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土地革命的实践 ——形成了中国 特色革命道路的理论 1928年-1930年: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 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先占农村,后取 城市”,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道 路的理论
3.抗日战争的实践 —— 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论
1940年前后: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人>发刊词》 《新民主主义论》 ——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 系
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经济是受侵略者控制着,是殖民地经济, 封建主义经济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占支配 地位” (毛泽东与海伦.斯诺谈话)
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两大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 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 人民大众的矛盾
(3)中国革命两大任务
反对帝国主义 争取民族独立
反对封建主义 争取人民民主
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为什么十月革命对中国有 特殊的影响?
(2)五四运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 .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 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 广泛传播 ; C .组织基础——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苏联评论家认为: 《新民主主义论》 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明确 的道路和方针。这就是毛 泽东指出的新民主主义, 除此别无道路。 ——西北民主人士杜斌丞
4.解放战争的实践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抗战胜利后,围绕着建 立什么样国家的问题的较量 《论人民民主专政》系 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 想,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 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 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条件

总结
•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 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 化,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 革命,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董 必 武
陈独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代表人物
蔡元培 翟 秋 白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
•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 的纲领。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的思想。1925年召开的党的四大明确提出了坚持 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 思想。1926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 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 章,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 务、也是根本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 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和实现人民的共同富 裕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这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关联着的, 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才能为完成后一个任务创造条 件。
• 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不屈不挠的英 勇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对推 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每一次都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事实证 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自发的农民运动和旧式的农民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旧民主主义革命 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时代条件的变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 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一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的国情
认清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 题的基本的根据。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六大特点
(1)帝国主义——决定性力量 (2)封建势力——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3)封建剥削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 (4)民族资本主义——不是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5)中国状况——长期不统一,发展极不平衡 (6)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六大特点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1)近代中国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 性质的社会
鸦片战争前:封建社会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 明古国。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 自周秦以来到唐宋元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绵延了 2000年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汉武帝,
唐太宗、武则天、宋太祖、成吉思汗、康熙等,都是曾 经影响中国历史的一代君王。)
根本任务 推翻封建主 义的反动统 治,实现国 家富强和人 民富裕
2、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分水岭: 1919年五四运 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1)旧民主主义革命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 不同程度上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洋务 太平 运动 天国
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 1948 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完整表述新民主主 义革命理论,系统 论述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 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条件

国 贸 11 24
第七组: 周敏芳 赵旖珺 董丽凯 徐碎芬 林知 卢燕 杨丹妮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
• 抗日战争时期,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 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 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 义论》等著作,集中全党智慧,对大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经验教训进行了 系统的理论思考和科学总结,深刻论述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各项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 民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战略战术思想、革命根据 地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论在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形成为一个完整的 理论体系。
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 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 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总结创建农村革命 根据地的经验,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1928 年10月至1930年初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 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 论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 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指出中国革命应 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走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 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 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
形成的理论条件
(一)近代中国的情
•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 中国最基本的国情。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 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一般发展的轨道,使 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个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侵 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为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文明和发展,把封建 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 半殖民地,阻碍中国的自主发展,防止出现一个摆脱它们控制以 至与它们竞争的新型资本主义国家。

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一)形成的原因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
1.斯宾诺莎:“天赋人权”理论 2.洛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卢梭:“人民主权论” 1)背景: 2)著作: 3)主要思想: 天赋人权论:平等(首要目标); 社会契约论:人生而自由平等; 人民主权说:国家主权源于人民,民主共和国是最好政体; 革命权利说:人民有权推翻专制统治; 4)影响:
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
霍布斯 ①代表作:《利维坦》 ②主张:A.反对君权神授,每个人都 有天赋的自然权利 B.国家通过社会契约建立。 ③评价:这种思想对推翻君权神授理 论、摧毁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深远影 响。 天赋人权
社会契约
(一)形成的原因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
民主政体是最优政体
(一)形成的原因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
1.斯宾诺莎:“天赋人权”理论 1)提出的背景: 2)主要思想: 批判封建专制理论和神学经典; 天赋人权(自然权利)说; 社会契约论:国家的目的是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民主政体是最优政体; 颂扬人的理性; 3)影响: 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不断发展,资产阶级 思想家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等从不同角度宣扬 民主思想,批判专制制度,“天赋人权”、“法 治”、“人民主权”成为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和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则。
二 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 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 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一)形成的原因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 (三)影响
1.抨击了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解放了思想,自由和平等 思想深入人心; 2.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操 作的政治蓝图; 4.鼓励亚洲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专题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民主政治的启蒙思想;鸦片战争后, 随着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建立民主政治的探索, 都以失败告终。

新中国成立后, 民主政治建设历经曲折, 逐步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1)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

黄宗羲等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2)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这对于开阔中国人的视野,冲突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以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公众选举官吏等。

19世纪60年代,王韬、冯桂芬等早期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戊戌变法: ①原因: 甲午战争后,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康梁维新派开办新式学堂,创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办报刊,如《国闻报》、《时务报》;著书立说,如《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 宣传维新变法;建立团体,如强学会、保国会;上书皇帝,如“公车上书”使维新政治运动兴起, 制定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变法;同顽固派论战。

