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屈原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及其继承关系
屈原和李白诗歌风格的异同

屈原和李白诗歌风格的异同屈原和李白诗歌风格的异同屈原、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由于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且身世经历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他们在创作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李白和屈原都倾向于积极浪漫主义,想象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必备素质,屈原和李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连贯性、统一性,在象征意象的运用上,李白的意象比屈原更加丰富且两者都注意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贬之情,两位诗人都注意了神话传说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尽管两位诗人的创作各有千秋,但是从两者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白、屈原的继承与发展,他们共同发展了浪漫主义这种古老的艺术手法。
屈原的少年时代充满着浪漫色彩。
他诞生在山水灵秀的巫峡附近,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便养成了性高洁,好奇服,爱花草的品格。
屈氏家族虽然与楚国同姓,但与楚国的王公贵族比较,只能属于远离王族的疏族。
屈原的父亲伯庸一生不得志,他深居僻壤。
靠世袭的“食邑”过日子,早已从贵族显赫的地位上跌落下来。
家道中落,但也在一般人之上,过着丰衣足食,不忧冻馁的生活。
屈原从小聪颖过人、开卷过目成诵,提笔作文为诗。
在乐平里,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
如晋《乘》、楚《木寿杌》、鲁《春秋》等正史,《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广为流传的诸子学说等。
屈原更喜欢山歌、渔歌和祭祀歌曲,每得到一首,便如获至宝,从中汲取营养。
屈原的家乡至今流传着许多屈原少年时代的传说。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
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
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
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
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第一篇: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李白被杜甫称赞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的诗歌能达到如此的高度,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以及自己独特的人身经历,另一方面则是源自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对前人的学习是全方面多领域的。
李白继承了谢朓的山水诗清新俊逸的诗风,并实现了山水诗从清丽到壮丽的转变;李白的古风、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劝谏、讽喻和美刺的传统;他的乐府诗更是推陈出新,将汉乐府的古质朴拙,北朝民歌的粗犷豪放,南朝民歌的清新婉约,熔于一炉,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但是首先,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浪漫主义的萌芽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创造的神话中就已经出现,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将此发挥到极致,成为浪漫主义诗坛上的一座高峰。
而李白在继承了屈原以及其他诗人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能够继承屈原,首先表现在他对屈原的理解。
两人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巨大转折,因而伤感世界,忧国忧民;都遭受了贬谪放逐的惨痛而不改初衷,不易志节。
屈原最初深受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然而,怀王听信谗言对他疏远,从此小人得志,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屈原又被流放,政治理想破灭,最终投汨罗而死。
李白则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一生未被重用,政治抱负难以舒展,后期又经历安史之乱,亲历唐朝由盛而衰,他依旧满怀“功成身退”的理想,功不成则身不退,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结束了他的一生。
李白的许多诗句中体现了对屈原的钦佩。
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李白说道:“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这继承于屈原“荃不察余之衷情”,表达了知音难遇,尽忠遭嫉的处境和超然的主张。
李白和屈原都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
屈原在《离骚》中,以自身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高洁、忠贞、修身、循礼、遗世独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2.5浅论李白对《离骚》的继承与发展

浅论李白对《离骚》的继承与发展在我国漫长的诗歌发展史中,屈原和李白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形成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后者,沿着屈原所开创的浪漫主义文学道路,积极吸收借鉴《离骚》的创作成果,融合诗人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切体验和独到感受,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表现形式作出了储多大胆的探索,从而使其作品以独具魅力的精神美和艺术美而名垂千古。
一、风雅一致的创作精神屈原的《离骚》忧国之情“充塞八极,弥漫寰宇”其反复咏叹而深致怨愤的,乃是君昏臣佞、朝政败坏、是非不明、贤愚颠倒,渗透出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如他为战乱漫延、民不聊生而悲:“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楚国君王而悲:“此余心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为自己的理想无由实现而悲:“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尤其是他在屡受挫折,理想毁灭之时仍呼喊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其高洁的人品,炽热的感情影响着李白的诗歌创作。
早在“酒隐安陆”之时,李白便写下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诗句(《江上吟》),由此可见他对屈原作品的推崇。
纵观其作品,在表现对国家治乱的深切关怀及坚持正义方面,李白与屈原似有想通之处。
如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祸“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扶风豪士歌》)及理想无从实现的苦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再如《远别离》中“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表现出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及内心所受的压抑。
