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一、了解作者背景及词牌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是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
这首词是他任江西提点刑狱,巡视属县时所作。
词牌名为“丑奴儿”,源于唐代教坊曲,意为“丑的孩子”,后来用作词牌,寓意着词人的谦逊和自省。
【二、分析词句意境及寓意】
词的开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描绘了少年时代不懂得忧愁的滋味,喜欢高楼,为了写词而强行说愁的画面。
这里通过对少年时代的回忆,表达了词人年少轻狂的意气风发。
接下来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则表达了词人成熟后深知忧愁的滋味,却无法诉说。
通过“天凉好个秋”这一句,寓言式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无奈与感慨。
【三、解读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从少年时期到成熟时期的人生感悟。
词中通过对愁的理解,展现了词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世事的洞察力不断加深。
从不知愁到知愁,再到无法言说,词人传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沧桑。
同时,词中还透露出词人对国家命运、民族存亡的深切忧虑。
【四、总结词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寓意深刻,通过描绘少年与成
熟的对比,传达了人生感悟;其次,语言优美,抒发真情实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最后,以愁为线索,将词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认知、成长的过程以及内心的感慨。
方千里《丑奴儿》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方千里《丑奴儿》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丑奴儿宋方千里凌波台畔花如剪 [1] ,几点吴霜 [2] 。
烟淡云黄,东阁何人见晚妆 [3] 。
江南春近书千里,谁寄清香 [4] ?别墅横塘 [5] ,鼓角声中又夕阳 [6] 。
注释:[1]凌波台:苏州台名,或因贺铸名“凌波不过横塘去”而得名,今已不存。
花如剪:指花开得如剪刀般明快。
[2]几点吴霜:吴地温暖少霜,故曰“几点”。
吴,今苏州。
郝经《江梅吟》:“江城画角吹吴霜,破月着水天昏黄。
”[3]晚妆:以晚妆美人指代梅花。
[4]“江南”二句:此用陆凯折梅赠范晔典故。
[5]横塘:地名,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
[6]鼓角:战鼓和号角。
译文:在凌波台旁,花朵如剪,点缀着吴地的霜。
烟雾淡淡,云彩染黄。
东阁中有谁看到了妇人晚妆。
江南的春天临近,给千里书信,是谁寄来的清香。
别墅横跨在塘边。
鼓角声中又见夕阳。
评析:此词为和周邦彦咏梅之作。
清真原词为:“肌肤绰约真仙子,来伴冰霜。
洗尽铅黄,素面初无一点妆。
寻花不用持银烛,暗里闻香。
零落池塘,分付余妍与寿阳。
”系单纯咏物之作。
方千里的和词虽用原韵而不为原作所囿,情感浓挚,感慨家国,境界更高。
起笔以剪刀之明快比喻花开之盛,极新颖,为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生生燕语明如剪”所本。
下片写江南春近,思念远人,却无法寄梅慰思,因横塘别墅之地,也笼罩在鼓角声中了。
“鼓角”一句,为全词增添了悲壮的色彩。
作者简介:方千里,生卒年不详,三衢(今浙江衢州)人。
官舒州(今属山东)签判。
有《和清真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知识拓展: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辛弃疾丑奴儿

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明确: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有什么作用? 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注释】 ①丑奴儿:即《采桑子》。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之后,思想情感的变化,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存遗址。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誉为“天下第二丛林”,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稼轩书舍”, 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多阕。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 位于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去15公里。 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他是我国 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词强说愁。 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本词背景: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 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 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 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 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 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 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翻译赏析

《丑奴儿》翻译赏析《丑奴儿》翻译赏析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 而如今饱受忧患,遍尝人世苦痛,那些不如意的事不提也罢。
不提也罢,假如真要说,就说:“好一个凉爽肃飒的秋天啊!”[出自] 南宋辛弃疾《丑奴儿》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及注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年至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辛弃疾中年后曾长期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博山是他经常游玩的地方。
他有两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议题,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
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愁”;成年以后,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作者反复品味着“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对照翻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爱上层楼。
喜欢登高远望。
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欲说还休。
想说却说不出。
却道天凉好个秋。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注释校对自《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西南。
辛弃疾丑奴儿全诗释文

