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各时期作品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唐宋时期文坛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在南渡前后的词作品中展现了不同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在表现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品风格的变化。
一、南渡前后的生活背景南渡前后是李清照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南渡前期开始到南渡后期结束,约长达五年时间。
南渡前期,李清照还没有离开北方,生活在一片动荡不安的战争环境之中,这对她的感情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渡后期,李清照来到了南方,此时,她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词作家,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这种背景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新的影响。
二、思想感情的表现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思想感情表现有很大差异。
南渡前期,李清照写的词大多表现出对战乱和政治动荡的悲愤,如《如梦令》中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映了她对北方战乱的厌倦和绝望。
还有《如梦令》的“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了她对亲人离去的思念和无助感。
这些词作充满了较为激烈的情感,表现出李清照南渡前期的悲愤。
南渡后期,李清照的思想感情表现则更多地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词作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如梦令》中“白露未晞梧叶稀”,《点绛唇》中“莺啼燕语绮楼前”,《声声慢》中“深院静,只闻钟鼓声,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描绘,赋予作品以极致美感。
此外,李清照对自我生命的思考也体现在她的词作中,如《如梦令》中“凄凄别后两应同”,《如梦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对生命的瞬息感和珍视生命的态度。
南渡后期的李清照词作更多地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哀思,但却不失秀雅和平和之感。
三、艺术风格的变化南渡前后的艺术风格也有较大的变化。
南渡前期,李清照的词作语言简练、雄浑,节奏明快而悲壮,如《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气势,充满了豪迈和悲壮。
而南渡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多地追求细致入微、柔和清雅的效果,如《如梦令》中“对影成三人,伤离别,身虽在,心长在”,《点绛唇》中“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表达了她更加精细的艺术表现力。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作以爱情题材为主,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和矛盾的心境,而在南渡前后,她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多以婉约隽永、感伤忧愁为主,展示了她对生活的痴迷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例如《如梦令》一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意境,表达了李清照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她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外在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虚幻、如梦如幻的感觉。
在南渡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由于南渡后的生活环境与以往截然不同,使得她的作品更加直接和真实。
例如《鹧鸪天·洞房昨夜停红烛》一词:“唱弄晚妆初睡,犹冷却无寒食。
蓬门引无限春色。
”她用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婚姻生活的欢愉和人生的希望。
她所处的环境给予了她新的创作灵感,使得她的词作更具有现实感和生活气息。
在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她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南渡前的词作更加强调离愁别绪和人情世故,展示了她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思念之情。
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她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第二,她的语言表达更加直接和真实。
南渡前的词作常常使用隐喻和意象,给人以虚幻和梦幻的感觉。
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更加平实和真挚,用更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有所变化,南渡前的词作多以婉约隽永、感伤忧愁为主,而南渡后的词作更加直接、真实,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
她的词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变迁,也反映了她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
无论是南渡前后,李清照都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才华横溢的词作赢得了后人的赞誉和喜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也各有特点,对于研究她的词作以及宋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生活背景、文学环境以及词作风格等方面来探讨她的词作变化。
我们需要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生活背景。
南渡是指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南渡江南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南宋初年,也是李清照词作风格发生变化的重要节点。
南渡之前,李清照生活在北方,她的词作风格更加豪放洒脱,秋风萧瑟,庐山谁秀发自天然。
而南渡之后,她来到了江南,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直接影响了她词作风格的转变。
