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合集下载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建议作者:来源:《新经济导刊》2017年第02期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思想共识。

但如何把思想共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特别是落实到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具体发展实践中,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问题,急需在改革中加以推进解决。

一、困难问题(一)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尖锐在生态建设方面,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区与贫困地区高度契合,除了高原、干热干旱“硬骨头”地区之外,面临无地绿化的尴尬;中下游地区水体污染严重,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水污染的治理、水生态的修复、水资源的保护形势极其严峻。

在经济发展方面,全域存在产业低端、产能过剩的情况,各地市纷纷整航道修锚地建港口,搞园区引企业办工厂,圈地皮大拆建造城镇……一些地方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饥不择食拉项目,高污染的矿产、钢铁、水泥、化工企业密集布局在长江边,部分企业无视长江水环境,污水直排、偷排问题突出,沿线水污染事件多发,水质不断恶化,长江生态系统不时敲响警钟。

“黄金水道”作用的发挥与生态保护的巨大压力并存,怎样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同质竞争与松散合作之间博弈凸显沿江开发往往都是地方政府主导,基本上以省甚至是地市级行政区划为单位,行政色彩浓厚。

沿江各地仍然存在着追求GDP的倾向,加上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诸侯经济”十分明显。

目前各省市出台的有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意见来看,更强调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给本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更强调如何以此为契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镇化、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各省市往往共识多、协同少,商议多、行动少。

加上现有协调机制缺乏相应激励约束机制,往往协调多、落实少。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金融可得性测度及差异研究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金融可得性测度及差异研究

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其中金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了解,本文从金融可得性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测度,并对其差异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概述中国的八大综合经济区分别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区、京津冀地区、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西部开发、东北振兴。

中国政府在发展这八大综合经济区时,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方向。

二、金融可得性的测度金融可得性是指公众获得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难易程度,它是金融市场的重要指标。

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金融可得性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来自于金融资源、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金融产品种类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下面将从金融资源、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金融产品种类三个方面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金融可得性进行测度。

1.金融资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的两个重要经济带,拥有不菲的金融资源。

其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金融资产总额达59.57 万亿元,金融资源较为充裕;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金融资源总量也在30 万亿以上,金融资源优势明显。

其他经济区的金融资源总量相对较小,但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资本投入,进一步发展金融资源。

2.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各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同样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机构数量众多,金融市场发展动力明显,金融创新能力强;而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振兴等经济区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金融产品种类较少,金融创新缺乏。

3.金融产品种类各地区的金融产品种类同样存在差异。

其中,京津冀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金融产品相对较少,金融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金融产品类型不够丰富;而成渝经济区、中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等经济区,则有较多的金融产品种类,金融创新能力强。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机制作用发挥
1 2
价格机制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形成合理的市场 价格,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引导企业 进行生产和投资决策。
竞争机制
加强市场竞争,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 新等方式提高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3
风险分担机制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分散和降低产业结构调整过 程中的风险,保障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结 构调整,可以促进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和升级,推动区域协 调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长江经济带需要推动绿色发展,通 过产业结构调整,减少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增加 绿色低碳产业的比重,促进可持续发展。
02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之间的合作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 享和优势互补。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 级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 竞争力。
培育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 新旧动能转换,形成新的 经济增长点。
加强品牌建设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 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 场竞争力。
,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02
科技创新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为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动力
和机遇,有助于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03
市场需求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升级,为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提
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FDI质量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

FDI质量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

□经济理论与实践第37卷第3期2021年6月吉林工商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V ol.37,No.3Jun.2021FDI 质量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金泽虎,曾芹(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利用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改进熵权法刻画FDI 质量水平,在能源与环境约束下,选用SBM 模型和GML 指数,测度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FDI 质量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FDI 质量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存在区域差异。

以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环境规制、研发支出作为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而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研发支出则表现出负向影响。