辛弃疾丑奴儿全诗释文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是辛弃疾中晚年的词句,说的是自己年少的时候年少气盛,从来不知道啥是愁的感觉,为了写新词勉强说愁绪。
原词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心里满是愁绪,不禁在博山的山石上挥毫写下的词。
国仇家恨,难免让愁绪满怀,所以他说自己的愁绪,欲说还休,也就是本来想说,最后想想还是不说了吧。
主要是自己的抗金的想法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南宋朝廷选择的是偏安一方,不思进取的做法,这是让辛弃疾痛心疾首的。
当然,不能明说,只能借词而发遣愁绪,这一点各位应该可以看得出来。
因为一旦发牢骚,可能就会被人揭发,导致贬官。
这首词的一开始,回忆自己少年时代不知愁苦滋味,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风景的场景。
用了叠句的手法,爱上层楼,写了两遍,突出少年无暇,爱玩,登楼的状态。
少年嘛,大家都懂得,爱四处游玩,而没有愁绪和各种心思。
想在金占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对于一切都是乐观向上的,如同自己写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少年以至青年辛弃疾在笔下,跃然而生。
他说自己夜里挑灯看剑,梦回边角连营,充满了对自己的军旅生活的回忆。
他青年就投入抗金的起义军队伍,入万军杀敌,擒获杀害起义军首领的叛徒张安国,并将叛徒张安国带回南宋受审,立下不世之功劳。
他又向朝廷上表,奏请能够挥师北伐,一统中原。
但是朝廷是主和派为主控制朝廷,辛弃疾的政治主张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他屡遭贬官,政治上不得志。
空有报国志,但无法施展。
是没有办法的,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将愁绪写在词里。
他就写到:而今识得愁滋味,如今是满腹愁肠,但是又无话可说。
就是欲说还休的意思,休就是一个转折,就是休息,休止的意思。
丑奴儿九年级上册原文及注释

九年级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强:勉强地,硬要。
6.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7.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①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②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
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文学常识 辛弃疾,字 幼安 ,号 稼轩 , 南宋 (朝代)爱国 诗人。这两首词选自《 稼轩长短句 》。 4、思考问题: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__少年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 愁。___ (2)联系辛弃疾生平,说说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 种愁? _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是一种深沉而 无法解脱的壮志难酬的愁。__
写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
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 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 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 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 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 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 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①人生就是一次漫长又艰辛的旅途,但这种旅
途不是一直在一马平川中漫步的,而是不断向 崎岖坎坷的倾斜中艰难行进的;人生不是平原 式的,而是登高式的,最美丽的景色往往在高 不可攀的绝顶。面对学问的“珠峰”,要想看 得更高,望得更远,首先就要“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 ②学问三境界是递进式的,而且环环相扣,其 中以“独上高楼”最为重要。“独上高楼”是 个引子,没有“独上高楼”,就不会引出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__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 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_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 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 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功业无成,而又无人理 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说了又有什么用,也包含着 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_______
丑奴儿一课一练的答案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赋新词强说愁:qiǎng (2)欲说还休:hái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少年不识愁滋味: 指年轻的时候。 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2)为赋新词强说愁:勉强地,硬要 (3)而今识尽愁滋味:尝够,深深懂得 (4)欲说还休:停止 (5)爱上层楼:高楼
,号稼轩。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 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 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 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一 带。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 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 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有《稼轩长短句》。
3、欲说还休
反复:表现了词人内心深沉的孤独与压抑。
4、却道“天凉好个秋”
写出了词人满含辛酸却无处倾述的苦衷。
诗文赏析
写作手法 对比 1、少年与而今 突出强调了今日词人内心愁苦之深重。 2、有愁与无愁 表现了词人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 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问题探究一
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 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 涵是否一样? 不一样。前者为‚闲愁‛----涉世未深 ‚少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后者是关 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受 到压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 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 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 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 饱尝愁苦又有愁难吐得心情。 B.“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了作者 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C.这首词蕴涵了词人艰难坎坷的人生经历,潜藏 了世事变幻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D.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
理解大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诗文赏析
1、为赋新词强说愁。
写出了少年的好胜与纯真。
2、而今识尽愁滋味
概括了词人一生众多的艰难与辛酸。
)
备课资料Βιβλιοθήκη 拓展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思考
王国维的人生治学三境界你认为哪一 种境界最重要?为什么? (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评述性文字)
问题探究二
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 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 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里作者笔锋一转,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 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短短两 句词,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 事重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笑 颜。‚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生 活处境,而‚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以闲淡语 来抒写胸中的悲愤,充分展现了他那深沉、复杂、 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更耐人寻味。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鉴赏词作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在朗读中体味词作的意境之美 情感目标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
作家作品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 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 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抒发了被免官闲居的愁懑。 一个“愁”字对比概括了一生体 验。
课后练习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作者是( ),( )朝代词人,节选自( 2、赏析“为赋新词强说愁” ( ) 3、赏析“却道“天凉好个秋” ( ) 4、写出词作的主题( ) 5、“少年”与“而今”的对比有何作用?( 6、赏析“欲说还休” ( ) )
③独上高楼者,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都是要忍受
孤独,耐得住寂寞。独上高楼者,那是登幽州台 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独上高楼者,那是 寂寞的凡高,以一一幅幅传世名画,像世人展示 着他那火热的内心。独上高楼者,那是被贬黄州 的苏东坡,朝廷的黑暗是种“半山腰”,但这种 半山腰并没有对其造成压力,他仍旧马不停蹄的 去攀登,去寻求另一个自我。东坡在穷山僻水中 完全脱离了世俗,人生的坐标顿时改变了方向, 正是这种难以言状的孤独,让他彻底忘记了尘世 的喧嚣,世间的纷扰,从而进入了另一个人生的 境界——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