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物理总结(通用14篇)

九年级上册物理总结(通用14篇)

九年级上册物理总结(通用14篇)九年级上册物理总结第1篇电学初步1、静电现象:⑴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⑵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⑶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⑸要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可使用验电器;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⑹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2、电路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的电的路径。

⑴各元件的作用: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

电源:供电;开关:控制电路通断;导线:连接电路,形成电流的路径;⑵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

整个电路短路是指电源两端短接,这时整个电路电阻很小,电流很大,电路强烈发热,会损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

做实验时,一定要避免短路;家庭用电时也要注意防止短路。

⑶画的电路图说明注意事项:⑴用统一规定的符号;⑵连线要横平竖直;⑶线路要简洁、整齐、美观。

⑷通路是指闭合开关接通电路,电流流过用电器,使用电器进行工作的状态。

断路是指电路被切断,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

⑸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区别(识别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方法:⑴路径法⑵拆除法⑶支点法) 3、电流电流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

电流的大小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符号为I),国际单位是安培,符号为A。

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⑴电流表的读数:一看量程,二算分度值,三读数。

⑵电流表的接法:①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②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不能超过其量程;④严禁将电流表与电源或用电器并联。

(注意:①在不超过最大测量值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较小的量程测量,对于同一个电流表来说,量程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②在不能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先用最大的量程试触,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量程。

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精选21篇)

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精选21篇)

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精选21篇)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第1篇一、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能量及其存在的形式: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内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发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4)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

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二、热机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和飞轮转2圈,对外做一次功,有四个冲程。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6)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不同处2、燃料的热值(1)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目前人类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从化石燃料的燃烧中获得的内能,燃料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物体的化学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

(2)燃料的热值①定义:l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用符号“q”表示。

②热值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11.1怎样才叫“做功”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机械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简称做了功2.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3.公式:功=力×距离W=F·S(1)字母:W(2)单位:牛·米(N·m)(3)专门单位:焦耳简称:焦(4)符号:J(5)换算:1J=1N·m4.物理意义:用1N 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m5.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远,做功越多。

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反比6.三种不做功(1)有力无距(2)有距无力(3)力距垂直7.机械功原理:省力必然费距离;省距离必然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11.2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1.认识功率: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功率=功时间(1)字母:P(2)单位:焦/秒J/s(3)专门单位:瓦特简称:瓦(4)符号:W(5)换算:1W=1J/s 1KW=1000W2.比较做功快慢P=Wt(1)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多少,做功越多,功率越大(2)在完成相同功时,时间越短,功率越大(3)做功多少盒时间都不同情况下,比较P=Wt3.推导公式:4.(1){W=F·S 和 v= S =>P=F·v=> Gh => mgh =>mgv(只有重力做功)t t t(1)(2)W=Pt t=Wt11.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1.有用功:需要的、有价值的功2.额外功:无价值而又不得不做的功3.总功:对整个机械做的功W 总=W 有+W 额4.由于额外功的存在,W 额>0,因此,W 总>W 有5.机械效率:把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字母:η6.公式:η=W有×100%它只有大小,没有单位W总7.物理意义: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的高低8.机械效率η不会≥1,只有η<19.机械效率标志机械做功性能好坏的物理量,机械效率越高,这个机械的性能越好。

初中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2020打印版)

初中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2020打印版)

中考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2020版)物理知识的应用(一)1.声呐发出超声波(声速):测距和定位,如测海深。

雷达发出无线电波(光速):判断物体的位置.2.密度:鉴别物质,判断物体是否空心,判断物体的浮沉。

3.二力平衡: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测滑动摩擦力,测浮力。

4.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可制成重垂线、水平器。

5.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水坝下部建造得比上部宽,潜水深度有限定。

6.连通器的液面要相平:茶壶、锅炉水位器,自动喂水器,用U形管判断水平面。

7.相互作用力:游泳,划船,起跑、跳远向后蹬,跳高向下蹬8.大气压:自来水笔吸墨水,抽水机,茶壶盖上开一小孔,用吸管吸饮料,针管吸药液。

9:物体的浮沉条件:密度计,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孔明灯,盐水选种,测人体血液的密度,解释煮食物(如饺子)时,生沉熟浮等10.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看力臂,动力臂长省力),求最小动力(在杠杆上找到离支点最远的点画出最长力臂),判断动力变化情况,进行有关计算11.镜面反射:解释黑板“反光”;晚上看路时判断水面还是地面。

漫反射:能从各个方向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电影屏幕要粗糙。

12.平面镜成像:镜前整容,纠正姿势;制成潜望镜;万花筒;墙上挂大平面镜,扩大视觉空间;改变光路(如将斜射的阳光,竖直向下反射照亮井底);自行车尾灯;平面镜转过θ角,反射光线改变2θ角。

