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修辞格

合集下载

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格

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格

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格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具有丰富的修辞格。

修辞格是指通过特定的语言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的修辞手段。

在古代文言文中,修辞格被广泛运用,不仅可以提升文章的艺术性,还能够加深表达的含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代文言文修辞格。

一、对偶格对偶格是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或对照来强化表达的效果。

对偶格可以分为平行对偶和交叉对偶两种形式。

平行对偶是通过将句子或词语进行对比排列,来强调对立或相似的关系。

比如《左传》中的“鬼神害人,人神弗害”的句子中,通过平行结构的表达方式,强调了鬼神与人的对立关系。

交叉对偶是通过将词语或句子进行交叉排列,来强调对比或补充的关系。

比如《孟子》中的“民以食为天,非天以食为民”一句,通过交叉对偶的结构,强调了食与天、民与食的相互关系。

二、比拟格比拟格是通过比较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或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意境。

比拟格在古代文言文中尤为常见,比如《史记》中的“形如楼台,状如庙宇”的描述,通过将房屋与楼台、庙宇进行比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三、排比格排比格是通过将句子或词语进行排列,使之呈现一种平行或相似的结构,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排比格在古代文言文中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如《论语》中的“由,诲汝知而不知,知而不行,行而不达,学而不思,思而不得,不得而愧,愧而不改”一句,通过排比结构的运用,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四、夸张格夸张格指的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使文章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夸张格在古代文言文中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如《红楼梦》中的“入得其境,真有如入仙境之感”一句,通过夸张的比喻手法,使文章更具艺术效果。

五、借代格借代格是通过借用某一特定词语的概念,来表达其他相关意义,以达到丰富表达的目的。

借代格在古代文言文中也被广泛运用,如《诗经》中的“羝羊之皮,素丝五紘。

汉语常见修辞格

汉语常见修辞格

双声、叠韵和押韵1.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如:伶俐lín g lì美满měi mǎn 慷慨kān g kǎi嘹亮l iáo l iàn g 2.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

如:依稀yīxī连绵l ián m ián 苗条m iáo t i a o从容cón g rón g 作用:使用双声和叠韵,可以使语言悦耳动听,增强语言的音乐类。

3.押韵,就是使诗文中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使得相同或相近的乐音在前后句子的同一位置上有规律地出现,使语言音调和谐,抑扬有致。

诗文押韵易说易唱易记。

押韵的最后一个字叫韵脚。

作用:使音调和谐,抑扬顿挫,易说易唱易记忆。

压韵的最后一个字叫韵脚。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排比句的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叫排比。

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地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竺可桢《向沙漠进军》)花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作用:能加强语言气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反复的定义: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排比和反复的区别在于:首先排比是为了加强语势,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感情。

其次,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是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二次以上。

再次是排比中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而反复则是词语或句子完全相同。

对偶与对仗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格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格
(3)超前夸张 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同时出 现的。
例如:①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 来了。
例①“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香味”,这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 的事。
4 反复 • FAN FU
1.反复的含义和作用
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 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1.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比喻的作用有三个: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人容易 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使人接受;三是使 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2.比喻的基本类型
根据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 借喻三大类。
(1)明喻
明喻的典型是形式是:甲像乙。明喻中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 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连接。
设问是一种应用较广的辞格。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作为标题, 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使读者更好的领会文章的中心 思想;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 启下的过渡作用。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 性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总起来说,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 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酣睡的婴儿。
先用比拟中的拟人,把“湖水”描写得具有人的神态,“愈发温柔”“愈发安 详”是动词性短语;后用比喻,把湖水的“神态”比作“母亲怀中含乳酣睡 的婴儿”,“母亲怀中含乳酣睡的婴儿”是名词性短语。
3 夸张 • KUA ZHANG
1.夸张的含义和作用
反复。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 《纪念刘和珍君》)

八种常见修辞格

八种常见修辞格

八种常见修辞格近年来的《考试说明》仍然规定常见修辞格为八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 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古诗文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格

古诗文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格

边 E出西边雨 , l 道是无 ( ) 晴 情却有 ( ) 。( 禹锡 晴 情 ”刘
《 枝 词 》 竹 ) 六 、 文 。 是 指 在 古 诗 文 中相 邻 的 句 子 所 用 的 互 词 语 互 相 补 充 , 合 起 来 表 示 一 个 完 整 的 意 思 的一 结 种 修 辞 方 式 。这 类 句 子 在 内 容 上 前 后 互 相 补 充 , 可 以起 到 言 简 意 赅 的 效 果 。 如 : 不 以 物 喜 , 以 己 “ 不
泳 。( ” 范仲淹《 阳楼记》 “ 是鱼 的一 部分 , 岳 ) 鳞” 这里
代 指 整 体 的 鱼 。第 二 种 是 以特 征 代 事 物 ( ) 身 。 人 本 例 如 :臣 本 布 衣 , 耕 于 南 阳 。 ( 葛 亮 《 师 表 》 “ 躬 ”诸 出 )
明月汉时关 。 ( 昌龄《 ”王 出塞》 , ) 即理解为“ 秦汉时 的
物 的修辞 方式 。常 见的古诗文借代有 四种类型 。第

