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部六病讲义(精)
刘老的三部六病---精品管理资料

三部六病精讲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
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结构是功能之本,无结构也就无功能,离开了三极结构,阴阳将无所依托,不复存在。
《伤寒论》把三极思想引入辨证论治后,即形成了“三部”的概念。
《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是《伤寒论》“三部六病”的渊源.六爻是卦的基本单位,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
《伤寒论》把“三极六爻”思想引入辨证后,就形成了“三部六病”的辨证方法.三部为表部、里部、枢部(亦称半表半里部);六病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三部之中发生病变,兼三部而两之,故成六病.《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有多种含义,大家较为熟悉的是其作为经络命名时的含义.经络之阴阳由络属脏腑及循行部位所决定,在表在外者属阳,在里在内者属阴。
三部六病讲义

不同类型的里阳证 三部六病
方剂
功效
小承气汤 消胀除满,排除燥屎
食 调胃承气汤 泻热
大承气汤 泻热除满
桃仁承气汤 泻热祛瘀
血 抵当汤 行瘀逐血
大陷胸汤
水邪结于胸胁,热邪实于肠 胃
痰
大陷胸丸
水 十枣汤
主治 腹大满不通 发潮热、谵语
3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细辛3-10g 、通草10g、大枣10枚。 • 主药:当归。 • 副主药:桂枝。
厥证鉴别
三部六病
病因
热厥 邪热遏伏,阳不外达
蚘厥
蛔虫寄生人体,胃肠寒热 失调,蛔虫扰动
痰饮为病,郁结胃中,使 痰厥 气机不得畅通,气血不得
以运行,不能温煦肌肤
实厥
热邪入里,结于阳明,邪 热遏阻,阳不得伸
麻黄9-15g、芍药6-15g、甘草6-10g、生姜 9g、大枣4枚。 • 主药:葛根、桂枝。
第二篇
里阳证的证治 里阴证的证治 里部部证的证治
里阳证的证治
三部六病
• 核心证:胃家实。 • 纲领证: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 诊断部位:腹部。 • 治则:下法,泻热除实。 • 主方:大黄芒硝汤(即大承气汤):大黄5-15g
三部六病
• 核心证:胸中热烦。
• 纲领证:胸中热烦,身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燥 ,小便黄赤。
• 诊断部位:胸胁。 • 治则:清法,清热除满。
• 主方:黄芩柴胡汤(即黄芩汤加柴胡):黄芩 30g、柴胡15g、白芍15g、甘草10g、大枣10枚 。
• 主药:黄芩。 • 副主药:柴胡。
枢阳证的类型和转归 三部六病
三部六病纲要

