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学网国考教师资格证:强化”和“惩罚”概念的区分
教育心理学中几组易误解概念的辨析

作者: 周俪;张翔
出版物刊名: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11-13页
主题词: 教育心理;负强化;机械学习;正强化;有意义学习;反应概率;认知结构;肯定例证;教学方式;操作学习理论
摘要: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应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理论学科,涉及的概念颇多。
其中有些概念在实际教学或援引时常常会产生歧义。
以下仅就几对容易误用的概念作一番辨析。
一、强化、奖励和惩罚 常见的误解是:正强化即奖励,负强化即惩罚。
① “强化”是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学习心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所谓强化,即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
②在学习情境中,要控制学生所学的东西和建立的行为。
最有效的途径即是运用强化。
根据实施的方式,又可进一步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指由于施加某种刺激而产生的使个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作用。
这里被施加的刺激称为阳性刺激。
阳性刺激的给予或出现能引起正强化。
例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的微笑、赞许、评分等肯定态度的给予将使这一正确答案在学生头脑中巩固下来,并在以后类似的问题情境中作出同样正确的反应。
负强化则指由于某种刺激的退除而产生的使个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作用。
这里退除了的刺激称为阴性刺激。
阳性刺激的退除或取消能引起负强化。
例。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和联系

负强化与惩罚的联系与区别——杨春负强化和惩罚是行为主义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行为矫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容易把负强化和惩罚混淆。
其实,负强化和惩罚有一定的联系,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绝不是相同的。
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够将它们混为一谈。
负强化的概念: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后,导致了刺激的消失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并且结果也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频率。
例子:小明不喜欢洗衣服,经常把衣服放很久才洗。
他的母亲看到后就骂了他一顿,他就把衣服拿去洗了,母亲就不再骂了。
以后每次他不洗衣服,他的母亲就骂他,他洗了衣服,他的母亲就不再骂他,这样,他洗衣服的概率就增加了。
在这里,小明洗衣服是一个行为,母亲的骂是厌恶刺激(负强化物)。
小明为了逃避厌恶刺激(母亲的骂),就增加了洗衣服的概率。
惩罚的概念: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例子1:小明喜欢破坏东西。
有一次,小明把凳子弄坏了,他的爸爸就让他把凳子修好。
百般无赖下,小明修好了凳子。
以后每一次小明把东西给破坏了,就让他把破坏的东西修好。
这样,小明以后就不再破坏东西了。
在这里,小明破坏东西是一个行为,修好破坏了的东西是一个厌恶刺激(惩罚物)。
小明为了逃避厌恶刺激(修好破坏了的东西),就不再破坏东西了,目标行为的发生概率就减少了。
联系2:负强化和惩罚都是施加一个消除厌恶刺激。
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个体做出某一行为,在行为之后跟随一个结果,这一结果对将来该行为的出现产生影响。
区别:负强化是有机体为了消除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以增加目标行为(通常指希望出现的行为)发生概率的过程,强调的是目标行为出现的概率的提高。
而惩罚是指有机体为了消除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以减少目标行为(通常指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出现概率的过程,强调的是目标行为发生的概率的降低。
例子3:小明平时喜欢玩游戏,但是特别讨厌运动。
由于小明在游戏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教育心理学指导:如何区分“强化”与“惩罚”

