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花的学校》教案15篇

《花的学校》教案《花的学校》教案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花的学校》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花的学校》教案1《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
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一、教学效果: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
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
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
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他们的妈妈。
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成功之处:1、增加表象,扩展想象空间。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设条件,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
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
再如:“想一想,在花的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
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丰富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大量的、单一的阅读材料简单重复,而需要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花的学校》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文的2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想花的学校释什么样子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花的学校的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教学准备:有关泰戈尔的资料。
第一课时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十课《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质疑。
2、听课文朗读录音,认真听生字的发音。
3、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
4、学习词语库中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1、同桌合作读文。
2、汇报朗读,点评。
3、全班齐读,熟悉课文。
四、学写生字:1、出示今天要写的8个生字,观察每个字的特征。
2、指导几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润”字里面没有点;“罚”下面一个言字旁,一个立刀旁;“互”的不顺要注意。
3、认真书写,强调书写的姿势。
4、评价书写情况,展示作业。
五、课堂小结:你读了话的学校这一课,有什么感受呢?六、作业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画一幅花的学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
2、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分大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回答,说话练习: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跑出来呢?花孩子又是什么样子呢?3、你在学校里最开心、最快乐是什么时候?讨论交流,进行说话练习。
4、说说花孩子的妈妈是谁?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展示绘画,指导朗读:1、请同学们把上节课布置大家画的花的学校展示出来。
介绍自己想象中的“花的学校”。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精选)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作品,分 享创作经验和感受,促进彼此之
间的交流和学习。
学生参与度与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发言、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 面,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课堂小测验或作业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 能力。
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优点、改 进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制作教学资源包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作包含教材、教案、课件、实践活动指南等的教 学资源包,方便学生进行系统学习。
分享教学经验
鼓励教师之间分享教学经验和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 园艺爱好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或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06
教师团队建设与发展
花的学校教学设 计(精选)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实践与活动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资源与开发 • 教师团队建设与发展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花的学校课程概述
花的学校是一门以花卉为主题,集园艺、艺术、文化、科学等多领域知识于一体的 综合性课程。
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和创造,培养学生对花卉的兴趣爱好,提高学 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自主设 计花卉主题的手工艺品,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花的观察与记录实践
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 观察花卉的细微结构,如花瓣、花蕊 、叶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 精神。
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数据,提出问题和 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 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课程安排与时间
01
花的学校 教学设计教案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花的结构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学习花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环境的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花的基本结构:花柄、花托、花瓣、花萼、花蕊。
2. 常见花的特点:玫瑰、郁金香、菊花、康乃馨等。
3. 花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4. 花的艺术创作:剪纸、手绘、拼贴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花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了解花的生长过程。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花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观察花的实物和图片,了解花的结构和特点。
2. 采用讲解法,讲解花的生长过程和艺术创作方法。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制作花的艺术作品。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花的实物和图片,进行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
2. 准备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学习。
3. 准备剪纸、彩笔、贴纸等材料,供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美丽的花朵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花的学校”。
2. 讲授花的结构与特点:详细讲解花柄、花托、花瓣、花萼、花蕊等组成部分,以及不同花朵的特点。
3. 花的生长过程:讲解花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等生长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花的生命周期。
4. 花的艺术创作:介绍剪纸、手绘、拼贴等艺术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进行花的艺术创作。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花朵的特点和生长过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问题解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艺术创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提高审美情趣。
八、课堂练习1. 完成填空题:请根据所学内容,完成关于花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的填空题。
2. 绘制花朵:让学生动手绘制自己喜欢的一种花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花的学校 教学设计教案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花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花的特征。
教学内容:1. 引入花的主题,展示不同种类的花图片。
2. 学生观察并描述花的特征,如颜色、形状、香味等。
教学活动:1. 展示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花的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花的特征。
3. 教师总结花的特征,并引入的学习内容。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对花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第二章:花的结构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花的结构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识别花的主要部分,如花瓣、花蕊、花柄等。
教学内容:1. 介绍花的结构,包括花瓣、花蕊、花柄、花托等。
2. 展示花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和识别各部分。
1. 展示花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和识别各部分。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花的结构和功能。
3.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花的结构及其功能。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对花的结构的识别和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第三章:花的生长过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花的生长过程。
2. 学生能够描述花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
教学内容:1. 介绍花的生长过程,包括开花、传粉、受精、结果等。
2. 展示花的生长过程图,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教学活动:1. 展示花的生长过程图,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花的生长过程。
3.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花的生长过程及其顺序。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对花的生长过程的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第四章:花的分类1. 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种类的花。
2. 学生能够对花进行分类。
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种类的花,如草本花、木本花、寄生花等。
2. 展示不同种类的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类。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种类的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类。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花的分类。
3. 教师总结花的分类,并引入的学习内容。
《花的学校》教案15篇

