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袁振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技术设计书

合集下载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模版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模版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控制测量课程设计设计题目:班级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0年06月***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总述1.1测区概况1.2作业依据1.3已有测绘资料及分析2、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案及论证按照城市一级导线要求设计控制网方案3、高程控制网布设方案及论证按照三等水准要求设计控制网方案4、技术依据及作业方法5、作业组织及工作进程计划6、上交资料成果附:控制网技术设计书示例××工程控制网技术设计一、总述工学院测量系测绘工程专业××级实习队于××年××月经××省××局介绍,与××煤电集团洽商。

决定承担该矿区控制网的施测任务。

5月上旬开始控制网设计工作,由实习队指导教师×××执笔,并经集团公司、矿有关技术人员讨论编写了技术设计说明书。

5月中旬造标埋石,下旬开始施测,7月上旬正式提交全部成果。

××集团行政隶属××省××县,其地理位置为东经××°、北纬××°。

××集团下分五个生产工区,在测区内,尚有地、县、乡属的几个小矿。

据“矿区地质勘探最终报告”记载,本矿区已有50余年的开采史,老矿甚多,而测绘资料全无。

解放后,于一九五六年曾施测过19.1平方公里的1∶5000地形图,并布设过一独立的四等三角锁。

一九六三年××煤田地质局修测、重测、增测了11.1平方公里1∶5000地形图。

至今二十多年来,矿区生产有很大发展,而原三角点多在采空区上方,并已有明显的移动。

随着矿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设施的不断增多,“三下”采矿重大课题的提出,原有控制网的精度、密度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因此,目前重建矿区统一的控制网,显得非常必要。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工程名称及任务。

2.测区概况简述。

3.已有资料的来源及分析、利用论证。

4.坐标系统的选择及处理方法的论证,起始数据的配置和处理。

5.水平控制网布设方案阐述,其中包括:(1)首级网的等级和布网方式,以及本次控制网在精度和密度方面对日后布设加密网的保证。

(2)控制网(点)精度估算的简要过程及结果。

(3)从经济上、技术上、精度上对两个以上布网方案进行对比论证,从中确定一个最优方案。

(4)填写精度统计表。

6.技术依据及作业方法。

内容主要包括:(1)工程执行的规范及施测细则。

(2)觇标及标石图并注明规格,材料及埋设方法(绘出示意图)。

(3)仪器的选择及检验项目要求。

(4)观测方法及各项限差(参阅规范或教材,不能杜撰)。

(5)概算内容和平差方法。

7.工作量综合计算及工作进程计划表(自行估计)。

8.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名称、型号和标称精度)、材料及经费预算。

9.工程项目完成后应提交的资料清单。

目录一.测区情况1.1测区位置及面积1.2地理状况二.作业依据三.测区已有资料及利用3.1平面控制资料3.2高程控制资料3.3其他资料四.平面控制测量4.1E级GPS测量4.2三级导线测量五.高程控制测量5.1四等水准测量5.2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六.一级导线、水准测量和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平差计算6.1观测数据的检查6.2平差计算七.提交成果资料7.1技术总结7.2控制点成果表的制作7.3控制网图的制作要求八.图根控制测量8.1图根导线8.2图根高程测量8.3平差计算8.4提交资料九.附图、附表、附件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通过对长沙县水渡河及其周边地区实现控制测量,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

一.测区情况1.1测区位置及面积东经113°,北纬28°向涉及周围13km左右。

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14km2。

测量控制学课程设计

测量控制学课程设计

测量控制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测量控制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2. 学习并运用各类测量工具进行数据采集,掌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技巧;3. 了解测量误差的类型,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掌握相应的误差控制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控制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实践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测量控制学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测量观念,认识到测量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测量控制学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测量控制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实现有效落实。

二、教学内容1. 测量控制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测量学的基本定义、分类及作用- 控制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2. 常见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长度、面积、体积测量工具的使用- 温度、压力、湿度等物理量的测量方法3. 数据采集与处理- 实验数据的采集方法与技巧- 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与误差分析4. 测量误差及其控制- 测量误差的分类、产生原因及传递规律- 误差控制方法及精度分析5. 测量控制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工业生产中的测量控制技术- 科学研究中的测量控制方法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测量控制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常见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第三周:数据采集与处理第四周:测量误差及其控制第五周:测量控制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第一章:测量学基础第二章:控制学基础第三章:测量方法与数据处理第四章:测量误差与精度分析第五章:测量控制学应用案例教学内容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结合课程目标,确保学生掌握测量控制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控制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书

控制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书

控制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控制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控制测量技术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熟悉测量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控制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能力;(3)掌握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和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2)激发学生对控制测量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控制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控制测量的定义、作用和分类,以及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

2.测量仪器及其使用:介绍常用测量仪器的构造、原理和操作方法,如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

