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合集下载

软横跨预制

软横跨预制

软横跨预制根据测量和计算履约数据将软横跨的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定位索,电分段绝缘子串及其他零件按要求在地面制作、组装称为预制。

一般将横向承力索与上部定位索通过吊弦连接成整体一次制作;下部定位索则单独预制,待承力索架设完毕后再进行安装。

预制工作一般分为做下料图与现场制作二步进行。

一、下料图软横跨下料图包括内容:在绘出的节点示意图上标出计算、测量尺寸,由该尺寸扣除绝缘子串及连接零件的有关长度,加上钢绞线在楔形线夹上的回头长度,得到钢绞线的下料长度(钢绞线预制长度一律以钢绞线在楔形线夹中的回头点作为计算测量点)。

在横向承力索上标出横承力索线夹的位置;在上部定位索上标出U型线夹的位置;在下部定位索上标出定位环线夹的位置,同时标出在钢绞线上绝缘子安装处的断线点。

[例]软横跨钢柱2*G15,设计节点:1、5、8、5、6、5、1,结构计算、测量尺寸见图131。

求横向承力索的下料长度和安装线夹位置及绝缘子串位置的断线点。

图1软横跨结构尺寸示意图首先应根据设计规定的节点列出应扣除的零件尺寸。

节点l:600型杵头杆+绝缘子(3个)+杵座线夹计950mm.节点8:双耳楔型线夹+球头挂环十绝缘子(3个)十杵座楔型线夹计580mm图2横向承力索下料图其它节点不存在扣除零件问题,且线夹处钢绞线回头长度规定500ram。

作出下料图如图2 m1=C1一节点l扣除尺寸+500=3390(mm)=3050(mm) 。

M3=m2=3050(mm)M4=C3=5020(mm)M5=c4=5010(mm)M6=C5一节点l应扣除尺寸+500=3760—950+500=3310(mm)M总=ml+m2+m3+m4+m5+m6=3390+3050+3050+5020+5010+33lO=22830(mm)尺寸复核:C1+C2+C3+C4+C5=3840+5680+5020+5010+3760=23310(mm)式中C1、C5——支柱内缘至相邻线路中心距离(mm);‘C2~C4——相邻两轨中心距离(mm)。

软横跨预制计算

软横跨预制计算
i=1
n
SWJTU
接触网工程与设计
软横跨的设计计算
软横跨的支柱容量
1 Sept 2009 Page 16
接触网研究室
接触网概述
接触网设计
接触网施工
接触网运营
2 Pz = 0.615* μ s * F *Vmax *10−3
1 M = Pz H z + Th H h + Ts H s + Tx H x 2
M 1 = ∑ Qi xi , xi = ∑ a j
i =1 j =1
k −1
i
M 2 = ∑ Qi xi +1 , xi = ∑ a j
i=k j =k
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 +1
SWJTU
接触网工程与设计
软横跨的预配
(3) 求分界力Y
1 Sept 2009 Page 23
接触网研究室
接触网概述
接触网设计
Qk-Y
接触网研究室
软横跨的负载计算 --- 垂直负载
接触网概述
各悬挂结点的垂直负荷: Qi = pi + J i + Gi + JYi Gi –接触悬挂的垂直负荷;
接触网设计
Gi = nq0
l1 + l2 l +l + (ngb 0 1 2 ) 2 2
接触网施工
n – 该悬挂点承担的接触悬挂的数目; q0 – 接触悬挂单位长度的自重负载 kN/m;
(2) 左、右半支横承力索中,各悬挂点垂直负荷(不包括分界力),对左、 右悬挂点的子力矩 FB
接触网概述 FA Th 接触网设计 a1 a2 a3 ak ak+1 an-1 ak+2 an+1 an Th

