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形式美分析
杭州灵隐寺(2)

杭州灵隐寺(2)【6】大雄宝殿正殿大雄宝殿是灵隐寺最雄伟的建筑,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大雄意为一切无畏的大勇士,是古印度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所以,信徒们就把供奉佛祖像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清宣统二年重新修建,是一座重檐三叠式歇山顶建筑,高大雄伟、气势恢宏,长24米,高达33.6米,仅比天安门城楼低0.1米。
大雄宝殿正面有两匾额,“妙庄严域”是著名书法家张宗祥所题,“大雄宝殿”是著名书法家、原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书写。
大雄宝殿南入口台阶两侧有经幢,六角形莲花底座与宝顶,雕刻精美。
大门有楹联:“合三百六十古精庐,此云祖山应得殊胜,利益安乐;积无量千万诸善根,故名佛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由民国第一任杭县县长汪钦撰,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书法鉴藏大家胡宗成书写。
进入大雄宝殿,正中莲花石座上趺坐的是佛祖释迦牟尼。
相传他是古印度北部伽毗罗为国净饭王的儿子,原名乔达摩·悉达多。
他出生于公元前6-5世纪,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痛苦,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6年茹苦修行,35岁时在菩提迦叶的菩提树下成道,创立了能使众生脱离苦海的佛教,被佛门弟子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智者。
这尊佛像高19.6米,加上须弥座石基总高24.8米,用24块香樟木雕刻而成,全身贴金,共用了86两黄金,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香樟木雕坐像,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作品。
只见佛祖头部微微前倾,两眼凝视,右手微抬,仿佛正向朝拜者讲经说法。
佛祖坐在莲花台上,莲花表示圣洁清芳,出淤泥而不染;佛螺旋状的头发为天蓝色,象征与天齐平;额眉间有白点,是佛祖三十二像之一“白毫相光”,表示吉祥如意;头部后面的镜称为摩尼镜,象征智慧和光明;佛顶上有一把撑开雨伞似的盖,叫天盖,由珠宝装饰而成,又称宝盖。
殿内东西两边有二十尊立像,名叫二十诸天。
他们本是古印度神话中罚恶护善的二十位天神,佛教采用其说,作为护持佛法的神。
在东侧的雕像中,有一尊携小孩的女神是鬼子母神,这个鬼子母神原是个专吃小孩的恶神,后得释迦牟尼感召而皈依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由恶神转化为专门保护儿童的善神。
《灵隐寺》原文及赏析

《灵隐寺》原文及赏析《灵隐寺》原文及赏析《灵隐寺》原文及赏析1原文: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诗词赏析:灵隐寺是人们熟悉的杭州一景,坐落在西湖西北的灵隐山麓,寺前冷泉飞度,古木苍深,不远处飞来峰如巨石飞坠,屹立寺门,环境幽静、清雅。
这次诗人找了一个恰当的时间,踏着月光游山,全诗的韵味就在这月色当中。
《灵隐寺》原文及赏析2“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这两句诗,写的是灵隐寺附近的景色——桂子从月中落下,天香自云外飘来。
景色佳丽,俨然仙境,给这个佛教胜地蒙上了一层空灵神秘的色彩。
出自宋之问《灵隐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桂子句:传说月亮里有颗桂树,高五百丈,天帝罚吴刚伐桂,以斧斫之,树创随合。
又传说在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爽时刻,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飘落,传闻那是从月宫中落下来的。
故曰桂子月中落。
参考译文飞来峰高耸而草木葱茏,佛殿肃穆而且寂寞寥落。
层楼上可远眺壮美日出,寺门正对着钱塘江大潮。
中秋常有桂花飘落寺里,佛香能向上飘到九重天。
攀援藤萝登上远处古塔,挖空树木到远处取泉水。
霜冻下山花开得更旺盛,叶子没有因为寒冷凋落。
早年爱好远处奇异美景,用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
等到我走入天台山的路,看我过其中的梄溪石桥。
赏析《灵隐寺》是唐代宋之问创作的五言古诗。
这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从飞来峰入手,写到灵隐寺本身和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写到诗人出来后的感想和打算。
全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整体上看清新雄壮,还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宋之问贬为越州长史,离京赴越。
《新唐书》中记载他“颇自力为政,穷历剡溪山,置酒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灵隐寺总结

