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
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必由之路。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各地都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本文将对几个乡村振兴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更多地方提供借鉴和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浙江省嘉兴市的乡村振兴案例。
嘉兴市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推
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在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嘉兴市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安徽省黄山市的乡村振兴案例也非常值得关注。
黄山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发挥农业优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业观光旅游,黄山市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黄山市还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
最后,我们来看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乡村振兴案例。
恩施州在乡村
振兴中,注重发挥土家族和苗族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景区。
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恩施州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恩施州还加强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地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
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
希望通过对这些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为更多地方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热点。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
这个案例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村庄。
以前,这个村庄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条件艰苦。
当地政府决定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投入资金整治环境,提升村庄形象。
首先,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改善道路交通,修建大型停车场和公共厕所,方便游客的停车和生活。
修建了通往重要景点的步行道,并在道路两旁种植了美丽的花草树木。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供人休息和观赏风景的亭子和长椅,增加了乡村的休闲氛围。
其次,政府注重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
该村庄被周边的山水环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政府禁止乱倒垃圾,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保持乡村的整洁和美丽。
政府还加强了对当地水源和土壤的监测和管理,确保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再次,政府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该村庄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政府将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修建了一座特色小镇,仿古建筑与现代设施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乡村风情。
政府还组织了各种活动和民俗表演,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此外,政府还引进了一些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农业观光和农产品销售,带动了农民增收。
最后,政府注重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链。
为了吸引投资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政府鼓励当地农民创业,开办民宿、乡村餐厅等旅游服务设施。
政府还与周边地区联合推广乡村旅游,开展联动推广和营销活动。
这些措施吸引了大量游客,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此一来,这个小村庄焕发了勃勃的生机。
乡村旅游成为了村庄的支柱产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村民的收入增长。
村庄的环境干净整洁,自然生态得以保护,村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以上就是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产业培育等多方面的努力,这个村庄焕发了勃勃生机,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希望更多地方能够借鉴这个案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

案例分析
其次,在运营模式方面,该村引入了专业的旅游公司,负责村庄的旅游开发 与运营管理,同时与当地农民合作,共同参与旅游服务的提供。此外,政府还通 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该村提供了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该村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参与度得到了 提高,村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然而,该村也存在 着一些问题,如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这提示我们在美丽乡 村建设中,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理论框架
3、目标: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具体而 言,要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 共服务水平,以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措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理论框架
