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和制剂质量标准

合集下载

原料药和制剂质量标准

原料药和制剂质量标准

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主要容一、性状(一)外观聚集状态、色泽、臭、味、结晶性是对药物感官的一般性描述,一般无法定方法检查,但仍应准确描述。

(二)溶解性1. 溶剂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结构和性质,考查药物在水与常用溶剂中的溶解度。

应选择与药物溶解特性密切相关的溶剂,配制制剂、制备溶液和精制操作有关的溶剂,避免使用昂贵的、毒性大的、不常使用的溶剂。

2. 表述方式用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等术语来表示(见《中国药典》凡例)。

3•试验方法按《中国药典》凡例的规定操作。

25±2C,每隔5分钟强力振摇30秒钟,观察30分钟的溶解情况。

(三)理化常数理化常数包括:熔点,馏程,凝点,比旋度,折光率,黏度,相对密度,酸值、碘值、羟值、皂化值,吸收系数等。

测定物理常数可以鉴别药物,也可以反映药物的纯杂程度。

注意事项:应按药典附录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测定前应按规定对仪器进行校正。

测定理化常数时应用精制品进行测定;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理化常数围,用试制的药物来测定。

固体药物:熔点、吸收系数。

液体药物:馏程、相对密度、黏度、折光率。

油脂类还需测定:酸值、碘值、羟值、皂化值。

有手性中心的药物:比旋度。

1、熔点照《中国药典》”熔点测定法”测定。

(1)中国药典使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以供试品局部液化的温度作为初熔的温度,以全部液化的温度作为全熔的温度。

Word 文档(2)所用的传温液、毛细管、升温速度等对测定结果有影响,应按药典要求进行测定。

Word 文档Word 文档(3) 应使用分浸型的温度计,温度计应用熔点标准品进行校正。

(4) 应用DSC 予以佐证。

2、吸收系数(1)测定方法配制高、低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吸光度在0.3~0.4和0.6~0.8之间)各2份,或配制吸收度在0.1~0.8的系列浓度的溶液,在 5台不同型号的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 定,按下式计算吸收系数。

要求:应使用对照品进行测定。

测定前应对容量仪器进行校正。

测定前应对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校正。

复方制剂质量标准

复方制剂质量标准

复方制剂质量标准
复方制剂质量标准是指对复方制剂的质量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以确保其药效和安全性。

在建立复方制剂质量标准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评估,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
1. 原料药:原料药是复方制剂的主要成分,其质量对复方制剂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需要对原料药的来源、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评估。

2. 生产工艺:生产工艺是影响复方制剂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制定复方制剂质量标准时,需要明确生产工艺的流程和参数,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指标,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 包装材料:包装材料对复方制剂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选择包装材料时,需要考虑其对复方制剂的保护作用、阻隔性能、安全性等方面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指标。

4. 稳定性:复方制剂的稳定性是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制定复方制剂质量标准时,需要对复方制剂的稳定性进行严格的测试和评估,以确保其在规定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5. 有效性:有效性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制定复方制剂质量标准时,需要对其有效性进行充分的测试和评估,以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6. 安全性:安全性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的首要考虑因素。

在制定复方制剂质量标准时,需要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控制,以确保其安全性。

总之,建立复方制剂质量标准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原料药、生产工艺、包装材料、稳定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的质量标准,才能确保复方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药品质量控制

药品质量控制

药品质量控制药品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措施和标准,确保药品的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以保障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药品质量控制是药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药品质量控制的内容和相关标准。

一、药品质量控制的内容1. 原料药质量控制:原料药是制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药品的质量。

原料药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原料药的来源、纯度、杂质、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检验和控制。

2. 制剂质量控制:制剂是指将原料药按一定比例和工艺制备成的成品药品。

制剂质量控制包括对制剂的外观、理化性质、含量、溶解度、稳定性等进行检验和控制。

3. 包装质量控制:包装是保护药品的重要手段,包装质量直接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包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工艺的控制以及包装后的药品质量检验等方面。

4.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原料的采购、仓储、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人员操作等。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主要通过建立标准操作规程、设备验证、人员培训等方式来保证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