教育心理学指导:如何区分“强化”与“惩罚”中学教师资格证的笔试需要考的内容有一门是《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心理学来说,有一些知识点比较难理解,下面是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为您整理的:教育心理学指导:如何区分“强化”与“惩罚”,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强化与惩罚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中的两大基本规律。
其中,强化又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
许多考生在做题的时候,大多很容易混淆负强化与惩罚。
那么,究竟该如何区分强化与惩罚呢。
老师帮你区分这两个概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强化和惩罚的概念。
正强化又称为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又称为消极强化,是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其中,惩罚又分为正惩罚与负惩罚。
正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出现一个负面刺激来减少行为的再次产生,负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移去一个正面刺激来减少行为的产生。
再次,正强化与负强化的联系与区别。
正强化与负强化都是一种用来增加行为发生概率的强化过程,二者在结果上是一致的,都是想要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正强化使用愉快刺激而负强化使用厌恶刺激。
如“孩子在家如果做家务,就奖励他爱吃的零食”,这就是正强化。
其中呈现的愉快刺激就是给他爱吃的零食,目的是增加孩子做家务这一行为发生的概率。
而“孩子不太喜欢洗碗,如果他表现好,就奖励他可以不洗碗”,这就是负强化。
其中“奖励他可以不洗碗”就是中止厌恶刺激,目的是增加孩子表现好这一行为发生的概率。
接下来看一下负强化与惩罚之间的区别。
通过定义可以出来,区分负强化和惩罚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行为与结果的关系。
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的就是强化,如果是减少或抑制行为发生概率的就是惩罚。
如“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就不要孩子做家务”,这就是负强化。
因为这是通过撤销一个厌恶刺激“做家务”来增加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这一行为发生的概率。
强化理论强化与惩罚

强化理论强化与惩罚引用:强化理论--强化与惩罚强化与惩罚--强化是想要好结果的增加,惩罚是要坏结果的减少。
拒绝吃药下的强化与惩罚:强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核心概念。
分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正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一个积极强化物,这会增加个体做出该行为的频率。
负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一个消极强化物撤去的事件,这也会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惩罚:分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惩罚: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惩罚物,这也会减少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负惩罚: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他所想望的东西不出现,这也会减少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行为:做(吃药)这件事情的好处:事情本身给与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有收获,行为增加(吃药会好或允许做感兴趣的)。
行为:做(不吃药)这件事情的坏处:事情本身给与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无收获,行为减少(不吃会死或不做不感兴趣的)。
行为:不做(吃药)这件事情的坏处:事情之外给与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有亏损,行为减少(需要做不感兴趣的)。
行为:不做(不吃药)这件事情的好处:事情之外给与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无亏损,行为增加(不允许做感兴趣的)。
1.正强化:给与一个好的刺激。
(胆小的孩子发言后)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
(不躺着看书就停止批评)3.正惩罚:给与一个坏刺激。
(饭前不洗手)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
(不完成作业就不让看电视)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1操作与未操作:负强化是去掉一个刺激,惩罚是给予一个刺激。
2刺激的性质:负强化是去掉的往往是好的刺激(能使行为发生率增加的刺激),惩罚给予的是坏的刺激(能使行为发生率减少的刺激)。
相同点:都能使减少不好的行为的发生率。
以下的概念理解1)正强化正强化就是给予一个好刺激。
为了使儿童能够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通过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得以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
奖励的方式可以给予对方喜爱的实物,代币,金钱,也可以是微笑,点头,称赞及表扬等。
河源教师招聘教综中那些傻傻分不清的“强化”和“惩罚”

河源教师招聘教综中那些傻傻分不清的“强化”和“惩罚”正强化、负强化、出现性赏罚、撤销性赏罚这几个常识点是心理学部分考试的要点,而且涵义极易混淆,所以也是考试的难点,接下来,华图教师为广大考生详细解析这四个概念的差异。
期望咱们可以很好的把握此重难点。
一、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是指随同行为出现的任何能添加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
强化有正强化(施行奖赏)与负强化(撤销赏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沉强化。
首要咱们看正强化和负强化的界说,正强化通过出现某种影响,往往是愉快的影响增强反响发作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影响,往往是讨厌的影响,来增强反响发作的概率。
从界说中可以看出,强化都是为了进步某种行为发作的概率。
举例来说,妈妈想让小明快点写作业,对小明说:“假如你写完作业的话,那就允许你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
”这儿写作业这种方针行为是添加的,所以挑选强化,动画片是一个愉快影响,让他看一个小时的动画片,便是给他出现一个愉快影响,因此这儿运用的是正强化原理。
那么换一种思路,妈妈想让小明快点写作业,对小明说:“假如你写完作业的话,今日晚上你就不用刷碗了。
”这儿写作业的这种方针行为也是添加的,挑选强化,刷碗是一个讨厌影响,不让他刷碗便是撤销这个讨厌影响来添加小明写作业这种行为。
为了更好的区别正强化和负强化,咱们做几道例题稳固下:例1:爸爸告诉小安,只要他进入班级前三年名,就给他买土豪金。
爸爸运用的是( )。
A.正强化B.负强化C.赏罚D.衰退答案:A解析:做这道题之前先找方针行为,方针行为是考试成果进步,爸爸想让小安的成果进步,也便是方针行为添加,然后咱们再看外界的影响改变,“土豪金”对小明来说是愉快影响,给他买土豪金,便是给小明出现一个愉快影响,所以这道题挑选正强化。
例2:古时对“戴罪建功”的犯人一般会“从轻发落”是( )。
衰退 B.赏罚 C.正强化 D.负强化答案:D解析:首要咱们找到方针行为便是“建功”,很显然,这儿的是想要“建功”的行为添加,接着咱们再看外界的影响改变,“从轻发落”意味着减轻赏罚,刑法对犯人而言是一种讨厌影响,减轻赏罚意味着消除这个讨厌影响来添加犯人的“建功”行为,因此,这道题挑选负强化。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和联系