1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得到平行光,聚光的亮点有大量的能量可点火、烧断物体。

14.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制成变阻器(通过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油量表,制成简单调光灯,导线不用铁丝用铜丝,电热器的电阻要用镍铬丝15.蒸发致冷:吹电风扇凉快,泼水降温,包有酒精棉花的温度计示数低于室温,擦酒精降温16.升华致冷:用干冰人工降雨、灭火,在舞台上形成“烟”雾17.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压的增大(减小)而升高(降低):高山上煮不熟饭,要用高压锅。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识点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是学生在九年级阶段学习物理学科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对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的一些总结:一、力学部分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的过程。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为v=s/t。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mg。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摩擦力既可以作为动力也可以作为阻力。

杠杆:支点在中间的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是费力杠杆。

二、热学部分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

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热传递的条件:只要有温度差就可以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方向从高温到低温。

热机:把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统称为热机。

热机的种类很多如:蒸汽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内燃机等。

三、电学部分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通过。

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符号是R,单位是欧姆。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是I=U/R。

电功: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用W表示,单位是焦耳(J)。

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电功率,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W)。

公式是P=W/t。

家庭电路: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

各用电器之间是并联的,用电器与插座之间是并联的,开关与被控电器是串联的。

九年级上册物理每课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每课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每课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热学:热传导、热传导定律、导热系数、热膨胀、热量的单位。

2. 光学:光的传播方式、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光的干涉、光的衍射、透镜。

3. 电学:电荷、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功率、电能
与电功。

4. 磁学:磁荷、磁场、电磁感应、电磁铁、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电动机和发电机。

5. 动力学:速度、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力的作用与反
作用、摩擦力、重力、力的单位。

6. 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滑轮原理、轮轴原理、斜面原理、浮力原理。

7. 机械能: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功、机械功率。

8. 波动:机械波和电磁波、波的传播方式、波长、频率、波速、波前、波峰、波谷。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具体课程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建议你根
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

初中九年级上物理笔记知识点

初中九年级上物理笔记知识点

初中九年级上物理笔记知识点1. 运动与力学-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等- 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点、方向、大小、计算等- 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动量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平抛运动:水平抛体、竖直抛体的运动规律2. 热与能量- 温度与热量:热平衡、热传递、热量单位等概念- 物体的热传递:传导、传导率、对流、辐射等方式- 能量与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势能、动能等- 热能与功率:功、功率的计算、效率等概念3. 光与光学-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反射角、光的路径等规律-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折射角、光速变化等规律- 光与镜子: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4. 电与电学- 静电学:电荷、带电物体间相互作用、库仑定律等- 电流与电路:电流的定义、电路元件、电阻、电压等- 雷电现象与人身安全:雷电的形成、避雷等安全措施- 电能与功率:电能的计算、电功率的计算、电功率和效率5. 声与声学- 声传播:声音的产生、传播介质、声速等概念- 声的特性:频率、波长、幅度、音量等特性- 声音的调制:调幅、调频和调相的原理与应用- 声音与健康:噪音污染、耳聋等对人体的影响6. 物理实验与测量- 实验设计与步骤:假设、实验装置、数据记录等- 测量与误差:准确度、精度、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等- 实验数据分析:图表绘制、数据关系、规律总结等- 实验安全与环保:实验室规范、废弃物处理等注意事项以上是初中九年级上物理课的知识点笔记,包括运动与力学、热与能量、光与光学、电与电学、声与声学以及物理实验与测量等内容。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基本内容概述1、本册中的物理知识体系:本册中的物理知识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第六章《力和运动》,本章内容包括力的初步知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二力平衡。

第二部分:即第七章《压强和浮力》,本章内容包括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和浮力的利用。

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功和机械能》,本章内容包括功、功率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的知识第四部分:即第九章《简单机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简单机械的描述及科学探究。

它包括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

2、上述知识体系的特点:由上述知识体系的组成,我们可以看出,初三下册的内容包括了力、功、功率、能、简单机械的内容,它有如下的意图:⑴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力是人经常感受到的物理现象,因此本教材就从力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压力、浮力、压强现象、功、能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简单机械,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

⑵从自然现象到人工现象: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力,到人工现象的简单机械,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的巨大力量。

⑶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初三学习力学,初四把《机械能》一章放倒开始,与后面的电学格格不入。

而本册教材将机械能放到第八章使知识体系更合理,避免了上述的弊端的出现。

3、各章节的组成:⑴章的组成:每章基本由情境引入——阅读指导——认识现象——探索规律——知识应用等内容组成,这种组成既程序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时又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程序步骤。

⑵节的组成: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STS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显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二、教材的内在结构1、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在上述基本内容的外观之下,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这种结构几乎体现在每一自然节中,它是本册书的灵魂:⑴讨论: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必须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才能完成,STS、科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

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⑵探究:所谓探究,简单地说就是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变成模拟科学家搞科研的过程。