3.测量数据处理:讲解测量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评价方法,包括误差理论和数据平差。

4.控制测量技术应用:介绍控制测量技术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如建筑施工、道路工程、地形测绘等。

5.实践操作:安排实地测量实习,使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和实际测量技能。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控制测量技术在工程和实践中的应用。

3.实验法:实地测量实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控制测量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一、任务概况1.1、任务目的邯郸市紫山位于河北省西南部。

根据建设规划,应对该该区施测40km21:10000地形图。

1.2、任务要求为了满足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建设、城市运行,需要在这三个阶段测绘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以及各个工业场地施工测量的需要,应在全市建立统一的具有足够精度和密度的平面控制网与高程控制网。

1)、范围:在所提供资料(1:50000地形图)范围内,进行水准及高程网的布设。

2)、遵照国家颁布的《城市测量规范》进行四等水准网和高程网的布设。

3)、时间要求:要求在接到该通知后三个月内完成技术设计和准备工作,一年内完成建网任务。

1.3任务范围在所提供的1:50000地形图上,在已知两个二等点的基础上,全面布设四等三角网,同时进行水准联测。

二.测区整体概况2.1、地理条件本测区位于河北省西南部,东径114°17′—114°22′、北纬36°40′—36°44′之间,紫山系太行山余脉,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98.4米。

总人口1053人左右,耕地面积达1360亩。

2.2、气候概述邯郸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摄氏13度,最低温度在1月,极限约为摄氏20度,最高温度在7月,可达摄氏38度。

年降雨量627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无霜期为235天。

春季多干旱春季多干旱夏天很热,冬天很不冷。

气温全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2.5~14.2℃,1~2月份或12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为-3.8~-1.5℃,东部大名县1971年12月27日最低气温观测值为-23.6℃。

6~7月份气温最高,各地月平均气温皆在25℃以上。

邱县1974年6月25日最高气温高达42.7℃。

日照年日照时数为2300~2780h,日照率为52.0~60.0%,其中5月份日照时数较多,12月份、1月份较少。

辐射年平均接受太阳辐射量为137.48千卡/厘米2,其中5月、6月、7月3个月接受辐射量47.77千卡/厘米2。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测绘工程专业适用)华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系测绘工程教研室2009年12月4日一、执行的规范及要求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控制测量课程设计大纲(含任务书)、工程测量规范或城市测量规范。

有关的技术指标要求如下:二、已有成果及资料的收集(一)测区已有成果资料根据大纲中提供的任务情况,在测区内已有如下成果:1.三河市灵山测区1:1万地形图2幅,已有坐标见表2-1。

表2-1点名X坐标Y坐标高程H 备注三河4427064.74 20506606.99 17.82 一等三角点刘辛庄4431758.67 20498901.97 23.50 一等三角点中央子午线经度117°,1954北京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2.燕郊测区有1:1万燕郊开发区规划图1幅,已有坐标成果如表2-2。

表2-2点名X坐标Y坐标高程H 备注点将台4421650.600 20483995.600 一等三角点有色院4422665.054 20485530.457 四等三角点核工部4424282.087 20484072.213 四等三角点设计院4423271.536 20484072.213 四等三角点交干院4423596.223 20482518.181 四等三角点煤干院(华科)4424528.396 20482681.173 四等三角点京哈大桥4423045.500 20481620.261 四等三角点中央子午线经度117°,1954北京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3.门头沟测区1:1万地形图1幅,没有当地国家坐标数据。

(二)需要收集的资料除了教师提供的已知资料以外,同学们还应该收集如下资料:1.测区的人文地质资料及地理资料,冻土线深度,测区的气候状况等等。

2.测区其他的控制点资料、投影带投影面选择及椭球参数等资料。

(三)已有成果的分析利用同学们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分析,实地踏勘并利用全站仪进行试测距离,然后与已有成果进行比对,分析成果的可用性,判断控制点位置的正确性。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的术语和概念;2. 学生能够描述各类测量误差的类型及产生原因,并了解相应的减小误差的方法;3. 学生能够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包括测站的建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4.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测量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基本的测量操作;2.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测量方法,完成小区域的地形图测绘;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能力;4.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控制测量学,培养对测量工作的兴趣和热情;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务实的学习态度;3.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提高面对挑战的勇气;4. 学生能够认识到测量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控制测量学基本原理:包括测量误差理论、测量平差原理、坐标系统与地图投影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测量学基础2.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介绍各类测量误差、误差传播定律、最小二乘法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3. 控制测量方法:详细讲解测站的建立、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控制测量方法4. 测量仪器及其使用:介绍全站仪、水准仪、GNSS等测量仪器的基本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测量仪器5. 控制网设计与实施:包括控制网设计原则、实施步骤、精度分析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控制网设计与实施6. 实际地形图测绘:组织学生进行小区域地形图测绘,涵盖控制测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 教材章节:第六章 地形图测绘7. 控制测量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测量案例,使学生了解控制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七章 控制测量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安排,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doc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doc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控制测量》课程设计指导书附件一、 控制网优化设计机助程序本程序采用TURBOBASIC 程序语言在微机上编制的。