三部六病纲要第三节论治的规律化辨证的正确与否,最终要通过论治来检验和修正。
辨证定方,以方定名,一证一方,针锋相对,非此方不能治此证,非此证不用此方。
只有方才能提示证的本质,反映证的长短曲折,掌握证的轻重缓急。
从而达到论治过程的高度规律化。
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病证的表现形式,解决疾病的方法无外乎两大疗法。
一是凡机体出现对抗性疾病应变态势,表现为大热、大寒、大虚、大实之证时,则采用对抗的办法,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这叫做纠偏疗法。
一是凡机体出现非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表现为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阴阳错杂之证时,则采用非对抗的办法,平和阴阳,调畅气血,协调机能,这叫做协调疗法。
一、六病纠偏1、表阳病论治:⑴ 主方:葛根麻黄汤。
葛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
主药:葛根、麻黄。
治则:辛凉解表。
太阳病的主方,过去一般认为是桂枝汤和麻黄汤。
这与理论和实践都是不相符的。
太阳病是表部阳性病,宜清热解表,而不能用热药治热病。
王叔和说:“桂枝阳盛,下咽则毙”。
热证用热药,乃火上浇油,抱薪救火。
根据《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将方中桂枝汤更为麻杏甘石汤,取名葛根麻黄汤。
⑵ 目证举例:麻杏甘石汤证:根据《伤寒论》第63条:“不可更行桂枝汤”。
可知,此证为太阳病热证,均有“发热恶寒汗出”。
虽误投桂枝汤,幸所误不甚,仍用麻杏甘石汤论治。
麻杏甘石汤方:麻黄10 g、杏仁15 g、石膏30 g、甘草10 g2、表阴病论治:⑴ 主方:当归桂枝汤。
当归15 g、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10 g、细辛5 g、通草10 g、大枣10枚。
主药:当归、桂枝。
治则:温通血脉。
厥阴病的主方根据《伤寒论》第351条当归四逆汤列出。
当归活血补血,细辛、通草通经活络、沟通表里上下。
主治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为厥阴病的主方。
为突出主药的作用,更名为当归桂枝汤。
三部六病讲义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主办: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承办: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
三部六病研究室
三部六病研究室是我院重点学科之一。 秉承立足经典,注重传承,突出优势, 服务临床的宗旨。取得了保特色,增效 益的双丰收。
三部六病学说简介
三部六病学术是已故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 毕生研习《周易》、《内径》、《伤寒论》基础上, 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临床 实践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理、法、方、药完备的 全新中医学体系。是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符合自身发 展规律的中医现代化范式。 三部六病学术既是理论创新,也是临床技术创新。三 部六病的“四脉”诊断法和“协调疗法”针对普遍存 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和部分 疑难病症具有可操作性和明显的疗效优势。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学员近千人。
培训的目的
为了弘扬中医事业和促进我省农村医疗 事业发展,举办中医初级医师培训班, 培训班要求学员经培训后达到能够应用 中医的方法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培 训 内 容
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一) 第三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二) 第四节、单证、合病、并病、兼证、合 证的证治内容 第五节、局部病协调疗法辨证论治
类药:白术。
9、半表半里部热证
主证:胸中烦热。 类证:身热烦,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口渴,身热 或寒热往来。 治则:清热。
主药方:黄芩甘草汤。黄茶15克,甘草10克。
类药:黄连、黄柏、栀子、石膏、知母、元参、竹 叶。
10、半表半里就实证
主证:胸中烦满。 类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躁急易怒, 善太息。 治则:疏满散实。
刘老的三部六病

三部六病精讲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
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
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
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结构是功能之本,无结构也就无功能,离开了三极结构,阴阳将无所依托,不复存在。
《伤寒论》把三极思想引入辨证论治后,即形成了“三部”的概念。
《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是《伤寒论》“三部六病”的渊源。
六爻是卦的基本单位,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
《伤寒论》把“三极六爻”思想引入辨证后,就形成了“三部六病”的辨证方法。
三部为表部、里部、枢部(亦称半表半里部);六病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三部之中发生病变,兼三部而两之,故成六病。
《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有多种含义,大家较为熟悉的是其作为经络命名时的含义。
经络之阴阳由络属脏腑及循行部位所决定,在表在外者属阳,在里在内者属阴。
三部六病讲义全

(一)、六病产生的机理
无论是机械的、理化的、生物的,还是第二信 号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只要刺激的强度和 频率不超过机体的灵活性,就会出现兴奋性证 候,呈现阳性反应,反之,刺激的强度、频率 超过机体的灵活性,表现一系列抑制性证候, 则呈现阴性反应。刺激有强弱,频率有快慢, 在机体三部,只要不压制机体的正常反应,则 表现为三阳证,超过其正常反应则出现三阴证, 这就是病邪与机体之间的变化规律。
山西省乡村中医初级培训讲义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主办: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承办: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
三部六病研究室
三部六病研究室是我院重点学科之一。 秉承立足经典,注重传承,突出优势, 服务临床的宗旨。取得了保特色,增效 益的双丰收。
三部六病学说简介
三部六病学术是已故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 毕生研习《周易》、《内径》、《伤寒论》基础上, 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临床 实践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理、法、方、药完备的 全新中医学体系。是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符合自身发 展规律的中医现代化范式。
二、脉象在局部辨证中的意义
1.基础脉 2.复合脉 3.四脉 溢脉(上鱼际脉): 聚脉(聚关脉): 覆脉(长弦脉): 紊脉(涩脉):
三、局部协调疗法
1.调神汤 2.调心汤 3.调胃汤 4.调肠汤 5.调肺汤 6.调肝汤 7.调肾汤 8.溃疡汤 9.调经汤 10.理消汤
三部六病学术既是理论创新,也是临床技术创新。三 部六病的“四脉”诊断法和“协调疗法”针对普遍存 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和部分 疑难病症具有可操作性和明显的疗效优势。
三部六病