虽然李白与屈原的基本创作精神是想通的,但却没有拘泥于其中,在一些具体的表现方面还是独具特色的。
首先,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使他们的爱国精神及理想追求不同。
屈原由于受原始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自觉担任起历史的重荷,追求的是尧舜禹三代“举贤授能”的理想政治,他在《离骚》中针对时敝引经据典,提出具体的政治主张,如“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使《离骚》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怨”。
李白的诗歌风格受到哪些人的影响

李白的诗歌风格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对他产生影响的人物和因素:
一、屈原
李白对屈原的诗歌创作和思想精神有着深厚的认同和敬仰。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屈原“骚怨”文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屈原所代表的楚国文化的热爱和怀念。
例如,李白的《远别离》就与屈原的《离骚》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二、庄子
庄子的思想对李白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庄子的绝对自由、遗世独立的思想与李白个性中的放浪形骸、追求自由的精神相契合,使得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和想象力。
同时,庄子的哲学思想也为李白的诗歌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
三、鲍照
南朝诗人鲍照的乐府诗对李白的歌行体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鲍照的诗歌以潇洒俊逸、自由浪漫为主要特点,这种风格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在创作中常常借鉴鲍照的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四、家庭和社会环境
李白的家庭出身和社会环境也对他的诗歌风格产生了
影响。
李白出生于商人之家,家庭教育相对自由,这使得他的个性中充满了任性和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同时,唐代社会的开放和繁荣也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素材。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风格受到了屈原、庄子、鲍照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李白独特的诗歌风格,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李白对前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李白对前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第一篇:李白对前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李白对前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也是诗歌空前繁荣的时代,两千多诗人的五万多首诗歌,众体咸备,名家辈出,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推到了顶峰,而在这如众星灿烂般的名家名作之中,李白的诗歌则如同北极星一般,高踞天顶,代表了盛唐一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落笔成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与李白齐名的杜甫给与他的高度评价,而且也可以作为后人对他的最高评价。
李白,首先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作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促进了浪漫主义的极大发展。
其次,李白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也有杰出的贡献,他继承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一方面,他指出了“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扫齐梁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道路,一方面批评了忽视思想内容,追求雕饰的形式主义诗风,认为是,“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古风》其三十五)。
此外,他努力学习乐府民歌,大力开拓七言诗与乐府歌行和山水诗, 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一切,奠定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下面,从浪漫主义的诗歌思想特色,山水诗,乐府诗几个方面来看他对前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一、浪漫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
盛世喜李白,乱世怀杜甫,李白以他那盛唐时代的开放胸怀,气盖一世的宏大气魄,赢得了人们的推崇和喜爱[1]p86。
可以说,李白诗盛唐时期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我国自远古时代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一方面又开拓进取,融入了盛唐的时代精神。
远古时期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神话中,便已蕴含着积极浪漫主义的萌芽。
从浪漫主义的源头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解析

从浪漫主义的源头看李白的浪漫主义(1)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化的继承,作为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仙李白,对屈原、庄子又是如何继承的呢?一、从积极浪漫主义屈原方面来看李白的浪漫主义屈原在楚地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有关宗教活动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他的诗歌《九歌》、《招魂》、《离骚》、《天问》等篇,无一不带着鲜明的神话意识,而在李白的诗歌中,随处可见神话,即或不是神话,却也把它当作神话来描写的情景。
比如《古风十九》中写华山就把华山人格化、神化:“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好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政治上不得志,信奉道教,长期过着游山玩水、修道炼丹的生活以及对浪漫主义的传承,使李白经常把道教的神仙传说融入诗中,神话构成了李白诗歌离奇瑰丽的浪漫色彩。
我们进一步研究屈原的浪漫神话。
例如《九歌》中诗人叙写了一系列灵光飞扬的自然神形象,因相爱而不得相聚的湘江之神,充满失意而悲哀的“山鬼”,因不能长久地与“美人”聚合而烦恼的河伯……显然这一系列的自然神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文化心理,即“万物有灵”。
既然万物是有灵的,大自然是有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则应为“天人合一”,人生最大的自由莫过于回归自然。
李白对大自然的那种无比的热爱,其实质即是他天人合一生命观的一种表现。
大自然中,最神奇、最为一个道教徒(李白)所重视的应该算明月了,李白的笔下,几乎随处可见明月的意向。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个生命体,明月、形体、影子,它们融洽相处得那样亲切自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我的愁心托付给亲爱的朋友明月、长风,明月与长风和作者融洽无间、天人合一,李白的性灵融合在自然之中,与月一体,与风一体,明月即李白,长风即李白,高山即李白,流水即李白。
