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横跨(手工计算)
软横跨与硬横跨

第十一节 软横跨与硬横跨
四、软横跨故障
1、软横跨接地侧绝缘子串因污染严重网络击穿或损坏,造成接触 网接地故障。 2、分段供电用的分段绝缘子串污染严重或损坏,当一部分接触网 设备停电检修时,带电部分接触网设备因分段绝缘子串污染严重闪络 或损坏而造成接触网的接地故障。 3、下部固定绳距接触线的铅垂距离太小,受电弓抬升接触网,造 成受电弓刮坏下部固定绳故障。 4、接地侧或分段的绝缘子串中,杵头连接部分弹簧销脱落,线索 松弛或上人作业时绝缘子串下垂,材头从绝缘子串中脱落,造成软横 跨线索抽脱故障。 5、下部固定绳松弛严重(正弛度严重),受电弓刮断下部固定绳 故障。
zz 课 品
tc rv
触 接
精 网
第十一节 软横跨与硬横跨
三、软横跨预制计算
站场软横跨的预制计算在接触网施工和改造中十分重要,因为软横跨在 架设时跨越很多股道,受运输干扰比较大,而且可调节的裕度较小。因此, 一般要求软横跨挂设时一次到位,尽量避免返工,所以软横跨前期的预制和 计算十分重要。 在施工和改造中曾采用抛物线计算法、图解法、实测法等,这些方法虽 然简单易行但精确度不够,故一般采用负载计算法。负载计算法的步骤为: 测量并计算安装结构参数,确定负载,确定最短吊弦位置,求算横向承力索 分段长度和总长度,求上、下部固定绳长度以及结果校验。
方法二:先假设最低点,然后用分界力校验
zz
tc rv
先拟定计算软横跨最低点(一般奇数股道选中间股道、偶数股道选中间 股道负载较大一侧)。
计算子力矩用 从最低悬挂点 分开,各侧股道悬挂负载分别对悬挂点A、 B的力矩值:
触 接
精 网
课 品
计算图
第十一节 软横跨与硬横跨
三、软横跨预制计算
3、确定最短吊弦位置
软横跨预制计算

n
SWJTU
接触网工程与设计
软横跨的设计计算
软横跨的支柱容量
1 Sept 2009 Page 16
接触网研究室
接触网概述
接触网设计
接触网施工
接触网运营
2 Pz = 0.615* μ s * F *Vmax *10−3
1 M = Pz H z + Th H h + Ts H s + Tx H x 2
M 1 = ∑ Qi xi , xi = ∑ a j
i =1 j =1
k −1
i
M 2 = ∑ Qi xi +1 , xi = ∑ a j
i=k j =k
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 +1
SWJTU
接触网工程与设计
软横跨的预配
(3) 求分界力Y
1 Sept 2009 Page 23
接触网研究室
接触网概述
接触网设计
Qk-Y
接触网研究室
软横跨的负载计算 --- 垂直负载
接触网概述
各悬挂结点的垂直负荷: Qi = pi + J i + Gi + JYi Gi –接触悬挂的垂直负荷;
接触网设计
Gi = nq0
l1 + l2 l +l + (ngb 0 1 2 ) 2 2
接触网施工
n – 该悬挂点承担的接触悬挂的数目; q0 – 接触悬挂单位长度的自重负载 kN/m;
(2) 左、右半支横承力索中,各悬挂点垂直负荷(不包括分界力),对左、 右悬挂点的子力矩 FB
接触网概述 FA Th 接触网设计 a1 a2 a3 ak ak+1 an-1 ak+2 an+1 an Th
接触网设备与结构—软横跨与硬横跨

的钢柱和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
节点1、2在双横承力索时的安装