负强化与惩罚的联系与区别——杨春负强化和惩罚是行为主义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行为矫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容易把负强化和惩罚混淆。
其实,负强化和惩罚有一定的联系,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绝不是相同的。
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够将它们混为一谈。
负强化的概念: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后,导致了刺激的消失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并且结果也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频率。
例子:小明不喜欢洗衣服,经常把衣服放很久才洗。
他的母亲看到后就骂了他一顿,他就把衣服拿去洗了,母亲就不再骂了。
以后每次他不洗衣服,他的母亲就骂他,他洗了衣服,他的母亲就不再骂他,这样,他洗衣服的概率就增加了。
在这里,小明洗衣服是一个行为,母亲的骂是厌恶刺激(负强化物)。
小明为了逃避厌恶刺激(母亲的骂),就增加了洗衣服的概率。
惩罚的概念: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例子1:小明喜欢破坏东西。
有一次,小明把凳子弄坏了,他的爸爸就让他把凳子修好。
百般无赖下,小明修好了凳子。
以后每一次小明把东西给破坏了,就让他把破坏的东西修好。
这样,小明以后就不再破坏东西了。
在这里,小明破坏东西是一个行为,修好破坏了的东西是一个厌恶刺激(惩罚物)。
小明为了逃避厌恶刺激(修好破坏了的东西),就不再破坏东西了,目标行为的发生概率就减少了。
联系2:负强化和惩罚都是施加一个消除厌恶刺激。
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个体做出某一行为,在行为之后跟随一个结果,这一结果对将来该行为的出现产生影响。
区别:负强化是有机体为了消除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以增加目标行为(通常指希望出现的行为)发生概率的过程,强调的是目标行为出现的概率的提高。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三分法”教你区分强化与惩罚

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的是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他认为行为的结果导致了个体提高了以后做同样反应的可能性。
故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是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反应概率的变化受到强化规律的制约。
斯金纳对于强化的分类,是教资考试常考的知识点,也是学员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一起用“三步法”学习下斯金纳关于强化和惩罚的分类。
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可以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指某种行为反应频率的增高,但二者又有区别。
惩罚也可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二者均指某种行为反应频率的降低,但它们也有所不同(详见下表)。
对表格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区分上述四个机制的“三分法”。
“三分法”步骤如下:1.先看行为结果当行为结果是表现的越来越频繁,可以判断出是强化,将答案范围圈定在“正强化”和“负强化”之间,反之则在“正惩罚”和“负惩罚”之间。
2.再看施加刺激者的行为当施加刺激者的行为是给予,则判断行为为正性,施加刺激者行为为撤销,则判断为负性。
一般情况下,这两步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3.最后看刺激的性质因为同一刺激对不同人来说,性质不同,所以这个最后判断,作为辅助。
例:小明课堂上做小动作,老师批评了他,后来小明越来越喜欢做小动作。
1.“小明越来越喜欢做小动作”是行为结果增多,所以是强化;2.“老师批评了他”是老师给学生呈现刺激,所以是正性;故题干是正强化。
3.“批评”是大家疑惑的地方,这里对小明来说,“批评”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就像一个后进生平时不受老师关注,因为一次偶尔的错误行为,老师开始关注他(即使这种关注是教师的批评),他也会开心,从而增加错误行为的出现频次。
【牛刀小试】小明最近上课不认真,王老师告诉他不能参加本次春游,王老师用的强化规律是( )。
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强化规律。
负惩罚是通过撤销给个体的积极刺激来降低某种行为,题干中王老师不让小明春游来降低他不认真上课的行为频率属于负强化。
2017陕西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易混淆的心理学专业术语辨析