从“万物有灵”的角度看,从“回归自然”的角度看,李白的生命是整个宇宙。
回归自然,我记得古代有一句表现回归自然的话——“日月星辰胸中走”,如果李白就是整个宇宙的话,那么,从这个视点出发,我们去体味李白浪漫主义那雄奇的夸张,“疑是银河落九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与尔同销万古愁”等一系列突破时间的、空间的、现实的、理性的思维障碍的夸张,那又有什么奇特的呢?而西方文艺所说的“三个大”又有何难呢?二、从消极浪漫主义庄子方面来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追求与大自然神秘的契合,反对用理性的思维让人与自然分离,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家共同具备的,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
【精选】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纵横驰骋,腾挪变换,展现出一往无前的创造。
在他的诗中,诗人将浪漫主义精神渗透于各种题材,浪漫主义精神情怀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高度的统一。
一、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重要因素1、李白的生平及其思想是他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
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击剑游侠。
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道教气氛浓郁的蜀中,他的家附近的紫云山就是道教圣地,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甚大,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他说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
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7),李白游峨眉山,写下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这首诗里,开始出现了李白日后诗中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那种分发昂扬的气势。
.在26岁时,李白开始踏上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却屡遭失败,心中充满愤慨与不平。
《古风》中的好几首即作于此时。
如其二十四:大车杨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水质尧与跖?《蜀道难》、《梁甫吟》、《行路难》都集中地表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愤激不平情绪。
安史之乱,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
他虽然极端痛苦,但总是在那里挣扎、抗议、奋斗,仍然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铁骨!在这一时期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加强烈。
李白的一生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
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
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
[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
![[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2204fa0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7.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屈原的楚辞,浪漫主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中在诗歌和戏剧中取得较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这些方面讨论我国古代文学中浪漫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戏剧具有较多的浪漫主义的特色。
诗歌源远流长,体制宏富,发展变化,绵延不绝,构成了古代文学的主体。
屈原而降,才人代出,曹植、阮籍、郭璞、鲍照、李白、李贺、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诗词作家,各以其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为古代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光彩。
其中屈原和李白更是群山起伏中的两座高峰。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就使他由宫廷放逐到了民间,和山水的灵异、人民的疾苦打成一片,并有机会接触、熟悉、吸收和利用楚国丰富的神话和祀神之歌,创作了《九歌》、《天问》、《离骚》等不朽的作品,象《诗》三百篇开辟了现实主义传统一样,成为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的源头。
李白生当盛唐,却也遭时不遇,因而啸傲山水,学道求仙,以其“天上谪仙人”的天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经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白发三千丈”的夸张,“仰天大笑出门去”的飘逸,“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放,“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的奇想,写下了《古风》、《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吞吐日月、荡气回肠的诗篇,把浪漫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屈原的浪漫主义《三国演义》吸引读者,是因为里面有运筹帷幄的谋士与英勇无比的武将;《水浒传》吸引读者,是因为里面有忠肝义胆的好汉与令人恨之入骨的奸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所周知,李白的诗可谓是意象万千,人们熟知的有“月”“、酒"、“雪"等意象,然而能突出表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除了这些觉的意象以外,还有许多更加壮美的意象“,与诗作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有很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这些壮美的意象不仅有着振撼人心的气魄,也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为他的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增光添彩,同时也成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屈原在艺术上的最伟大的成就和影响,不仅是他继《诗经》以后,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为我国文学开辟了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从而影响了另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二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自觉地继承了屈原以来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奋,创造出独特的李白风格。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具体诗例的分析阐述李白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风格.