[关键词]FDI 质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长江经济带;SBM 模型;GML 指数[中图分类号]F4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88(2021)03-0005-10[收稿日期]2021-04-20[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安徽大学后续研究课题“合肥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20T01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金泽虎(1965-),男,安徽枞阳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徽学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曾芹(1996-),女,安徽舒城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

一、引言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的变化,提高工业发展质量、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已经成为推动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样板,畅通国内国际循环的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密度最大、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变化进行时间序列上的研究,探讨其历史沿革和经济现态,能够进一步明确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变化过程,明确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开发的战略选择和开发重点,从而为下一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促进长江经济带更快、更好的发展。

同时,通过近二十年来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内部经济差异的分析,对今后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政府决策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92年长江经济带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全面评价了1992年一2010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变化特征,并对长江经济带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建议和对策。

文章一共分为六章,现将主要研究内容简述如下: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区域概况,主要介绍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界定、历史沿革、优势特征和长江经济带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主要从经济总量、对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经济拉动力等方面对1992至2010年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总体变化及其在全国的地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第四章则通过对长江经济东中西部差异、省市间不平衡指数和地区空间经济专题地图等方式,着重分析1992年至2010年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变化。

第五章为长江经济带未来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探讨部分。

第六章为总结部分,主要归纳了本论文的结论和不足之处。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第二、第二产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在经济总量、经济效率、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都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但同时也存在着产业结构偏离和出口拉动不足等问题,与东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差距仍有较大差距,目前远未达到和“T"型结构的另一条黄金经济带并驾齐驱的水平。

长江经济带的内部也存在明显的经济差异,东部地区经济优势明显,但受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强劲的影响,全区经济差异由区域不均衡扩大向区域不均衡缩小发展。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社会探索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陈家敏王知桂[内容提要]文章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乡一体化6个层面构建长江经 济带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采用 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其新型城镇化协调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良好,且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 度水平居于中间位置,且各省份的差距不大;西部地区除了重庆之外,其他省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均处于落后状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熵值法耦合协调度中图分类号:F015, F06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670(2021)1-0090-10— '引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最早在2007年由学者张荣寰提出来的。

由于当时正处于我国经济 社会的“快速发展期”,而传统城镇化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能有效拉动经济快 速增长,所以新型城镇化并不是经济研究的重点。

一直到2013年中央关于城镇化工作会议的 召开和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相关文件的发布,新型城镇化才逐渐受 到各界学者们的关注。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升级改造,其核心是在不牺牲生态环境 为代价的前提下,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促进城乡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

因此,如何构建指标体系科学有效地评价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以便 出台实施相关政策,成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方面有不少研究成果。

王新越等(2014)认为“以人 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并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活方式、创新研发、生态环境以及城乡一体化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发现东部新型城镇化 发展较快,中、西部普遍发展较慢w。

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

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

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袁倩倩徐徐摘要: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8-2018年的数据,综合运用群组AHP法、因子分析权数法■,从经济、科技、环保、教育和自然稟賦等五个维度对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再运用GIS可视化技术,演示11省(市)评价值时空演化特征。

最后,通过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五大维度在综合评价中的贡献率进行濱入分析,剖析发展短板及面临的各种难点和挑战。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群组AHP;因子分析权数法;贡献率一、引言和文献综述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明确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长江经济带是“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地带,是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中国经济大动脉。

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高质量发展,将是现在和未来很长时间政府工作的重点。

2017年提出高质量发展后,一些学者开始尝试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挖掘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另有一些学者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求得到更能准确评价高质量发展现状的定量方法。

本文结合我国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分析已有相关研究,突破仅从经济、科技等方面定量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束缚.剖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特征。

二、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针对高质量发展,学者间有不同的解读,但增长的稳定性、教育的普及性、科技的先进性、发展的均衡性和环境的持续性是其核心内涵。

高质量发展不仅追求发展过程,还要追求发展结果;不仅把握发展的当前动力,还要把握发展的前景与潜力。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从经济、科技、环保、教育和自然禀赋五个维度共33个指标,构建新时代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

