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精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朗读和翻译《寡人之于国也》。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过程。
4. 探讨文章中的核心观点和现代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策略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子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法:学生自主阅读和翻译文章。
2.2 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孟子时代的背景。
2. 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1. 引入孟子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朗读和翻译文章,引导学生关注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和现代意义。
3.2 教学活动1. 观看孟子时代的视频资料,了解背景。
2. 学生朗读和翻译文章,分享学习心得。
3. 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学生展示和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第四章:评价与反馈4.1 评价方式1.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
2. 学生展示和分享的评价。
3. 阅读理解测试: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反馈与改进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即时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
3. 针对测试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1. 孟子时代的视频资料。
2. 相关学术文章和评论,供学生深入阅读。
3. 思考题和讨论题清单。
5.2 教学材料1.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2.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卷。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教学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文章中的对话场景。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关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
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
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
苏教版将它与《季氏将伐颛臾》一起编排在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块“英名与事业”。
专题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等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透彻、清晰、深刻。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老师做好教学课件,学生阅读课文三遍。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1,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学生齐背诵)。
《寡人之于国也》 的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了解孟子及其思想,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3)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方法,提升古文素养;(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仁爱之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2)学会关爱他人,弘扬传统美德;二、教学重点1. 《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内容;2. 孟子的仁爱之心及民本思想;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论证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2. 文章论证手法的分析;3. 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孟子及其思想,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论证手法;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孟子的仁爱之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3. 练习题成绩: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孟子其他篇目的资料、文言文阅读技巧资料3.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孟子思想、文章结构等内容4. 网络资源:相关孟子思想的视频、文章等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孟子及其思想,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论证手法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孟子的仁爱之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思维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深入理解孟子思想;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教学过程篇一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弃甲曳()兵②涂()有饿piǎo()③鸡豚()狗()之畜()④数()罟()不入wū()池⑤无()失其时⑥谨庠()序之数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⑧申之以孝tì()之义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xù ④cù gǔ 洿⑤wú无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孟子及其思想;(3)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如何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并进行逻辑论证;(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关爱民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孟子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深入解析文本,领会孟子的民本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孟子论证方法的把握和运用;(3)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里的重要地位;(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阐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并结合现实举例说明。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入了解孟子思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课文、背诵和练习题等;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评价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3.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4.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分析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2.难点: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将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孟子》中的其他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2.文本解读(1)学生自读《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教师讲解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内容讲解(1)讲解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2)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例子,如梁惠王治国之道、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等。
(3)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熟读《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五、教学资源1.《孟子》原著及相关注释。
2.网络资源:关于孟子及其思想的论文、视频等。
六、原文《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对于国,也有何病?”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二矣。
王欲行王道,则宜若此。
”曰:“善。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基本内容,分析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掌握孟子的人性观和政治主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人性观和政治主张,分析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2.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孟子》的基本内容,了解孟子的人性观和政治主张。
(2)引导学生关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生僻字、多音字的读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课文(1)分析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孟子的人性观和政治主张。
(2)讨论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论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本质。
(3)分析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探讨仁政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4.深入研讨(1)引导学生关注孟子关于教育、法治、道德等方面的论述,思考这些观点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讨论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辩论技巧,学习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论证。
5.小组讨论(2)讨论孟子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政。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仁政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7.作业布置(1)熟读《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孟子的人性观和政治主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关注仁政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孟子在对话中是如何一步步引导梁惠王认识到仁政的重要性的?请大家找出几个关键转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特殊句式的判断。
