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云间》

合集下载

夏完淳的诗《别云间》赏析

夏完淳的诗《别云间》赏析

【导语】《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诗⼈夏完淳的作品。

作者在诗中⼀⽅⾯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对⾏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这⾸诗,欢迎阅读!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南冠。

⽆限河⼭泪,谁⾔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灵旗空际看。

【赏析】 夏完淳⾃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四岁随⽗抗清。

⽗殉后,他和陈⼦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死,年仅⼗六。

这⾸诀别故乡之作,表达了对⼭河沦丧的极度悲愤以及对家乡亲⼈的⽆限依恋。

⾸联⾃叙抗清⽃争经历及遭际,平静的情感中蕴藏着波澜,深含着诗⼈满腔⾟酸与⽆限沉痛。

颔联“⽆限河⼭泪,谁⾔天地宽”抒情,表达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之情。

⽆限美好的河⼭已经失陷,举国上下,⾯⽬疮痍,谁还敢说天⾼地阔?作者希冀明朝东⼭再起,并为之抛洒热⾎,谁知壮志未酬,却⾝陷囹圄,重整⼭河的宏愿彻底落空,眼看着⾃⼰的国家倾覆,却⽆能为⼒,这种仇与恨使他禁不住悲恸落泪。

⽆论怎样悲愤与哀恸,诗⼈终究对⾃⼰的⼈⽣结局⾮常清醒:“已知泉路近”。

报国已成为幻影,报答⽗母的养育之恩,亦不能实现了。

作者长期奔波在外,于母,未能尽孝;于妻,未能尽得为夫的责任,诗⼈的愧疚之情不⾔⽽喻。

尾联最终表明⼼迹,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前未能完成⼤业,死后也要亲⾃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明江⼭。

诗以掷地有声的誓⾔作结,昭⽰出诗⼈不屈不挠的战⽃精神、精忠报国的⾚⼦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

全诗感情跌宕豪壮,读来令⼈荡⽓回肠。

扩展阅读:夏完淳的⽂学贡献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夏完淳短暂的⼀⽣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词41⾸,曲4⾸,⽂12篇。

14岁参加抗清⽃争后,在⾎与⽕的⽃争⽣活中,特别是在被捕以后,他写了不少慷慨悲壮⽽⼜清新明朗、表现民族⽓节的诗篇及赋、曲、杂⽂等。

夏完淳的诗《别云间》赏析

夏完淳的诗《别云间》赏析

夏完淳的诗《别云间》赏析《别云间》明•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赏析】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十四岁随父抗清。

父殉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

首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及遭际,平静的情感中蕴藏着波澜,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抒情,表达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之情。

无限美好的河山已经失陷,举国上下,面目疮痍,谁还敢说天高地阔?作者希冀明朝东山再起,并为之抛洒热血,谁知壮志未酬,却身陷囹圄,重整山河的宏愿彻底落空,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倾覆,却无能为力,这种仇与恨使他禁不住悲恸落泪。

无论怎样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

报国已成为幻影,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亦不能实现了。

作者长期奔波在外,于母,未能尽孝;于妻,未能尽得为夫的责任,诗人的愧疚之情不言而喻。

尾联最终表明心迹,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诗以掷地有声的誓言作结,昭示出诗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

全诗感情跌宕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扩展阅读:夏完淳的文学贡献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14岁参加抗清斗争后,在血与火的斗争生活中,特别是在被捕以后,他写了不少慷慨悲壮而又清新明朗、表现民族气节的诗篇及赋、曲、杂文等。

历史学家,也是夏完淳研究专家白坚先生总结其主要内容为:其一,表现抗清复国的心志。

诗集中大量篇章直接间接、多方多面、借古喻今、因物寓意地表现了诗人心怀故国、志在南归、念切中兴的思想襟怀和抱负。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别云间》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别云间》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别云间》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有一位诗人以少年的热血、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首悲壮动人的生命之歌。

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夏完淳,这节课我们学习《别云间》,感受全诗字字忠肝义胆,句句血泪凝成,令人悲怆,令人感奋的情感。

二、目标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

2、品味诗歌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3、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的妙处。