4、服务体系: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 服务体系,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论
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规划、资金投 入不足、农民参与度不高等。因此,未来研究应更加如何科学制定美丽乡村建设 的总体规划、如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如何提高农民参与度和获得感等方面的内 容。针对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应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和 路径。
谢谢观看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 与模式设计
01 引言
03 模式设计 05 结论
目录
02 理论框架 04 案例分析
引言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城乡发展 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政府提 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还 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本次演示将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 框架与模式设计展开探讨,以期为我国农村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

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一、农村旅游开发模式和案例:1.乡村民宿模式:通过改造农民住宅,提供民宿服务,吸引游客到乡村体验当地生活。
如浙江西塞山村、福建土楼等。
2.农家乐模式:农民通过提供农家饭菜、农田采摘等农耕体验,吸引游客到农村度假休闲。
如旅沪农家乐村、北京怀柔九渡等。
3.特色农产品模式:发展农村特色农产品,如有机蔬菜、水果、绿茶等,吸引游客到乡村购买体验。
如广东阳江蓬莱水上市场、青岛崂山鳌山农产品市场等。
4.乡村演艺模式:通过开展乡村演艺、传统文化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到乡村观赏文艺演出。
如四川老和山乡村大舞台、广西阳朔印象刘三姐等。
5.乡村体验模式:提供农业体验课程,如种菜、养鸡、制作面点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农村生活。
如山东青岛葡萄采摘园、江苏无锡桃花村等。
二、农业科技示范模式和案例:1.农业科技园区:在农村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广农业科技。
如浙江杭州千岛湖农业科技示范区、河南郑州航空港区等。
2.农业合作社模式:农民通过合作社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生产,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进行种植或养殖。
如江苏宿迁洛阳农业合作社、广西南宁吴圩大米合作社等。
4.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农民在特定领域建立专业合作社,共同种植或养殖,提高效益。
如广东阳江木材专业合作社、山东青岛菜花专业合作社等。
5.农业科技示范户模式:示范一种农业科技技术或种植模式,通过传播与培训帮助更多农户进行推广。
如江苏淮安水稻种植示范户、山西夏县苹果栽植示范户等。
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案例:1.有机农业模式:在农村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如湖南常德有机茶园、陕西渭南有机葡萄基地等。
2.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在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结合旅游、康养等产业,推动农村综合发展。
如浙江舟山普陀山甘露寺农业生态园、广东潮州新太阳康养生态园等。
3.农田水利工程模式: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保障农田灌溉,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
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发展目标,农业政策)

一、四川省农业发展概况总体概况:四川地处西南内陆,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5.1%,居第五位。
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7.84%,丘陵占10.06%,高原占32.08%,山地占49.44%,水面占0.58%。
2012年末,四川总人口909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85.3万人,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4410个乡(镇)。
全年肉猪出栏6579.1万头,比上年下降5.0%;牛出栏267.3万头,下降0.5%;羊出栏1780.4万只,增长1.4%;家禽出栏65259.8万只,下降3.7%。
猪肉产量下降4.5%,牛肉产量增长2.7%,羊肉产量增长1.3%。
禽蛋产量下降2.4%,牛奶产量增长1.5%。
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54.6万公顷。
年末实有森林管护面积1769.9万公顷。
年末全省共有湿地公园64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9个。
年末森林覆盖率38.03%,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全年水产养殖面积22.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水产品产量154.4万吨,增长6.2%。
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1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87.6万公顷。
全年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7万公顷,累计945.7万公顷。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530万千瓦,新增80万千瓦。
全年农村用电量189.4亿千瓦小时,增长3.4%。
二、四川省农业政策政策制定在我国国家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时制宜的农业政策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政策在我国的实施有一个目标,针对大的方针各个省市自治区因自身条件而异,制定合理的政策。
从自身出发,结合中央总体规划以及中央指导指示意见,建立各个层面的完善政策发展总规原则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引导传统农户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紧密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
美丽乡村案例分析模板

一、经验借鉴(一)桐庐美丽乡村:设计先行,重点示范1、概述桐庐县位于中国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距杭州城区约80公里,是浙西地区经济实力第一强县(市)。