种 是 以 部 分 代 全 体 。 例 如 : 沙 鸥 翔 集 , 鳞 游 “ 锦
悲 。( ”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应这样 理解“ 因为外在 ) 不
环 境 和 自己遭 遇 的 好 坏 而 高 兴 或 悲 伤 ” 又 如 :秦 时 , “
明月 , 汉 时 的关 隘 ” 秦 。
“ 布衣” 本指没有官职 的人穿 的衣服 , 这里代指平民。 第三种是 以具体代 抽象 。例 如 :浔 阳地僻 无音 乐 , “
终 年 不 闻丝 竹 声 。 ( 居 易 《 琶 行 》 “ ” “ ” ”自 琵 )丝 和 竹 本 是 制 作 两 种 乐 器 的原 料 , 而 可 代 指 乐 器 , 里 则 代 因 这
形象 、 征 、 特 作用 、 度等方 面来作 扩大 或缩小 描绘 程 的一种修辞方式 。它可 以分 为两类 : 一类是 扩大 第 夸张 , 就是 对事物 形状 、 性质 、 特征 等加 以夸大 的夸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

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净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二)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三)运用比喻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

下面几种情况不是比喻:①同类相比。

如:她长得像她爸爸。

②表示猜度。

如:这本书好像是他的。

③表示想象。

如:我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孩提时代。

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
14种,常见有八种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一、比喻(即"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1>明喻(甲象乙)
<2>暗喻(甲是乙)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三、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或短语)组成一对句子,把两方面的意思突现出来。

四、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五、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六、反复:为了强调某事物或感情,使同一词语或句子再次出现。

七、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八、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

九、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十、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己的文章里。

十一、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

十二、反问:即反诘。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答案)
十三、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十四、通感:五官功能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修辞格修辞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或过程。

而修辞格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言语美学现象(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也就是说,汉语修辞格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或形式,来追求特定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结构形式。

为了让学生熟悉和区别各种常用修辞格,提高运用汉语言文字的综合素质水平,本短文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把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九年制教育)中所出现的常用修辞格作一简要介绍,供各位学生学习参考。

但要注意的是,在每个辞格中,所举例子多数没有作具体分析,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中注重理解,不要忽视这一分析认识过程。

在写作中,本文参阅了博友的相关文章,在此感谢!!一、比喻“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这种修辞手法叫‘比喻’,俗称‘打比方’。

”(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在文章中,恰当运用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或道理形象化,通俗化。

最基本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一)明喻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一种比喻。

常见比喻词有“象”、“如”、“似”、“犹”、“若”等,且比喻词往往出现在本体和喻体中间,表明两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其表现形式为“A象B”。

在并列的句式中,有时省略比喻词。

①“渐”的本质是时间。

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

(明喻)(丰子恺《渐》)②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

(明喻)(钱钟书《一个偏见》)③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明喻)(达•芬奇)(二)暗喻暗喻也称“隐喻”,是喻体和本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一般不出现的一种比喻,常见的表现形式有“A是B”、“A的B”、“AB”、“A-B”等。

①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

(暗喻A是B)(贾平凹《秦腔》)②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乱滚,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

(暗喻A的B)(秦牧《散文创作谈》)③诗歌一支,小说一支,散文一支,象三条大河,并排浩浩荡荡地奔流。

……稍后,剧作又脱颖而出。

就像有四大江河流贯在中国大地上一样。

这四道文学河流,也闪闪发光地流贯在中国文学史上。

(明喻、暗喻AB)(秦牧《散文创作谈》)④曾几何时,惹笑的佩珊自己,甚至最幼稚的季珊,也都在时光的魔杖下,点化成“少女”了。

(暗喻A的B)(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⑤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正待我们全体科学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来共同努力,继续创造。

(暗喻AB)(郭沫若《科学的春天》)⑥我是你额上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暗喻A是B、暗喻A的B)(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三)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直接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

借喻格的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在性质特点上有相似关系。

①因此,我们来兑换这张支票。

这张支票将给我们以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借喻)(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②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革命和建设,更加需要大批社会主义时代的巨人。

我们不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我们同样需要有自然科学和其他方面的巨人。

(借喻)(郭沫若《科学的春天》)③总而言之,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

(借喻)(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④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拟人、借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二、借代借代,是不把要说的人和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之相关联的人和事物来替代的一种修辞格。

