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物质不可分的运动,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辩证唯物主义根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把运动的基本形式概括为以下五种:(1)机械运动。
指的是物体的位置变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它的物质基础是物体。
(2)物理运动。
指分子、电子和其他基本粒子的运动,它的物质基础是分子、电子、基本粒子和场等。
(3)化学运动。
指元素的化合与分解运动,它的物质基础是原子。
(4)生物运动。
是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
(5)社会运动。
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中又包括无限多样的具体运动形式。
如物理运动形式中包括声、光、热、电、磁、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具体运动形式。
各门具体科学就是各以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既有质的区别,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
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的物质基础和规律不同,它们之间是有质的区别的,决不能混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质的区别。
社会达尔文主义用生物学的规律来解释社会的阶级斗争,说阶级斗争就是生物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内在的联系。
表现在:(1)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并且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
(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是根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的。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打破了诸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传统界限,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因而改变了一种基本形式只同物质结构的一定层次相对应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内容。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是指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动和流动过程。
物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状态之一,也是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传递、转化和循环三个方面。
第一,传递是指物质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移动过程。
传递可以是直接传递,也可以是间接传递。
直接传递通常是指物质通过物质间的直接接触而传递,例如热传导和媒介传递。
热传导是指物体内部由高温区到低温区的热量传递。
媒介传递是指物质通过媒介介质的传递,例如水中的溶质扩散。
间接传递则是指物质通过中介体传递。
例如,风、水和动物等可以将物质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
这种传递可以是纵向传递,也可以是横向传递。
第二,转化是指物质在其存在形式和物理化学性质上的转变过程。
转化包括物质的相变、化学反应和生物变化等。
物质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状态之间的转变被称为相变。
例如水从固态(冰)转变为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或者反过来由气态(水蒸气)转变为液态(水)和固态(冰)。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例如氧化、还原、水解和酸碱反应等。
生物变化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变化过程,例如食物在消化道中被分解和吸收的过程。
第三,循环是指物质在时间上不断重复的运动。
物质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物质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循环,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大气圈、地球表层和地下水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碳循环是指碳在地球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表层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氮循环是指氮在地球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表层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这些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物质的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总之,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传递、转化和循环。
这些形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规律。
理解和研究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界、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4.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 D.机械论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D.社会实践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16.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9.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 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26.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A.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A.完全适合B.基本适合C.基本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阶级力量对比 D.政党的成熟程度36.国家是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 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37意识是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A绝对对立的 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A.外力否定B.自我否定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哲学基础》考题及答案

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与物质运动一样,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时间和空间是无条件绝对的。
(1)(2)(3)(4)(5)(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物质就是实物。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4. 世界统一于存在。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5.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6. 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7.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8.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9. 唯心主义是二元论。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0.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A. 错误B. 正确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B.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C.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D.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满分:2 分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 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C. 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D. 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满分:2 分3.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满分:2 分4.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A.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实践基础B.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基本内容C.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D.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功能作用满分:2 分5.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B. 可知性。
运动的基本形式(恩格斯)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研究运动的本性,自然曾不得不从这种运动的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形式开始,先学会理解这样的形式,然后才能在说明更高级的和复杂的形式方面作出某些成绩。
所以我们看到:在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中,最先产生的是关于简单的位置变动的理论,即天体和地上的物体的力学,随后是关于分子运动的理论,即物理学,紧接着、几乎同时而且在有些方面还先于物理学而产生的,是关于原子运动的科学,即化学。
只有在这些关于支配着无生命的自然界的运动形式的不同知识部门达到高度的发展以后,才能成功地阐明各种显示生命过程的运动进程。
对这些运动进程的阐明,是随着力学、物理学和化学肋进步而取得相应的进步的。
因此,当力学较长时间以来就已经能够把动物躯体中通过肌肉收缩而引起运动的骨骼杠杆的作用充分归之于那些对无生命的自然界也有效的规律时,对其他生命现象的物理化学的论证则几乎还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
所以,当我们在这里研究运动的本性时,我们不得不把有机体的运动形式撇在一边。
我们不得不局限于——按照科学的现状——无生命的自然界的运动形式。
一切运动都和某种位置变动相联系,不论这是天体的、地上物体的、分子的、原子的或以太粒子的位置变动。
运动形式越高级,这种位置变动就越微小。
位置变动决不能把有关的运动的本性包括无遗,但是也不能和运动分开。
所以必须首先研究位置变动。
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而我何在这里所理解的物体,是指所有物质的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
这些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运动。
由此可见,没有运动,物质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既然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运动也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
马哲复习重点

