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学 7第四章经济统计数据整理

合集下载

统计学7

统计学7

=755.9(元 =755.9(元)
∑ f =1500,所以第三组为中位数组。 中位数位置= =1500,所以第三组为中位数组。 中位数位置=
∑f
Me = am − 1 + 2
2
− Sm−1 fm
1500 − 720 ×100 ×d=700 + 1050
=774.3(元 =774.3(元)
数据的特征和测度
例:计算某车间工人平均工资(单值式分组) 计算某车间工人平均工资(单值式分组)
工资(x) 工资 500 530 740 860 1020 合计 工人数(f) 工人数 2 4 8 5 1 20 工资总额(xf) 工资总额 1000 2120 5920 4300 1020 14360

∑xf X = ∑f
总体内在的 数量规律性
第3节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个体和样本 统计总体、 二统计量
1 x = ∑ xi n
2
( Χ i − Χ) ∑
2
2 2 1 ~2 1 S = ∑ (Χ i − Χ) S = ∑ ( Χ i − Χ) n −1 n
第2章 统计调查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14)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P14) 第2节非随机调查 一、统计报表 二、普查 三、重点调查 四、典型调查
水平法——计划期末应达到的的水平( 水平法——计划期末应达到的的水平(例3.5 ) 计划期末应达到的的水平 确定是否完成计划 确定是否提前完成 累计法——计划期内应达到的总规模 累计法——计划期内应达到的总规模 确定是否完成计划 确定是否提前完成了计划
(三)平均数 三、时间序列数据与截面数据 截面数据:描述多种不同事物(指标) 截面数据:描述多种不同事物(指标)在同一时 刻或同一状态下的变化情况 时间序列数据:描述的同一事物(指标)随时间 时间序列数据:描述的同一事物(指标) 或状态的变化情况

统计学作业及参考答案(小)

统计学作业及参考答案(小)

统计学A练习题教学班号:学号:姓名:第一章导论一、思考题1、简述(jiǎn shù)统计的涵义及其关系。

2、简述(jiǎn shù)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什么(shén me)是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它有什么特点?4、统计(tǒngjì)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5、社会(shèhuì)经济统计的任务和职能是什么?6、统计活动过程阶段及各阶段的关系如何?7、什么是总体与总体单位?8、简述标志和指标的关系。

9、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为什么统计指标体系比统计指标更重要?10、什么是变量和变量值?11、什么是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如何判断?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包括()。

A、调查方法、汇总方法、预测方法B、相对数法、平均数法、指数法C、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D、整理方法、调查方法、分析方法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A、抽象的数量关系B、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C、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D、数量关系和研究方法3、几位学生的某门课程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89分、和 96分,则成绩是()。

A、质量指标B、数量指标C、数量标志D、品质标志4、要了解20个工业企业的职工的工资情况时,则总体是()。

A、20个工业企业B、20个工业企业的职工工资总额C、每一个工业企业的职工D、20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5、标志是说明()。

A、总体单位特征的B、总体特征的C、单位量的特征的名称D、单位值的特征的名称6、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

A、连续变量B、离散变量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7、为了了解某市高等学校的基本情况,对该市所有高等学校进行调查,其中某一高等学校有学生(xué sheng)5285人,教师950人,该校最大系有师生780,其中教师120人,正、副教授36人,占教师总数的19.3%,上述数值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有()。