(一)方法理论基础样本和数据收集:本文选取长江经济带11省(市)作为研究样本,从中国统计年鉴和11省(市)2008-2018年的年鉴,收集相关指标原始数据。

不同省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

不同省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

不同省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一、引言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同省份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省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为促进中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乡经济发展状况1.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其中北京、天津属于直辖市,高度发达;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在京津冀地区的城乡经济发展中,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但是由于北京、天津的引领作用,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促进了该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

2.长江经济带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城乡经济发展状况各异。

其中,江苏、上海、浙江地区城乡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靠海且沿江而建,有着良好的交通和物流条件,受到外来资本的吸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地区的城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这些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速推进。

3.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分为中西部地区和西北地区。

中西部地区以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为代表,城乡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但农村地区的发展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西北地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三个省份,由于其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城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三、原因分析1.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优势京津冀地区的城乡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其中的区域经济优势不同。

北京、天津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促进了其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而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由于地处内陆地区,交通和物流条件相对较差,城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外来资本的吸引力城市的发展需要投资和资本的支持,城市通常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以推动其快速发展,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资本的进入。

长江经济带地区,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城市因其地理位置和商业环境的优势,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热门地区,快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本,从而加速了该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樊辰光摘要:经过30年的蓄势和呼吁,长江经济带终于在近日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两横三纵”中的重要主体,同时伴随着沪汉蓉铁路大通道的打通,长江经济带将在促进“两头”开放开发,协调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尤为显著,本文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不同测度指标从动态和静态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为未来区域经济开发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字: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差异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国外,发达地区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依托沿岸沿线水路交通物流为基础的流域经济体系,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经济带和西欧的莱茵河经济带。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是美国内河航运的大动脉,其干流流经美国各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美的16.4%,加上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流经各州分别占11.9%和4.4%,三者合计共占29.2%。

而莱茵河则是西欧第一大河,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运输大动脉之一。

它还哺育了德国的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区,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连接,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使其成为工业生产区域的主轴线。

现在有1/5的世界化工产品是在莱茵河沿岸生产的。

在国内,坚持稳步推进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协同发展的指导下,提出以重要水陆交通为依托的“两横三纵”国土开发格局,而长江经济带则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横,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

然而,包含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等9省2市在内的长江经济带尚处在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发展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各地区所处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同,区域协调机制尚处于薄弱阶段。

由此,全面剖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现状,理清区域经济发展脉络,对于以后的协同发展显得格外突出且重要。

陈国阶曾作过“关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开拓性研究,辜胜阻等探讨了长江流域经济开发和缩小东、中、西部差距问题,刘盛佳对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此,本文通过最新的统计数据来论证“长江经济带”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并对此作出合理的论证和分析。

二、基本现状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横跨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

二是资源优势,具有丰富的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三是产业优势,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

四是人力资源优势。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

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完全有潜力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

表2-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基本现状(2012年)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经济201015405834606129491721222250221541145968022385010310人口23017865544244565950572365682884347680414596面积0.6 10.2 10.1 16.7 14 18.6 21 8.3 17.6 48.5 39.4注:经济(亿元);人口(万人);面积(万平方公里)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点以下将以十一省市的数据为基础,做出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而衡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应从量的增长上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而且可以从质上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资源配置和转换的效率、城乡关系以及城镇化等决定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因素。

通过全面系统的理论加实践验证,从总体上对该区域经济进行宏观层面的掌控。

(一)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经济总量在国际上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DP )作为衡量指标,但是考虑到人口与经济总量的关联和影响,为了准确反映出各省市发展状况,经济增长水平可以用人均GDP 综合指标衡量。