2、丰富的想象
李白诗歌的另一重要成就是他的丰富和惊人的想象力。他的诗可以说是纵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参杂。奇特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神话故事,轶闻传说,熔铸于他的诗篇当中.然而他的诗句又不假雕饰,飘逸豪放、雄奇洒脱。先看《蜀道难》:“……噫吁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这首诗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也是最能体现他诗歌雄奇奔放风格的名篇。作者将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与神话传说紧密结合,再现了蜀道峥嵘、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也给诗增添了神秘奇幻的色彩,读来令人心潮激荡、赞叹不已。另外,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他的诗中,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往往是融在一起,实在是让人感到惊奇。
一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成为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的源头。
1、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
李白反映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常常采用奇特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诗写得气势奔放,感情浓烈而又迷离惝恍。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中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这本是不可能的.这里诗人实际是以高度夸张的笔调抒写自己无限苦闷的愁怀。在李白的眼中,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并不高峻的天姥山,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这些大胆奇特的夸张,使他的诗句气势磅礴,惊天动地,非同寻常,令人读来荡气回肠,却又全不见其锤炼之迹。李白实不愧称之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诗风的继承.
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而李白也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曾有意识地学习屈原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李白的诗篇,也是大量罗智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等入诗,构成一幅幅雄奇壮丽的图画.他的《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用攀龙游天,叩关不开,表现自己的冷遇,表现自己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明显地呈现出学习《离骚》的痕迹。屈原的作品中有“康回倾地,夷界弹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的“诱怪之谈",李白的诗中也有“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游泰山》)的奇想;屈原可以“托云龙,说迁怪,丰隆求亦妃,鹤鸟媒绒女”,李白也能“欲上青天揽明月”(《宜州谢眺楼别校书叔云》)。同时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等诗篇都以夸张的手法展现出浪漫主义精神和奇特的意境,这与屈原的作品有着相似之处。李白被认为是屈原之后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人生经历、思想意识、作品风格与屈原都有极其相似的地方,他认同屈原。对屈原的创作成就,李白给予很高的评价:“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而他的创作也明显受到了屈原的影响。
古代文学-—浅析屈原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及其继承关系
—-—---—-— 作者:
—----————————-———--—-——-——--—-—— 日期:
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之范
—-浅析屈原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及其继承关系
浪漫主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中在诗歌中取得较多的发展。屈原而降,才人代出,曹植、阮籍、鲍照、李白、李贺、苏轼、陆游等诗词作家,各以其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为古代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光彩.其中屈原和李白则位于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群山中的主峰之巅。本文主要从屈原和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及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诗风的继承发展两大方面来谈谈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史中的这两座巅峰。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例如《九歌》,其前身就是沅湘一带民间的祭神歌曲.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屈原的骚体诗,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诗经》的比兴较为单纯,而《楚辞》的比兴具有象征的特质,往往成为一个形象的系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就是范例。楚地本是泽乡山国,其间颇有叠波旷宇、崇山秀岭,这些江山的光怪之气足以摇荡心灵、催发丽辞伟句。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词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