②过程: 1898年,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支持下, 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他们要求挽救民族危亡, 发展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政治、经济、军事、化教育等内容)。

③失败、意义: 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 废除变法法令(保留京师大学堂)。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袁世凯叛卖。

其意义,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是爱国和进步的, 有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高考历史选修二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高考历史选修二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第4页
返回导航
选修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 1 讲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能力探究
真题链接
第5页
返回导航
选修二 · 第 1讲
能力探究
第6页
返回导航
选修二 · 第 1讲
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一)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 1.基督教专制理论: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教的世界,教权 至上是主流思想,认为世俗权力均来源于上帝,教权高于世俗 权力,教皇英诺森三世自称“万王之王”;中世纪的“神学界 之王”阿奎那对教权至上作了系统的阐述。
选修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1页
返回导航
选修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一、内容概述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主要讲述欧洲专制思想和近代 西方民主理论的形成及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中外走向 民主的历史步伐、欧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西方民主 潮流的发展与壮大、中外无产阶级及人民群众争取民主权利的 斗争。
第14页
返回导航
选修二 · 第 1讲
4.法国《人权宣言》 :它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文献,并作 为 1791 年宪法的序言。 它以天赋人权为依据, 宣称人们生来就 是自由平等的,规定了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提出了“主权在 民”,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精华, 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纲领。
第15页
返回导航
选修二 · 第 1讲
(二)实现民主的政治构建 1.英国:议会制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象征,英国的议会被称 为“议会之母”。 《权利法案》后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 ,议 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英国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1832 年 议会改革后,下院成为议会的中心。英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 治,行政权逐渐由英王向责任内阁转移。