2、通过比较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3、体悟孟子文章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1、通过比较,基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
教学难点1、体悟孟子的论辩艺术。
2、通过文本初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导结合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指导1、知人论世(检查学生课后预习的情况,老师根据情况作补充)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
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宁、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书全面反映厂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2、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课件展示)王好()战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然而不王()者弃甲曳()兵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河内凶.(2)邻国之民不加.少(3)弃甲曳.兵而走.(4)或.五十步而后止(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熟读课文,基本理解课文的意思。
依注解经,学生自读、自译,可结合参考书,老师点播重点字词、句式。
(二)导入课文以标题导入。
标题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完整的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语气?(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
)梁惠王所做的一切最终如何呢?(“民不加多”)(三)赏析文本,探讨“民”义(“民”是梁惠王与孟子观点分歧的根本所在)1、理解梁惠王之“民”义(设定情境)(1)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会依附梁惠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从文本中找出依据)明确:不会。
原因:第一,“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意味着人民没有稳定的生活,梁惠王所做只是暂缓之计,没有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
第二,“王好战”,意味着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第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意味着君主不解困济贫,人民忧患不安。
(2)梁惠王喜欢的“民”一般属于哪一年龄层次?为什么?明确:梁惠王喜欢的是青壮年,因为他“好战”,“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引导学生思考,揣摩语句后的深意)“河内”闹饥荒,把民移到河东,为什么还要把一些粮食移到“河内”呢?这说明“河内”还有一部分人需要粮食吃,他们会是哪一部分人呢?“王好战”,梁惠王看中的自然是青壮年。
青壮年需要移到粮食充足的地方,留在饥荒之地的只可能是老人和孩子。
朱熹说:“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
”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装的只是适合作战的“民”,他保的也只是适合行军的壮“民”。
显然,梁惠王心中“民”的范围是有限的,概念是模糊的,是“小民”“寡民”。
补充资料:孟子曾三次见梁惠王。
第一次,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糜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对日:“贤者而乐此。
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课文是第三次。
(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小结:梁惠王之“民”,明指全体老百姓,暗指青壮年男子。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中的民,实际上已包含了两层含义,在听者看来,是指全体老百姓,但梁惠王这个与孟子一见面就谈“以利吾国”(利,盖富国强兵之类,朱熹注)的“好战之君”,其心思指的是青壮年男子。
2、理解孟子之“民”义(设定情境)(1)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能找到可以依附的人吗?谁可以招致天下之民呢?明确:可以,孟子。
孟子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孟子心中之“民”与梁惠王心中的民事一样的吗?明确:不一样。
孟子心中的“民”要比梁惠王心中的“民”范围广、概念清。
文中,孟子明确提出“五十者”“七十者”以及“黎民”等概念,具体而明确。
孟子之“民”应涵盖了所有的老百姓,是“黎民”“全民”。
正因为二者对“民”的理解不一样,才有不同的行为主张。
(3)孟子之“民”义与梁惠王之“民”义,谁更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明确:孟子之“民”。
孟子之“民”包括老稚、青壮年,老稚是青壮年的牵挂,青壮年是老稚的依靠。
梁惠王之“民”只包括青壮年,青壮年要厮杀于战场,至少应该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他们才肯在战场上尽忠职守。
所以,孟子的“全民”思想才真正有利于国家的稳固和长治久安。
(四)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1、孟子的哪些构想是你所希望看到的?明确:首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资源,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物质生产,它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保证了老百姓的生存权。
其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是要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
要让百姓也享受到富贵人家所能享受的“帛”和“肉”,实际上就是身份平等权。
第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是说在物质的基础上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百姓的精神文明水平,这保证了老百姓的受教育权。
孟子的这些构想可以让百姓不仅活下去,而且还能活得好,活得有意义、有品位。
他能让百姓不仅享有生存权,而且享有身份平等权、受教育权。
这些都是“民”应该拥有的权利,同时也是梁惠王推行“王道”的重要办法。
2、孟子的王道思想是怎样的?明确:孟子的王道思想应包括两方面,即“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
“王道之始”的标志是“养生丧死无憾”,这意味着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都有归属感。
“王道之成”的标志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意味着通过社会教育,百姓特别是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幸福指数增高了。
3、“王道”与“民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孟子虽然提出了“王道”的思想,但落脚点却是“民本”思想。
只不过他是要借助“王道”达到“仁政”的目的。
“王道”的根本不在于坐拥天下,而是有利于百姓。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那颗匡世济民热血沸腾的心。
(让学生齐读5、6段“不违农时”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要读出气势)(五)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品战喻。
1、孟子为什么要用“战喻”来讲出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明确:拿战争打比方说事一方面能激发梁惠王的兴趣,另一方面能直抵问题的实质。
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言论,了解到梁惠王的困惑与顾虑,明白了梁惠王的政治目的在于“民加多”,梁惠王尽心于民的目的无外乎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在这一点上,他与其他各国君主是一样的。
孟子同时又意识到在当时战乱频繁的时代,每个诸侯国都逃不出争霸角逐的格局。
战争是当时君王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孟子自然也不能离开战争这个话题而言其他。
同时“战喻”具有讽刺梁惠王好战,并非真正爱民,却希望“民加多”。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中的“此”指代什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此”指代的是“五十步笑百步”。
逃五十步者和逃百步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逃跑的人。
(梁惠王——“逃五十步者”,邻国——“逃百步者”)如果拿“移民”政策对应着比较,也可推断出,邻国也曾有“移民”政策。
可见,当时诸侯各国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应对灾荒的策略。
当时各诸侯国都以武力争霸作为强国方针,如果一个君主只认识到武力争夺这一点,要想战胜邻国基本是无望的。
那就需要谋求新的道路,那就是“王道”,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先养民,再教民,从而构筑和谐社会。
以此可见孟子文章说辩艺术的严谨性。
(六)经典文化的现实意义(开放题,让学生畅所欲言,不恰当处老师加以引导)1、联系现实生活,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观点一:人不能肆意奴役自然,而应尊重自然,实现“双赢”。
观点二: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观点三:民富方可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财富。
2、孟子的论辩术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观点一:议论文的写作应做到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结构完整,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使文章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形象,朗朗上口,富有气势。
观点二:说话艺术,如何有力地说服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七)拓展:孟子名言(结合《点金训练》,要求学生背诵)(八)课堂小结:孟子用他敏捷的思维,雄辩的言辞,向梁惠王传达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王国。
这样的理想在一个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里,很难被接受,它却阐释了孟子那颗仁厚的博爱之心,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仁政思想,更能读出“千年亚圣”的思想精髓,他的凿凿言辞中浸染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
我们读经典,能从中感受到古圣人那穿越历史夜空的灵魂,它照亮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性天空,激励着我们后人向人性看齐,展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朗读作结:先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说话者的语气;最后再齐读一遍课文。
(九)作业:整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也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即根据文章理清思路,首先梁惠王提出问题,接着孟子帮助他分析问题(此过程中要重点理解“战喻”),最后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