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别云间经典赏析题目

合集下载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分类标签: 边塞诗战争诗初中作品赏析【注释】:“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雁门太守行》古诗词赏析题 2020.1

《雁门太守行》古诗词赏析题 2020.1

《雁门太守行》古诗词赏析题(40个阅读)2020.1一、阅读下面着两首诗,回答7-8题(6分)【甲】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首联叙写了两件大事:一是作者文天祥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如今作者文天祥兵败被俘。

B.甲诗颈联巧借地名,一语双关,写出了国家形势的危急和自己境况的艰辛。

C.乙诗“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乙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8.【甲】【乙】诗结尾句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答:答案:7. A “二是如今作者文天祥兵败被俘”不对,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2分)8.【甲】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表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爱国情怀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2分,意思对即可)【乙】表达诗人高昂的士气、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和爱国热情。

(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诗词阅读(4分)【甲】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3.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甲】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赏析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赏析

古诗二首复习提纲《雁门太守行》1、第一二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运用比喻,"金鳞"与"黑云"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了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首联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

颔联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营,以死报效朝庭。

颈联写潜师夜战,一场苦战。

尾联写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引用“易水”二字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了潜师夜袭是一场苦战,将士们将九死一生。

战鼓“声不起”写边塞寒冷至极,进而表现了将士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点明主旨,运用典故,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

5、总结: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描绘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问题: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6、全诗共描写了几个画面?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雁门太守行》李贺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歌主旨】诗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壮烈场面,抒写了守边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壮志情怀。

【重点问题整理】
1、简要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2、诗的三、四两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战地气氛的?
答: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答:运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的典故,赞颂守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4、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答: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

《雁门太守行》古诗词赏析题2020.1

《雁门太守行》古诗词赏析题2020.1

《雁门太守行》古诗词赏析题2020.1《雁门太守行》古诗词赏析题(40个阅读)2020.1一、阅读下面着两首诗,回答7-8题(6分)【甲】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首联叙写了两件大事:一是作者文天祥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如今作者文天祥兵败被俘。

B.甲诗颈联巧借地名,一语双关,写出了国家形势的危急和自己境况的艰辛。

C.乙诗“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乙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8.【甲】【乙】诗结尾句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答:答案:7.A “二是如今作者文天祥兵败被俘”不对,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2分)8.【甲】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表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爱国情怀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2分,意思对即可)【乙】表达诗人高昂的士气、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和爱国热情。

(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诗词阅读(4分)【甲】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3.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甲】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经典赏析题目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经典赏析题目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经典赏析题目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角(jiǎo)声满(mǎn)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一、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

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

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三、疏通并感受诗歌内容:1.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2.首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

3.三、四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4.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七、八两句运用典故称颂了天子和将士。

四、整体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白天: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黄昏:残酷....的悲壮画面;..,血流成河..厮杀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角”,古代军用乐器。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雁门太守行》诗歌鉴赏与练习

《雁门太守行》诗歌鉴赏与练习

《雁门太守行》诗歌鉴赏与练习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选择题1.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从听觉角度,侧面展现了战争的激烈、规模)A.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第三句中“角声满天”从正面描写了战争的惨烈,表现了战争的规模。

C.第四句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D.诗作结尾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点出诗作主旨。

2.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侧面反映战争惨烈,将士们死伤很多,烘托出战争的悲壮)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

B.“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写出了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凝结为紫色,正面写出了战争的悲壮之感。

C.“半卷红旗”写出了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加上“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更浓了。

D.诗歌的结尾抒写了官军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3.选出对下面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A 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从这两句诗中,看不出城中守军人数的多少)A.“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敌军攻城的气势之大,来势之猛,也突出城中守军人数众多。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诗写了战场上的声音、色彩,从侧面写出了战争的惨烈。

C.用“半卷”来写“红旗”的状态,用“不起”来说“鼓”的声音,再配上“易水”这一地点,使诗中悲壮的气氛更浓了。

D.最后两句运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非秀美,而是惨烈等)A.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的战事,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角(jiǎo)声满(mǎn)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一、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

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

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三、疏通并感受诗歌内容:
1.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2.首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

3.三、四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4.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七、八两句运用典故称颂了天子和将士。

四、整体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
白天: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表现官军戒备森严;
黄昏:残酷
....的悲壮画面;
..,血流成河
..厮杀
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
....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

五、画面色彩斑斓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

六、经典赏析: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什么精神/感情?
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感情
2.试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成为名句的原因
运用比喻夸张象征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敌众我寡的危急。

赞美了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半卷”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位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画面依次是?
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黄昏,激战后的惨烈;夜里,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6.诗歌浓墨重彩描绘战争,用了哪些表现色彩的词,并指出其作用。

“黑云”“金鳞”“胭脂”“红旗”,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渲染苍凉悲壮气氛。

7.“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一、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

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二、写作背景:
《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三、诗歌经典赏析
1. “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2. “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3. 作者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4.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试解析“难”字。

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

“难”字,难在抗清事业未成,再难见到故园和亲人。

5. 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两句。

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

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6.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