最经典的《接触网软横跨和硬横梁施工》课件

最经典的《接触网软横跨和硬横梁施工》课件

5
0.55
5/2-0.3
5
3.83-2.31
5道
3道


4道
7.855 10.725 7.07 5.87 8.59 8.61
17
2.67
8.21 6.48 5.27
13.41 15.635 11.48 13.68 12.69 13.69
2.095 2.07 0.87
横承 上部固定绳 下部固定绳
2019/3/21
8
2019/3/21
不等高轨面时的安装
下部固定绳的高度以电化股道的最高轨面导高为准,接触线 距下部固定绳不小于250mm,而接触线高度又不得超过6500 mm,当轨面较低时,可采用不大于接触线允许坡度升高 方式来相对接触线进行安装;当接触线高度超过6500mm 时,可采用加设调节立柱的措施安装。
2019/3/21
负载Q计算=软横跨自身线材的重量+节点重量+绝缘子重
量+接触网线材重量。
2019/3/21 14
M值的计算(M值就是左、右两侧负载对横承悬挂点的力 距和)。如上图所示: M1=Q2×(5+3.85-0.4-X1-0.01×5)+Q1×(3.85-0.4X1-0.05); M2=Q3×[5+5+(3.9-0.4-X2-0.05)]+Q4×[5+(3.90.4-X2-0.05)]+Q5×(3.9-0.4-X2-0.05) T值的计算:
21
2019/3/21





9) 与车站值班员联系,当车站股道 空闲时,迅速将软横跨运过各股道。 10) 用大绳将横向承力索绝缘子串 扎牢,然后拉大绳另一端,把软横 跨吊起来。 11) 横向承力索吊到支柱顶端时, 图5 横向承力索安装示意图 上面的人员将杵头杆(或杵环杆)抓住,然后把杵头杆穿入 固定孔(或把杵环杆与双耳联结器相连结),另一只手将 垫片、螺母安装好。解开绑扎横向承力索的大绳,卸下滑 轮、钢丝套。 12) 横向承力索安装完后,在支柱上部固定绳位置的人员, 用接触线的钩钩住上部固定绳绝缘子外的铁丝套子。 13) 支柱下面的人员,开始逐渐紧接触线(如图6) 。

软横跨预制、安装作业指导书

软横跨预制、安装作业指导书

软横跨预制、安装作业指导书一、施工准备1、人员组织2、工机具3材料设备二.操作程序1、工艺流程图2、操作方法:(1)软横跨测量:1)、测支柱斜率。

使用经纬仪测量支柱顶端(钢柱测外缘,混凝土柱测内缘)至支柱底部轨面标高处(钢柱为基础面,混凝土柱地线孔位)的水平偏值。

2)、测高差。

使用水准仪测量最高股道轨面与钢柱基础面(或混凝土柱地线孔位)及各股道轨面的高差。

3)、测量侧面限界和股道间距。

用50m钢卷尺在支柱最高轨面标高线平面上,依次测量出钢柱外缘(或混凝土柱内缘)到相邻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和各股道线间距。

