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竹笛艺术的再认识
文化研究知识:竹笛文化的魅力与发展

文化研究知识:竹笛文化的魅力与发展竹笛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悠久的历史。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竹笛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民间乐曲、戏曲表演等领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竹笛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竹笛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表演艺术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来探讨竹笛文化的魅力与发展。
一、竹笛的历史渊源竹笛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据史书记载,竹笛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当时的竹笛以简单的吹奏技法和音韵结构为主。
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笛在汉代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成熟的乐器形态,出现了多种音域和音色的竹笛。
在隋唐时期,竹笛的制作工艺更是得到了提升,以至于成为了宫廷和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在中国的音乐史上,竹笛也曾被赋予了一定的神话色彩。
有关竹笛的传说故事,例如《关雎》中的“竹竿一点红”,亦或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右手引书思故乡,左手持杯慰离乡”,都是民间传颂的竹笛故事。
这些传说体现了竹笛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竹笛的文化内涵不同于其他乐器,竹笛由竹子制成,自然纯朴、细腻、清雅,充满了儒家文化中的道家和禅宗的气息。
在东方文化中,竹笛代表着纯朴、静美、忧思、孤寂等内在情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纯洁、高洁,而竹笛则承载了这种文化内涵。
竹笛作为一种乐器,其音色清脆悠扬,具有独特的音韵美。
它能够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如忧郁、悲伤、欢乐等,因此在中国的文学、诗歌创作中,竹笛也经常被用来寄托情感。
此外,竹笛还承载了丰富的戏曲文化。
在中国古典戏曲中,竹笛是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之一,如《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中均有竹笛的身影。
竹笛搭配戏曲表演不仅能够使音乐更具戏剧性,同时也让观众更加沉浸在古老的戏曲文化中。
三、竹笛的表演艺术竹笛作为一种乐器,其吹奏技术与表演艺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文化研究知识:竹笛文化的魅力与发展

文化研究知识:竹笛文化的魅力与发展竹笛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乐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从古至今,竹笛一直是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不仅成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本文将从竹笛文化的历史、魅力和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竹笛文化的历史竹笛起源于我国古代,尤其是在中国南方的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流行和发展。
其制作材料以竹子为主,因为中国南方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合竹子的生长,所以竹笛制作也很容易。
历史上,在农村中,竹笛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伴随着人们从出生到长大,通过竹笛,人们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愉悦、悲伤、感恩和祈祷等情感。
在古代,竹笛乐曲也被广泛用于庆祝节日、照顾无产阶级等方面,成为了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传统乐器。
二、竹笛文化的魅力竹笛作为一种民间乐器,有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首先,它的音色柔和悦耳,许多美妙的旋律可以通过竹笛演奏出来,使人们陶醉其中。
其次,竹笛制作精美,寓意性强,一些特殊的竹笛还有着独具特色的造型和寓意,如:龙头竹笛、双管竹笛等,这些细节和造型都蕴藏着竹笛文化的深刻内涵。
此外,竹笛演奏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更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欢愉和放松。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节奏中,通过竹笛演奏和欣赏可以缓解压力和疏导情感,展示了竹笛文化的回归与超越。
三、竹笛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笛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现代社会已经开始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竹笛文化也成为了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竹笛的制作和演奏技艺已经逐渐得到了规范和标准化,在各行各业中,竹笛的乐曲也得以弘扬并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推广。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竹笛也在不断的传播和推广,成为了世界乐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此外,竹笛文化作为代表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地位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和珍惜。
结语总之,竹笛文化的发展历程、独特的魅力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都让这个民间乐器更加强大和耳目一新。
浅谈中国竹笛演奏技法与情感的表达

