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契珂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 C【解析】【分析】C:从小到大排列:“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老”。

故选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令郎是对方的儿子,令堂是对方的父亲,令爱是对方的女儿。

B.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一句中的“汉之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

C.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为会元,而殿试的一、二、三名为状元,探花、榜眼。

D. 古人常用特定称谓来代替年龄。

如“弱冠”指男子十六岁,表示已成年,“花甲”指六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

【答案】 B【解析】【分析】A项错误。

令堂是对方的父亲;B项正确;C项错误。

殿试的一、二、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D项错误。

古人常用特定称谓来代替年龄。

如“弱冠”指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故答案为:B【点评】对于传统文化常识要熟知,注意敬称、谦称、科举考试制度、特定称谓、历法、礼节等。

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请根据情境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手足”指同学,等等。

B. 兰兰勇敢地制止了商场里的一个小偷的偷窃行为,李晓明夸赞她说“你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C. 你到同学家做客,同学对你的到来表示欢迎说:“你大驾光临,我们家真是蓬荜生辉啊!”D. 小华最近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想请教书法家王老师的指导,她恭敬的对王老师说:“请王老师斧正。

”【答案】 A【解析】【分析】A.有误。

“手足”指兄弟。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这是一道选择题,考生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内容。

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基本的文化常识的积累。

2.文中有许多表称谓的词语,下列对文中各种称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B. “我小老”是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C. “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谦称,是旧时人们拉关系时的客套语。

D. “生”是旧时对读书人或晚辈的称呼,如“晚生”是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世先生”是敬称。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称谓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考生要注意对文中称谓的学习,注意区别和理解。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筹交错”“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觥”“白”都有酒杯的意思。

B. 成语“心旷神怡”“气象万千”“峰回路转”均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C. “年少万兜鍪”中的“兜鍪”本意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D.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共33篇,分国编次。

【答案】 B【解析】【分析】A:正确。

B:“心旷神怡”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A. 口吃 B. 好说谎 C. 喜欢骂人 D. 喜欢无病呻吟【答案】 A【解析】【分析】“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

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

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叫戚姬,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

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如意为太子。

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

不料,众臣皆反对。

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

本一揺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

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

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故答案为:A【点评】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2.下列歇后语中的人物和情节与《水浒传》无关的一项是()A. 武松打虎——气概非凡B. 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C. 杨志卖刀——忍痛割爱D. 鲁提辖去当和尚——半路出家【答案】 B【解析】【分析】B项,刘备和孔明是三国时期人物,属于《三国演义》人物,和《水浒传》无关。

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同时也借以开展敲社鼓、饮社酒等诸多活动,陆游《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描写的就是这一场景。

B. 帝王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纪年方法。

“晋太元中”“庆历四年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崇祯五年十二月”都以年号纪年。

C. 鲁迅的作品有小说、杂文,课文《社戏》《故乡》《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D.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变色龙》作者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谈教养》作者利哈乔夫,他们都是俄罗斯诗人、作家。

【答案】 D【解析】【分析】D 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谈教养》作者利哈乔夫是苏联学者、作家。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级古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作者、作品及作品内容的理解。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权劝学》一文提到了“治经”。

“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 《西游记》的回目中,多次提到了“金公”“木母”。

“金”“木”是五行概念。

C. 《论语》中的“不惑”之年和“耳顺”之年,分别指的是“四十岁”和“五十岁”。

D. 《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

“既加冠”,指男子已成年。

【答案】 C【解析】【分析】C.“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故选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部编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清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举人。

B. 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后世沿用之。

C. 春社,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拜祭先祖,祈求丰收。

D.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答案】 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的能力。

A.正确;B.正确;C有误;春社,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拜祭灶神,祈求丰收。

D.正确。

故答案为:C【点评】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2.文中有许多表称谓的词语,下列对文中各种称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B. “我小老”是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C. “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谦称,是旧时人们拉关系时的客套语。

D. “生”是旧时对读书人或晚辈的称呼,如“晚生”是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世先生”是敬称。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称谓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考生要注意对文中称谓的学习,注意区别和理解。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等,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或尊称)有“令、尊、贤”等。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与“三更半夜”的“更”都表示时间,更次。

“更定”是指晚上八点左右。

新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刚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 “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 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 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答案】 C【解析】【分析】A.“吃汤圆”是正月十五的习俗,八月十五的习俗是吃月饼。

B.喝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

C.说法正确。

D.中秋节的亲人团聚与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

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

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这是并列复句。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水浒传》又称《水浒》,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B.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用了比喻的修辞。