灵隐寺总结灵隐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天籁灵隐山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也是中国佛教禅宗著名寺庙之一。
自从建成以来,灵隐寺一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信徒。
在这里,我有幸感受到了宁静与信仰的力量。
历史与文化灵隐寺建立于东晋咸康元年(326年),已有近1700年历史。
相传,寺庙的建造是由印度神僧深秀大师创建的,使得寺庙与印度佛教文化相融合。
灵隐寺还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之一,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对于佛教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寺内有众多的佛殿和建筑,其中最有名的是刻有佛像的飞来峰石窟。
石窟中有着许多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展示了佛教教义和宗教文化。
灵隐寺还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珍贵的佛教经典,对于研究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寺庙布局灵隐寺占地广阔,整个寺庙被山势环绕,形成一种静谧的氛围。
寺内建筑主要分为前寺和后寺两个部分。
前寺主要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等建筑。
其中,大雄宝殿是整个寺庙的主体建筑,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大雄宝殿佛像。
佛像高约24米,金光闪闪,气势宏伟。
旁边还有两尊护法佛。
后寺是灵隐寺的核心区域,被山岩、瀑布和茂密的树木环绕。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佛教的智慧。
最有名的景点是飞来峰石窟,石窟中有上百尊佛像,以及壁画和石刻。
这些佛像和壁画充满艺术气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寺庙活动灵隐寺是中国佛教界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
在一些佛教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寺庙会举行一系列庄严的仪式和法会。
这些活动吸引了大批的僧众和信众前来参与。
此外,灵隐寺也提供禅修班和佛教学习班等活动,为有兴趣的人们提供了学习和修行的机会。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佛教的智慧,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游客体验作为一位游客,我对灵隐寺的体验非常深刻。
寺庙的宁静和祥和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心情也随之平静下来。
在灵隐寺漫步,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力量,也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智慧。
此外,公园还设有休息区和茶室,提供给游客一个悠闲的空间,可以品茶、阅读或休息片刻。
杭州灵隐寺中国最著名的佛教名刹之一

杭州灵隐寺中国最著名的佛教名刹之一杭州灵隐寺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名刹之一。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内,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灵隐寺的历史悠久,建筑古朴典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杭州灵隐寺建于公元326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随着佛教的传入,著名的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曾在此开创寺庙,后来才演变成现在的规模。
灵隐寺名字的由来来自于“灵隐”,意为佛法之理深奥人难以领悟。
寺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被誉为佛教文化宝库。
灵隐寺分为上寺和下寺两部分,上寺以大雄宝殿为核心建筑,规模宏伟壮观。
大雄宝殿是灵隐寺最重要的建筑,始建于南宋时期,后历经多次修复。
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巨大铜像,佛像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在佛像的周围摆放着金饰、宝石等佛教法器,显得庄严华丽。
每天,都有许多信徒来此烧香拜佛,虔诚祈愿。
下寺以飞来峰为背景,寺庙分布在一处山间平地上,环境清幽宁静。
下寺的建筑规模较小,但也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值得参观的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是飞来峰和飞来峰上的雷峰塔。
飞来峰的名字来源于传说,相传唐代有一位高僧飞千里而来,落脚在灵隐寺,留下了这个美丽的传说。
雷峰塔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七层高的砖塔。
登上雷峰塔,俯瞰灵隐寺和杭州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其中。
除了寺庙本身的规模壮丽和景色优美之外,杭州灵隐寺还有许多寺内的文化活动吸引着游客和信徒。
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寺庙内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个庙会以佛教法会和庙会为主,人们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传统美食,也有机会欣赏到传统的艺术表演。
此外,寺内还有佛学班、禅修班等活动,供信徒和学者学习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佛教名刹之一,杭州灵隐寺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和观光。
无论是寺庙的建筑、珍贵的佛教文物还是寺内的文化活动,都展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而寺内静谧的环境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超脱尘俗的境界。
游山赏水?浙江篇:杭州灵隐飞来峰(三)