浅谈中国竹笛演奏技法与情感的表达【摘要】竹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演奏技法和情感表达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首先介绍竹笛演奏的历史背景,探讨了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演奏技法的重要性。
接着详细分析了传统和现代竹笛演奏技法的特点和发展,以及竹笛演奏中情感表达的方式和不同情感的表达方法。
最后探讨了竹笛演奏技法与情感的结合,强调了二者之间的深远关系,并提出了推广传承竹笛演奏艺术的重要性以及展望未来竹笛演奏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竹笛演奏艺术,并为其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竹笛、演奏技法、情感表达、传统、现代、结合、历史背景、中国文化、重要性、特点、发展、不同情感、关系、推广、传承、展望、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竹笛演奏的历史背景竹笛演奏的历史可谓丰富多彩,是中国音乐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竹笛演奏的历史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竹笛音乐的魅力,同时也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1.2 探讨竹笛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竹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在中国文化中拥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竹笛便一直扮演着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中,竹笛常常被用来演奏各种乐曲,如古代的宴乐、舞蹈音乐等,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除了宫廷音乐外,在民间音乐中,竹笛也是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在各种民间节庆活动中,竹笛常常扮演着调和气氛、增添喜庆的角色,如在春节庙会、婚礼仪式、秧歌表演等场合中,竹笛的清脆悦耳的声音总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1.3 概述竹笛演奏技法的重要性竹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其演奏技法在演奏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竹笛演奏技法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竹笛演奏技法是演奏者展示个人功力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
通过掌握吹奏、吹气、控制音量和音色等技巧,演奏者能够更加准确、动听地演绎曲目,展现出自己的音乐才华和表演技巧。
试分析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

试分析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富有魅力的表现形式使得它在乐坛上独具一格。
陕西风格竹笛艺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广泛受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试图对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进行一番分析,探讨其发展历程、演奏特点及艺术价值,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特色音乐艺术。
一、发展历程陕西风格竹笛艺术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古代,其历史悠久,渊源深厚。
陕西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因此在悠久的文化积淀下,竹笛在这里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在历史长河中,陕西风格竹笛艺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演奏技巧,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爱与传承。
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陕西风格竹笛艺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传承。
不断吸收、吸纳其他音乐文化的精华,大胆创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陕西风格竹笛艺术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当代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一批资深的传统艺术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更有不少新生代的年轻音乐家投身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二、演奏特点陕西风格竹笛艺术的演奏特点主要表现在其表演形式、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等方面。
在表演形式上,陕西风格竹笛艺术较为注重舞台表现和情感传达。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常常通过手势、表情以及身体的动作来丰富演奏效果,使得整个表演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
这种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陕西风格竹笛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感染力。
在演奏技巧上,陕西风格竹笛艺术具有独特而精湛的技术要求。
其演奏技巧主要包括吹奏技法、音色掌握以及音乐表现等方面。
在吹奏技法上,演奏者需要通过不同的吹奏力度和呼吸控制来表现不同的音色和表现效果;在音色掌握上,演奏者需要熟悉掌握竹笛的音色特点,通过调整和操控音色,使演奏更具丰富性和表现力;在音乐表现上,演奏者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和表演技巧,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和情感通过音乐语言来表达出来,使得音乐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试分析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