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选择题五: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毕封说:“大 自然之所以能全面发展,所以能够达到今天我们 所看到的这样完善和辉煌,完全是靠了我们的双 手。”他的这一论点的重要意义是 ( A )
A.否定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 B.揭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 C.宣扬他对自然科学的贡献
D.号召人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洛克的主张与英国 二、英国:洛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 革命的联系是什么?
2.思想主张 ①主张法治:法律至上,坚持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的原则。 ②主张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当国王及其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政府威胁大多数人民的自然权利时,人民 有权推翻它。 ③主张分权:国王及其政府应在立法权控 制下行使管理国家的行政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 权 在 民
朕 即 国 家
教权至上 君权神授 王权至上 阿奎那、詹 姆士一世、
资产 阶级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根本区别
封建 势力
材料一:人类由于害怕“大家互相残杀的战争”, 害怕无法律的、无政府的自然状态,才同意签 订国家契约,契约一经签订,他们就得自愿地 永远把主权——从而也就是他们的自由的基本 部分——交给国家首领。 ——霍布斯 材料二: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 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倘 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 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它。 ——卢梭
洛克的主张与英国 二、英国:洛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 革命的联系是什么?
2.思想主张 ①主张法治:法律至上,坚持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的原则。 ②主张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当国王及其 (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政府威胁大多数人民的自然权利时,人民 有权推翻它。 ③主张分权:国王及其政府应在立法权控 制下行使管理国家的行政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自然之力不过是自然中个别成分之力的集合, 每个个体应竭力以保存其自身,不顾一切,只有自己,这是 自然的最高的律法与权利。”人类和自然的本性是趋利 避害。他只把天赋之权交付给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 一分子。 思考(1) 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本性是什么? 自我保存,趋利避害。 材料: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 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按大多人的意 志交付某个机构,这个机构将能确保大多数人的自然 权不受侵犯。 (2)斯宾诺莎认为国家出现的目的是什么? 保障个人自然权利。
17世纪中期以来,英国流传着一句民间谚 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我的破 茅屋)。”下列人物的思想中能体现这一民间 谚语精髓的是 A.达· 芬奇 B.霍布斯 C.洛克 D.孟德斯鸠
③实行分权:必修三p110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人权受到侵犯呢? 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三种: 立法权 ——立法权属于议会 行政权 对外权
①卢梭追求的平等不仅是法律上的平等, 还包括事实上的经济平等。
②卢梭认为导致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 私有财产(或私有制) ③卢梭对私有制持什么态度? 尽管卢梭认为私有制是导致不平等的根源。 但也承认私有制是文明社会的基础,因此他不主 张消灭私有制。
⑵社会契约思想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 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 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 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 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 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社会契约思想 这一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其积极意义何在? 实质是建立资本主义法制社会。 意义: ①否定了专制王权;②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
(三)、卢梭的人民主权论
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发出要求民主的 最强音的思想家是谁? 卢梭 ——《社会契约论》 著作: 《社会契约论》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不仅被转变为法国 《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而且被凝练为“自由、 平等、博爱”的伟大而响亮的口号。
(三)、卢梭的人民主权论
(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1、提出的背景
(1)独立后的荷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仍面临西班牙强权的外部威胁,国内也存在 各种社会矛盾。
2、思想主张
(1)天赋人权(自然权利):批判封建专制和神学 (2)社会契约论:国家的目的是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3、意义
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开启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民主思想指关于民主的学说和理论
本节所讲民主思想,指的是反映新兴资产 阶级利益,为维护资产阶级革命和统治进 行辩护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一.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出现的原因?
1.历史原因:
(1)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响。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2.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现实原因:
封建专制阻碍经济发展和人权的实现。
二、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17——18世纪)
斯宾诺莎
洛克
天赋人权 实行法治 实行分权
孟德斯鸠
卢梭
天赋人权
三权分立 制约平衡
社会平等 人民主权
西方民主思想源远流长,古希腊城邦时期就 有关于民主的论述和争论。 开启近代民主思想先河的思想家是谁?他提 出了什么学说?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斯宾诺莎 天赋人权理论 17世纪荷兰是欧洲最自由的 地方
3.鼓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的斗争 请你举例说明对中国的民主思潮影响 1.早期维新派开始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戊戌变法中 比较系统地介绍(严复) 2. 辛亥革命 3.新文化运动中更广泛宣传,并更彻底地反对封建思想
民主思想
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法 治、主权在民 斯宾诺莎、 洛克、 孟德斯鸠、 卢梭
1、背 景
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②为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1690年洛克发表《政府论》)
2、洛克的主要思想 ①实行法治——自由和法律不可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
“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 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
请思考: 这句话的本质意思是什么? 只有实行法治,人们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⑶ “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思想 卢梭“主权在民”理论的内涵是什么? ①人生来就有天赋之权利 ②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 来自人民 ③当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 由起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属于他们自 己的权利 ④人们以暴力推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时间 斯宾 诺莎 洛克 17世纪
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第2课 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 本内容;
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 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学习建议:
结合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之专制下的启蒙p109-116
何谓民主?
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政体形式, 指的是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 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的过程。
国家
代表作
观点
《神学政治论》 民主政体 荷兰 最优论 《 伦理学》
17世纪
英国
《政府论》
天赋人权 法治分权
孟德 斯鸠 卢梭
18世纪
法国 《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 平等、主 权在民
18世纪
法国 《社会契约论》
三、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
1.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1、背景 法国的启蒙运动 2、内容 ①天赋人权说:人生而自由平等 ②社会契约论: ③人民主权说:国家主权源于人民(民主共和国)
④革命权利说:人民有权推翻暴君(反封建专制)
3、影响
对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卢梭的主要思想: ⑴平等是卢梭追求的首要目标
卢梭的理想社会是“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 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 身”。这句话揭示了卢梭追求的平等社会目标之一是 A.法律上的平等 B.事实上的经济平等 C.政治上的平等 D.私有财产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
斯 宾 诺 莎 的 墓 地
斯宾诺莎为了坚持真理,甘愿过着简朴而孤独的生 活。有人愿意每年给他1000弗罗林(佛罗伦萨共和国金 币),要求他放弃对神的怀疑,他断然拒绝。他45岁时 死于肺痨。
(二)、洛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 想 问题: 洛克的主要著作是什么?他提出这一学说 的背景是什么? 约翰· 洛克(英国) 主要著作:《政府论》
2、洛克的主要思想 ①实行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天赋人权说: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③分权制衡论:立法权(属议会)、行政 权和对外权(属国王)
④社会契约论:议会集体约束下的君主政体
⑤最佳政体论:君主立宪政体
3、意义
1)第一次系统提出“天赋人权”学说; 首创资产阶级分权制衡学说. 2)对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美国革命 产生影响。
“处于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 的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为社会所建立 的立法机关所制定。” “每个个人和其他最卑微的人都平等 地受制于那些他自己作为立法机关一部分所制定的法律”
请思考:这句话阐述了什么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至上
②天赋人权:必修三p110 洛克认为: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的权力, 在这种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没 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 思考: 洛克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该拥有哪些权利? 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
行政权和对外权属于国王
思考: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与洛克分权学说的差异?
①洛克的三权: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孟德斯鸿的三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②洛克对行政权和外交权加以区分,并把两 者均归于君主。 孟德斯鸠则把行政权和外交权加以合并统称 为行政权,同时增加了司法权,并主张人民集 体享有立法权,司法独立,君主享有行政权, 从而使三权之间真正形成了三足鼎立并相互监 督制约的关系。参考必修三p111
专制思想
主 权 在 民
朕 即 国 家
君权神圣 君权神授 君权至上 阿奎那、 詹姆斯一世、 马基雅弗利
资产 阶级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根本区别
封建 势力
宏观整合(小结二)
斯宾诺莎
17世纪荷兰哲学家、政治思想家。 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家庭。深受 笛卡尔哲学、霍布斯等思想家影响, 形成了唯物主义哲学。 1656年,他因坚持思想自由,怀 疑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怀疑上 帝的存在,被犹太教革出教门,后被 市政当局逐出阿姆斯特丹,后靠磨镜 片为生。1670年,他在阿姆斯特丹匿 名发表《神学政治论》,该书以无神 论被查禁。1675年,完成其哲学代 表作《伦理学》,出版受阻挠,不得 不放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