联板
双耳楔型线夹
当使用双横承力索时,节点 1、2的装配如图
所示,主要区别是在绝缘和双横承力索间增
加联板。
节点5
节点5作用相当于一个腕臂
中间柱,在整个站场软横跨定
位中,采用最普遍的是节点5。
为了保护承力索 ,悬挂点
出承力索需要加装铜合金预绞
负载传递给支柱。由于负载不大,故采用GJ-50镀锌钢绞线。
不管是接地侧绝缘子还是上、下行股道间的横向电分段绝缘子,
它们一方面起绝缘作用,另一方面起连接作用。
横向承力索和上部固定绳间,通过两股直径为4.0mm的镀锌铁线拧成的直吊弦连接
起来;上、下部固定绳间,通过两股直径为4.0mm的镀锌铁线拧成的斜拉线将鞍子或悬
软横跨节点概念
软横跨节点是指软横跨所跨越线路的装配形式。
接触网链形悬挂软横跨节点示意图
为了设计及施工的方便,把软横跨各种装配形式经过归纳综合,制定了15种节点类型。
接触网链形悬挂软横跨节点1、2、3、4安装图
节点1、2适用于13m或
15m高的钢柱连接。
节点3、4适用于地面以上
12m的钢筋混凝土柱。
三、求横向承力索各股道悬挂点至支柱悬挂点的垂直距离y
分别对各悬挂点取分离体并取矩得:
y1A= FA·X LA
T
y2A= FA·X 2 A Q1A X 2 A X LA
T
FA·X iA Qi 1 AX iA X i 1 A
i
yiA=
i 1
T
同理:y1B= FB ·X 1B
03 在线路较多的站场上用绝缘软横跨可节约大
软横跨计算(含公式)

左F4
左a4
左K4 0.00 左b4 0.00
8.22
2.80 左F5 左F6 左F7 左F8
左a5 左a6 左a7 左a8
左K5 0.00 左b5 0.00
左K6 0.00 左b6 0.00
左K7
0.00 左b7 0.00
左K8
0.00 左b8 0.00
右F1 123.0306 右a1 7.77 右K1 1.51 右b1 7.92
连接 重量合
方式 计 5.7 1.1 3.2 1.1
(无 (kg)
弹簧 补偿 器)
扣料长 度
1.65
0.08
0.84
0.05
上下 部固 定绳
上下部 固定绳
1150耳 环杆
双耳连 接器
弹簧补 偿器
双耳连 接器
双重硅 胶绝缘
子
70双耳 楔形线
夹
连接 重量合
方式 计 3.6 1.1 7 1.1 3.2 1.1
32.46
横向承力索总长(计算2)
32.23
0.5
横向承力索复核
32.23
支柱 地线 孔或 基础 面与 最高 轨面 的高 度 差; 低为 “”、 高为 “+
右节点(中) 右节点(下)
节点5 节点7 节点10a 节点14 节点12
11.1 11.1
5.49 10.27 9.98 8.83 4.95
2.62 2.62
三片绝缘子 四片绝缘子
三角联板 双联碗头挂板
Z-7型挂板 复合绝缘子 双横承节点8 单横承节点8 固定绳节点8
17.2 22.1 1.47 1.2 0.91
13
5.4 5.4
0.438 0.584 0.06 0.06 0.07 1.37
软横跨计算(适用各种高度支柱)(1)

验算直吊
有绝缘的列
I段 II段 III段 IV段 V段 VI段
横向承力索
直吊1 #NAME? 2 2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力矩右 #NAME? 直吊2 #NAME? 0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力矩左 #NAME? 力矩右 #NAME? 直吊4 #NAME? 0 长度 长度 长度 长度 长度 长度
#NAME? #NAME?