4)、做好现场数据原始的记录。

(2)软横跨计算:根据测量数据,采用我方的软横跨计算软件进行软横跨计算,并将计算出的软横跨预制图表打印出来。

(3)软横跨预制1)预制前应先清理现场。

用盘线支架支好钢绞线盘。

若两端没有可利用的固定物,需打两处临时地锚。

展放钢绞线前,一端先做好回头,然后展放钢绞线,用钢丝套子将回头固定在一端地锚上,另一端打上楔形紧线器。

通过手扳葫芦与另一端地锚联结。

2)用手扳葫芦紧线,使钢绞线绷紧。

3)从做好回头的一端起测,两人拉钢卷尺,一人按预制图中各分段尺寸依次测量读数,一人用油性记号笔做标记。

4)按已做好的标记及下料图安装横承线夹或定位环线夹。

预制横向承力索或上、下部固定绳。

5)在横承线夹的U型环内安装上部直吊线,预制上、下部固定绳,则在定位环线夹的环内安装斜拉线,斜拉线安装要求同上部吊线(见图2)。

6)在钢绞线断线标记点两端各用Φ1.6铁线绑扎两圈,然后用断线钳断线,并煨制回头。

(见图3)。

7)把预制好的横向承力索(或固定绳)各个分线段和硅橡胶绝缘子连接起来,并用手扳葫芦紧线将两端线索绷紧,复测横向承力索(或固定绳)的总长。

8)复测合格后,在横向承力索(或固定绳)两端楔形线夹上分别写明安装的支柱号,然后将预制好的横向承力索(或固定绳)盘成圈。

用铁线绑扎紧便于运输。

(4)软横跨安装1)、将预制好的横向承力索上部固定绳及绝缘子等运送至现场。

接触网设备与结构—软横跨与硬横跨

接触网设备与结构—软横跨与硬横跨
其中节点2、4用于站台上
的钢柱和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
节点1、2在双横承力索时的安装
联板
双耳楔型线夹
当使用双横承力索时,节点 1、2的装配如图
所示,主要区别是在绝缘和双横承力索间增
加联板。
节点5
节点5作用相当于一个腕臂
中间柱,在整个站场软横跨定
位中,采用最普遍的是节点5。
为了保护承力索 ,悬挂点
出承力索需要加装铜合金预绞
负载传递给支柱。由于负载不大,故采用GJ-50镀锌钢绞线。
不管是接地侧绝缘子还是上、下行股道间的横向电分段绝缘子,
它们一方面起绝缘作用,另一方面起连接作用。
横向承力索和上部固定绳间,通过两股直径为4.0mm的镀锌铁线拧成的直吊弦连接
起来;上、下部固定绳间,通过两股直径为4.0mm的镀锌铁线拧成的斜拉线将鞍子或悬
软横跨节点概念
软横跨节点是指软横跨所跨越线路的装配形式。
接触网链形悬挂软横跨节点示意图
为了设计及施工的方便,把软横跨各种装配形式经过归纳综合,制定了15种节点类型。
接触网链形悬挂软横跨节点1、2、3、4安装图
节点1、2适用于13m或
15m高的钢柱连接。
节点3、4适用于地面以上
12m的钢筋混凝土柱。
三、求横向承力索各股道悬挂点至支柱悬挂点的垂直距离y
分别对各悬挂点取分离体并取矩得:
y1A= FA·X LA
T
y2A= FA·X 2 A Q1A X 2 A X LA
T
FA·X iA Qi 1 AX iA X i 1 A
i
yiA=
i 1
T
同理:y1B= FB ·X 1B
03 在线路较多的站场上用绝缘软横跨可节约大

软横跨计算

软横跨计算
西南交通大学 峨眉校区
电气工程系精品课程——接触网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软横跨结构与节点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1 软横跨的计算内容
(1) 软横跨支柱负载计算 完成软横跨支柱的选型或容量校验。
(2) 软横跨预制计算 完成软横跨结构尺寸计算,包括横承力索、上部固定绳、
下部固定绳、吊弦的长度计算。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例题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例题
软横跨计算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7 软横跨预制
(1) 预制内容:确定横向承力索,上下定位绳及吊弦的长度,最短吊弦位置。 (2) 软横跨预制方法:图解法、实测法、抛物线法、负载模拟法、负载计算法。
中国采用的是负载计算法 以实际悬挂的标准形式为依据,以实际负载为计算条件,以安装后的受 力状态为前提,由负载计算转化为结构尺寸计算的方法。
M i 为中心锚结或下锚支在该悬挂点产生的垂直负载
注意:对于某一悬挂点的重量,应具体分析,并非 每个悬挂点均有以上几项重量!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2) 求横向承力索的最低点 (试探法)
接触网
(3) 求横承力索的张力
Th

M 2l1 l1 f 2
M1l2 l2 f1
软横跨计算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3 软横跨计算所需资料
(1) 气象资料:最大风速、覆冰厚度及风速、最低温度;
(2) 线路资料:股道数、股道间距、曲线半径、跨距; (3) 线索资料:线材、截面积等; (4) 软横跨节点形式及分布。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4 现场实测数据和计算数据