南渡前后的文学环境也对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产生了影响。
南宋初年,文学盛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文学环境十分浓厚。
南渡之前,李清照生活在北方的文学氛围中,受到了北方文人的影响,她的词作风格也更加豪放大气。
而南渡之后,她来到了江南,文学环境不同于北方,江南的文学风格更加细腻柔情,这也直接影响了李清照词作风格的变化。
我们来探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变化。
南渡前的李清照,她的词作风格更加豪放洒脱,具有北方的豪气和大气,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种豪放的气势在她的词作中十分明显。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她的词作风格变得更加细腻柔情,如《如梦令》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种柔情细腻的情感在她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与她的生活背景、文学环境以及个人情感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渡前的豪放洒脱与南渡后的细腻柔情,展现了她词作艺术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也体现了她作为女词人在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对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她的词作和宋代文学的发展。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08 春汉本学号:081160379 姓名:岳梅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清新明丽哀怨淡雅 (2)沉郁感伤凄凉哀婉 (5)参考文献 (11)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内容提要】: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是首屈一指的,她的一生以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后期多伤时感世之作,词风沉郁感伤,凄凉哀婉,这一切都与其个人遭遇有关。
【关键词】:词风明丽沉郁遭遇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外,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
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以一个女性,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着不亚于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着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①,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
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略带哀婉淡雅的相思;南渡后,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伤时感世,悼亡思乡,风格“沉郁感伤”②,然而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这都与其身世遭遇及个人的性格命运有关。
一、清新明丽‘哀怨淡雅’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
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于了她灵气。
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
且看下面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于世。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揭示了她在南渡后生活和情感经历的影响。
本文将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以展示她独特的诗词风格及其在南渡后所发生的变化。
南渡前的李清照以豪放、豪情、词锋犀利、辞藻华丽著称。
以《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绿杨烟外晓寒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描写手法和清丽的意境表达了她内心的狂放豪情。
《声声慢》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落”“庭前昨夜共酒,吹灯微醉一相对”则以华丽细腻的笔法刻画了她的伤感与愁苦。
整体而言,南渡前的李清照所写词作风格独具特色,虽以豪放、豪情为主,但仍有清丽细腻的一面。
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风格却有了明显的变化。
她开始更加注重内心的热情与深情,词作表现出更多的柔情、深情和愁思,其中情感的厚重和悲凉感更为浓烈。
以《一剪梅》为例,南渡后的李清照用简单明快的语言表现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将自己的深情和愁思化为最真实的表达。
整首词虽以简单清丽而著称,但其中蕴含的悲凉感却是南渡后李清照词作的特点之一。
这种深情与厚重的情感在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得到了更为完美的表达。
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也有更多的牵挂和回忆的情感。
以《浪淘沙·北戍弦歌》为例,其中包含了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其词作中情感的真挚和深切程度也较之南渡前有了显著增强。
可以看出,南渡前后的李清照词作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变化。
南渡前的词作以豪放、豪情为主,清丽细腻的一面并不明显;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注重内心的热情与深情,更多地表现出柔情、深情和愁思,其中情感的深厚和悲凉感更为浓烈。
整体而言,南渡前后的李清照词作虽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她独特的诗词风格及其在南渡后所发生的变化。
她的词作以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而著称于世,成为中国古代词坛的瑰宝。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和她的诗词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和传颂。
她南渡前后所创作的词作品更是被誉为其代表作之一。
其词作品在南渡前后有着明显的创作风格变化,这反映了她在南渡前后所处的不同情感与环境。
