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

在北宋闻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

他的词,铺叙展衍,不事雕饰。

在宋词的进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

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

深受人们的喜爱。

【注释】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模样。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

这首词确实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

上片写送别的情形,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

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形,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

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集评】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

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

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

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俞文豹《吹剑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说]正长亭送别,一场骤雨延长了饯宴的时刻,拖延了开船的时刻。

骤雨一停,蝉声又起,分手的时刻也就到了。

几句才说账饮,已觉无绪;正在流连,又被催发。

半句一转,跌宕生姿。

到这份儿上,别说没时刻,确实是有时刻,喉头堵得厉害,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了。

汴河南下,便是楚地,千里烟波,暮霭霭沉沉,景色中充满了无边无际的离愁别绪。

过片从当前别情中跳出,上升到一个普遍结论—“多情自古伤离别”,将古今打成一片,以加重悲秋之思。

雨霖铃柳永的阅读答案

雨霖铃柳永的阅读答案

雨霖铃柳永的阅读答案雨霖铃柳永的阅读答案《雨霖铃》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问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

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

这是第三层。

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

问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

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雨霖铃》阅读练习及答案

《雨霖铃》阅读练习及答案

《雨霖铃》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训练是一种汉语的辅导教材,一种教学方式。

下面是小编给你带来的关于《雨霖铃》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柳永的《雨霖铃》,完成后面问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3分)(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4分)(3)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

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3分)参考答案:(1)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分析略。

(2)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难分难舍(依依惜别);此时无声胜有声。

(3)“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景来烘托离情之愁之苦。

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着意染之”。

作者简介: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雨霖铃[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雨霖铃: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阵雨。

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即是“凝咽”。

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南天。

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风情:男女恋情翻译秋后的傍晚,刚刚下过一阵急雨,在黄昏时的长亭外,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

在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一点心绪也没有,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

紧握着双手,互相看着满眼的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同谁去诉说呢?创作背景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

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

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

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柳永雨霖铃阅读会考什么内容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阅读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妙在何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3分)答案:1.(4分)上阕描绘了一幅长亭送别图。

(1分)暮雨黄昏,长亭向晚,秋蝉凄鸣。

一对恋人在京都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

艄公声声催促,分别在即,两人手拉着手,泪眼相对无言。

想到前途茫茫,更是悲伤。

(2分)抒发了词人与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

(1分)(意思对即可)2(3分)①烘托渲染。

词人设想次日酒醒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氛围,将离别之伤渲染得更加浓厚。

②意象选择。

“杨柳”“ 晓风”“ 残月”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这里情景交融,寄寓着词人无限的离愁别恨。

(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给3分。

意思对即可)柳永雨霖铃赏析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2)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2)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2)问题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

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请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5、《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参考答案:《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

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6、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答: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

二:(1)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3分)(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4分)(3)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

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3分)4.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5.《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雨霖铃 柳永阅读附答案

雨霖铃 柳永阅读附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雨霖铃柳永阅读附答案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妙在何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8.(4分)上阕描绘了一幅长亭送别图。

(1分)暮雨黄昏,长亭向晚,秋蝉凄鸣。

一对恋人在京都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

艄公声声催促,分别在即,两人手拉着手,泪眼相对无言。

想到前途茫茫,更是悲伤。

(2分)抒发了词人与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

(1分)(意思对即可)
 9.(3分)①烘托渲染。

词人设想次日酒醒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氛围,将离别之伤渲染得更加浓厚。

②意象选择。

“杨柳”“晓风”“残月”都具有离别。

《雨霖铃》阅读练习及答案

《雨霖铃》阅读练习及答案

《雨霖铃》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训练是一种汉语的辅导教材,一种教学方式。

下面是小编给你带来的关于《雨霖铃》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柳永的《雨霖铃》,完成后面问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3分)(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4分)(3)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

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3分)参考答案:(1)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分析略。

(2)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难分难舍(依依惜别);此时无声胜有声。

(3)“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景来烘托离情之愁之苦。

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着意染之”。

作者简介: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

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

这是第三层。

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

问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

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问题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问题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氛围,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

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请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5、《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

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6、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答: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7、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

阅读练习二:
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
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

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5.《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分析略。

白描手法;难分难舍;此时无声胜有声。

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景来烘托离情之愁之苦。

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着意染之。

4.解析: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极力渲染悲凉之境。

答案: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为下文写离别的场面作铺垫。

5.解析:在这首词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明显是词眼所在。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答案:词眼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它最能体现词的主旨,高度凝练,极富有概括性。

阅读练习三:
1.柳永的这首词,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是。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和来展现这种情感。

2.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了两种典型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伤离别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2:①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冷落清秋节的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与友人分别的离愁别绪。

②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既描写眼前离别时的景象,又想象离别后的场景,虚实结合写出离愁的难以排遣。

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诀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

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

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

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

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

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

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

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

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

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

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

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

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