接触网——软横跨负载计算

接触网——软横跨负载计算
∑ ∑ T下 = 1000+ p jl + P之
=1000+2× 0.75×1.25× 302 ×10× 65× 0.615×10−3 × (16.5 +16.7) + 2× 4× 0.3 / 65× (10000 + 8500)
= 3959.1 N
第六节 软横跨负载计算
(5)计算支柱负载确定支柱类型
Q1CX 2 + QⅡ(CX 2 + a2 ) + Q3 (CX 2 + a2 + a3 ) + Q4 (CX 2 + a2 + a3 + a4 )
] +Q5 (CX 2 + a2 + a3 + a4 + a5 ) + Q6 (CX 2 + a2 + a3 + a4 + a5 + a6 )
第六节 软横跨负载计算
= 1709.1 N
Q4 = [1/ 2× 55 +10 +1/ 2× 50 + 0.72× (5.0 + 3.5) +1.44× 65]×10
= 1622.2 N
第六节 软横跨负载计算
(3)确定最低点位置
根据图3-25,已知预选 Ⅲ 道为横承力索最低点位置,各垂直力对 B 悬挂点
取矩,由 ∑ M B = 0得:
l1
l2
1
CX 2
5
a6
5
a5
5
5
a4
a3
5
5
a2
GJ-70 + GLCB80/173
GJ-70 + GLCB100/215
1
CX 1

软横跨计算原理最全面

软横跨计算原理最全面

软横跨计算方法1、计算需要参数:现场测量参数:支柱侧面限界、支柱强度(以轨面或地面为准的倾斜值,但还要测出对应支柱高来计算出来,或采用斜率尺)、钢(砼)柱基础面或混凝土支柱(H90~170)地线眼处与最高轨面的高差、股道间距、轨面超高(实测或可以钢轨标定值为准记录),站台沿距离近轨线路中心的距离;设计参数:设计结构高度、导高、拉出值(正反定位),接触网平面布置图(悬挂组合及工、非支)、前后跨距、,定位器坡度要求(开口)、承力索悬吊滑轮结构尺寸,最短直吊弦距离等,各种承力索、接触线线重量,节点材料重量(含横承力索和固定索重量、对应节点零配件重量),横承悬挂点距柱顶的高差;减料参数:支柱规格型号、横承、上下部固定索底座的有效连接长度,单、双绝缘子,各种节点连接料的有效连接长度等。

测量的组织:提前在家把测量需要数据点的草图画好,支柱、站台、各股道(含非电化股道)、钢柱测外沿限界与强度和基础面与最高轨面高差、混凝土柱测内沿限界与强度和地线孔与最高轨面的高差,每次从零刻度这边开始依次读数,各股道均可读近轨的钢轨内沿数据,逢站台沿不能漏读、各股道不能漏读,最后读最大尺寸数据。