三部六病第一章思辨框架第一节三部划分人体有三个系统构成:表、里、枢合称三部。
三部为病:表部形成:表阳病、表阴病。
里部形成:里阳病、里阴病。
合称六病。
枢部形成:枢阳病、枢阴病。
一、表部表部的概念:凡是与空气外界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
包括肌表、肺系、生殖系、部分神经系等。
表部又称天部,通天而摄天阳之气以自用。
表部功能1、肺与皮毛的关系。
2、皮毛与腠理的关系。
腠理:是皮毛之下,即皮肤的汗腺、皮脂腺、血管、淋巴管、关节腔、神经和肌肉,在分泌、吸收、排泄、代谢、感觉、免疫、反射、保护、调节体温和运动等方面于关重要。
二、里部里部的概念:凡是和饮食物接触的部分都属里部的范畴。
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由平滑肌组织构成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的空腔器官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其特点烛适应饮食,完成饮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
里部功能1、胃与六腑的关系:2、六腑与水液谢:3、“脾主运化”和胰与小肠在里部的功能:胰脏是里部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
内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外分泌部分分泌胰液。
这些分泌液在消化和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脾主运化主要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三、枢部枢部的概念:凡是和气血接触的部分都属于枢部的范畴。
1、心脏的主导作用:2、血液的营养、保卫功能:3、肝脏、肾脏的调节、代谢功能:4、气血的载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异名同类。
第二节六病的产生第二章整体内涵第三章理性规范三部六病辨证论治体系分为整体辨证、系统辨证和局部辨证三大体系。
第一节证的研究一、证的四性:1、证的多样性2、证的多义性3、证的传变性4、证的复合性二、证的四类似:1、合病2、并病3、兼证4、合证三、脉的四象寸口脉可以反映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的生理状况,寸口脉搏是全身气血信息的窗口,是机体在寸口部的全息。
寸口脉是人体的微缩,好似平卧的人体。
头颅颈胸腔膈上腹胁脐腹腰小腹上竟上上附子中附上是附下下竟下大鱼际寸部关部尺部尺部1、溢脉:也叫上鱼际脉。
刘老的三部六病