程序所依数学模型为附有条件的间接严差法,适用于三角网、测边网、边角网及导线网的设计。

使用本程序时,需先对控制网中各点、方向观测边(双向及单向观测方向的总称)、测距边进行编号(编号方法见后面说明),然后依照设计方案,从图上量取待定点的近似坐标值,并确定单位权中误差预期值。

为避免数据输入的错误并可修改一些数据,需在计算前利用TUBOR BASIC 语言中的Edit 能建立数据文件。

一、程序使用说明 (一)运算前的准备工作:1.测站点编号:从l 开始,按自然数连续编号,先编未知点,后编已知点。

2.方向观测边编号:从1开始,按自然数连续编号,次序任意,但已知点间之方向边编号均为“0”。

3.测距边编号:从1开始,按自然数连编号,次序任意。

4.确定待定点之近似坐标(由设计图上量取)。

5. 确定单位权中误差预期值:0m 。

6.确定观测方向的权i P 和观测边长之权S P 。

(S m 以厘米为单位)7.利用TURBO BASIC 中的Edit “编辑功能建立近似坐标数据文件(文件名为:MLM-1.TXT);建立各测站点上观测方向信息文件(文件名为MLM-2.TXT);建立各观测边的信息文件(文件名为MLM-3.TXT)。

(二)变量名称及含义 1. 整体变量。

(控制信息)()Sppm b a Sppm b a m m P m m P S S i i ⋅+±=⋅+±===S 22S 22220m )(m ; ; 或N ——控制网中测站点的总个数;0N ——控制网中已知点的个数;1N ——网中设测站观测方向的测站点个数,对于测边网01=N ;fN ——网中未知点间、未知点与已知点间的观测方向边的个数(不包括已知点间的方向边),对于测边网0=f N ;S N ——网中观测边长的个数,对于测角网0=SN ;R ——网中所带有的边长条件(S R )和方向角条件(T R )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测量学
课程设计报告
成绩:
班级:测绘10-1班
姓名:**
学号: **********
时间: 2013年 1月7日至1月12日
一、概述
设计的目的主要是掌握布设工程控制网的基本流程,自学一至两种测量平差软件,初步掌握控制网的优化设计,并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初步掌握工程控制网技术设计书的编写流程。

设计任务是根据1:10000地形图,在图上设计城市四等三角网并进行精度估算,从技术上论证该网布设的可行性,并制定观测纲要,确定观测方法,各项限差,以满足设计上提出的要求。

作业范围是1:10000地形图图的范围。

作业内容是展绘已知点、网。

从已知点开始扩展三角网,根据等高线或者建筑物高度判断和检视点间的通视。

二、测区概况
该测区行政隶属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高花乡,地形情况为少量山峰和大量的稻田及居民区。

三、已有成果及资料
1、已有地形图比例尺、图名、图号
已有该地区1:10000地形图,图名为高花乡,图号为K51 G 056050
2、已知点坐标、坐标系、中央子午线等基本信息
已知点A坐标的坐标(506727.7504,4617345.0703)已知点B的坐标为(506238.0403,4616405.4709)
坐标系为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123°,为3°带的41带
四、执行的规范及要求
1、执行规范的名称
规范为《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2、三角测量各等级的主要技术要求
五、设计方案
1、选点依据
选点的主要依据点位的高程,尽量选在高程较大的山头或屋顶上,以便通视。

2、通视性分析
网中共有12条边长,其中AB、AD、AE、AF、AG、BC、BD、BE、CD、FG、边的两短点的高程均大于他们之间的所有点,故一定通视。

对于DE边:
766÷2003×(127.0-95.5)+95.5=109.9>100
对于EF边:
2145÷3043×(126.3-88.6)+88.6=115.2>90
因此,所有边均通视,无需造标。

3、控制网网形
4、建标方案
无需建标
5、观测方案
角度观测采用J2经纬仪观测一测回即可,距离观测采用2+2ppm全站仪即可
六、精度估算结果
1、各点坐标及其点位精度
2、最弱点及其精度
3、各边方位角及边长的精度
4、最弱边及其精度
5、方向观测值平差成果
6、边长观测值及其成果
7、单位权中误差和改正数带权平方和先验单位权中误差:2.50
后验单位权中误差:2.52
多余观测值总数:127
平均多余观测值数:0.81
PVV1 = 807.83 PVV2 = 807.83
8、点位误差椭圆图在控制网网形图中标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