马哲复习重点一、什么是哲学?哲学的本质: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即方法论。
3.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二、哲学基本问题(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Philosophy)“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两个方面的内容:1.本体论内容——本体论是侧重研究宇宙世界本源的哲学理论。
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回答“世界的本质(本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本体论又称为“存在论”。
本体论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物;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并由此形成哲学两大基本流派◆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个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派别。
”——恩格斯2.认识论内容——认识论所涉及的是世界是否可知、人的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现实的问题。
认识论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关于我们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的问题。
”——恩格斯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思维方式,就是按照人的实践活动的本性及其方式去观察和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思维原则和认识路径。
【物质的运动形式】

物质运动必取一定的形式。
根据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情况,物质运动大致有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联系,较高级的运动形式是在较低级的运动形式基础上形成的;较高级的运动形式包括较低级的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运动是永恒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各种运动形式又是相互区别的,各有自己特殊的本质和规律。
既不能把高级的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也不能把多样的运动形式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
由不同事物内部和外部矛盾所决定的相互作用的基本表现类型。
按照恩格斯提出的分类原则以及现代科学的发展状况,物质运动可分为物理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它们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是物质客体及其内在矛盾不断复杂化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物理运动各种非生命物质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①基本粒子运动。
它们通过强、弱和电磁相互作用而不断地产生和湮没。
例如,由正、负电子对湮没为光子,或者由光子产生正、负电子对;通过粒子高速度地碰撞而相互转化;在强力的短程作用(10-13cm)下通过质子和中子交换正电子而结合为原子核。
②原子-分子运动。
原子核和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形成化学键(见化学键理论),从而结合为分子(包括有机分子)和晶体。
化学键的生成和断裂造成化合分解运动。
原子-分子的这些运动决定元素的各种化学性质以及伴随的物理现象。
③地球物理运动,包括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海陆变迁、造山运动、气象变化等等。
④天体运动,即在引力相互作用及其他作用力之下各级宇宙系统即恒星、星系、星系团、总星系等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它们在演化的现有阶段上在引力场中所维持的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初级的、简单的运动形式,是物质客体的空间位移。
这种空间的位移又是一切物质所普遍具有的一种运动形式。
它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表现为等速的或变速的、直线的或曲线的、旋转的或摇动的等等。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现象之一,它是物质存在的必然结果,是物质不断变化的过程。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指物质运动的几种基本方式,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振动运动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探讨它们的特点、规律和应用。
一、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形式,它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
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物体所在位置发生变化。
直线运动的规律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以恒定速度运动的形式。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物体所在位置随时间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是恒定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s=vt表示,其中s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以变化速度运动的形式。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物体所在位置随时间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变化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物理公式表示。
二、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在曲线路径上运动的形式,它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形式。
曲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物体所在位置发生复杂的变化。
曲线运动的规律是圆周运动和非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是指物体在圆周路径上运动的形式。
圆周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物体所在位置沿圆周路径移动。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表示。
非圆周运动是指物体在非圆周路径上运动的形式。
非圆周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物体所在位置发生复杂的变化。
在非圆周运动中,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变化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物理公式表示。
三、往复运动往复运动是物体在往复路径上运动的形式,它是一种周期性的运动形式。
往复运动的特点是物体在两个固定位置之间来回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指物质运动的具体样式。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物质不可分的运动,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辩证唯物主义根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把运动的基本形式概括为以下五种:(1)机械运动。
指的是物体的位置变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它的物质基础是物体。
(2)物理运动。
指分子、电子和其他基本粒子的运动,它的物质基础是分子、电子、基本粒子和场等。
(3)化学运动。
指元素的化合与分解运动,它的物质基础是原子。
(4)生物运动。
是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
(5)社会运动。
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中又包括无限多样的具体运动形式。
如物理运动形式中包括声、光、热、电、磁、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具体运动形式。
各门具体科学就是各以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既有质的区别,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
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的物质基础和规律不同,它们之间是有质的区别的,决不能混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质的区别。
社会达尔文主义用生物学的规律来解释社会的阶级斗争,说阶级斗争就是生物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内在的联系。
表现在:(1)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并且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
(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是根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
化的。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打破了诸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传统界限,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因而改变了一种基本形式只同物质结构的一定层次相对应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