5.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记录等。

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药品质量控制的相关标准1. 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国家药品质量标准是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或国家药监局制定和发布的关于药品质量的标准。

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包括药典标准、药品注册标准、药品GMP标准等,对药品的质量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

2. 国际药典标准:国际药典是指国际药典委员会制定和发布的关于药品质量的标准。

国际药典标准是全球公认的药品质量标准,包括欧洲药典、美国药典、英国药典等,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通常会参考国际药典标准。

3. GMP要求: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原料药和制剂测试方法及标准

原料药和制剂测试方法及标准
2.9 技术进展
新分析技术在不断出现,现有技术在不断改进,当认为这些新技术能提供更进一步的质 量保证或经过论证,就应予采用。
2.10 原料药对制剂规范的影响
通常,原料药中已控制的质检项目在药物制剂中不必重复。例如,制剂中就不必检查已 在原料药中控制过的并且不属于降解产物的杂质。在 ICH“新药制剂杂质”指导原则中有详 细说明。
是逐批检验,前提是认为未测定的批次仍必须符合这一产品的所有认可标准。这表示试验数 少于整个试验计划,因而在执行前需经论证并报有关当局批准。这一概念可应用于固体口服 制剂残留溶剂和微生物试验等。申报时可能只有有限的数据(见 2.5)。因此,本概念通常批 准后才能实施。定期试验结果如不符合认可标准,应通报有关管理机构,如果这些试验结果 证明需恢复常规试验,则需逐批进行出厂试验。
指导原则中末提及的一些其他方法也可以使用和接受。申报者应论证其替代的方法。论 证应以新原料药和制剂工艺中的数据为基础,论证可以考虑给定方法或认可标准的理论偏 差,但所得的实际结果决定了使用哪种方法。
在制订和论证规范时,应考虑稳定性和生产规模或论证批次的试验结果,特别是初步稳 定性试验批次的结果。如果计划有多个生产工厂,在建立最初的检验项目和认可标准应考虑 这些工厂的数据。如果根据一个有代表性的场所的数据来制定检验项目和认可标准,那么各 个其他生产场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应符合该标准。
规范由一系列的试验、有关分析方法和认可标准组成,这些标准以限度值、范围或其他 描述来表示。它建立了一套新原料药和制剂都必须遵循的、与其用途相适应的标准。“符合 规范”是指原料药和制剂按照给定的方法试验,符合认可标准规范是重要的质量标准,它由 生产商提出和验证、管理机构批准,并作为批准产品的依据。
除了出厂试验外,规范中可能还列出了生产过程中的试验(见 2.3)、定期试验和其他不 必每批必检的试验。在这种情况下,申报者应弄清哪些试验是每批必检的,哪些试验不必每 批必检,并对实际的实验次数进行论证和说明。在没有进行每批必检的情况下,原料药或制 剂检验结果应符合认可标准的规定。

原料药及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2011年)

原料药及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2011年)
– Hydrate – Solvate – Salt
制剂 Description
• Description: 制剂的定性描述 A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dosage (e.g., size, shape, shape and color) color).
– 例子:Light green oval tablet printed using black ink with “JJ” on one side and 100 on the JJ other side, no obvious physical defects.
杂质顺序 Impurity Listing
• 指定结构确定杂质 Each specified identified degradation product • 指定结构不确定杂质 Each spec ed u de ac specified unidentified ed degradation product y p • 任何单一非指定杂质 Any unspecified degradation product with an acceptance criterion of not more than (≤) the figure in the identification h h ld in Attachment 1 Q3B(R) id ifi i threshold i A h 1, • 总杂质 Total degradation products
ICH 限度 Threshold
Qualification and Specification
• Qualification level ≠ acceptance criterion in specification • Production capability and stability data are also factors

原料药和制剂测试方法及标准

原料药和制剂测试方法及标准

原料药和制剂测试方法及标准规范:新原料药和新药制剂的测试方法和认可标准:化学物质1.介绍1.1 指导原则的目的本指导原则旨在尽可能建立起一套全球性的新原料药和新制剂的规范,它提供了化学合成的新原料药及其制剂认可的标准的制定、论证和试验方法的选择,这些新药尚未在美国、欧盟、日本注册。