力矩左 #NAME? 力矩右 #NAME? 直吊5 #NAME? 6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依以上数据画软横跨预制图,布置各处结点位置,并标明长度。如对某股道导线高度有特殊要求,应在上下部固定绳间加装定位立柱。
13道 #NAME? -- #NAME? -- #NAME? #NAME? m
#NAME? 验算支力1 验算张力 #NAME? 支柱类型: 钢柱 横向承力索杵头杆长度 0.600 单片瓷瓶长(m) 上下固定绳杵头杆长 1.300 0.146 调整螺栓扣总长 双耳连接器等连接瓷瓶零件长 0.600 0.100 计算辅助参数:(请不要修改下列数据) 前支柱最大弛度 #NAME? 后支柱最大弛度 #NAME? FN1 #NAME? FN2 横向水平张力T(左柱) 横向水平张力T(右柱) #NAME? #NAME? FN2'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NAME?
软横跨的计算

1、确定有关参数①m CX m CX 5.3,4.621== ②m mm Ha b /33.5321=-==δδ ③mm h S H H d h 824)(1111111=-+==δδmm h S H H d h 786)(2222222=-+==δδ(考虑到支柱受力后内倾及挠度影响,取mm d mm d 700,80021==)④m a m a m a m a m a m a md CX a m d CX a 5,6,4,9,5,42.4,2.7765432228111=======+==+=mm s mm s 180,53021-==⑤mm H H 1500021==⑥mm C S H H H H f h X 736070)(min 111=--+++-=上下mm C S H H H H f h X 665070)(min 222=--+++-=上下2、确定悬挂负载悬挂点1Q 负载为:N a a a a P G J Q 1217026.110)(106548.1)]21701.11708.0(70[21111151=⨯⨯++⨯⨯+⨯⨯+⨯+=++=悬挂点2Q 负载为:Na a P G J Q 2156026.110)(2106548.1140232272=⨯⨯++⨯⨯⨯+=++=悬挂点3Q 负载为:N a a P G J Q 1781026.110)(106589.1]217070[433353=⨯⨯++⨯⨯+⨯+=++=悬挂点4Q 负载为:N Q Q 178134==悬挂点5Q 负载为:N a a P G J Q 1134026.110)(106548.170655555=⨯⨯++⨯⨯+=++=悬挂点6Q 负载为:N a a P G J Q 2207026.110)(2106548.1170766666=⨯⨯++⨯⨯⨯+=++=悬挂点7Q 负载为:Na a a a P G J Q 1227026.110)(106548.1)]21701.11708.0(50[878877117=⨯⨯++⨯⨯+⨯⨯+⨯+=++=3、确定最短吊弦位置(利用对A 点悬挂点求支座反力的方法来确定最短吊弦位置) N l l X Q F K KK B 60472171=+=∑= N F Q F B k K A 545671=-=∑=0302321>=---N Q Q Q F A 014794321<-=----N Q Q Q Q F A则悬挂最低点便出现在悬挂负载4Q 所在的悬挂点,即第一股道上方。
软横跨计算

电气工程系精品课程——接触网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软横跨结构与节点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1 软横跨的计算内容
(1) 软横跨支柱负载计算 完成软横跨支柱的选型或容量校验。