游山赏水浙江篇:杭州灵隐飞来峰(三)(三)冷泉亭的对面就是有名的灵隐寺,我们便去灵隐寺。
灵隐寺坐北朝南,在路边,可以看到“天王殿”,殿为重檐建筑,黄色墙面,青瓦覆顶。
门口正上方悬挂着上下两块牌匾,上面一块题有“云林禅寺”,乃是清高宗康熙皇帝所赐,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即由此而来;下匾题有“灵鹫飞来”,为黄元秀先生所书。
这个门口平时是不对外开放的。
在殿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经幢,为江浙吴越时期重要的历史遗存,它们和灵隐寺两石塔共同见证了灵隐寺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经幢中“幢”的原始形态是立于佛前的以宝珠丝帛装饰的柱杆,以流苏的晃动来“藉表麾群生,制魔众”。
唐初(7世纪)开始出现模拟丝帛的八角形石幢,柱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建于寺庙大殿前用以宣扬佛法。
灵隐寺这两座经幢东经幢高7.17米,西经幢高11米,幢身上部叠置华盖、腰檐、联珠、仰莲、伞盖、流云、覆莲以及盘石等,盘石上雕刻迦陵嫔伽,双手合十,背有翅膀,形象生动。
据所镌之《建幢记》及附记中所载:是由吴越国王建造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原立于钱氏家庙奉先寺,后吴越国纳土于宋,奉先寺毁,乃于景佑二年(1035)由灵隐寺住持延珊迁建于今址。
经幢原为十二层,现已残损,为多层八面形,下部三层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有佛像,幢身刻佛经,东幢刻“大佛顶陀罗尼”经文,西幢刻“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文后刻有建幢记,文末署:“天下大元帅吴起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己巳岁闰五月日。
”古人有诗赞道:高幢垂五代,瑞拱寺门雄。
地涌虬蟠角,天成神鬼工。
莲花开仰覆,佛顶峙西东。
卓出灵峰北,招摇云雾中。
在天王殿前东侧绿地中有一座重檐方形凉亭,内立一座石碑,这是乾隆皇帝御碑亭。
碑的正反面均为乾隆御书灵隐寺题咏,碑两边是康熙御书诗。
能够辨读的有康熙帝题诗:灵是西方鹫,飞来住岌峨。
名山观不少,此地比宁多。
法苑开龙象,清径沲蔚萝。
诸天应栏护,御辇昔曾过。
丁丑春日御笔。
还有乾隆帝按康熙诗韵御笔题诗:飞来峰畔路,法相坐嵯峨。
古城游览必选之地 杭州灵隐寺

古城游览必选之地杭州灵隐寺杭州灵隐寺杭州,一个号称“人间天堂”的城市,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悠久的历史。
在这个美丽的城市中,有一座古老而庄严的佛教圣地——灵隐寺。
作为一处古城游览必选之地,灵隐寺以其壮丽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成为了杭州的一张名片。
灵隐寺位于杭州市西湖西侧,占地面积广阔,建筑宏伟。
进入灵隐寺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山门,此刻你会感受到一种威严与庄重。
穿过山门,就进入了灵隐寺的内部,眼前是一片宽广的庭院,四周环绕着高耸入云的古塔和殿宇。
这里弥漫着一股肃穆与宁静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修身养性的圣地。
漫步其间,你会看到一座座古老的建筑,每一座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烙印。
灵隐寺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北方和南方佛教建筑的影响,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
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纯阳殿、方丈室以及莲池等。
大雄宝殿是灵隐寺的主体建筑,是佛教教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信仰的核心场所。
殿内陈设着一尊庄严的佛像,令人肃穆而恭敬。
纯阳殿则是灵隐寺的重要建筑之一,供奉着杭州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僧人慧禅和观音菩萨。
方丈室是寺庙里供养住持的地方,里面展示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艺术品。
莲池是灵隐寺中一处清幽的小景,精心规划的池中栽种着各种荷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令人流连忘返。
除了寺庙建筑,灵隐寺周围的自然景观也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之一。
灵隐寺坐落在灵隐山脚下,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泉水。
山上林木葱茏,景色宜人,是人们远离尘嚣、寻找内心宁静的好去处。
灵隐山还是一个佛教名山,山上有着许多佛教文化景点,如飞来峰、云栖竹径等,给游客带来了更丰富的游览体验。
除了建筑和自然风光,灵隐寺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记载,灵隐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灵隐寺见证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兴衰,也承载了许多佛教文化的积淀。
灵隐寺曾多次被毁、重建,但无论经历怎样的沧桑岁月,它仍然屹立不倒,成为了佛教信仰的重要之地。
佛教中国化视野下的杭州灵隐寺——以明清时期为例