试分析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是指以陕西地区为背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的竹笛艺术形式。
陕西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种独特的地域特色也在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中得到了体现。
陕西风格竹笛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音色。
竹笛是一种传统的乐器,使用的是竹制的管身,发出的音色柔美悦耳。
而陕西风格竹笛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陕西地区特有的音乐元素,使其音色更加独特。
陕西风格竹笛艺术中常用的音阶和曲调,与陕西民族音乐的旋律相结合,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
陕西风格竹笛艺术还注重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的独特性。
在陕西风格竹笛演奏中,演奏者常常运用吹、吸、吐等技巧,通过不同的气息和口腔呼吸的控制,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演奏者还注重体现陕西地区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表演手法和音乐表达,使观众能够感受到陕西的独特韵味。
在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中,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传统的陕西风格竹笛艺术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演奏方式和曲目上,缺少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陕西风格竹笛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演奏技巧方面,演奏者常常尝试在传统技巧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增强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曲目创作方面,也有许多新的作品涌现出来,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和欣赏口味。
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注重音色、演奏技巧和创新,使其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力和艺术内涵。
它不仅展示了陕西地区的音乐特色和文化魅力,也为传承和发展竹笛艺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将会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竹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对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美妙的艺术形式。
一、竹笛的起源和发展竹笛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典型乐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竹笛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中。
在汉代,竹笛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法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而在唐宋时期,竹笛更是成为宫廷和民间音乐演奏的主要乐器之一,被广泛使用于各种音乐表演和仪式中。
二、竹笛的音乐表现形式1. 古典音乐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竹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乐器,其演奏风格清丽婉转,充满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
古典音乐中的竹笛通常是由一根竹子制成,具有特殊的音色和音质,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在古典音乐中,竹笛通常与其他乐器搭配演奏,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古典音乐中的竹笛演奏技法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吹奏、吐音、吹打等多种技巧,能够表达出各种动听的乐曲和旋律。
而在不同的地区和流派中,古典音乐中的竹笛演奏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2. 民间音乐在中国的民间音乐中,竹笛也是一种深受喜爱的乐器,常常被用于各种民间音乐演奏和表演。
民间音乐中的竹笛演奏风格通常比较直接和朴实,能够表现出淳朴自然的音乐情感。
在一些民间音乐中,竹笛常常被用于演奏慷慨激昂的乐曲,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热情洋溢的音乐风格。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音乐中,竹笛也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比如在一些地方戏曲音乐中,竹笛经常被用来演奏有情感的、柔美的音乐,能够与戏曲表演相得益彰,起到了重要的配乐作用。
三、竹笛的演奏流派1. 苏派在苏派竹笛的演奏中,常常能够感受到悠扬的歌唱表现和流畅的旋律演绎,表现出典雅圆润的音色和音韵。
在江南地区,苏派竹笛经常被用于各种音乐演出和表演,成为了传统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试分析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

试分析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
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传统陕西竹笛的基础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它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丰富的表现力和音乐性,对陕西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陕西风格竹笛艺术的特点之一是音色纯净、悠扬动听。
陕西竹笛的音色清亮明朗,声音气势磅礴,能够表现出旷世浩渺的气势,也能够展现出纤细绵长的美感。
陕西竹笛的演奏技巧精湛,演奏者能够通过吹气的变化和音孔的变换,使竹笛发出不同音色和音调,从而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陕西风格竹笛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曲调优美、独具魅力。
陕西竹笛通常演奏的曲调有很多种,包括山歌、民歌、京剧音乐等。
这些曲调既有陕西地方特有的民间音乐,又有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曲目,如《红楼梦序曲》、《江山美人》等。
陕西风格竹笛艺术通过对曲调的改编和演奏,使之更加贴近陕西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使观众易于接受和理解,增加了曲调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陕西风格竹笛艺术还注重突出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感染力。
陕西竹笛演奏者常常以情感的表达为出发点,通过运用演奏技巧和音色的变化,使音乐充满情感的张力,更好地表现出音乐的内涵和情感。
在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一方面,有许多优秀的竹笛演奏者在传统陕西竹笛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良,使之更加符合当代的审美和演奏要求。
陕西竹笛艺术在当代流行文化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电视剧、电影、舞台剧等中常常使用陕西竹笛的演奏来烘托氛围和增加情感表达。
竹笛演奏艺术探微