《花的学校》教案15篇《花的学校》教案15篇《花的学校》教案1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节选自泰戈尔《新月集》。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以儿童的目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淘气。
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的,我获得了以下一些效果:1、画出“花的学校”。
这篇课文语句优美,风光很美,画面感很强,为此我让学生在课前把“花的学校”根据自己的认知,用画笔画下来。
这样使学生对课文的导读扎实有效。
2、直观教学,扩展想象空间。
这堂课,我利用多媒体,采用看图、看录像、课堂表演等多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藏,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以进步学生的创造想象才能。
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绘。
再如,老师预先用手机录制的课间校园小视频,看录像:“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
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让学生演一演,自己会怎么想。
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通过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
3、放飞想象,说写结合。
教学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
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场提出的问题。
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迎春花、喇叭花……然后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二、成功之处联络生活想象画面。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和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本段中我是抓住重点词语联络生活来想象的。
首先确定重点词语是“跳舞、狂欢”,然后我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假如让我狂欢,我该怎么做,同学们怎么做?再想想:花在风雨交加的情境中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花儿的活泼、得意、向上,体会到童趣。
《花的学校》阅读教学设计

《花的学校》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故事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内容;2. 学生能够推理和解释故事中的隐含意义和情感;3.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花的学校》故事书;2. 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相关习题;3. 班级分组记录表;4. 论述性写作任务。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激发学生兴趣(约10分钟)1. 教师引入故事《花的学校》,激发学生对花、校园和学校的联想和想象;2. 教师展示一些花卉的图片,由学生描述并猜测与学校相关的特征;3.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在一个由花组成的学校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以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畅想和兴趣。
Step 2:整体阅读与理解(约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花的学校》故事;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内容;3.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并记录关键信息。
Step 3:分析与解释(约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细节;2. 教师提问:“你们如何理解故事中花朵的角色和特征?”学生进行讨论并作出解释;3.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故事背后的隐含意义和情感,并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和解释。
Step 4:阅读策略运用(约20分钟)1. 教师介绍不同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联想等);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推理,运用合适的策略来解释故事中的情节和意义;3. 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并分享学生的优秀策略。
Step 5:针对阅读任务(约15分钟)1. 教师布置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相关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回答;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答案纠错。
Step 6:论述性写作(约20分钟)1. 教师提供论述性写作任务:“如果你是花的校长,请写一篇感谢信给学生”;2. 学生根据想象和理解,以合适的格式和语言完成写作任务;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小结中的表现;2. 学生的阅读理解习题答案;3. 学生的论述性写作成果。
三年级语文上册《花的学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对《花的学校》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如“花园、翩翩、躲避、扬起”等,并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绘了花儿开放的热闹场景,体会花儿们对自由的渴望。
-阅读理解的提升: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寻找关键信息、理解课文意义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自由、友谊等价值观,并能够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到自由、友谊等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五彩斑斓的花海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花朵的美丽和壮观,引发他们对花的学校的兴趣。
2.提问引导: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么美丽的花海吗?你们想过花儿们也有自己的学校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带大家去探访花的学校。”
3.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花海的感受,以及对花的学校的想象。
4.教学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和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词,如“花园、翩翩、躲避、扬起”等,并讲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课文解析: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花儿开放的热闹场景,体会花儿们对自由的渴望。
-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学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段。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
第一单元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要求: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讨论交流。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1.(出示PPT)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着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 笛 罚 假 裳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
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不懂就要问
教学要求: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说说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回答。(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从“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生读生字,相互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