下面将从主题、表现手法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来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首先要论及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主题。
南渡前的李清照所创作的词以豪放慷慨为主题,这也正是她的性格和情感体验的真实写照。
她的南渡前的词作品大多情感奔放,豪情万丈,比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跳脱了宫廷词调的拘谨,表达了她内心真挚而豪放的情感。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所创作的词的主题则更多地聚焦于离愁别绪,流连忧伤,比如《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首词以一种忧伤的语调,诉说着她对时光流逝和生活变迁的感怀。
可以看出,南渡前后的李清照所创作的词主题呈现了明显的对比,前者豪放慷慨,后者更多落寞忧伤。
要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作品的情感体验的变化。
南渡前的李清照所创作的词情感奔放,豪情万丈,表现出了一种豪放激昂的情感体验,比如《如梦令》中表达的情感就是激昂豪放的。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所创作的词则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落寞忧伤的情感体验,比如《声声慢》中表达的情感就是落寞忧伤的。
可以看出,南渡前后的李清照情感体验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前者激昂豪放,后者转为落寞忧伤。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主题由豪放慷慨转为离愁别绪,表现手法由激昂豪放转为委婉含蓄,情感体验由豪放激昂转为落寞忧伤。
这些变化反映了她在南渡前后所处的不同情感与环境,也体现了她作为词人的成长和进步。
李清照以其深刻的情感、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优美的语言风格,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词作品,展现了她卓越的诗词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流传至今,被广泛传诵。
李清照的词作创作时间可分为南渡前后两个阶段,南渡后的词作风格与南渡前有着明显的区别。
下面将从语言表达、意境描写、主题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进行试论。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较为含蓄,语言简练,意境深沉。
南渡前的李清照词作中,常采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以小写意,多进一步思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以《如梦令》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晚归时沉醉忘返的情景,语言简练,情感真实,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语言更加直白,情感更加直接。
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简单地表达了作者对爱人不变的思念之情,语言直接而真挚,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期望。
从意境描写方面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注重意境的构建和表达,以意境优美、情感抽象为主,给人以意境超脱、卓尔不凡的感受。
比如《武陵春·春晚》:“山暝笛声残,疏花漠漠暗飞阑。
多少泪痕莫相干。
”这首词的意境清新,以对山水、音乐的描写建构了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深情的意境。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意境描写更加注重情感直观表达,并采用了更多的直接描写,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以《如梦令·一条简·东篱乌夜啼》为例:“千王别后情多少?羌管悠悠霜满地。
”这首词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之情,意境简洁而深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与思念之情。
从主题思想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主题多样,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生情感和社会风貌。
其中既有对家庭生活、亲情的描写,如《如梦令·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又有对世态人情、官场风貌的反思,如《浪淘沙·乱红飞过秋千去》。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影响深远,在宋代文坛有着重要的地位。
李清照南渡前后,其词的创作风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题材、语言风格以及情感表达上。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题材有所不同。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主要以婉约之风闻名,词中描绘的是幽情、离愁、别离等美好而忧伤的情感。
《声声慢》中的“只有相思无尽处,只有情话不知疲”一句,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情的爱恋。
而南渡后,李清照的词的题材扩展,不再局限于内心的私人感受,也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她以直观的文字描绘自然景色,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一句,表达了对景物的赞美与追忆。
她也写了一些对家国兴亡的关注和思考,如《如梦令》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一句,反映了祖国的危亡以及自身为之努力的决心。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语言风格也有所改变。
南渡前,她的词语言简练、清丽雅致。
她巧妙地运用了细腻的意象和含蓄的表达,使词的意境更加优美。
《如梦令》中的“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一句,通过烟柳的形象来表达深情的离愁。
而南渡后,李清照的词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更贴近生活的现实。
她使用更为通俗的词汇,表达真实的感受。
如《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富有动感的描写了思念之情和生活中的追求。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在题材、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所变化。