(2) 软横跨预制计算 完成软横跨结构尺寸计算,包括横承力索、上部固定绳、
下部固定绳、吊弦的长度计算。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例题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例题
软横跨计算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7 软横跨预制
(1) 预制内容:确定横向承力索,上下定位绳及吊弦的长度,最短吊弦位置。 (2) 软横跨预制方法:图解法、实测法、抛物线法、负载模拟法、负载计算法。
中国采用的是负载计算法 以实际悬挂的标准形式为依据,以实际负载为计算条件,以安装后的受 力状态为前提,由负载计算转化为结构尺寸计算的方法。
M i 为中心锚结或下锚支在该悬挂点产生的垂直负载
注意:对于某一悬挂点的重量,应具体分析,并非 每个悬挂点均有以上几项重量!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2) 求横向承力索的最低点 (试探法)
接触网
(3) 求横承力索的张力
Th
M 2l1 l1 f 2
M1l2 l2 f1
软横跨计算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3 软横跨计算所需资料
(1) 气象资料:最大风速、覆冰厚度及风速、最低温度;
(2) 线路资料:股道数、股道间距、曲线半径、跨距; (3) 线索资料:线材、截面积等; (4) 软横跨节点形式及分布。
软横跨计算
接触网
4 现场实测数据和计算数据
软横跨计算原理最全面

软横跨计算方法1、计算需要参数:现场测量参数:支柱侧面限界、支柱强度(以轨面或地面为准的倾斜值,但还要测出对应支柱高来计算出来,或采用斜率尺)、钢(砼)柱基础面或混凝土支柱(H90~170)地线眼处与最高轨面的高差、股道间距、轨面超高(实测或可以钢轨标定值为准记录),站台沿距离近轨线路中心的距离;设计参数:设计结构高度、导高、拉出值(正反定位),接触网平面布置图(悬挂组合及工、非支)、前后跨距、,定位器坡度要求(开口)、承力索悬吊滑轮结构尺寸,最短直吊弦距离等,各种承力索、接触线线重量,节点材料重量(含横承力索和固定索重量、对应节点零配件重量),横承悬挂点距柱顶的高差;减料参数:支柱规格型号、横承、上下部固定索底座的有效连接长度,单、双绝缘子,各种节点连接料的有效连接长度等。
测量的组织:提前在家把测量需要数据点的草图画好,支柱、站台、各股道(含非电化股道)、钢柱测外沿限界与强度和基础面与最高轨面高差、混凝土柱测内沿限界与强度和地线孔与最高轨面的高差,每次从零刻度这边开始依次读数,各股道均可读近轨的钢轨内沿数据,逢站台沿不能漏读、各股道不能漏读,最后读最大尺寸数据。
计算前整理数据不能忘了第一个数要加轨道半宽才是中股道中心,最后一个数要减轨道半宽才是股道中心数据,中间的各股道间距为大数减小数,这样不容易出错。
根据个人习惯定,原则是减少出错机会。
测量后要整理好数据。
测量记录示意。
2、支柱桡度处理考虑,对柱顶桡度:G15钢柱70mm,G13钢柱40mm,H170混凝土柱30mm)。
以前经验谨供参考。
3、超高引起的受电弓中心偏移计算确定,对直链形悬挂,承力索跟着接触线走,半斜链形悬挂承力索悬挂点始终在各股道线路中心的上方,偏移只影响接触线位置。
超高轨宽偏移导高偏移超高导高轨宽超高超高4、先处理计算数据,第一个数据和最后一个数据根据读数原则,考虑半轨宽,支柱斜率变化量(含支柱自然倾斜和挠度的总变化量),横承、上部固定索、下部固定索安装高度,处理成计算所需的水平分量(根据各相关读数把各支悬挂的水平间距计算出来);根据前后跨距和各股道悬挂类型、节点形式计算出悬挂重量(提前确定各节点重量),计算其重量应考虑绝缘子等集中负载在悬挂点的分担重量(不计影响也不大,可通过计和不计看数据变化量),根据导高、结构高度和悬吊滑轮有效长度、最短直吊弦计算出软横跨最低点距轨面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横跨预制计算软横跨计算过程是一个烦琐、重要的过程,身为技术人员是应该灵活掌握的,随着电脑普及时代的来临虽然有了软横跨的计算软件,但是它也仅仅是简化了其中的部分过程。