1.2背景规范由一系列的试验、有关分析方法和认可标准组成,这些标准以限度值、范围或其他描述来表示。

它建立了一套新原料药和制剂都必须遵循的、与其用途相适应的标准。

“符合规范”是指原料药和制剂按照给定的方法试验,符合认可标准。

规范是重要的质量标准,它由生产商提出和验证,管理机构批准,并作为批准产品的依据。

规范是确保原料药与制剂质量和一致性的总方案的一部分。

方案的其他部分包括制订规范所依据的开发期间的产品全部性质、遵循 GMP,如合适的设施、已论证的生产工艺、已论证的试验方法、原材料的检验、生产过程中的检验、稳定性试验等。

规范用于确定原料药和制剂的质量而不是确定全部性质,应着重考虑能确保药物安全、有效的性质。

1.3指导原则的范围新原料药和制剂的质量是由设计、开发、生产过程的控制、GMP 控制和生产工艺的论证,以及贯穿于开发和生产始终的规范的应用所决定的。

本指导原则阐述规范,即用于确保新原料药及制剂在投放市场和货架寿命期间质量的检验项目、方法及认可标准。

规范是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上述各项对确保生产高质量的原料药及制剂是必不可少的。

本指导原则只涉及批准上市的新药及制剂(包括复方制剂),不涵盖临床研究阶段的药物。

本指导原则可适用于合成与半合成抗生素和低分子合成肽;然而它尚不适合应用于高分子肽、多肽、生物/生物技术制品。

ICH 指导规范:“生物/生物技术制品的试验方法和认可标准”阐述了对生物/生物技术制品的规范、试验项目和方法。

ICH 不包括放射药物、发酵制品、寡聚核苷酸、草药和来源于动植物的粗制品。

指导原则提供了新原料药和制剂认可标准,即常规的认可标准,也提供了对某些原料药和(或)剂型的专门标准,但它不包罗万象。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中药制剂是指通过加工、提取、配制中药材或中药复方药物,制成符合药品管理法规要求的剂型和规格的药品。

中药制剂作为一种特殊药物形式,其生产过程需要严格遵循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和稳定。

一、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药提取、制剂配制和包装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细致精确的操作,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1. 原料药提取原料药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的第一步,通过适当的溶剂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得到包含中药有效成分的浸膏或浸膏干燥粉。

提取工艺中需要控制温度、时间和溶剂比例等参数,以确保提取效果和成分稳定。

2. 制剂配制制剂配制是将提取得到的中药浸膏与其他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符合规定剂型与规格的制剂。

制剂配制需要确保配方准确、操作规范,避免添加过量或不足的辅料,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 包装中药制剂的包装需要符合相关药品管理规定,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确保药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包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密封性、防潮防光等要求,以保持药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二、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是制定和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药材质量、制剂质量和药品规格。

1. 药材质量中药制剂的药材应符合中药材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含量测定和微生物限度等指标。

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因此在采购和使用药材时,应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优质药材。

2. 制剂质量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外观、含量测定、溶出度、微生物限度、纯度和稳定性等指标。

这些指标通过合适的检测方法来评定,制剂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3. 药品规格中药制剂的规格是指药品的剂型、规格和使用方法。

药品规格需要符合国家药品管理规定,包括药品命名、剂型定义和适应症等内容。

药品规格的准确性和明确性对医生、患者和药师具有指导意义,避免误用和滥用药品。

三、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是确保药品安全、有效和合规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护患者用药权益和保障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质量标准