经济统计学第7章抽样调查

经济统计学第7章抽样调查
CHAPTER ONE
参数的假设检验是根据样本,对总体参数某种假设的正确性作出判断。 可以分别提出两种假设: 前一种不能轻易拒绝的假设为原假 设,后一种为备选假设。假设检验就是根据样本,检验 是否成立, 不成立就接受备选假设 。
一、基本思想: 小概率原则:认为在一次实验中 小概率事件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的概率为显著性水平 。
一个总体的检验
Z 检验 (单尾和双尾)
t 检验 (单尾和双尾)
Z 检验 (单尾和双尾)
2检验 (单尾和双尾)
均值
一个总体
比例
方差
总体方差已知时的均值检验 (双尾 Z 检验)
均值的双尾 Z 检验 (2 已知)
假定条件 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若不服从正态分布, 可用正态分布来近似(n30) 原假设为:H0: =0;备择假设为:H1: 0
单侧检验 (原假设与备择假设的确定) 例如,某灯泡制造商声称,该企业所生产的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在1000小时以上
除非样本能提供证据表明使用寿命在1000小时以下,否则就应认为厂商的声称是正确的 建立的原假设与备择假设应为
H0: 1000 H1: < 1000
第二节
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10
100
20
25
-5
25
30
30
0
0
离差
40
35
5
25
50
40
10
100
10
25
-5
25
20
30
0
0
30
35
5
25
40
40
10
100
50
45
15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第四章⼀、单项选择题1.由反映总体单位某⼀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到的指标是()A.总体单位总量B.质量指标C.总体标志总量D.相对指标2.各部分所占⽐重之和等于1或100%的相对数()A.⽐例相对数B.⽐较相对数C.结构相对数D.动态相对数3.某企业⼯⼈劳动⽣产率计划提⾼5%,实际提⾼了10%,则提⾼劳动⽣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A.104.76%B.95.45%C.200%D.4.76%4.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品成本⽐上年度降低10%实际产品成本⽐上年降低了14.5%,则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A.14.5%B.95%C.5%D.114.5%5.在⼀个特定总体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存在⼀个单位总量,但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B.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但必须只有⼀个标志总量C.只能存在⼀个单位总量和⼀个标志总量D.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和多个标志总量6.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应是()A.⼤量的B.同质的C.有差异的D.不同总体的7.⼏何平均数的计算适⽤于求()A.平均速度和平均⽐率B.平均增长⽔平C.平均发展⽔平D.序时平均数8.⼀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3B.13C.7.1D.79.某班学⽣的统计学平均成绩是70分,最⾼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的测度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是()A.⽅差B.极差C.标准差D.变异系数10.⽤标准差⽐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时,其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A.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C.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D.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11.已知4个⽔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A.简单算术平均数B.加权算术平均数C.加权调和平均数D.⼏何平均数12.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决定于总体次数的分布状况。

江西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经济学原理与经济统计学总结

江西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经济学原理与经济统计学总结

江西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经济学原理与经济统计学总结江西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经济学原理与经济统计学总结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它涉及到人们以有限资源满足无限需求的决策过程。

下面我们将对经济学原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见模型进行总结。

1.需求与供给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供给则是指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交互作用会决定市场价格和数量。

需求的变化可以由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来衡量。

2.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研究的是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或消费对总效益的影响。

边际收益递减是指随着生产或消费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收益递减。

3.成本与效益成本是指为了获得商品或服务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东西,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效益是指获得商品或服务后的满足感或价值。

经济学认为个体应该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进行决策。

4.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买卖双方的竞争程度,常见的市场结构有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价格、数量和产业效率。

经济统计学经济统计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收集、整理和分析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数据。

下面我们将对经济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总结。

1.数据分类与整理经济统计数据可以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可以通过数值来描述,如价格、数量等;而定性数据则是描述性的,如颜色、形状等。

在整理数据时,常用的方法包括制表、统计描述和绘制图表等。

2.统计指标经济统计学中有一些常见的指标,如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相关系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关系以及变化趋势。

3.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经济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

通过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样本,并对样本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到总体的一些特征和规律。

常见的抽样方法有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

4.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指根据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的方法。

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科学,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经济数据,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现代经济学中,经济统计学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

一、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经济数据、经济统计指标和经济统计调查。

经济数据是经济统计学的基本素材,它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进行测量和记录的结果。

经济数据可以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两种类型。

定量数据是用数字表示的数据,如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等;定性数据是用文字或符号表示的数据,如企业的经营状况、市场调研报告等。

经济统计指标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进行度量和描述的指标。

它是根据经济数据计算得出的,可以反映经济的总体状况和结构特征。

常见的经济统计指标有经济增长率、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

经济统计调查是经济统计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经济主体进行抽样调查,获取经济数据的过程。

经济统计调查可以分为定期调查和特殊调查两种类型。

定期调查是按照一定时间间隔进行的,如国民经济核算调查;特殊调查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进行的,如居民消费调查、企业投资调查等。

二、经济统计学的方法经济统计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经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揭示经济现象的规律和特征。