县域面积1825平方公里,自然地形以“八山半水半分田”为主。
常住人口40.2万人,县城常住15万人,财政收入30.3亿元,地方财政17.19亿元。
桐庐区位与美丽乡村精品带2、特色经验⏹制定科学的定位与可操作的计划,实施“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战略。
⏹完善村庄导则与规划编制与实施体系。
⏹将保护乡村地域生活方式的理念贯穿在设计-改造-管理的全过程中。
⏹挖掘文化内涵,注重细节塑造。
⏹凸显重点村打造示范样板,“不以规模拼大小、只以精致论高低”。
桐庐美丽乡村现状图(二)安吉美丽乡村:产村联动,全面铺开1、概述安吉县位于浙江西北部,全县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距杭州约60公里,距上海和南京约200公里,是长三角经济区新崛起的一个生态经济特色县。
北倚天目山,森林覆盖率达71%,有12个乡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居全国首位。
2009年GDP159亿元,人均GDP5120美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1436元,高出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319元,已连续多年增长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安吉区位与美丽乡村规划2、特色经验⏹从县域高度整合各类资源,县域全面展开美丽乡村建设。
⏹综合整治村庄环境与设施。
⏹注重乡村产业与本地要素的结合,培育“竹文化”等生态文明品牌。
安吉美丽乡村现状图(三)仙居美丽乡村:绿色农产,推广品牌1、概述仙居县隶属台州市,县域面积 2000 平方公里,人口 48 万,辖 700 个行政村,是浙江山区欠发达县。
环境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 77.2%,被誉为“仙人居住的地方”,至杭、甬、温 2-3 小时。
2009 年仙居生产总值 82.9 亿元,财政总收入 9.34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976 元(低于浙江平均水平 303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落后临安和安吉 4-5 年。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 ——以杭州市西湖区双灵村村庄整治工程为例

2020年第10期现代园艺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相关政策影响下,杭州市近15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实践。
据《浙江日报》报道,截止2015年,杭州市每年安排近10亿元专项基金打造“美丽乡村”,改善了民生。
农村居民和乡村旅游收入提高。
随着杭州市政府提出“三江两岸”综合打造,西湖区提出“美丽西湖”行动,西湖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杭州市政府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围绕“做美生态、做优环境、做强产业、做好生活”[1],开展了新一轮村落景区的打造,其中就包括双灵村。
1项目概况双灵村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西部,从属于灵山风景区,距杭州市中心约20km,北面有320国道,西面与富阳市接壤,东南面有杭富沿江公路。
据《之江历史文化丛书———之江胜景》记载,2002年行政村撤扩时,大岭与上堡两村合并。
村民在酝酿取名时认为,村庄与灵山毗邻,以生产红、绿两茶而著称,取名“双灵”[2]。
双灵村现有农户200余户,人口700余人,山林约300hm2,耕地约67hm2,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庄。
村内有西湖区最高峰如意尖,西湖区最大水库板壁山水库。
根据上位规划文件,《杭州西湖区生态控制区单元(XH20)控制详细规划》中规定双灵村为生态农业科技园及生态农业观光园。
《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中规定双灵村以耕地、园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为主,未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
2现状分析2.1建筑建筑依山就势而建,以农居为主,有少数服务建筑和厂房。
多数建筑质量较好,少数建筑颜色过于鲜艳突兀。
此外,违章建筑和搭建较多。
2.2围墙每户庭院都由高围墙与外部隔开,不仅造成空间拥挤封闭的视觉感受,也不利于邻里沟通。
2.3庭院绿化面积较少,铺装破旧,庭院景观杂乱。
2.4公共活动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少,现有活动场地设施陈旧,功能和景观不能满足村民需要。
2.5水系灵山溪沿灵山线公路贯穿双灵村,流经长度约2.9km,设有多个滚水橡皮坝,水质较好但驳岸景观较生硬,另有多条溪水支流汇入灵山溪。
美丽乡村规划案例分析

美丽乡村规划案例分析
美丽乡村规划是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将传统农村与现代特色有机结合,通过空间布局、景观设计、建筑风格等多方面的规划,创造出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
下面将以某个具体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某省某县的美丽乡村规划项目,旨在提升该县农村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规划包括景观改造、村庄建设、农田治理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景观改造方面,规划中提出了将农田、山峦、湖泊等自然资源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打造出独具一格的乡村景观。
其中,保存并恢复了一些传统农田景观,使游客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农村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山峦和湖泊周边建设了一些公园和休闲场所,供游客和当地居民休闲娱乐。
其次,在村庄建设方面,规划中提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卫生。
对于一些老旧村庄,规划中提出了进行整体的重建,修建新的楼房,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在村庄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力改造,提高了村庄的整体面貌。
此外,规划中还强调了农田的治理和农业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农田的疏浚和水利设施的改善,提高了农田的耕种效率和抗灾能力,进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规划中提出了发展一些农业特色产业,如有机农产品、农家乐等,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综上所述,该案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综合考虑了自然景观、村庄建设和农田治理等多个方面,通过改善农村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水平,同时通过景观设计和特色产业的培育,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了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发展。