选择近五年来长江经济带各省的人均GDP 来分析。

表3-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均GDP (元)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上海 65473 69165 77205 82560 85630 江苏 40014 44253 52446 62290 68438 浙江 41405 44895 52058 58791 63346 江西 15900 17335 21170 25988 28848 安徽 14448 16408 20610 25395 28840 湖北 18786 22050 27614 34233 38642 湖南 17521 20428 24210 29893 33589 重庆 20490 22920 27611 34705 39256 贵州 9855 10971 13221 16117 19606 四川 15378 17339 21013 26147 29627 云南1257013539157071903822262从历年的人均GDP 可以看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处于东西部两头的上海和贵州差距显著,且几年来排列顺序并无太大变化,继续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发展态势,原有格局表现出相当的延续性。

我们根据公式b a Y Y D -=可以得出不同省份的绝对差异较大,且并无缩小的态势。

接着我们用GDP 极值差率和变异系数对该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变动趋势做出分析。

极值差率是指样本中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比率:Y Y Y m in /m ax =,在此我们选取每一年中人均GDP 最高和最低的两个省市,将二者的比值依照年份做成趋势图,来分析具体的变动情况,如图3-1:图3-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极值差率变异系数的公式为:Y N Y Y V ni i÷-=∑=12/)(,i Y 为i 区域的人均GDP ,Y 为该整体区域的平均人均GDP ,N 为区域数。

其反映样本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在本文中的经济含义则是各省市人均GDP 偏离平均水平的程度,如图3-2。

变异系数数值越高,则偏离度越大,说明各省市的不平衡在加剧;变异系数数值越低,则偏离度越小,说明各省市的不平衡在减小。

图3-2: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变异系数观察可得到,虽然差距很大,但上述两条曲线在2008年至2012年区间整体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各地经济相对差距有缩减之势。

尽管下降程度不高,但因为我们只做出最近五年来的分析,极值差率已经从最初的6.64下降到目前的0.10.20.30.40.50.60.7200820092010201120120.650.620.590.530.491234567200820092010201120126.646.35.845.124.364.36,降幅超过34%,经济变异系数也由0.65回落到0.49,降幅达到24%。

说明在过去的几年中,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均衡还是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

同时也表明我国采取“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之后,确实收到一定成效。

(二)区域产业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的构成,主要指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其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首先是实现工业化,其次是发展第三产业,所以越是落后,第三产业所占的比值越低。

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第三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所占地区总体的比重较大。

下表列出长江经济带十一个省市的各产业市值比重,所吸纳的就业人数比重,以及三次产业各自的增加值。

表3-2: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比重(%) 就业结构(%) 增加值(亿元)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上海 1 42 57 4 38 58 127 785411141江苏 6 53 41 19 45 36 3418 27121 20842 浙江 5 52 43 16 48 36 1667 17316 14180 江西 11 55 34 19 52 29 1520 6942 3921 安徽 14 54 32 21 44 25 2178 9404 4975 湖北 13 50 37 27 24 49 2848 11193 7247 湖南 13 48 39 28 27 45 3004 10506 7539 重庆 8 56 36 38 25 37 940 5975 2623 贵州 14 39 47 50 12 38 891 2677 2781 四川 15 52 33 32 44 24 3297 12333 7014 云南154540591427165444193701为了定量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差异,首先引入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对该地区产业结构水平进行测算,如图3-3,公示为:∑==31i i i I W H 。

式中i I 为第i 产业的增加值比重,i W 为权重,一,二,三产业权重分别为1,2,4。

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使结构效益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以此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1234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云南3.182.732.812.522.472.552.582.472.742.47 2.59图3-3: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业结构高度化其次,计算出产业结构偏离数,如图3-4,用公式表示为:结构偏离数=GDP 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

接着引入产业结构偏离度,它是三次产业结构偏离数的绝对值之和,指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是测量产业结构效益的指标。

若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即就业比重高于产值比重,说明该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和效益较低,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反之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

20406080100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云南8.9525.0721.9649.6652.0139.0364.4151.8872.0956.8388.11图3-4: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业结构偏离度由此可得,地处流域下游的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要高于其他地区,这也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相吻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