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

合集下载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縲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译文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
《史记》
读史何用? 太史公:稽其兴、坏、成、败之理
如何读史?
“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 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 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 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 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宋▪ 吕祖谦)
《太史公自序》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 也。”
“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 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 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 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 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
李陵之祸
《太史公自序》
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 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
(吕思勉)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师承三位大师
唐 都—天文学家,司马谈之师 孔安国—古文学家,孔子第十二代孙 董仲舒—今文学家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 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於 河洛之间。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 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太史公自序》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 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史石室金匮之书。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 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 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

《太史公自序》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太史公自序》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太史公自序》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

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阴阳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之分,阴阳的变化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阴阳家的学说对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占卜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礼义、忠信等道德原则,主张通过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规范来实现和谐。

儒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思想,强调平等、互利、和平。

墨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科技、军事、社会等领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名家注重名实相符,强调对名称和概念的精确理解和运用。

名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逻辑、语言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法家强调法律和制度的作用,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

法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社会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太史公自序原文繁体

太史公自序原文繁体

太史公自序原文繁体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

孔子卒後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餘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讨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别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禮》經紀人倫,故長于行;《書》記先王之事,。

故長于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長于治人。

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

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

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裡。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

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

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

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弑之誅,死罪之名。

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

夫不通禮義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

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

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

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文言文《太史公自序》古文赏析

文言文《太史公自序》古文赏析

《太史公自序》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太史公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

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

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

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

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

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原文】太史公自序出处:《史记》太史公曰:“先人有言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而能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③。

”【注释】①先人:指司马谈。

②本:以……为本,以……为根据。

③让:辞让,推辞。

【原文】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①:‘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②。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③,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④’。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⑤,下辨人事之纪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⑧;《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太史公自序》原文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太史公自序 白话文

太史公自序 白话文

太史公自序白话文《太史公自序》白话文如下:太史公说:“我的父亲生前曾经说过:‘自周公死后,经过五百年才有了孔子。

孔子死后,到今天也有五百年了,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续写《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他的意思是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呀!我怎么敢推辞呢?”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曾听董生说过:‘周朝的政治衰败后,孔子作《春秋》,他贬斥诸侯,指责周天子,这是为了王道的复兴。

’《春秋》上说庄公二十四年,春天,周历三月,鲁桓公和齐侯在嬴地相会。

秋天,周历七月,鲁桓公和齐侯在齐国的谷邑结盟。

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是从这次会盟开始的。

此前,天下诸侯受周王室的分封而互相攻打,齐桓公成为霸主后,天下诸侯都转而朝拜齐国。

齐桓公接受朝拜,不是天子赐予的,而是他凭自己的力量争取来的。

等到他衰败时,诸侯们又去朝拜晋文公。

晋文公成为霸主后,天下诸侯没有不服从的。

他靠的也不是周天子的力量。

司马迁据《春秋》记载,撰写了十二诸侯年表。

从齐桓公称霸写起,到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去世为止。

十二诸侯年表排列各国诸侯的世代次序,记载各国的存亡兴替,上至共和,下至孔子,总共记载了十二位诸侯。

自《春秋》以后,至今已有七百多年,诸侯相互兼并,战争不断,历史记载也很简略。

但是,《春秋》所记载的有关齐、晋、秦、楚等国的重大事件,现在还可以看到。

又因为《春秋》文字简约,如果不加以解说,那就不容易理解。

所以,我想写一部《春秋》的传记,使《春秋》详细地记载下从隐公到哀公之间的历史,作为人们阅读《春秋》的辅助材料。

汉朝兴起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天下太平,天子重视文治,史官们也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到如今我作为太史而不把这些历史记录下来,断绝了国家的历史文献,我怕是要有罪过的。

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小史官,不敢说能像孔子著《春秋》那样,以文字来使天下太平,但是我要通过论列史事来阐明古今历史变化的规律,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写成一部书。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史记》作为中国古典史书,其内容涉及广泛,是我们了解过去历史社会及文化发展历程的有价值的资料。

“史记”的序言是写于公元前145年,由史官太史公以书面形式自序,其原文是:“天下之变,有极可知也。

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

”翻译后即为:“世界的变化,是可以知晓的。

时间从不空忘,记录的本能绝不可忽视。


太史公的自序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神的旨意,是一步步由过去渐渐发展到现在的过程。

因此,珍惜历史、记录历史,成为当时民族建设和文化传承中重要的环节。

历史是一种信息和文化的传播体,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以及历史凝结的有价值的文件。

正如太史公所说,“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由此可见记录历史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让历史记录和运用在学科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等课程对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有重大意义。

大学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历史文化底蕴,理解中国自身文化特色,龙飞凤舞的传统精华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历史认知,并结合实际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历史阅读发展自我。

正如太史公的自序“天下之变,有极可知也。

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所提醒的,要想了解世界的变化、文化的发展,必须记录历史,深入学习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特色,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因此,正如高校与高等教育部门,要重
视历史文化课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历史文化认知本领,助力我们向前面跨步走向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原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

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

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

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

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

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

《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

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

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

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

其体制如《周易》的《系辞》,《毛诗》的《小序》,皆关系到一书的体要。

清人牛运震曾评价:“《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文字。

”(《史记评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