2017陕西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易混淆的心理学专业术语辨析通过近期陕西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7年陕西教招将于4月左右陆续发布公告,参考2016陕西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内容多为《公共基础知识》和《教育基础知识》,陕西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陕西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大重要内容。
而在历年各地的考查中,客观题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我们主要针对客观题中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一些容易混淆的心理学专业术语进行辨析,为各位考生展开复习做一个参考。
一、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重要内容。
所谓强化其实就是当一种行为发生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刺激物,那么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在行为出现后,紧接着呈现一个愉悦的刺激,从而使得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负强化则是当行为发生后,紧接着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从而使得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
从正负强化的概念可以发现,不管是呈现愉悦刺激还是撤销厌恶刺激,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那么,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要判断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首先要确认的是其目的是否是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即可,在此基础上再来判断正负之分。
下面结合两道例题来具体进行分析。
1.当班上同学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总是给予学生表扬或者一个微笑,或者一个点头,这利用的是心理学中的( )。
A.消退B.惩罚C.负强化D.正强化1.【答案】D。
中公讲师解析:首先判断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的概率,属于强化,其次可以发现其呈现的是愉悦的刺激,故属于正强化。
2.当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时,我们会给他一个处分,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发现该生表现越来越好,为了巩固其良好行为,才撤销了处分,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 )。
A.消退B.惩罚C.负强化D.正强化2.【答案】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和“惩罚”概念的区分
在武汉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这部分的内容考察比重大、频率高。
而考察频次之最莫属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操作性条件作用基本规律里面“强化”和“惩罚”概念的区分。
在考试中绝非单纯的考概念文字性的表述,而是让考生区分在教育教学实践实例中利用了强化规律还是惩罚规律,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是呈现性惩罚还是取消性惩罚。
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推荐几种区分“强化”和“惩罚”的方法。
一、依据概念区分
直接依据概念区分,需要记忆准确,考察各位考生的记忆能力。
如果善于记忆,记忆精准,那这个方法是极好的。
强化:通过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惩罚:通过某种刺激降低反映发生的概率。
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提高反应概率刺激的方法。
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刺激的方法。
呈现性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概率的方法。
取消性惩罚:取消愉快刺激降低反应概率的方法。
二、运用记忆口诀
运用记忆口诀,可以达到复习备考时省时、省力的效果。
而且这次小编我提供的可是一个顺口溜的记忆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着实不错。
记忆效果是减轻了,但是提醒各位考生千万不要记混淆。
给他他想要的叫正强化,给他他不想要的是呈现性惩罚,不给他他想要的叫取消性惩罚,不给他他不想要的叫负强化。
三、巧用表格
表格清晰、直观,能够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
四、分步走
分步走,就是分两步走。
先区分是强化还是惩罚,然后进一步区分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是呈现性惩罚还是取消性惩罚。
如果反应的概率增加了那就是强化,反应的概率减少了就是
1
惩罚。
然后再看是呈现或取消的什么性质的刺激。
这种方法,在第一步就可以排除两个选项,小编认为这对加快考生做题的速度是大有裨益的。
巩固练习:
小明做完作业,妈妈给她看一个小时电视的奖励。
(正强化)
小鼠拉线可以避免电击,所以它会不断拉线。
(负强化)
小明没做完作业,老师罚她抄写一遍课文。
(呈现性惩罚)
小明没做完作业,妈妈把看一个小时电视的特权收回了。
(取消性惩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