中药质量标准

②测定方法选择:目前常用的有: • 容量法 • 重量法 • 分光光度法 • 薄层层析-分光光度法 • 薄层扫描法 • 气相色谱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高效毛细管电泳
③方法学考察:
• 提取、分离、纯化条件的选定:
• 测定条件的选定:检测波长、色谱条件等
• 线性关系: • 稳定性试验: • 精密度试验: • 重现性试验: • 回收率试验: • 代表性样品的测定:临床三批、生产10批
(3)制法:按资料四的制备工艺进行简 要描述。 (4)性状:制剂的性状指成品的颜色、 形状、形态、气味等。片剂、丸剂如有包 衣的还应描述除去包衣后片芯的颜色及气 味,硬胶囊剂应写明除去胶囊后内容物的 性状。
(5)鉴别: ①鉴别对象的选择: 成药一般药味多,不可能逐一鉴别,应选择君药或 臣药进行鉴别,对药味多,如20~30味,可分别选出君、 臣、佐、使各类代表之一,设计鉴别试验。毒剧药必须 进行鉴别和限量检查。贵重药:必须进行鉴别。 ②鉴别方法: 显微鉴别:以原粉入药的药味可采用显微鉴别。 一般理化鉴别:包括呈色反应、沉淀反应、荧光反 应等。 色谱鉴别: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 谱等方法,以薄层色谱鉴别使用较多。注意:要求有阴 性和阳性对照(标准品或标准药材)。 光谱法:包括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质谱等光谱 方法。
接与药品接触的包装材料对药品稳定性的影响。
• 于常温下进行考察,一般可在初步稳定性考察后
继续考察,即在初步稳定性考察三个月后,放置
三个月再考察一次,然后每半年一次。
• 样品考察批数与报送的稳定性试验报告 要求均与初步稳定性试验要求相同。 • 药品的稳定性试验在到达规定的考核时 间后还可在正常室温下继续考核,每半 年一次,不超过5年,为该药品在审定正 式使用期限提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料药质量研究的主要容一、性状(一)外观聚集状态、色泽、臭、味、结晶性是对药物感官的一般性描述,一般无法定方法检查,但仍应准确描述。

(二)溶解性1. 溶剂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结构和性质,考查药物在水与常用溶剂中的溶解度。

应选择与药物溶解特性密切相关的溶剂,配制制剂、制备溶液和精制操作有关的溶剂,避免使用昂贵的、毒性大的、不常使用的溶剂。

2. 表述方式用“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等术语来表示(见《中国药典》凡例)。

3. 试验方法按《中国药典》凡例的规定操作。

25±2℃,每隔5分钟强力振摇30秒钟,观察30分钟的溶解情况。

(三)理化常数理化常数包括:熔点, 馏程, 凝点, 比旋度, 折光率, 黏度, 相对密度, 酸值、碘值、羟值、皂化值,吸收系数等。

测定物理常数可以鉴别药物,也可以反映药物的纯杂程度。

注意事项:应按药典附录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测定前应按规定对仪器进行校正。

测定理化常数时应用精制品进行测定;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理化常数围,用试制的药物来测定。

固体药物:熔点、吸收系数。

液体药物:馏程、相对密度、黏度、折光率。

油脂类还需测定:酸值、碘值、羟值、皂化值。

有手性中心的药物:比旋度。

1、熔点照《中国药典》”熔点测定法”测定。

(1)中国药典使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以供试品局部液化的温度作为初熔的温度,以全部液化的温度作为全熔的温度。

(2)所用的传温液、毛细管、升温速度等对测定结果有影响,应按药典要求进行测定。

(3)应使用分浸型的温度计,温度计应用熔点标准品进行校正。

(4) 应用D S C 予以佐证。

2、吸收系数(1)测定方法 配制高、低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吸光度在0.3~0.4和0.6~0.8之间)各2份,或配制吸收度在0.1~0.8的系列浓度的溶液,在5台不同型号的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按下式计算吸收系数。

要求:应使用对照品进行测定。

测定前应对容量仪器进行校正。

测定前应对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校正。

应按干燥品计算。

以平均值作为吸收系数,RSD 应小于1.5%。

3、晶型(1) 方法 X 射线粉末衍射法(中国药典 附录 Ⅸ F )。

X 射线衍射法:用一束准直的单色X 射线照射单晶或粉末晶体时,便发生衍射现象,发生衍射的条件符合布拉格方程:X 射线衍射图谱的横坐标一般为2θ,纵坐标为衍射强度。

X 射线粉末衍射法可以用来鉴别药物,测定含量,也可以用来对晶型进行考察。

要求:固体药物除水溶性好的外,均应作。

若不同晶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同,应将晶型的检查列入质量标准。

二、鉴别鉴别试验:是使用化学的、物理化学的或生物学的方法,来辨别药物的真伪。

是对取自有标签容器中样品的确认。

要求: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灵敏、简便。

通常采用 2 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方法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验证目标化合物。