软横跨一般可以分为测量、负载计算、扣除尺寸和绘制预制图等几个步骤。
计算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的测量数据计算和计算出的参数数据都是为最后的计算做的铺垫,软横跨的计算过程是个环环相扣的,所以软横跨的计算是个细心严谨的过程。
一、软横跨的测量数据:1、最高轨面的测量:用水准仪(或经纬仪)找到最高轨面,一般为正线股道,并将其标注在两钢柱的田野侧,此高度作为软横跨固定角钢和支柱斜率的测量点。
如下图所示:5道3道道道4道最高轨最高轨2、轨间距的测量:就是软横跨所悬挂跨越的两钢柱间的股道间距与两钢柱外沿距离相邻线路中心的距离(侧面限界测的是内沿,软横跨钢柱计算是测的是钢柱外沿)。
如下图所示:最高轨L总=3.85+5+5+5+5+3.90,总长只是闭合分段长度使用,我们在计算时所需要的数据只是分段数据,但只有在分段相加得数与总长得数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分段长度。
3、在计算软横跨的步骤中,线间距在相对于股道间就是直接取值,只是在两边支柱侧面限界处取的是支柱顶端软横跨横承悬挂点(线路侧)和上下部固定绳悬挂点(田野侧)距离相邻股道中心的距离。
如下图所示:2钢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取左侧支柱为1、右侧支柱为2,如上图标识,左侧横承悬挂点距离5道线路中心的距离为a1、上部固定绳距离5道线路中心的距离为a1′、下部固定绳距离5道线路中心的距离为a1〞;则右侧横承及上、下部固定绳的取值分别为a2、a2′、a2〞。
我们在测量时测的是最高轨面在支柱外沿底部上的位置,而软横跨横承的悬挂位置是在钢柱顶部、固定绳固定角钢处的限界与实测限界存在钢柱斜率的偏差。
我们测量出钢柱顶部与最高轨标适处的支柱斜率,如上图虚线所示,再依次计算出横承、上、下部固定绳针对软横跨的计算需要对相邻股道的距离。
支柱外沿与钢柱顶侧铅垂之间的距离就是计算需要的数据,钢柱的顶面宽度是一个固定值,15米钢柱顶部尺寸为400mm×400mm、13米钢柱负载宽度为500mm。
同时横承悬挂点要考虑支柱的挠度变化。
支柱挠度变化就是指在支柱负载完成后钢柱向受力方向的变形,每一支悬挂(含非支)两侧的钢柱都向受力侧移动10mm,5股道就是10mm×5。
拿上图举例:a1=3.85-X1-0.4-0.01×5;a2=3.90-X2-0.4-0.01×5。
二、软横跨的计算:2钢1、先根据平面图绘制草图,标明节点及拉出值方向。
2、计算f1、f2值:如上图所示,首先根据测量最高轨面与钢柱底部的距离,计算出最高轨到上部固定绳距离,最高轨到上部固定绳距离f =钢柱高度-钢柱最高轨面距离钢柱底距离(当钢柱底垫片数量较少时也可取基础面)-接触线距离轨面高度(导高)-承力索与接触线距离(结构高度)-悬吊滑轮长度-软横跨最低点处所设定的直吊线长度(一般500mm ~600mm)-横承悬挂点到钢柱顶的距离(一般钢柱为70mm)。
根据得数分别计算出f1、f2值。
3、根据已计算出a1、a1′、a1〞和a2、a2′、a2〞值,并在计算用的图中在横承及上、下部固定绳处替代3.85米和3.90米。
4、负载Q值的计算:软横跨的负载集中在直吊线处,由左至右编号,最低点处的负载值在计算过程中按右侧考虑。
每一处负载由四部分组成:一为软横跨自身线材的重量,也就是横承(GJ-70钢绞线,在单横承的情况下)加上两个上下部固定绳(2×GJ-50)的重量;节点自身的重量(包括横承线夹、定位环线夹、ф4.0铁线、定位器等);所承受绝缘子的重量;所承受接触网线材的重量。