探究的实质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因此,探究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程序,它同时也就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步骤、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程序。

探究的思维程序是多种多样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最为常用的思维程序,作为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本册教材在体现探究这一内容标准重要组成部分上,有着如下的特点:①探究面广:从“力和运动”中介绍重力的探究过程,到本册书结束前对简单机械特点的探究,整个教材几乎每一章节、每一隐含规律的知识点都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大小不下几十次,使人对该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感受到本教材对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大刀阔斧,这是其它教材所没有的。

②探究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在教材前面的部分中,探究的内容是简单的,思维程序也仅仅是完整探究过程中的其中的几个环节。

如:探究声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到远处、染料混合的规律与色光混合的规律是不是相同等等。

这些内容的探究一般仅仅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说——进行实验等环节。

随着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理解,探究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也日趋完整。

另外,对探究各个环节步骤的操作方法也是逐渐放手,开始时每一步都给学生写出来,指导得非常详细,逐渐地就只是列出操作要点,到本册书最后的探究时,各环节的操作就要求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设计。

这些做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教材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翁的特点。

③探究的题材丰富:本册书的探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设计出的探究知识点,还体现在各个栏目中,如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等中都显现或隐含着许多的探究内容,有些内容还需要学生运用课外的诸多手段、利用较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些内容已经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⑶创造:本册书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点与功能,可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①探究过程: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通过自己设计探究的方案、自己动手动脑,“发现”了物理规律、现象,这正是他们创造力水平的有力表现。

②动手动脑学物理、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栏目也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机会。

因此,本教材在不同的栏目与内容上都力图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条件。

2、教材内在结构的意义:本册教材为什么在编写上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呢?原因十分简单,它是为实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服务的。

⑴课程目标的组成:《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不同,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它领域的目标,主要有如下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第二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

方法的掌握是能力形成的标志,方法可分为两种,即程序化方法和具体化方法。

程序化方法主要是指探究问题的思维程序、过程步骤,具体化方法有常见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及简单的创造学方法等等。

不论是程序化方法还是具体化方法,都需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获得。

第三层次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方法的获及其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⑵教材的内在结构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关系:在探究与创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作为进行探究与创造的手段,并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必要条件。

通过探究与创造活动,实现两种目标:显性的结果是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隐性的结果是使学生体验了过程、获得了探究与创造的一些方法。

最终,在前两种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这就是教材中所隐含的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内在结构的意义与作用。

三、教学中的建议由本书的内在结构及其意义,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的几个问题:将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讨论·探究·创造式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模式:讨论:将每一节课都看作由一系列小问题组成。

每一小问题提出之后,均由两位或四位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再收回总结。

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讨论——总结——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形成一个个从发散到会聚的思维过程。

这是探究与创造的必要条件与氛围。

探究:将一节课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按照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程序进行探究。

这是一节课中起“脊柱”作用的内容。

创造:这里的创造特指运用本节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在一节课的知识与方法探究结束之后,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创造,从而使知识与方法活化。

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⑴运用每章的整体结构及其阅读指导,逐渐放手,引导学生自学,形成一种自主式的探究与学习过程。

⑵探究过程离不开即时性的实验,在实验器材不足时,可配合一定的学具,形成一种边学边实验的探究过程。

⑶不一定按教材的体系章节进行教学过程,可根据情况、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取舍。

⑶每节探究教学的课,内容量不宜太大,从而为探究过程提供充足的时间。

⑷不一定按教材的探究内容、程序进行探究教学,完全可以根据情况自己挖掘探究的内容、灵活运用并发展探究的思维程序。

物理知识体系及教学要求鲁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是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结合威海市地区特点、学制特点及学生实际,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

但是,由于《课程标准》的编写体例,以及新理念下培养学生方面的交织性和新教材的特点等原因,使我们不易从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清晰地看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即教材中各个栏目如何处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到什么程度,这就为实际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因此,我们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践,制定出适合本地区教学情况的具体的教学要求,使之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行动准则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

一、新教材各栏目的教学要求鲁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看上去赏心悦目。

教材每章开始充分发挥物理教科书的教育功能,利用一段美妙的情景文字,将学生引入本章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和使用教材时,感到更生动有趣。

在新教材的每一节中,都设置有一些栏目,如"演示"、"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STS"、"科学世界"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问角度灵活、设置精巧、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将这些栏目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会收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综合效果。

教材中的"演示"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重要材料,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全做,并设法增加一些演示,器材不足的可自制器材代用。

而"探究"是由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探究得到某些科学结论。

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通过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因此,我们要设法经历各个探究活动过程,有时不具备教材中提出的探究活动的条件,我们还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活动的方式不是唯一的。

"想想做做"、"想想议议"中安排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是探究式学习方法的重要体现,前者以动手为主,后者以动脑为主。

这两个栏目极利于学生主动的动手动脑,教师可以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议去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在议和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习惯,培养了协作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