计算前整理数据不能忘了第一个数要加轨道半宽才是中股道中心,最后一个数要减轨道半宽才是股道中心数据,中间的各股道间距为大数减小数,这样不容易出错。

根据个人习惯定,原则是减少出错机会。

测量后要整理好数据。

测量记录示意。

2、支柱桡度处理考虑,对柱顶桡度:G15钢柱70mm,G13钢柱40mm,H170混凝土柱30mm)。

以前经验谨供参考。

3、超高引起的受电弓中心偏移计算确定,对直链形悬挂,承力索跟着接触线走,半斜链形悬挂承力索悬挂点始终在各股道线路中心的上方,偏移只影响接触线位置。

超高轨宽偏移导高偏移超高导高轨宽超高超高4、先处理计算数据,第一个数据和最后一个数据根据读数原则,考虑半轨宽,支柱斜率变化量(含支柱自然倾斜和挠度的总变化量),横承、上部固定索、下部固定索安装高度,处理成计算所需的水平分量(根据各相关读数把各支悬挂的水平间距计算出来);根据前后跨距和各股道悬挂类型、节点形式计算出悬挂重量(提前确定各节点重量),计算其重量应考虑绝缘子等集中负载在悬挂点的分担重量(不计影响也不大,可通过计和不计看数据变化量),根据导高、结构高度和悬吊滑轮有效长度、最短直吊弦计算出软横跨最低点距轨面的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软横跨支柱负载计算 完成软横跨支柱的选型或容量校验。 (2) 软横跨预制计算 完成软横跨结构尺寸计算,包括横承力索、上部固定绳、 下部固定绳、吊弦的长度计算。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2 软横跨计算的一般原则
(1) 只考虑支柱可能出现的最危险情况; (2) 纵向悬挂及软横跨节点的垂直负荷由横向承力索承担; (3) 纵向承力索的水平负载由上部固定绳承担;
2016/10/27
(2) 软横跨预制方法:图解法、实测法、抛物线法、负载模拟法、负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7 软横跨预制 短吊弦位置。 (2) 软横跨预制方法:图解法、实测法、抛物线法、负载模拟法、 负载计算法。 中国采用的是负载计算法
(1) 预制内容:确定横向承力索,上下定位绳及吊弦的长度,最
以实际悬挂的标准形式为依据,以实际负载为计算
第二章 接触网负载计算及设计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气象条件及计算负载的确定 简单悬挂负载计算及安装曲线 链形悬挂负载计算及安装曲线 跨距及接触线风偏移的确定 支柱负载及容量计算 软横跨预制计算 链形悬挂锚段长度的计算 接触网设计概述及平面布置
2016/10/27
条件,以安装后的受力状态为前提,由负载计算转化为结 构尺寸计算的方法。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7 软横跨预制
(3) 负载计算法的基本步骤 现场测量各实际参数; 确定并计算各类负载 ;
确定最短吊弦位置;
求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和总长; 求上下部固定绳长度; 结果校验。
2016/10/27
Gi nq0 l
纵向接触悬挂分摊到该悬挂点上的垂直负载
ai ai 1 pi (gh g x g s ) 2
软横跨线索分摊到该悬挂点的负载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1) 求悬挂点的垂直负载
Qi Gi J i P i Zi M i
左侧绝缘子 右侧绝缘子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横向承力索水平张力的求法
2016/10/27
(1) (2) (3) (4)
求悬挂点的垂直负载 求横向承力索的最低点 (试探法) 求横承力索的张力 求上下部固定绳的水平张力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1) 求悬挂点的垂直负载
Qi Gi J i P i Zi M i
结点8、9:分别表示软横跨的绝缘分段和有中间站台的下 部定位绳的绝缘分段。 结点10:表示一组悬挂为工作支,另一组悬挂为非工作支 定位。 结点11、12:表示两种形式的非工作支定位,其中结点11 抬高量小,结点12抬高量较大,为直接去下锚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1 软横跨的计算内容
例题:
2016/10/27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求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和总长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求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和总长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求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和总长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求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和总长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一、软横跨的结构 组成:横向承力索、上部定位索、下部定位索、 软横跨节点。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二、软横跨的节点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 算 二、软横跨的节点
结点1、2:表示软横跨在钢柱上的装配形式(1表示非站台 侧,2表示站台侧)。 结点3、4:表示软横跨在钢筋混凝土支柱上的装配形式(3 表示非站台侧,4表示站台侧)。
试探法
2016/10/27
若Y=QK,该软横跨有两个最低点,除判定点外,其右边悬挂点 也是最低点。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求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和总长
