、民法的性质和特点三、民法的基本原则一、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平等主体2、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调整对象)3、民法是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和二、民法的性质和特点民法是权利法民法是私法民法是任意法三、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民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特征:主体的平等性,内容的任意性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类型:自然人、合伙、法人、国家、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类型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第三节研究民事法律关系的意义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法律关系分析法法律关系分析法第一步:确定案件事实(小前提);第二步:适用相关法律规范(大前提);第三步:确定法律责任第三章自然人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一、自然人的概念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出生的人自然人与公民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概念:是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胎儿的继承权著作权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三、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不能独立从事民事活动,一切民事活动均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为进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公民;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一切民事活动均独立进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超范围从事民事行为的效力原则上:无效例外: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超出能力范围签订的合同效力待定2、纯获利益的行为有效第二节监护一、监护的概念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监督和保护人的民事法律制度。

民法总论笔记汇总整理

民法总论笔记汇总整理

民法总论笔记汇总整理(精华版)第一篇:民法总论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含义一,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还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分为古代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

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

近代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

1922年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始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

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该法典随着1949年中国成立在大陆已经废除,仅在台湾有效。

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调整财产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3、受价值规律支配。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人身关系有以下特点:1、主体的地位平等。

民法总论学习要点

民法总论学习要点

民法总论学习要点第一章:1、民法的概念2、民法的调整对象3、民法有哪些特点?4、民法的渊源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第三章: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2、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3、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及其分类第四章: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和终止3、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4、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5、自然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6、自然人的侵权责任能力7、监护的概念8、监护人的设定9、住所(民法通则第15条及司法解释第9条)10、宣告失踪的概念和条件、法律后果11、宣告死亡的概念和条件、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的顺序、法律后果及死亡宣告的撤销12、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责任的承担第五章:1、什么是法人?法人具有哪些基本法律特征?2、法人的分类3、设立中的法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4、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及民事责任能力5、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人的分支机构6、法人的合并、分立及其合并、分立后债务的承担7、法人的终止第六章:1、合伙的概念2、试析合伙债务的承担。

3、合伙内部的损益分配4、退伙和入伙债务的承担第七章:1、民事权利的分类(主要: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2、民事权利的保护(正当防卫、紧急避险、)3、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的种类(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形成之诉)第八章:物的分类第九章:1、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2、民事行为的分类3、意思表示的概念、形式4、民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有哪些?5、行为人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情形:(真意保留、戏谑表示、虚伪表示、错误、误传)6、意思表示不自由:(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概念和构成要件)7、绝对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和分类8、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种类(撤销权行使的时间:1年)9、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及其类型10、民事行为被确认绝对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法律后果11、附条件的民事行为的概念12、民事行为所附的条件应满足的要求有哪些?13、延缓条件和解除条件第十章:1、代理的概念2、代理的类型(主要: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本代理、复代理)3、代理权行使的一般要求4、代理权行使的限制(自己代理、双方代理)5、什么是无权代理?无权代理包括哪几种情况?6、试述表见代理及其构成要件。

民法总论笔记资料(1)

民法总论笔记资料(1)

第一编民法总论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概念一.民法的词源:古罗马:iuscivile > 法国:droit civil > 日本:民法 > 中国:民法二.民法的概念:(选择题)(一).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与形式意义上的民法:1.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一国立法机关制定的以"民法"或"民法典"命名的法律.(二).广义的民法与狭义的民法:1.广义的民法:是指所有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成文民法和不成文民法;2.狭义的民法:是指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三).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1.普通民法:是指经过编纂以《民法典》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的民事法律规范;2.特别民法:是指没有收入到《民法典》中,而是通过单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民事法律规法.(四).民法学:是以研究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为对象的科学,它是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选择题、论述题、案例题)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一).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财产为客体,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二).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的特征:1.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是以财产为客体的关系;2.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民事主体在平等基础上产生的财产关系,即财产关系的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3.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具体的经济关系;4.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一).人身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而以主体的人身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二).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的特征:1.人身关系是与人的身体不能分离的社会关系;2.人身关系的内容是人身利益而非民事主体的经济利益.第三节民法的性质一.民法是私法;二.民法是权力法:1.民法是一个以民事权利为中心的法律体系;2.民法在处理权力与义务的关系上,始终以权利为本位.三.民法是实体法.第四节民法与相邻部门法律的关系一.民法与商法:二.民法与经济法:三.民法与劳动法:四.民法与婚姻家庭法.第五节民法的体系和渊源一.民法的体系:(一).民法的体系:是指民法内部的组织机构,即人们如何将民法的内容及一些基本元素通过一定的立法技术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民法的体系包括:1.民法总则;2.物权制度;3.债权制度;4.人身权制度;5.知识产权;6.继承权法律制度.二.民法的渊源:(一).民法的渊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各种国家机关根据其权限范围所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中,包括制定法,判例法,习惯及法理等.(二).民法的渊源包括;1.宪法中的民事法律规范;2.民事法律;3.国务院制定的民事法规;4.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文件;5.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有关民事的规范性文件;6.地方性法规;7.国家认可的习惯,判例及法理.第六节民法的适用范围一.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一).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对于哪些人具有法律效力.(二).我国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在我国领域内的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及他们彼此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均适用我国民法;同时外国人,无国籍人在我国领域内建立的民事法律关系,一般也适用中国民法,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我国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在我国境外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一般适用行为地法,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一).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是指民法的生效和失效的时间,以及现行民法对生效前发生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无溯及力.(二).我国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1.生效:实施之日;2.实效:废除;3.溯及力:一般无.三.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一).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是指民法在什么区域内发生效力.(二).我国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领土、领陆、领海、驻外使馆、我国船舶。