摘要佛教来到中国,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磨合之后,与中国文化实现了较好的融合。
二者相互融合的过程,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亦深深地影响了佛教,佛教中国化堪称异质文明相互融合的典范。
佛教究竟如何影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又究竟如何影响佛教?本文旨在通过对明清时期杭州灵隐寺的研究,来透视佛教与中国文化互动的问题。
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杭州灵隐寺的历史沿革。
通过对杭州灵隐寺发展历史的回顾总结,探讨一座普通寺院如何成为著名寺院。
探讨在中国社会,成为著名寺院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需要经历怎样的历史过程。
第二部分探讨灵隐寺的建筑艺术。
寺院建筑是佛教文化的静态呈现,灵隐寺从寺院选址、到殿堂建筑,到花木布景,无不透露着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信息。
第三部分以“灵隐寺的僧人”为探讨主题。
从早课到晚功,从诵经到坐禅,僧人们修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解读佛教文化的基本信息。
第四部分以“灵隐寺与政治”为探讨主题。
作为东南名刹,在明清两代,上至帝皇,下至杭州地方官员,都与灵隐寺发生过一定的关系。
研究这一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政教关系模式,理解佛教如何实现与中国政治环境的调适。
第五部分以“灵隐寺与杭州地方社会”为探讨主题。
在本部分,笔者考察了灵隐寺在杭州各阶层民众宗教生活中的地位,分析了灵隐寺的社会功能。
通过对明清时期杭州灵隐寺的全方位、多层次探讨,考察佛教与中国社会融合的内在机理,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传统,也为当下中国的信仰建设寻找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杭州佛教灵隐寺佛教中国化Abstract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After a period of time since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to China,a good combination of Buddhism and Chinese culture finally formed.Buddhism and Chinese culture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each other and the process iS nowadays regarded a s a model of culture fusion.However,how does Buddhism influence Chinese culture?And how does Chinese culture influence Buddhism?By researching Lingyin Templ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is paper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仙灵所隐,禅修天地——游览千年古刹灵隐寺有感

仙灵所隐,禅修天地—游览千年古刹灵隐寺有感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路法云弄1号,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为国家5A级景区。
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有近1700年历史,是杭州最早的名刹,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
一、历史沿革灵隐寺的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
东晋咸和初,他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
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
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池鱼之灾,寺毁僧散。
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
鼎盛时曾有9楼、18阁、72殿堂,僧房1300间,僧众多达3000余人。
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
宋宁宗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南巡时,赐灵隐为“云林禅寺”。
新中国成立后,灵隐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
至今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曾在灵隐寺内拍摄著名电视剧《活佛济公》。
进入新世纪,灵隐寺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现在灵隐寺成为人们学佛、观光、祈福、休闲的佛教胜地。
二、建筑风格现在人们看到的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灵隐寺布局与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三大殿。
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为清康熙帝所题。
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2.5米,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对称与均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比例和尺度
观察飞檐的弧度
五、节奏和韵律
灵隐寺旁 的飞来峰,也 是杭州的名胜, 是灵隐地区的 主要风景点。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 袒胸露腹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 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具 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试着挖掘其中的形式美?
一、整齐一律
二、对比与调和
这里利用的是色 彩对比。增强了视 觉冲击力,达到鲜 明、醒目、深刻的 视觉效果。
药师殿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日光天子、 月光天子。因为人们对 身体健康的祈求,因此药师殿的 人比较多,都来祈求身体健康。
飞来峰不仅风景美, 而且是我国南方古代 石窟艺术重要地区之 一。在青林洞、玉乳 洞、龙泓洞、射阳洞 以及沿溪涧的悬崖峭 壁上,有五代至宋、 元年间的石刻造像330 余尊。
灵隐寺天王殿 正门上悬“云林禅 寺”匾额,为清康 熙帝所题。清康熙 二十八年(1689年) 康熙帝南巡至灵隐, 一日早晨灵隐寺主 持谛晖法师陪同康 熙帝登上北高峰, 只见灵隐寺笼罩在 一片晨雾之中,康 熙帝即景生情题了 “云林禅寺”。
进天王殿,殿内供奉弥勒菩萨、四大天王和韦陀菩萨。四大天王 像高8米与弥勒菩萨同时重塑于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弥勒佛后 壁佛龛里站着手执金刚杵的韦陀菩萨,韦陀佛像造型端庄,由独块香 樟木雕成,是南宋遗物,已有700多年历史,很具观赏价值。
大雄宝殿高33.6米, 是中国保存最好的单 层重檐寺院建筑之一。
大殿正中是一座 高24.8米的释迦牟尼 莲花坐像,造像“妙 相庄严”、“气韵生 动”,颔首俯视,令 人景仰,这是我国最 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 之一,是一件不可多 得的宗教艺术作品。
灵隐寺的原释迦牟尼像, 于1949年大雄宝殿正梁 因白蚁蛀空倒塌时被毁。 现在这座佛像是在1953 年重修寺宇时,由中国浙 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 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 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 佛像高十九点六米,比原 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 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 像造型端庄凝重,气宇轩 昂,低眉细目,极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