这个案例给我们启示,美丽乡村规划需要全面考虑农村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通过整体规划和改造,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规划的意义
体现先进、科学的价值取向
全面关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 问题,呼应 “五位一体”; 农村视角下的综合规划,一定程度上突破 了两类规划的局限; 以先进的理念和思路,全面的内容,综合 的视角研究农村,有利于营造协调的城乡 关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丰富了城乡规划的内容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和城乡统筹
深奥村:古建筑、排水系统 深奥文物古迹众多,有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26处,有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 还有由溪流、暗渠、明沟、坎井和水塘五个层面立体交叉构成的独特排水系统。 深奥村以保护发展为主,除历史文化街区外围有部分设施建设外,老街区基本 保留原貌,为以后更好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荻浦村:打造“古风荻浦”品牌 荻浦村重点挖掘“古孝义、古树、古戏曲、古造纸”四大特色古文化,重点开 展了“古生态整治提升、古建筑修缮利用、古文化挖掘传承、古村落产业经营” 四大工程,整体提升了荻浦村文化底蕴和环境质量。
1.3
规划的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
“以人为本原则”
关注村民需求,尊重村民意愿,重视村民发展;
“文化特色原则”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弘扬现代文明风尚;
“因地制宜原则”
分级分项小任务、17个方面
美 丽 乡 村 建 设
循序渐进 美丽乡村先建什么后建什么很有 讲究,点和面都需要涉及,点和 面的内容深度有所不同,概括起 来就是“点要走得进去,面要看 得过去”。
配套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还需要资金、 管理等一些列配套政策、 措施的配合。
2.2
以人为本
关注村民需求,尊重村民意愿,重视村民发展。
2.3
文化特色
建筑特色
环溪村:莲主题挖掘 环溪村充分挖掘”莲“文化, 并将它与产业培育、景观塑造 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不 断强化“清莲环溪” 的村庄 LOGO。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 环溪村突出对核心景观和人文 资源的挖掘,塑造”点线面 “相结合的景观序列,大大提 升了乡村景观面貌。
整治:从农业面源污染、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三方面, “点-线-面”全覆盖。
违禁农药、肥料
猪粪固液分离,从源头减少禽畜粪便污染
水体拦污,拦截水草、漂木、生活垃圾等
维护:景观生态格局 建立:“斑块、廊道、基质”形成有机联系的格局,维护镇域生态环境;
维护:基本农田保护、生态林地保护、水土流失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提 高村庄绿化水平。
2.1.3 生态人居
引导农村人口集聚、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1.3 生态人居
加快农房改造
2.1.3 生态人居 美化乡村环境:构建以大地景观为背景景观,以滨水空间、景观道路为线景 观,以村庄为点景观的“点-线-面”结合的绿地景观系统。通过打造入口景 观、拆除“三房”(危房、旧房、附房)、墙体美化、庭院美化、杆线整理、 杂物整理、明晰标识系统等手段,实现村容村貌的美化。
美丽乡村建设总体 规划研究
主要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解读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规划与实践
1《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解读
1.1 规划的理解
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
目标
主体
个体概念 群体概念
方式
生态人居建设、 生态环境提升、 生态经济推进、 生态文化培育。
要求
内容上
工具
表达形式
操作层面上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中定义为“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2011-2015 年)》中则定义为“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梳理:设立防控分区, 统筹规划农业产业布局, 梳理村庄绿地体系。
充分利用生态承载力和自净力,力求平衡
提升:农业技术、农业现代化水平、生态环保应用推广(农村节能节材、农 村低碳生活)
可再生能源
沼气能源工程
绿色建筑
2.1.2 生态经济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经济。
桐庐深奥古村落群:由荻浦、深澳、徐畈、环 溪四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有机构成,是桐庐 县近几年来精心打造的 “江南坎儿井,最美 古村落群”。
美 丽 乡 村 规 划
1.5
规划的层次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县为单位推进,并落 实到乡镇和村,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总体 规划》也对应了县域层面、次区域(含廊、 带空间)层面、村庄层面三个空间层面。
1.6
技术路线
2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规划与实践
2.1 生态优先
2.1.1 生态环境——整治、维护、梳理、提升
现代文明风尚
2.4
因地制宜
体现乡村特征
项目分类:突出重点,相互协调,找 准着力。 村庄分类:海盐县域美丽乡村,通过 功能分类和文化挖掘体现特色,通过 公服设施的规模分级体现集约。
中心城市 副中心城市 新市镇 城乡一体新社区
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中的分类措施——新昌案例
对于低污染、可降解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处理模式进行处理;
对于厨房垃圾、畜禽粪便、秸秆、生活污水等生物质能——加强综合 利用,减轻垃圾转运处理压力; 对于高污染、不可降解垃圾——尽量纳入农村垃圾收运系统。
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中的分类措施——新昌及桐庐环溪村案例
统一收集处理:用于污水量大、有条件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村庄;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主要用于污水量较大的村庄,减轻统一收集处理 的压力,此外,湿地植物还可以起到一定的景观作用; 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适用于分散的几户或十几户人家适合采用地 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可用于相对偏远、且人口较少的村庄; 生物处理系统:主要指沼气的利用,作为污水处理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