王利明民法总论第一章

王利明民法总论第一章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
• 民法一词的来源
• 纵观各国民事立法,民法一词有多种含义:
第一,形式上的民法和实质上的民法
第二,广义的民法和狭义的民法
第三,民法典和民法通则 第四,民法学
民商法
民法通则
单行民事法律
商法
公司法 证券法 票据法
海商法…
物权法 合同法
继承法
婚姻法…
• 民法典的立法体例有两种:
• 1、罗马式
2、亲属权:民事主体因血缘、收养等 关系产生的特定身份而享有的民事权利。
3、亲权与亲属权的区别
亲权
权利主体 权利主体的相 对人 父母 未成年子女 管教、保护、代理、财 产代管 不平等
亲属权
父母、子女、亲属 子女、父母、亲属
权利内容
当事人的地位
抚养、赡养
平等
案例1:评丑就是侵害名誉权——“网上评丑”案
法院认为:
学生参加高考,录取与否由学校有关政策 决定,原被告之间不构成民事赔偿的权利义务 关系。因而裁定驳回起诉。这个裁定否定了学 生与高校之间的入学关系是平等主体间的民事 关系。
学生与公立高校的入学关系应属于行政关 系。这对关系的一方主体是学生,另一方则包 括高校及其相应的教育行政机关。
思考题
第一章第一章民法概述民法概述第一节第一节民法的概念民法的概念第二节第二节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第三节第三节民法的民法的特点特点第四节第四节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区别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区别第五第五节节民法的渊源民法的渊源第六第六节节民法的适用民法的适用第七第七节节我国民法的历史发展我国民法的历史发展民法一词的来源民法一词的来源纵观各国民事立法民法一词有多种含义
案例2:我国首例高校招生案

第一编 民法总论

第一编 民法总论

• (三)公平原则——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 活动和司法机关在裁判民事纠纷时应本着 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进行——法律适用和 司法原则 • 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当按照 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 平衡当事人各方的利益,解决当事人之间 的纠纷
• 1.民事主体参与法律关系的机会均等,须正 当竞争。 • 2.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上利益应均衡, 合理分配义务。如显示公平的合同可撤销。 • 3.在责任面前要合理分担。侵权责任法中的 公平原则。
第二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的调整对象——指民法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 (P5)
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我们将民法的 调整对象概括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自然人、法人、其他组 织则通常称为民事主体。
一、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1、财产关系:指当事人之间以财产为内容所发生 的社会关系——具经济价值、不属于自然人的人格、人 力所能支配; 2、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1、人身关系:指与人身不可分离、以人身为内 容,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社会关系 2、平等主体的人身关系
(1)主体地位平等——这是民法的基本要求
(2)内容的非财产性——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 如姓名权、肖像权; (3)与民事主体不可分离——基于人身权利的特 有属性,人身关系亦具有专属性,不可任意转让、 放弃或被剥夺的特点。
• 作为现代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公序良俗” 原则充分体现了国家、民族、社会的基本利 益要求,反映了当代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 一般道德标准,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法律化。 “公序良俗”原则所包括的“社会公德”或 “社会公共利益”,又可称作“公共秩序” 和“善良风俗”,两者的概念基本一致。并 非一切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都是违反社会公 德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但违反已从道德 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禁止性规定所体现的, 维持现行社会秩序所必须的社会基本道德观 念的行为,则属于违反社会公德或社会公共 利益的行为,应属无效民事行为。