三部六病精讲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
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
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
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结构是功能之本,无结构也就无功能,离开了三极结构,阴阳将无所依托,不复存在。
《伤寒论》把三极思想引入辨证论治后,即形成了“三部”的概念。
《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是《伤寒论》“三部六病”的渊源。
六爻是卦的基本单位,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
《伤寒论》把“三极六爻”思想引入辨证后,就形成了“三部六病”的辨证方法。
三部为表部、里部、枢部(亦称半表半里部);六病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三部之中发生病变,兼三部而两之,故成六病。
《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有多种含义,大家较为熟悉的是其作为经络命名时的含义。
经络之阴阳由络属脏腑及循行部位所决定,在表在外者属阳,在里在内者属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半表半里部
半表半里部是以气血为中心,以心脏为 主导,经过心脏的动力作用,使血液循 环全身,灌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人 体中没有一个关节、一块肌肉、一个细 胞不受气血的灌注,不然就会发生缺血、 坏死,失去其特有的功能。
二、六病的基本概念
三部是整体的三个子系统,按每部病性 的不同属性,分为:
一、十二单证辩证论治 二、部证的证治 三、合病的证治 四、兼证的证治 五、合证的证治 六、六病的相互转化
第五节、局部病协调疗法辨证 论治
一、局部病的证治分类 二、脉象在局部辨证中的意义 三、局部协调疗法 四、局部调治疗法
一、局部病的证治分类
1、局部病局部治疗: 2、局部病整体治疗: 3、局部病局部整体治疗:
(一)表部
表部在整体中,不但在结构上,而且在 功能上都有独特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和 大自然的空气发生密切关系。凡是和空 气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以空 气的呼出吸入作为生理活动的条件,又 以空气中的病邪作为致病因素。表部的 生理、病理变化,一切都围绕着空气展 开。
(二)里部
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由平滑 肌组织构成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的 空腔器官,而形成里部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特点是适应饮食。食物经口腔、食道、 胃、小肠、大肠,由肛门排出,形成饮 食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的里部系 统。
一、三部的基本概念
(一)表部 (二)里部 (三)半表半里部
二、六病的基本概念
(一)、六病产生的机理 (二)、六病不同于六经 (三)、六病的建立
第二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 (一)
一、太阳病
二、厥阴病
三、阳明病
第三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 (二)
四、太阴病
五、少阳病
六、少阴病
第四节、单证、合病、并病、 兼证、合证的证治内容
六病研究室主任,兼风湿免疫科主任。
一、著作有《三部六病纲要》、《刘绍武评讲<伤寒杂病论>》、《易医 论》、《传染病中西医诊疗技术》、《山西省著名中医经验荟萃》等。
二、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代表作有《刘绍武先生及 其学说思想简介》、《<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伤寒论> 三阴三阳时位辨证》、《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 论<伤寒论>的六病、六证、六时》、《一分为三与三阴三阳在中医基础 理论中的重要定位》、《糖尿病的辨证论治思路》、《刘绍武老师治疗 肿瘤病的经验介绍》、《伤寒论对胃肠病证的辨证论治》等。
马文辉主任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肿瘤病、老年病、糖尿病及其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症,对运动神经元病变(如重症肌无力)、血液病变(如过敏性紫癜
)、心身疾病、尤为独到,曾被媒体誉为“山西特色名医”。
培训的目的
为了弘扬中医事业和促进我省农村医疗 事业发展,举办中医初级医师培训班, 培训班要求学员经培训后达到能够应用 中医的方法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二)、六病不同于六经
四、局部调治疗法
1.解肌汤 2.决渎汤 3.降压汤 4.利肠汤 5.鸡甲散 6.攻坚汤 7.祛风利湿汤
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
一、三部的基本概念
身体是由三部构成整体,整体是三部的 共性,各部是整体的个性。没有个性就 没有共性。个性是指特殊性,共性是指 普遍性。由于机体各部的特殊性,所接 受的病邪也不相同。必须了解每部的个 性,才能知道各部在辨证施治中的特殊 地位。
表部的太阳病、厥阴病; 里部的阳明病、太阴病; 半表半里部的少阳病、少阴病。
(一)、六病产生的机理
无论是机械的、理化的、生物的,还是第二信 号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只要刺激的强度和 频率不超过机体的灵活性,就会出现兴奋性证 候,呈现阳性反应,反之,刺激的强度、频率 超过机体的灵活性,表现一系列抑制性证候, 则呈现阴性反应。刺激有强弱,频率有快慢, 在机体三部,只要不压制机体的正常反应,则 表现为三阳证,超过其正常反应则出现三阴证, 这就是病邪与机体之间的变化规律。
三部六病学术既是理论创新,也是临床技术创新。三 部六病的“四脉”诊断法和“协调疗法”针对普遍存 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和部分 疑难病症具有可操作性和明显的疗效优势。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学员近千人。
人物传真
马文辉,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青年医学家,第二批全国
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刘绍武老先生弟子。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三部
三部六病讲义(精)
三部六病研究室
三部六病研究室是我院重点学科之一。 秉承立足经典,注重传承,突出优势, 服务临床的宗旨。取得了保特色,增效 益的双丰收。
三部六病学说简介
三部六病学术是已故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 毕生研习《周易》、《内径》、《伤寒论》基础上, 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临床 实践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理、法、方、药完备的 全新中医学体系。是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符合自身发 展规律的中医现代化范式。
二、脉象在局部辨证中的意义
1.基础脉 2.复合脉 3.四脉 溢脉(上鱼际脉): 聚脉(聚关脉): 覆脉(长弦脉): 紊脉(涩脉):
三、局部协调疗法
1.调神汤 2.调心汤 3.调胃汤 4.调肠汤 5.调肺汤 6.调肝汤 7.调肾汤 8.溃疡汤 9.调经汤 10.理消汤
三、主持开展的课题有: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村卫生 适应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山西省农村卫生适应技术应用示范研究— —《伤寒论》三部六病学说体系的推广、应用研究)。2、山西省卫生厅 科技攻关计划——《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重建。
四、研制开发了六类制剂品种,神康合剂、胃康合剂、胰康合剂、肝康 合剂、肺康合剂、皮康合剂等。
培训内容
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一) 第三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二) 第四节、单证、合病、并病、兼证、合
证的证治内容 第五节、局部病协调疗法辨证论治
三、培训计划安排
1、学时:6天48学时 2、讲课: 3、实习: 4、考核:
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