安装结构参数包括: 各悬挂点吊弦长度、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横向承力索总 长度、上下部固定绳长度。 求横承力索长度采用的是折线法,其必须的条件是a1、 a2…、m1、m2…为已知条件。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二、软横跨的节点
结点5:相当于一般中间柱的定位装配形式,是最主要的 悬挂方式之一,在全补偿链形悬挂时,悬吊承力 索的鞍子改为滑轮。 结点6、7:相当于道岔定位柱的定位装配,两组悬挂均为 工作支,两根接触线的高度一致。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二、软横跨的节点
M 1 Qi xi
i 1 K 1
M2
i k 1
Q x
n
i i 1
f1 H1 H1s S1 Cmin 100
f 2 H 2 H 2s S 2 Cmin 100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4) 求上部固定绳的水平张力
2016/10/27
(1) 气象资料:最大风速、覆冰厚度、最低温度; (2) 线路资料:股道数、股道间距、曲线半径、跨距; (3) 线索资料:线材、截面积等; (4) 软横跨节点形式及分布。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4 现场实测数据和计算数据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5 软横跨计算的基本步骤
ai x Zi .Z ai
ai 1 x Zi .Z ai 1
为中心锚结或下锚支在该悬挂点产生的垂直负载
Mi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2) 求横向承力索的最低点 (试探法)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3) 求横承力索的张力
M 2 l1 M 1l 2 Th l1 f 2 l 2 f1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确定并计算各类负载 内容同前面
确定最短吊弦位置 有两种方法: 分界力法
分界力计算式
M 1 Qi xi
i 1 K 1
M 1 f 2 M 2 f1 Y l1 f 2 l 2 f1
M2
i k 1
Q x
i
n
i 1
求出分界力Y后,可利用Y值的正、负来校验最低点的判定 是否正确。当0≤Y≤QK时,则原判定正确;若Y<0,则说明最低 点应向左移(需要重新验算);若Y>QK则说明最低点应向右移 (需要重新验算); 若Y=0,该软横跨有两个最低点,除判定点外,其左边悬挂点也 是最低点;
现场实测参数 软横跨预制一般应具有以下原始数据:
基础面至最高轨面的高差S1、S2;即支柱基础面
(钢筋混凝土支柱由地线孔至轨面)至轨面的垂直
距离,当支柱基础面高出轨面时S为正值,反之为负 值; 横向承力索的弛度f1、f2; 相邻悬挂点间的水平距离ai.
2016/10/27
2016/10/27
2016/10/27
软横跨支柱校验或选型计算步骤: (1) 根据设计平面图确定软横跨的基本布局,并给出相关基础
设计参数;
(2) 计算各悬挂点负载; (3)确定横向承力索的最低点和张力大小; (4) 考虑松边张力,计算上下部固定绳的张力大小; (5) 确定线索的安装高度; (6) 计算支柱工作力矩
2016/10/27
(7) 考虑安全系数,选择支柱型号。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2 软横跨计算的一般原则
(4) 接触线的水平负载由下部固定绳承担; (5) 假设所有水平负载均朝向一个方向,以便算出最大值状态;
(6) 软横跨跨越六股道或承受六组以上接触悬挂时采用双横承力索。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3 软横跨计算所需资料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现场实测参数 软横跨预制一般应具有以下原始数据: 侧面限界CX1、CX2; 横向跨距L; 横向承力索最低点至两悬挂点的水平距离l1、l2; 支柱斜率δ1、δ2(mm/m);
支柱偏移距离dl、d2,其中d1=H1δ1、d2=H2δ2;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5 软横跨计算的基本步骤
软横跨预制计算步骤:
(1)
现场实测相关基础计算数据;
(2)
(3) (4)
计算各悬挂点负载;
确定横向承力索的最低点和张力大小; 计算吊弦、横承力索及上下部固定绳的长度 ;
(5) 校验计算结果;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6、软横跨支柱负载计算 求出横承力索、上部固定绳、下部固定绳对软横跨支柱 的作用力,然后根据装配尺寸求各力力矩。 垂直负载: 软横跨线索自重,纵向悬挂自重、节点重,覆冰重等。 水平负载: 横承力索的水平力、上下固定绳的水平力(包括纵向悬挂 的曲线力、风负载、下锚分力等)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软横跨支柱容量计算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例题
2016/10/27
例题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2016/10/27
第六节 软横跨预制计算
7 软横跨预制 载计算法。 1)抛物线法:把接触悬挂的集中负载,看成是均布负载,当成是悬 链线,用抛物线计算公式计算。 2)图解法:将已知的数据按一定比例,绘在坐标纸上,然后 用曲 线尺寸描绘横向承力索的悬线,在吊弦固定点外,将悬 线和上部定位索间引垂线即得吊弦长度。 3)实测法: 现场人员利用测量绳就地测量,既在两支柱悬挂点拉 起,再由一端慢慢放松测量绳,使其自然下垂,当测 量绳所形成抛物线的最低点达到规定位置时,则两支 柱间的测量绳长度,即为横向承力索的全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