常用的方法有:1、制备衍生物测定熔点θλsin n d hkl 2=本法较繁琐、费时,但专属性强,必要时可使用。

(1)成酯的反应例炔雌醇和苯甲酰氯反应成酯,炔雌醇苯甲酸酯的熔点为201℃。

(2)成腙的反应例异烟肼和香草醛反应生成异烟腙,熔点为226℃。

(3)酯的水解例丙酸睾酮水解为睾酮和丙酸,睾酮的熔点为150~156℃。

(4)与生物碱沉淀剂的反应2.呈色反应或沉淀反应要求:反应现象明显,专属性强。

一般鉴别试验:为一类药物共有的反应,收载在中国药典附录Ⅲ“一般鉴别试验”项下。

例水酸盐(中国药典附录第20页)(1)取供试品的稀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色。

(2)取供试品,加稀盐酸,即显水酸的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醋酸铵溶液中溶解。

又如:“丙二酰脲类”、“有机氟化物”、“钠盐”、“钾盐”的鉴别反应等。

(2)个别药物的鉴别试验例维生素C的鉴别取本品0.2g,加水10ml溶解后,照下述方法试验。

取溶液5ml,加硝酸银试液0.5ml,即生成银的黑色沉淀。

取溶液5ml,加二氯靛酚钠试液1~2滴,试液的颜色即消失。

3.紫外特征吸收方法:(1)核对光谱的数据a.核对吸收光谱峰、谷的位置。

b.核对吸收光谱峰、谷处的吸收度、吸收系数或吸收度比值。

C.核对经反应处理后反应产物的吸收特征。

(2)核对紫外吸收光谱例1 叶酸的鉴别(p.137)取本品,加0.4%的氢氧化钠制成每1ml中含10μ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测定,在256、283±2和365±4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256与365nm波长处的吸收度比值应为2.8~3.0。

例2 苯妥英钠的鉴别(p.440)取本品约0.3g,加高锰酸钾10mg,氢氧化钠0.25g与水10ml,小火加热5分钟,放冷,取上清液5ml,加正庚烷20ml振摇提取,静置分层后,取正庚烷提取液,照分光光度法测定,在248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4.红外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附录ⅣC)主要用于原料药的鉴别,特别适合于同类药物用其它理化方法不易区别者。

方法:按要求录制红外吸收光谱,与《药品红外光谱集》中的标准图谱比较,应一致。

注意事项:(1)测定前应对仪器进行校正(用聚苯乙烯薄膜对仪器的波数和分辨率进行校正)。

(2)确定制样的方法。

(3)如果是多晶型的样品,应收载有效的晶型,并应提出晶型转化的条件。

(4)对图谱中的主要吸收峰进行解释。

5.色谱法主要用于制剂的鉴别,对原料药仅在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时,或检查和含量测定中已使用了色谱法时使用。

方法:取供试品和对照品,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进行色谱分离,其R f 或t R 应一致。

例1 盐酸苯海索片的鉴别(p.726)取本品的细粉适量,加氯仿制成每1ml中含盐酸苯海索2mg的溶液,滤过,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苯海索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中含盐酸苯海索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9∶1)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使显色。

供试品溶液主斑点的位置应与对照品溶液主斑点相同。

例2 盐酸林可霉素的鉴别(p.727)取本品与盐酸林可霉素对照品,分别加流动相制成每1ml中含2mg的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进行试验,供试品与对照品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一致。

6、生物化学或生物学方法四. 检查检查项下包括有效性、均一性、纯度要求和安全性四个方面。

(一)有效性指与疗效有关,但在鉴别、纯度检查和含量测定中不能控制的特殊性质的检查。

如:结晶性(利福平);制酸力(氢氧化铝);吸着力(药用炭);凝冻浓度(明胶);乙炔基(炔诺孕酮);含氟量(诺氟沙星)例氢氧化铝制酸力的检查(p.553)取本品约0.12g,精密称定,置250ml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盐酸滴定液(0.1mol/L)50ml,密塞,在37℃不断振摇1小时,放冷后,加溴酚蓝指示液6~8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g消耗盐酸滴定液(0.1mol/L)不得少于230ml。