第一章-总论总结

第一章-总论总结

第一章总论1.民法的概念是什么?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就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财产关系是人们基于财产的支配和交易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其特点为:①强调当事人身份的平等性。

②可以被支配。

③人身的物质要素不能作为财产。

④当事人意思表示自由。

2)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3.民法的渊源包括制定法和习惯法。

4.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价有偿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5.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1)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2)有以下特征:①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为自愿设立。

②是由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

③其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和财产性。

④主要为财产关系。

6.民事权利的概念和分类?1)民事权利是指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些利益的可能性。

2)分类①根据权利内容的性质不同,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②根据权利的作用方式不同,分为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③根据权利的效力范围不同,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④根据权利相互间的关系不同,分为主权利和从权利。

⑤根据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不同,分为原权利和救济权。

⑥根据权利成立条件是否完全具备不同,分为既得权和期待权。

7.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1)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的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特征:平等性。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广泛性。

其内容涉及自然人生存与发展的一切方面,以及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两个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民法概述
【本章重点】: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特点、体系
【本章难点】:民法调整对象中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基本要求】
一、了解:民法的起源与发展
二、理解:民法的表现形式
三、掌握:民法的性质
•第一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民法的含义
(一)民法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民法一词来源于罗马法中的市民法
2、我国古代没有民法,古代诸法合一,民刑不分
清朝末年清政府派沈家本修订法律,聘请日本的松冈义正起
草民法,1911年完成了一部《大清民律草案》
《大清民律草案》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法典草案,有民法的内容,但不能称为民法(重点颁布时间和意义)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设立民法起草委员会,参考德、日、
前苏联的立法经验,在1929年5月23日颁布《中华民国民法》
《中华民国民法》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
(重点颁布时间及意义)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法机关在1954年—1959年
(大跃进),1962年—1964年(文革前期)两次组织起草民法典,
但是因政治、经济、思想的原因搁浅了,1979年—1982年(改革
开放)听取邓小平的建议起草民法,不过由于讨论计划经济和市
场经济谁重要,由于政治原因,也没有立法成功。

5、1986年准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正式出台,198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新时期民法典步入了新的进程,为我国构建现代化民法体系奠定了基础。

(重点同上)
6、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意味着我国民法典编撰工作第一部已经完成,在我国民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重点同上)
需要同学们每人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二)民法的含义
1、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人身关
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需要理解为什么是总称)
总称的原因:由多个法律组成,各种规范的总称。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2、含义
(1)民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民法只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不调整其他关系
(3)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非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不由民法调整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1、平等的含义
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
2、平等的表现:
(1)主体条件平等
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重点理解)
(2)主体地位平等
自然人或者法人具体享有的权利能力(后面讲到)平等,任何人不享有特权或者权力
(3)意志平等
任何一方不得以自己的意志左右他人
(4)法律保护平等
自然人、法人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平等的受法律保护。

(5)民事责任平等
(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
1、财产的定义
是指民事主体拥有的、具有金钱价值并受法律保护的权利的总称
2、财产的组成
(1)具有经济价值的有体物,又叫有形财产,例如桌椅,衣服等
(2)无形财产:商标权利、专利权利、著作权利
(3)受法律保护具有经济价值的利益,例如企业名称
(4)货币有价证券
3、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特点
(1)民法调整的是以平等自愿为基础的财产关系
例如:买卖自由,不能强买强卖。

(2)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就是具体的经济关系
什么是经济关系?
(3)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分为两类:
A:归属关系,财产归谁所有,具体由物权法调整
B:流转关系,财产买卖,借用,租赁,具体由债权法调整
(三)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
1、人身关系的含义
人身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因为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没有财产内
容而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1)人格关系
人格关系是指人自身所包含的自然因素和在一定社会条件
下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身体、健康、生命等因素
社会因素:姓名肖像名誉自由隐私等
注意:法人没有自然因素,只有社会因素
(2)身份关系
主体之间基于彼此的身份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包括:亲属关系
监护关系
配偶关系
2、人身关系的特点
(1)主体地位平等
(2)与人身不可分离
(3)不直接体现财产意义,但可以转化为财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