南渡后,她的词的题材更加广泛,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情感表达更为平和。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李清照词人形象的发展和成熟,也反映了她对社会和现实的深度思考。
李清照的南渡后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词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清照各时期作品风格
陈俊屹机械与化工学院14机械中升本201401916036
在我个人看法来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出现了许多大气磅礴、气势辉煌、名震一个时代的文学家、诗人、词人,但由于中国自古重男轻女的风俗习惯,女性文学家取得的成果并远远不如男性文学家。
李白,白居易,杜甫……这些文学大家有如一座座高山,让女性文学家难以比肩,能与他们并称的女文学家在我看来,唯有宋代的李清照,她作品的丰腴,气魄与细腻深深折服了我。
李清照是喜欢花的,其词中花的意象的数量相当多,包括梅、桂、菊、荷等花。
不同时期的花代表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内心世界,少女时期的“花”是清新、可人的;结婚后的“花”则带有了思念和忧伤;南渡之后的“花”意象则是趋于一种残败、凋零的状态。
从“花”的意象中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特有的细腻情怀和心灵历程,呈现了一种女性的生命历程,花是词人的化身,是她人生各个阶段的自我形象的写照,反映了她各个时期不同的心境。
李清照的作品在我看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李清照青春洋溢的少女时期。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李清照少女时期写花词只有三首,分别写了梅花、荷花和海棠,数量最少,这与其年龄不大、知识与生活的积累不够有关。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 家教良好, 聪明开朗, 天真活泼, 多才多艺,她的生活是甜蜜而又充满阳光的。
在家喻户晓的《如梦令》中几句“长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也可以感受到李清照暂时摆脱了封建闺范、礼教枷锁,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爱玩活泼的天性,看到了她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追求。
由于作者心情开朗愉悦,对往事的回忆采用多种鲜明、格调轻快的色彩组合的方法,给词带来浓郁的画意。
彩色的晚霞,蓝蓝的湖水,碧绿的荷叶, 粉红的荷花,洁白的鸥鹭等这一系列彩色意象,点缀的错落有致,向读者展现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少女荷间嬉戏图。
诗情画意之中, 绘出了词人舒展开阔欢乐的心境,将少女那种纵情山水的动人情态生动自然地描绘了出来,显示了词人追求自由,追求美好事物的青春, 唤起读者美好的联想和体验。
第二个时期是与赵明诚的婚姻时期。
随着时间的逝去, 天真娇憨的少女, 也难免开始有了淡淡的忧烦,在18岁时李清照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当时她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与丈夫赵明诚琴瑟和鸣。
赵明诚也出身官宦士家,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的青年。
李清照夫妻经常一起吟唱诗词,一起整理古籍,俩人感情和谐,喜爱收集和研赏金石字画,陶醉在艺术世界里。
这一最为幸福美满的时期,也是李清照婉约词创作的成熟期,慢词、小令等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李清照在这时期其学识更为渊博,艺术技巧也更加成熟,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易安体”。
李清照的婚姻生活虽然美满,但由于丈夫赵明诚经常外出游学、为官,李清照时常独自在家,这给敏感多情的她带来了极大的愁苦。
在思恋之中,她不免把自己的离别愁绪、相思之情倾诉于笔端。
这些相思怨别词,情真意切,独具一格。
如李清照在丈夫做官外出后,由感而发所作的《一剪梅》里的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令人感觉到她情感的细腻,涵盖了词人对丈夫绵绵情思,使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跃然纸上。
第三个时期是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南渡时期。
迥异于前期的幸福生活, 李清照后期经历国破家亡,使得她后期的词作无论是风格还是内容都有极为明显的变化。
同样写愁,李清
照早年的愁只是暂别之愁、个人之愁;而她后期的则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 个人之愁与家国兴亡之愁交织在一处。
在这里,词人在色彩运用上大多采用符合心境,打着时代的烙印的暗黑色调,有着浓重的伤世伤情感,李清照在短短几年间,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先是流亡江南,之后丈夫赵明诚病逝。
李清照从此失去了富裕稳定的生活,以及她的情感寄托——丈夫,李清照的后半生是四处漂泊、孤苦无依的,最后还在凄凉悲惨中悄然去世。
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使李清照的思想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李清照后期作品主要体现的是抗金之愿,乡都之念,身世之感。
如千古佳作《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笔锋中透露的烦闷与忧愁深深传到了读者的内心之中,让人不由自主的在脑海当中浮现出“在清秋,词人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都处于寂寞孤独、悲哀凄楚的心绪之中的场景,当中的悲伤如此之深,悲剧气氛如此之强烈,展现了李清照当时凄凉的处境和充满悲伤的内心世界,看到黄花想起昔日与明诚的往事,现今明诚已不在,想要努力忘去心中却隐隐作痛。
这首词虽然没有直接的反映当时的社会,但也让人对当时的社会感到担忧。
总结:
总之,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不但热爱生活,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热爱并沉醉于大自然,而且又敢于摆脱封建枷锁,藐视传统的封建观念,更有着关心社会,忧时伤世的高尚情操。
李清照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情感,她那朴实无华的文字准确地描写出生动的文学形象。
不论是少女时期的活跃激情,还是她婚姻时期的多愁善感亦或者是她老年时期的悲凉凄楚在她的词作中,她直抒胸臆,感情直接细腻,语言朴素流畅,音律优美和谐,毫无造作之态,有自然之美。
李清照的词作中弥漫着的感情真挚婉笃,率真自然,震撼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