如Q1处的负载为:此处所承受的绝缘子重量85/(3.85-0.4-X1-0.01×5)、加上节点的自身重量10Kg、加上软横跨绳索的自重、加上所承受的纵向重量,就是相邻两跨接触网的重量,各取跨距的一半。
依次计算出所有的负载重量。
5、L值的计算:以最低点为中心,计算出最低点到横承悬挂点的长度就是L值。
左侧为L1、右侧为L2。
6、M值的计算:M值就是左、右两侧负载对横承悬挂点的力距和。
如上图所示:M1=Q2×(5+3.85-0.4-X1-0.01×5)+ Q1×(3.85-0.4-X1-0.05);M2=Q3×[5+5+(3.9-0.4-X2-0.05)]+Q4×[5+(3.9-0.4-X2-0.05)]+Q5×(3.9-0.4-X2-0.05)7、T值的计算:T=L1×M2+L2×M1/L1F2+L2F18、Y值的计算:Y=F1M2-F2M1/ L1F2+L2F1Y值的计算结果要符合0<Y<Q3(最低点处负载值)的要求。
9、K值的计算:就是直吊线高差的计算,如上图所标识的K1、K2 (6)K值在左侧计算时为所有左侧负载依次相减(不含最底点)与Y值相加,乘以相对应的间距,再除以T;K值在右侧时为右侧的负载依次相加再减去Y值,乘以相对应的间距,除以T。
以上图为例:K1=(3.85-0.4-X1-0.01×5)×(Q1+Q2+Y)/ TK2=5×(Q2+Y)/ TK3=5×Y / TK4=5×(Q3-Y)/ TK5=5×(Q3 + Q4-Y)/ TK6=(3.90-X2-0.4-0.01×5)×(Q3 + Q4 + Q5-Y)/ T10、依上图K处标识可以看出,在线间距侧出,K1已经计算出的情况下,我们用三角型的勾股定理可以计算出软横跨横承的分段长度,也就是b 值。
b 1b 2b 3b 4=b 5=b 6=11、算出各分段长度(b),依据节点长度扣除相应节点尺寸,也就是把软横跨长度折合体现为钢绞线在楔型线夹内回头处的尺寸;上下部固定绳依据 a 1′、a 1〞和a 2′、a 2〞值直接扣除尺寸,不再计算;下部固定绳考虑定位器长度及拉出值。
12、根据计算尺寸绘制预制安装图。
举例说明(以上图为例):5道3道道道4道横承上部固定绳下部固定绳3.283.793.803.313.833.844.351.970.554.111.264.05-1.385.545.25.05/2-0.35.05/2-0.435.764.25-1.383.79-2.31555/2-0.35/2-0.4353.83-2.312.678.2113.4115.635 2.0957.85510.7258.597.072.0713.6811.486.481.488.615.870.8713.6912.695.270.29测量数据:左侧支柱斜率为外沿直小12cm 、右侧为外沿直小14 cm ; 左侧最高轨面高于支柱底44cm 、右侧最高轨面高于支柱底38cm 。
左侧支柱侧面限界3.85米,右侧3.90米。
5道~3道线间距5.00米、5道~Ⅰ道线间距5.00米、Ⅰ道~Ⅱ道线间距5.00米、Ⅱ道~4道线间距5.00米、4道~6道线间距5.00米;从平面图上可以查出的数据:两侧支柱跨距为50米;正线使用TJ-150+TCG-150、侧线使用THJ70+CTHA85;节点分别为1S、5、5、5、8b、5、5、1S;钢柱使用型号为15米;最低点直吊线为550mm;接触线高度6000mm、结构高度1600mm。
f1=15-6-1.6-0.16-0.55-0.44-0.07=6.18f2=15-6-1.6-0.16-0.55-0.38-0.07=6.24a1 =3.85-0.12-0.4-0.01×5=3.28 a2=3.90-0.14-0.4-0.01×5=3.31 a1′=3.85-0.12÷(15-0.44)×(6+1.6+0.16)=3.79a1〞=3.85-0.12÷(15-0.44)×(6+0.3)=3.80a2′=3.9-0.14÷(15-0.38)×(6+1.6+0.16)=3.83a2〞=3.9-0.14÷(15-0.38)×(6+0.3)=3.84因为是5股道,所以横承选用的是单横承。