C. “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不同)D. 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左,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

D项表述错误,古人尚左,座位以左为尊。

故答案为:D【点评】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文学和文化常识、修辞、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答题时要根据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题目进行分析判断。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

其诗多咏山水田园。

王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B.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会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都是词牌名。

C. “婵娟”形容月色明媚,常用来指代明月。

明月的别称还有蟾宫、广寒、望舒等。

D. 司马迁是西汉文学家、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答案】 D【解析】【分析】ABC.正确;D.有误,《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不是编年体通史。

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文学常识浩如烟海,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

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

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

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

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

新部编初中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成语“教学相长”“宁静致远”“三顾茅庐”分别出自《礼记》、诸葛亮的《诫子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B.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儒家经典《论语》。

C.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里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光,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D. 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答案】 D【解析】【分析】D项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并非对对方亲属的敬称。

“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考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对选项的内容要逐项审读,运用知识去辨析理解。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高尔基的《海燕》写在法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用“暴风雨的预言家”海燕象征英勇的革命先驱。

B. 明清小说《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等都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

C. 古代对尊长和朋辈的敬称有君、公、足下、先生等,《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寡人”,是对国君的敬称。

D.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和《桃花源记》“晋太元中”的“太元”都是封建王朝的年号。

【答案】 D【解析】【分析】A. 有误。

《海燕》写在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B.《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C. “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故选D。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古代行为礼仪中,不全属于表示敬意的一组是()A. 避讳避席B. 顿首下拜C. 拱手作揖D. 拂塵尾轼车【答案】 D【解析】【分析】D塵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不是表示敬意的。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课内文章和注释内容的识记和积累。

2.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A. 樽B. 白C. 觥D. 筹【答案】 D【解析】【分析】ABC三个词语都是酒杯的意思,D.“筹”,是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 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D. 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答案】 A【解析】【分析】A.“舍生取义”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孟子》。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狼》《鸽异》都出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

B. 韩愈、柳宗元、李白、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C.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有吃月饼、赏明月、家人团聚等习俗。

D.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汉阴”是指汉水南岸,由此可知,“益阳”原指益水北岸。

【答案】 B【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

B.李白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有: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故答案为:B【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文化典籍等。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清明前一天称为“寒食”,九月初九称为“重阳”。

B.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要求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额联、尾联。

C. 杨绛在《老王》中回忆了老王与我们一家交往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他的感恩和深深的愧怍。

D.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

【答案】 B【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错在“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正确的表述应为“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故答案为:B【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6.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7.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答案】 A【解析】【分析】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8.小巷传来戏文“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梁兄可喜爱?”唱腔醇厚柔美,婉转细腻,此戏最有可能()A. 京剧B. 秦腔C. 越剧D. 昆曲【答案】 C【解析】【分析】京剧,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秦腔: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越剧:长于抒情,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结合“唱腔醇厚柔美,婉转细腻”分析得出是“越剧”。

选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戏曲、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9.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

”中的“垂爱”是敬辞。

【答案】 B【解析】【分析】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

死后有谥号。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0.请根据情境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手足”指同学,等等。

B. 兰兰勇敢地制止了商场里的一个小偷的偷窃行为,李晓明夸赞她说“你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C. 你到同学家做客,同学对你的到来表示欢迎说:“你大驾光临,我们家真是蓬荜生辉啊!”D. 小华最近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想请教书法家王老师的指导,她恭敬的对王老师说:“请王老师斧正。

”【答案】 A【解析】【分析】A.有误。

“手足”指兄弟。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这是一道选择题,考生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内容。

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基本的文化常识的积累。

11.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有描写行酒令的场景。

有时,人们当筵赋诗,不成的人就要罚酒三杯。

古人罚酒时,用________这种酒杯比较合适。

()A. 觥B. 白C. 瓢D. 杯杓【答案】 B【解析】【分析】可结合《湖心亭看雪》中的“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白:杯。

所以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敬辞谦称、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习俗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知识和常识,找到关键词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词句,比照辨析正误。

12.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

“数九”是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

B.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C. 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指战争,一“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D.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莲,花之君子者也。

”但人们常说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答案】 A【解析】【分析】这是对文学及名著知识点的考查。

名著填写和选择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

A.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1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如《陋室铭》。

B. 《文山先生文集》《宋学士文集》《柳河东集》《范文正公集》分别是文天祥、宋濂、柳宗元和范仲淹的文集,其命名方式各不相同。

C. 科举制度时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会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D.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如江阴市因地处长江以南而得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如东阳市因地处东阳江以北而得名。

【答案】 C【解析】【分析】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