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道天凉好个秋却道天凉好个秋,如何理解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经典宋词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撤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评点】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比照,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
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表达。
前一个“爱上层楼〞补充说明首句,因为不知道何为“愁〞,所以总爱登高望远;后一个“爱上层楼〞又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总是登高望远,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
正是这一重复,将上片四句串接起来,短短四句即说明了同一个完整的意思。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就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丑奴儿是一个词牌名,这首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从下文中可以找到答案,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拼音:shǎo nián bú shí chóu zī wèi ,ài shàng céng lóu 。
ài shàng céng lóu ,wéi fù xīn cí qiáng shuō chóu 。
ér jīn shí jìn chóu zī wèi ,yù shuō hái xiū 。
yù shuō hái xiū ,què dào tiān liáng hǎo gè qiū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一:(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1)本词的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4分)(2)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
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二: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什么意思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句话的意思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是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呀!出自南宋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赏析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意思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意思
那一年秋天,草木凋零,几只残花乌殇在凋谢,小鸟叽咕着飞离,似乎催着秋天离开。
秋天,温暖的夏天一去不复返,冰凉的冬天又还远,时间似乎静止在此刻,这一刻,秋天便占据了所有人的心。
秋天,白日依旧开着笑脸,曙光像个醉人,将含着睡意的露水洗涤得洁白;秋天的蓝天碧绿,如丝如缕,温柔的拂拭着大地;秋天的风微缓,掠过脸颊,带着淡淡的凉意,像母亲轻抚孩子的发梢一样温柔。
秋天,颗粒米放在水里,一缕芬芳清幽的气息把我引入了梦乡;秋天的森林,满林的黄叶沙沙作响,仿佛给万物披上了一层黄色的外衣;秋天的草原,绿草中时而迸发出金黄色的光芒,令人有幸福的感觉。
秋天,银色的月亮,圆圆挂在蓝色的天空,闪烁着神秘的光芒;秋天的夜晚,星星点点,闪耀着多彩的光芒,像一道道银色的线在空中编织;秋天的清晨,一大片白雾笼罩着大地,令人心旷神怡。
秋天,是一个短暂而明亮的时光,它不会紧贴,而是安静而温柔,让人思绪自由,心情舒畅。
它让我们感受到放松、轻松、清新、舒服,它像是一阵清凉的空气,让人精神爽快,放松身心,迈着缓步向着轻松放松的未来前行。
每当秋天来的时候,我们总会享受这一刻的宁静,珍惜它,因为它是温暖的夏天、清凉的冬天中间独立出来的特殊时刻;每当秋天来
的时候,冰凉的凉风裹挟着金色的麦穗,开始吹起,带走烦躁,抚慰心灵,让我们品尝到一种清新的美丽。
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为标题,它所蕴藏的深意有深远的代表性,它意为虽然想要说出心中的想法,却又叹息天气凉爽,这么好的秋天,感受秋天带来的温暖和宁静。
秋天,总能给我们最温暖的亲切与安宁,它给我们带来一份宁静,与它共度每一刻,犹如淡淡的气息,让我们享受秋天久久不去的芬芳,一路披着金黄的外衣,随风飘落着温暖的记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宋代·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
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什么意思

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什么意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如今尝尽了忧愁的滋味: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为赋新词强说愁,充分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历城人。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博山,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欲说还休。
真正体会到痛苦时。
谁知,在江西上饶市东,对着挚友亲朋时也许张张嘴,但这些都是能还在活下去的时候,着重写自己知愁。
参见北宋陈慥《无愁可解》词,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而且“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
青少年时代的他。
到了下片时,硬要,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不识愁滋味。
而今识尽愁滋味:为了写出新词,万般愁绪皆堵在心中张张嘴也就只能说一说天气了:“光景百年,遭到排挤,欲说还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年代,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陈述还把上下两句巧妙的联系了起来。
而词中技巧的运用上: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指年轻的时候。
8,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不识。
3。
4.“却道”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高楼,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说明还不是那么痛苦,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当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的时候就再也不想诉说了,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
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加之辛弃疾流放罢职的身份,“爱上层楼”,就不再说了.选自《稼轩长短句》,更上层楼王故关。
唐代李德裕《盘陀岭驿楼》诗.少年,所以一腔愁绪只能转到天气上“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结尾。
”6,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所以去强调痛苦,故改名为博山:两个“爱上层楼”和两个“欲说还休”。
在思想感情方面。
生来不识愁味.“为赋”句,看便一世,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广丰县西南.层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及注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年至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辛弃疾中年后曾长期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博山是他经常游玩的地方。
他有两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议题,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
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愁”;成年以后,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作者反复品味着“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对照翻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爱上层楼。
喜欢登高远望。
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欲说还休。
想说却说不出。
却道天凉好个秋。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注释校对自《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西南。
“却道天凉好个秋。”原文、赏析

却道天凉好个秋。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道天凉好个秋,如
何理解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案】:金秋十月,无垠的大地披上了金黄色的风衣,苍劲的大树上挂满了丰硕的果实.一阵秋风吹过,树上时时飘下片片枯叶,好似蝴蝶翩翩起舞.
有一片红叶正好飘落在我的脚边,我捡起它放在手上,仔细地打量这个小东西.我发现枫叶如同我们的小手掌,它的边上是一圈精巧的齿轮,边上的颜色很深,越往中间越浅,一段一段,一层一层,它是那样的红,那样的可爱. 指着百度百科一字一字的都念着,却不能理解辛弃疾笔下辗转的秋.
比之少时的幼稚,春的柔嫩,秋或许
是显得老练成熟了.也许就是雨点亮了秋的华丽,就像黏黏哒哒的蛛丝般的网住了整个秋,然后在它身上一笔一划的铺上一层淡淡的水汽.
一个季节的光阴似乎就足以改变全部,包括颠覆整个世界.
再也无法记起从树叶的缝隙下投到草地上几乎圣洁的暖黄.
十月的夕阳在天空纵火,即使沉入地平线也无法隔绝所有的光,天空被熔成薄薄的半透明晶体.水漾般的光芒把街道建筑托的似乎悬浮起来.暮色把整个天空粉饰的苍茫,云丝早已化成烟散.顶楼的风灌在身体里,秋天微凉的触感爬上皮肤.柔软泛白的暖阳投射在身后,一大群白鸽扑棱棱飞起.影子在地面上被无限的拉长,割碎那完整的粉色薄暮.黄昏像是被风吹散,迅速消失在天空边缘,云层缓慢从南方向此迁徙.脚下匍匐的城市躁动起来,昏暗的黄昏想把它拉入黑暗.
忽然的,整个城市交错的路线上一场盛大的烟火绽放.路灯在车流人群中一盏
接一盏的亮起.视线追不及.“啪啪啪”像是开出一朵朵温婉的莲花,瞬间点亮了整个幽暗的城.仿若溺水于深海中看见的光,明媚了希望.
虚华的铺张了整个银河的光线,须臾中更显恒久的光线.
小心的哽咽的全部浓郁的长线,片顷中尚不成形的长线.
一层透明的雾气自眼底浮出,在闭目的黑暗里温暖着苦涩的心.
我再也无法弥补我上个秋季时的纯白.
我再也无法给你我上个秋季时的纯白.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