首先,经济统计学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获取经济数据。

抽样调查是指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通过对样本的观察和测量,推断出总体的特征。

抽样调查可以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调查成本和工作量。

其次,经济统计学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经济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统计分析是指通过对经济数据的加工和运算,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回归分析等。

描述统计用于对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推断统计用于从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回归分析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最后,经济统计学还采用模型建立和预测方法。

《企业经济统计学》知识点

《企业经济统计学》知识点

《企业经济统计学》要点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企业与企业运行一、企业的含义1.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的盈利性组织,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并从法律上确认其具有独立权力、利益和责任。

2.构成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1)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2)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经济实体。

3.统计报表制度中规定的法人单位划分的依据:(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4.说明:(1)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是判断组织是否为企业的根据之一。

(2)总厂/公司直属的分厂、车间、工段、小组等虽承担生产经营任务,但不实行独立的经营核算,不对外承担经济责任,不具有法人资格,不能成为企业。

没有法人资格的农场、商店,不能成为农业企业或商业企业.二、企业经济运行(P2)1.企业经济运行,可以概括为投入与产出的运行.●市场是经济运行的起点和终点。

●企业均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人力、物力、财力。

●企业是盈利的经济组织,所以要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其表现为:投入即定时,尽可能使产出最大;产出即定时,尽可能使投入最小.2.企业经济运行,表现为企业的存量、流量和存量流量的不断运转和扩大。

三、企业运行的条件(P5)(一)企业经济运行的内部条件1。

人力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是决定企业经营成果的核心。

2.物力要素,包括固定资产、原材料和动力,是构成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

3.财力要素,资产按其在生产经营中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4.信息要素,信息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流通起着协调和控制的作用.(二)企业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主要宏观环境:经济体制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环境;思想文化环境第二节企业组织类型一、企业组织(P10)企业组织是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的简称,它包括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7主要经济指标

7主要经济指标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1、CPI:(Consumer Price Index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旨在反应一定时期内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

通俗的讲,CPI就是市场上的货物价格增长百分比。

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认为CPI增长率在2%~3%属于可接受范围内,当然还要看其他数据。

CPI过高始终不是好事,高速经济增长率会拉高CPI,但物价指数增长速度快过人民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就一定不是好事,而一般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很难超越3-4%。

2、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3、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所有国民(包括本国或本地区的公民以及常住外国或其他地区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不管是否发生在国内或本地区,都要计入本国或本地区的GNP。

GNP是与所谓的国民原则联系在一起的。

4、货币供应量指标:M0、M1、M2、M3M0、M1、M2、M3 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国际上大致的划分是:货币(M0) = 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狭义货币(M1) = (M0) 流通中的现金+ 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广义货币(M2) = M1 + 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 + 政府债券另外还有M3 = M2 + 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M0 = 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M1) = M0 + 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农村存款+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M2) = 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信托类存款+ 其他存款另外还有M3 = M2 + 金融债券+ 商业票据+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其中,M2 减M1 是准货币,M3 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M1 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 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某校举行棋类比赛,200名代表每人参加 一项,其中参加象棋比赛的有100人,参加围棋 比赛的有20人,其余参加跳棋比赛,请画一圆形 图表示各类棋艺比赛参加人数的情况。
某企业职工按性别分组表
性别
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比重(%)

240
40

360
60
合计人数(人)
600
100
组中值 下限 上限 2
二、编制分布数列的方法
在进行统计整理时,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 有时编制品质数列,有时编制变量数列。
全距 = 最大值-最小值 组距 = 上限-下限 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49年 1952年 1978年 1980年 1990年 1997年 1998年
图4-6 某省一些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图
二、绘制统计图的基本要求
(一)统计图的选择; (二)图示的内容; (三)图形的设计; (四)图形的绘制。
小结
一、统计分组的意义; v 二、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 v 三、统计分组的种类和分组标志的选择; 四、编制分布数列的意义; 五、编制分布数列的方法; 六、统计表的构成; 七、常见的统计图。