其表现形式,或局部代整体,或实体代抽象,或特征代全貌等。

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性质特征,使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

借代格相关联的两者在性质特点上没有相似关系,只有相关联系。

借代重点突出的是事物的局部特征,使表达更加简洁、形象。

①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借代、反诘)(陆游《关山月》)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借代、设问)(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③见昆山尤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借代、反诘)(侯方域《马伶传》)④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借代、暗喻、设问、明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借代)(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要注意的是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在于一个“代”字,后者在于一个“喻”字,在实际区别中,前者不能换成明喻,后者可以换成明喻。

比如,“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中“干戈”就不能换成“明喻”,而“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中“落水狗”就可以换成“xxx 如同落水狗一样”的格式。

三、比拟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把一事物拟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格。

恰当地运用比拟,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加强文章感染力。

比拟可分拟人和拟物。

①那向日葵像燃烧的一把火,那金黄色的花瓣临风摇曳,那一朵朵葵花或相向喁喁而谈,或低头若有所思,画面空间的分布无以伦比的精审。

(明喻、拟人、夸张)(范曾《梵高的坟茔》)②“百叶的花瓣有四重,两重白色的大花瓣夹着两重黄色的短花瓣。

看过去既单纯又复杂,像闽南善于沉默的女子,半低着头,眼睛向下看的。

悲也默默,喜也默默。

”(明喻、拟人、反复)(唐敏《女孩子的花》)③傍晚,我靠着逐渐暗淡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

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象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

(拟人)(巴金《爱尔克的灯光》)④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拟人、对比)(余秋雨《都江堰》)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拟人)(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⑥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拟物)(毛泽东《沁园春雪》)四、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词组或句子来表现复杂意思的修辞格。

运用排比可使文章语意贯通,气势充沛。

排比和对偶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于一个“偶”字,即成双成对的;后者在于一个“排”字,即成排成串。

就是对偶在形式上对偶是两居,典型的排比至少在三句及以上。

①我们的笔墨,有时应该象怒潮奔马那样的豪放,有时又要象吹箫踏月那样的清幽;有时应该象冬冬雷鸣的战鼓,有时又应该象寒光闪闪的解剖刀。

(明喻、排比、对比)(秦牧《散文创作谈》)②这是一幅多么令人辛酸、令人恻隐、令人悲痛的情景,又是一种多么令人羡艳、令人神往、令人敬仰的品格。

(排比)(范曾《梵高的坟茔》)③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拟人、明喻、排比)(余秋雨《都江堰》)④如果以一天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

(暗喻、排比)(史铁生《我与地坛》)五、对偶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词组,成双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格,诗歌中又称“对仗”。

运用对偶,能使句式整齐对称、音韵和谐优美,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常见的辞格有“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和“隔山对”(扇面对)等形式。

正对就是上句和下句从两个角度或者两个侧面来说明同一对象,内容相似,相互补充。

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正对)(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反对就是上下两句从两个相反的方面来说,内容相反,相互映衬。

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反对)(李商隐《七律•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串对就是上下句的意思包含着顺接、因果、假设等关系,内容相连,一气呵成。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串对)(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隔山对是指形成对偶的两部分中相对的词语或短语中间隔着别的词语或者短语。

在形式上比上述各对偶形式长,词语或者短语多。

如,“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

”(隔山对)(宗璞《哭小弟》)六、顶真顶真,又称“蝉联”,是把前一句后面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来巧妙地组织句子的一种修辞格。

恰当地运用顶真格,可收到不同的修辞效果。

叙事状物蝉联成趣,抒情写意格调清新,议论说理准确谨严。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顶真)(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

(宗臣《报刘一丈书》)③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顶针、叠词)(《诗经卫风氓》)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七、夸张夸张,是对某些事物有意识地进行烘托渲染和强化描写的一种修辞格。

夸张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突出主观感受,丰富读者想像。

有“夸大”、“夸小”和“超前”三种形式。

1、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

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明喻、拟人、夸张、排比)(张抗抗《牡丹的拒绝》)2、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西厢记•长亭送别》)注意的是超前夸张它是指故意把事物出现的时间说得比实际时间早,发展的速度要比实际的速度快。

4、没有喝到嘴里,心就醉了。

(贾平凹《泉》)5、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抽两口!”(陈放《白与绿》)八、反复反复,是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一种修辞格。

在诗歌中的反复咏叹又称作“复沓”。

运用反复的修辞,能渲染情感色彩,烘托性格特征,突出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含义。

①我哭小弟……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键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

(宗璞《哭小弟》)②主者固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

(反复、顶真)(宗臣《报刘一丈书》)③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人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宗臣《报刘一丈书》)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反复、设问)(李白《行路难》其一)⑤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