Q1=(3.28+5)×1.437÷2+10+85÷3.28+(50+50)÷2×1.414=112.564Q2=(5+5)×1.437÷2+10+(50+50)÷2×1.414=87.885Q3=(5+5)×1.437÷2+10+85÷2+(50+50)÷2×2.715=195.435Q4=(5+5)×1.437÷2+10+85÷2+(50+50)÷2×2.715=195.435Q5=(3.31+5)×1.437÷2+10+85÷3.31+(50+50)÷2×1.414=106.380L1=3.28+5+5=13.28 L2=5+5+3.31=13.31M1=Q2×(5+3.28)+Q1×3.28=1096.8977M2=Q3×(5+5+3.31)+Q4×(5+3.31)+Q5×3.31=4577.4225T=L1M2+L2M1/L1F2+L2F1=456.5559Y=F1M2-F2M1/L1F2+L2F1=129.86580<Y<Q3证明我们所选的最低点是正确的K1=(Q1+Q2+Y)÷T×3.28=2.37305562K2=(Q2+Y)÷T×5=2.3847113K3=Y/T×5=1.4222333K1+K2+K3=F1K4=(Q3-Y)÷T×5=0.718085123K5=(Q3+Q4-Y)÷T×5=2.858403538K6=(Q3+Q4+Q5-Y)÷T×5=2.66351109K4+K5+K6=F2b1=b2=b3=b4=b5=b6=附:软横跨节点尺寸及重量选用表(依据各线实际情况进行验证)单横承重量:1×GJ-70+2×GJ-50 1.437公斤/米双横承重量:2×GJ-70+2×GJ-50 2.052公斤/米单横承重量:1×GJ-80+2×GJ-50=0.628+2×0.385 1.398公斤/米双横承重量:2×GJ-80+2×GJ-50=2×0.628+2×0.385 2.026公斤/米节点8a(3片瓷瓶、上、中、下共计)65公斤节点8b(4片瓷瓶、上、中、下共计)85公斤节点5、11、12为10公斤节点6、7、10各20公斤带调节立柱的单定位装置、节点14、为15公斤THJ95+CTHA120=0.845+1.082=1.927公斤/米THJ120+CTHA120=1.06+1.082=2.142公斤/米THJ70+CTHA85(TCG85)=0.654+0.76=1.414公斤/米TJ-95+TCG-110=1.845公斤/米TJ-95+TCG-85=1.625公斤/米TJ-150+TCG-150=2.715公斤/米节点1S1.25(1.33) 600杵头杆+单片耳环瓷瓶+接地跳线固定板+3*双片杵头瓷瓶+楔型线夹2.31(2.33) 1600杵头杆+单片耳环瓷瓶+接地跳线固定板+3*双片杵头瓷瓶+楔型线夹节点1S双1.38 600杵头杆+单片耳环瓷瓶+接地跳线固定板+3*双片杵头瓷瓶+WS-7双联腕头挂板+V型联板+楔型线夹节点10.95(1.01) 600杵头杆+3*双片杵头瓷瓶+楔型线夹2.02 1600杵头杆+3*双片杵头瓷瓶+楔型线夹节点1双横1.12 600杵头杆+3*双片杵头瓷瓶+WS-7型双联腕头挂板+V型联板+楔型线夹节点2S0.81(0.88) 600杵头杆+单片耳环瓷瓶+接地跳线固定板+楔型线夹1.87(1.9)1600杵头杆+单片耳环瓷瓶+接地跳线固定板 +楔型线夹节点2S双0.95(1.04)600杵头杆+单片耳环瓷瓶+接地跳线固定板+WS-7双联腕头挂板+V型联板+楔型线夹1.55(1.59) 1600杵头杆+楔型线夹节点2节点8a 双节点8b 双节点8a单单节点8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