三、原文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四、注释《别云间》:选自《夏完淳集笺校》卷五。

云间:松江的古称。

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

羁(jī),停留。

南冠:被囚禁的人。

语出《左传》。

后世以“南冠”指代被俘。

泉路:地下。

指阴间。

毅魄:英魂。

坚强不屈的魂魄。

灵旗:战旗。

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战旗。

五、诗意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六、赏析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赏析:诗作首联叙事。

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赏析: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

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古诗《别云间》赏析

古诗《别云间》赏析

古诗《别云间》赏析别云间〔明代〕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

夏允彝子。

七岁能诗文。

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

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

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

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注释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

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三年:作者自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

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

羁:音(jī),停留。

南冠(guān),被囚禁的人。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拴、捆)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泉路:黄泉路,死路。

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

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译文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赏析此诗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

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叙事。

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初+中语文]《别云间》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别云间》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题目解读
解 题
别云间
“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 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士龙”,于是后 人就将松江称作云间。此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语双 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 作天上读
别云间
夏完淳 jī
guān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课文研读
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
这两句叙事。“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从师起 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 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课文研读
颔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 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
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流下无限的眼泪。诗 人一直期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 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 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著
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写作背景
顺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 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 夏完淳与其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次年夏完淳与陈子龙、 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 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顺治四年(1647年)夏, 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 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 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整体感知
思考
“今日又南冠”句中 的“又”字表现了诗 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整体感知
哪些词语表达了诗人愿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初中语文文言文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别云间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

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背景简介: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注释:【羁(jī)旅】【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

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

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

”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

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死期。

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

译文: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

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赏析:夏完淳《别云间》赏析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课外古诗词诵读-九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别云间》课外古诗词诵读-九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押解离乡时所作。 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 不是一般意义的告别、 离别, 而要理解为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 他是抗清 将领, 清廷的要犯, 一旦被抓, 必死无疑, 这一 点他是很清楚的。 夏完淳是松江华亭人, 这首诗为什 么不题作“别松江”, 而题作“别云间”呢?
首联: 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 冠。
作者运用典故, 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颔联: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作者在此抒发了英雄失路之悲。
颈联: 已知泉路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欲别故乡难。
作者在此已抱定杀身成仁的决心, 但又难以告 别家乡和亲人, 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 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
尾联: 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这里表现出了作者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
诗围绕哪个字抒情述怀? 全诗是如何抓住这个 字进行抒情述怀的?
➢ 全诗围绕“别”字抒情述怀。 ➢ 首联写再别。 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
”而别, 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 而今天是作为被 捕囚犯而别的。
➢ 颔联写别情。 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 所以 心情也不同。 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 河山可复 。 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兵抗清了, 因而面 对破碎的河山流不尽的是自己的伤心之泪。
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译文
过了三年漂泊在外的生活, 今天又成了清兵的囚 徒。 为山河破碎而流下的眼泪无尽地流着, 谁还能 说天地广袤无边呢? 已经知道去黄泉的路很近了, 要永远告别故乡真是难舍难分。 自己死后成了鬼魂, 也要回来从空中看看后继者们打着抗清的旗帜收复河山。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
周志恩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卷),期】2001(000)014
【摘要】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生于元公1631年(明
【总页数】1页(P)
【作者】周志恩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黄阳司中学;(425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夏完淳《别云间》诗的用典 [J], 张宏星
2.英雄的浩歌战斗的诗篇--读夏完淳的《别云间》 [J], 汪继承
3.一曲生命的绝唱——夏完淳《别云间》赏析 [J], 单英
4.从《别云间》和《狱中上母书》看夏完淳诗文特点 [J], 孙红瑀
5.哀而不伤悲中见壮——夏浣淳《别云间》赏析 [J], 代安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云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3.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理解诗歌中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了解作者: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

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三、初读古诗:
1、解释下列词语。

【羁jī)旅】长久漂泊外地。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

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

在对故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

”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

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黄泉路,死路。

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

2、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
成了俘虏。

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四、合作探究:
1、“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2、“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3、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明确: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明确: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

5、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明确: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

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6、《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明确: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

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7、《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明确: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8、《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了。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亡国之痛,壮志难酬的悲愤,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

(注:画横线部分是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精神)
六、学生自主复习整理。

七、作业安排:完成《别云间》慧学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