(二)纯度的检查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新增了“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是参照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的文本Q3A和Q3B制订的。

适用于化学合成的或半合成的有机原料药及其制剂。

1、杂质的分类及其在药品质量标准中项目的名称(1)药物中的杂质杂质:影响药品纯度的物质均称为杂质。

杂质的来源:生产过程引入:按规定工艺、规定原辅料生产,引入成品的合成的起始物、中间体、副产物、试剂等;贮存过程引入:经稳定性试验确认在贮存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

药品质量标准中的杂质不包括变更工艺或原辅料时产生的新的杂质,也不包括掺入或污染的外来物质。

(2)杂质的分类:按化学类别和性质分类:有机杂质、无机杂质、有机挥发性杂质。

有机杂质:合成的起始物、中间体、副产物、降解产物、试剂、催化剂、配位体等。

无机杂质:试剂、催化剂、配位体、重金属或其他残留金属、无机盐、其他物质。

有机挥发性杂质:残留的有机溶剂。

按毒性分类:毒性杂质和普通杂质。

3. 杂质项目的名称:明确为某一物质时,以该物质的化学名称作为项目名称。

如磷酸可待因中的“吗啡”,阿司匹林中的“游离水酸”等。

仅知为某一类物质时,用该类物质的名称。

如“其他甾体”、“还原糖”、“有关物质”等。

对未知杂质,可根据检测方法命名。

如“杂质吸收度”、“易炭化物”、“不挥发物”等。

4、质量标准中杂质检查项目的确定根据生产和贮存过程可能引入的杂质来确定,包括存在的杂质和潜在的杂质。

考察产品中是否引入了合成的起始物、中间体、副产物、试剂。

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来确定降解产物。

对表观含量>0.1%或虽<0.1%,但具有强烈生物作用或毒性的杂质应确定结构。

对可能存在的无机杂质进行考察并制定检查项目。

有机挥发性杂质:应根据工艺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及残留情况,确定检查的项目。

除降解产物和毒性杂质外,在原料中已控制的杂质在制剂中一般不再控制。

共存的异构体和抗生素多组分一般情况不作为杂质检查项目,作为共存物质。

5、要求(1)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允许有一定量的杂质存在。

(2)一般为限量检查。

(3)检查项目的确定既要保证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又要根据药物在生产和贮存中可能产生的杂质来确定。

(4)应重点检查影响药物疗效、危害人体健康或能真实反应药品在质量的项目。

(5)限量的确定,既要根据生产的实际水平,又要根据药典的惯例。

杂质检查方法1. 酸碱度分为酸度、碱度或酸碱度。

方法:酸碱滴定法、pH值测定法、指示剂法。

2.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中国药典附录ⅨA, B)(1)溶液的澄清度(中国药典附录ⅨB)主要用于注射用原料药的检查。

方法:与溶剂或浊度标准液比较。

“澄清”:供试品溶液的澄清度应相同于所用的溶剂或不超过0.5号浊度标准液。

(2)溶液的颜色(中国药典附录ⅨA)检查样品中的有色杂质。

检查方法:第一法:与标准比色液比较第二法:测定吸收度第三法:色差计法3.无机杂质主要有氯化物(Cl-)、硫酸盐(SO42-)、铁盐(Fe3+)、重金属(Pb2+)、砷盐(AsO43-, AsO33-)、氰化物(CN-)等。

方法:收载于中国药典附录Ⅷ。

如“氯化物检查法”、“砷盐检查法”等。

供试品与对照品在相同条件下比色、比浊,以确定杂质的量是否超过限量。

注意:应完全按照药典附录的方法进行检查。

注意遵循平行原则。

研究时,可取系列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进行比较,以确定杂质含量的围。

应考察样品本身对检查是否有影响。

4.有机杂质有机杂质是指残存在产品中的原料、中间体、副产物和降解产物等。

杂质能够确定的,检查的项目一般以杂质的名称命名;也可以杂质的类别命名;不能确定的原料、中间体、副产物一般称为“有关物质”。

检查方法:(1)色谱法纸色谱法主要用于极性较大的杂质的检查。

如地高辛中洋地黄毒苷的检查(中国药典(200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