竹笛演奏艺术探微竹笛是一种具有古老历史的乐器,以其优雅、清华的音色吸引着众多音乐爱好者。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竹笛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竹笛演奏艺术是一门需要技巧、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的综合性艺术。
本文将从竹笛的历史、演奏技巧以及艺术表现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竹笛的历史竹笛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据考古学家研究,竹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竹笛在汉朝时期达到了高峰,之后的唐宋时期,在继承汉朝传统的基础上,竹笛的制作技艺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此后,竹笛不断地在唐宋以及元明清各个时期发展壮大,并且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演奏方式和曲目。
二、竹笛的演奏技巧竹笛演奏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
其中最基础的是吹奏方法。
竹笛有吹孔、呼孔,能产生清晰而纯净的声音。
吹奏时,腮部需要充满气,同时唇部和舌部和吹气的力度和状态也非常重要。
对于竹笛来说,气息控制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竹笛演奏技巧中最难掌握的元素。
如果演奏者没有充分掌握吹奏技巧,将会出现吹不响、哨音杂乱、难以控制的情况。
此外,竹笛演奏中还要注意节奏、音高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演奏的完整性和美感。
三、竹笛的艺术表现竹笛演奏艺术具有浓郁的个性特点和艺术魅力。
由于其声音宜人、音色清新,竹笛在曲调节奏、音乐思想和情感表达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演奏曲目方面,竹笛常常演奏的曲目有各种情感、各个时期的民歌、乐曲等音乐形式。
对于演奏者而言,要表现出曲目中的情感,要求演奏者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轻盈的身姿,以及良好的情感抒发能力。
总的来说,竹笛演奏艺术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学科,需要演奏者具备过硬的技巧与高超的艺术修养,才能够完美地演绎出美妙的竹笛音乐,让观众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竹笛艺术的再认识
摘要: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竹笛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一支被保留发展到了时至今日,以由单一的伴奏角色转变为可以登上世界舞台的音乐主角。
本文浅要谈谈我国竹笛的历史、种类与现代意识及其中夹杂的变革中所带来的竹笛文化。
关键词:竹笛艺术;历史;发展;现代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
一、竹笛的历史起源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
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小白菜》。
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
笛,亦称“横吹”。
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
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
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中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
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
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在管身上开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音孔。
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
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
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二、竹笛的种类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龙
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箫谓:“尺八”。
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中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
《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猿臂笛”等顾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
在强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兴旺时期,笛曲丰富,人材辈出,着唐朝歌舞音乐和大曲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尤承恩、许云封等一代神笛。
汉代和晋代的马融、蔡邕、桓尹、绿株等演奏家,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云州曲》等遗憾的是历代众多的笛曲却没有谱子能留传下来,就现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晋代桓尹的笛曲,也只能从古琴谱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三、竹笛的发展及现代意识
1.竹笛音乐从民间到专业。
1953年,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观摩大会上,冯子存用竹笛演奏了《喜相逢》和《黄莺亮翅》两首曲子,获得极大成功,竹笛作为民间器乐第一次以独奏的艺术形式被搬上演出舞台。
这标志着竹笛音乐作为独立器乐形式的开始。
此后,在冯子存、刘管乐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出现空前的竹笛热。
竹笛热中涌现出众多的新一代专业笛手,其中佼佼者有王铁锤、陆春龄、赵松庭、刘森、李协勤、孔建华、胡结续等人。
与此同时,竹笛也开始走进专业音乐院校。
各地音乐学院、艺校相继将竹笛作为主要器乐之一纳入专业教学。
“老艺人”们也从竹笛演奏家转型为竹笛“教育家”,竹笛的教学也从师徒制的“口传心授”逐渐演变为一种系统的专业音乐训练。
从此,竹笛音乐传承从散漫的民间方式演进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化活动。
2.竹笛音乐与新民乐。
新民乐理念的提出使得中国竹笛音乐又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女子十二乐坊在骂声中越走越红,其最有标志意义的成就是,其与全球各主要音乐艺术作品消费城市签下上亿美元的合约,令无缘到中国一游的世界公民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例,现场领略中国民族器乐的风格和魅力,其中当然也包括竹笛。
戴亚、唐俊乔等,在市场引导下对笛、箫音乐作品做了富有天才的全新尝试。
其已经流传的一些标志性作品(《北京一夜》《康定情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彩云追月》等),在听觉和视觉上无不新颖独到。
董平文的笛子专集《壮乡欢歌》,在承继竹笛音乐传统的基础之上,以新民乐理念重新诠释了多个经典名曲(如《遐思》等)。
该专集中笛、箫、埙与钢琴的完美结合,已被誉为东西方音乐相融合的典范。
荣政等用竹笛演奏的流行歌曲,也深受当今青年受众的欢迎。
竹笛在我国虽然拥有九千年的历史,但今天它仍属发展中的乐器,因为人类社会在进步,艺术跳动的脉搏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节拍,竹笛理所当然需要发展。
我们要大胆探索、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为中国竹笛再创佳绩、走向辉煌,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
在二十一世纪之初,以新民乐理念为标志,青年一代对竹笛音乐作品的音乐元素和音乐话语的探索已开始了又一新的里程。
参考文献:
[1]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
[2]王次恒.名家教竹笛.
[3]宁保生.宁保生笛子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