1、甲商店是夫妻两个人开的;乙商店是夫 妻两个人加一个儿子开的;丙商店是夫妻两个人 加一个儿子、一个外甥开的;丁商店是夫妻两个 人加一个儿子、四个外甥开的。问甲乙丙丁四商 店各属于什么所有制经济类型?
2、某地区人口中,1岁以内(包括1岁)婴 儿组有4万人,1~7岁儿童组有24万人,7~18岁 少年组有48万人,18~35岁青年组有28人,35~ 55岁中年组有68万人。请算出所有年岁的全距是 多少(1岁以内以1年计算)?组数是多少?各组 组距是多少?(一律以年为单位)
干个部分;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合”,即把性
质相同的单位组合在一起。要做到这一点,关键
的问题就是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按所有制类型分组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分类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 私有经济 股份制经济 联营经济 港澳台经济 外商经济
二、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
(一)区别社会经济现象的不同类型 将社会经济现象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类型,这是统
一、常见的统计图
(一)条形图
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直条 的高低(长短)来表示各项统计 指标数值大小的图形。根据直方 图表现统计资料内容的不同,条 形图又分为单式条形图、复式条 形图和结构条形图。
1、单式条形图。 它是以若干距离相等的单一矩形的高低(长 短)来表明指标数值大小的一种图形 。
2、复式条形图
(二)折线图
(三)圆形图
圆形图通常是以圆形面积或以圆内各扇形面积的大小来表 示统计指标数值大小的图形。
第三产业 21.8%
第二产业 19.2%
第一产业 59.0%
图4-5 某省1998年从业人员产业构成示意图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四)曲线图
曲线图是以曲线的升降来表示现象的动态。 运用曲线图可以表明事物的发展规律、总体单位 的分配情况、揭示事物间的依存关系或表明计划 执行的进度
某班学生分组表
按性别、考分分组 男
60分以下 60~70分 70~80分 90分以上
女 60分以下 60~70分 70~80分 90分以上
人数 30 2 5 15 8 20 0 5 10 5
第二节 经济统计数据频数分布
一、编制分布数列的意义 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
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 就形成了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中的分布, 称为频数分布或分布数列。分布在各组中 的“总体单位”数,叫频数,又叫次数, 有时又称比重。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叫 频率。
经济统计学
Economic Statistics
第四章 经济统计数据整理
第一节 经济统计 数据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意义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社会经
济现象的特点,按照一个或几个标志把统计总体 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 法。

统计分组同时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对总体
而言,是“分”,即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
计分组的根本作用。统计分组也是使认识深化的必要前 提.。
(二)研究总体的内部结构 统计分组法是研究总体内部结构的前提,所谓总体内
部结构是指总体内各部分占总体的比重。 (三)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社会经济现象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
通过统计分组,可以从数量上研究现象之间依存关系的规 律性。
组数 = 全距÷组距 组中值=(上限+下限)/2 下限为开区间的组的组中值 = 该组上限 - 邻
组组距的一半 上限为开区间的组的组中值 = 该组下限 + 邻
组组距的一半
1、统计表的构成

(1)从统计表的 表式结构看,统计表 包括总标题、横行标 题、纵列标题和指标 数值四部分。
某市2002年各类 工业企业增加值(右 表)
它是以两个以上的条形为一组,来进行比较的一
种图形,它既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又可
以进行组内的比较。
1978年 7067
90
80
70
60
50
东部
40
西部
30
北部
20
10
0
3、结构条形图
它是以一个独立的方形或几个条形的全部长度代 表被说明现象的总体,并把条形分割为几个小段,用 来表示构成这一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它既可以比较 现象的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又可以说明 现象在不同时期的构成资料。城乡人口比与变化。
经济类型
国有 集体 中外合资 私营、个
体 其他 合计
企业数 (个)
150 70 10 15
7 252
增加值 (万元)
60000 14000
500 450
140 75090
第四节 经济统计图
统计图一般是根据统计表的资料,用 点、线、面或立体图像鲜明地表达其数量 或变化动态,它可以从数量方面显示出研究 对象的规模、水平、结构、发展趋势和比 例关系,是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统计分组的种类和分组标志 的选择
(一)统计分组方法的依据 1、按品质标志分组 2、按数量标志分组 (二)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1、简单分组 简单分组是指对统计总体仅按一个标志进 行分组。 2、复合分组 复合分组是指对同一总体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复合分组形成复合 分组体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