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常见危险生化品及处理方法

合集下载

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药品管理制度

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药品管理制度

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药品管理制度学校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场所,其中使用的化学药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为了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保护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制定一套科学的危险化学药品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实验室危险化学药品的分类、存储、使用和处理等方面来探讨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药品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危险化学药品的分类学校实验室中常见的危险化学药品主要包括有机溶剂、腐蚀性物质、剧毒物质、易燃物质等。

根据其危害程度和特性,可以将其分为四类:高毒、剧毒、中毒和低毒。

高毒化学品指对人体有很强的毒性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物质,如一些强酸、强碱等。

剧毒化学品指对人体有较强毒性的物质,如某些有机化合物、氰化物等。

中毒化学品指对人体有一定毒性的物质,但相对于高毒和剧毒化学品来说,其毒性较低。

低毒化学品指对人体有较低毒性的物质,如食品添加剂等。

二、危险化学药品的存储危险化学药品的存储应符合一定的安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不同类别的化学药品应分区分层储存,以防止混淆和引起事故。

2. 储存区域应通风良好,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对药品造成影响。

3. 应采用专用的柜子或柜子进行储存,柜子应具有一定的防火、防腐蚀和密封性能。

4. 储存的化学药品应标明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盘点。

三、危险化学药品的使用危险化学药品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指南进行,保证实验的安全和有效性。

具体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操作前应仔细阅读化学药品的使用说明书和相关安全操作规程,了解其特性和危险性。

2. 使用过程中应佩戴必要的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避免直接接触药品。

3. 操作时需注意避免产生火花、电弧或静电火花等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的情况。

4. 实验结束后,将剩余的化学药品尽量用完或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切忌乱倒乱丢。

四、危险化学药品的处理危险化学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废液、废固体或其他废弃物。

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危险化学药品安全应急预案

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危险化学药品安全应急预案

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危险化学药品安全应急预案是保障实验室安全和人员健康的重要措施。

在实验室工作中,危险化学药品是常见的实验材料,但如果不妥善处理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建立完善的安全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危险化学药品安全应急预案的内容:
1. 应急预案的制定目的: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实验室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药品事故,保障实验室安全,保护人员健康。

2. 预案的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内所有危险化学药品的存储、使用、处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

3. 应急响应流程:一旦发生危险化学药品事故,实验中心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责任人员应迅速组织人员疏散、封锁现场、处置泄露物等应急处置措施。

4. 应急装备准备:实验中心应保证足够的应急装备储备,包括防护服、呼吸器、消防器材等,并确保这些装备处于良好的状态。

5. 应急培训和演练:实验中心应定期组织危险化学药品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6. 应急资源准备:实验中心应建立与相关单位的合作机制,确保在应急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获取帮助和资源支持。

7. 应急预案的评估和改进:实验中心应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改进,及时修订完善,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危险化学药品安全应急预案是保障实验室安全和人员健康的重要工具,实验中心应严格执行预案的各项规定,确保危险化学药品事故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置,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安全和人员健康。

第 1 页共 1 页。

实验室常见化学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实验室常见化学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实验室常见化学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实验室是化学研究和实验的场所,因此常见化学废弃物的处理方法非常重要。

化学废弃物的合理处理不仅关系到人身安全,还关系到环境保护。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常见化学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安全、合规地处理这些废弃物。

一、酸废液实验室中常见的酸废液主要来自于酸的中和和实验过程中的残留液体。

在处理酸废液时,首先要稀释,将浓度较高的酸废液逐渐与水稀释,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要进行中和处理,将中和剂加入酸废液中,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直至中和完成。

可以使用活性炭等吸附剂对酸废液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二、碱性废液碱性废液主要来自于实验中使用的碱性溶液和残留液体。

处理碱性废液可以采取与酸废液类似的方法,首先稀释,然后中和处理,最后使用吸附剂进行处理。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按照具体溶液的性质和浓度来确定处理方法,确保处理的安全和有效。

三、有机溶剂废液有机溶剂废液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化学废弃物,主要来自于有机合成过程和溶剂抽提等实验。

处理有机溶剂废液时,可以采用蒸馏和回收的方法,将有机溶剂提纯并回收利用。

也可以采用化学方法对废弃的有机溶剂进行处理,如氧化、还原等方法,将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四、废弃试剂和废液实验室中常见的废弃试剂包括过期的试剂和废弃的反应产物等。

处理这些废弃试剂和废液时,首先要做好分类和标识,将不同性质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存放,以便后续处理。

然后根据试剂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中和、固化、焚烧等。

五、废弃固体实验室中产生的废弃固体包括实验中使用过的滤纸、废弃的包装物等。

处理废弃固体时,首先要进行分类和储存,将有害和无害固体分开存放。

然后对有害固体进行合规的处理,如焚烧、填埋等,对无害固体进行可回收利用或处置。

六、实验室安全管理除了对化学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理外,实验室还应加强安全管理,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具体措施包括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合理使用试剂和溶剂,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等。

实验室化学危险物品管理制度

实验室化学危险物品管理制度

实验室化学危险物品管理制度
是为了确保实验室内化学危险物品的安全使用和储存,保护实验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隐患,规范化学实验室的管理而制定的一项制度。

一、危险物品的分类和标识
1. 根据危险性将化学危险物品划分为不同的危险等级,并使用相应的标识进行标注。

2. 使用化学品安全标签和标识牌对危险物品进行明确的标识。

二、化学危险物品的储存
1. 根据危险性将危险物品分门别类、分颜色储存在专门的储存柜中,并定期检查和清点库存。

2. 禁止将不同危险等级的危险物品存放在同一个储存柜中。

三、化学危险物品的使用
1. 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实验操作人员熟悉危险物品的属性和操作要求。

2. 遵守化学危险物品的使用原则和安全操作规程,禁止随意调配危险物品和试剂。

四、化学危险物品的处置
1. 对于废弃的危险物品或试剂,采取安全、环保的方法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2. 建立废弃物品的分类和储存制度,确保废弃物品得到正确的处理和处置。

五、危险物品管理责任
1. 实验室负责人或管理员负责制定、执行和监督危险物品管理制度,并对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进行组织。

2. 实验室人员有责任遵守危险物品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上就是实验室化学危险物品管理制度的一些基本要求。

实验室人员应该认真执行这些制度,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生化危险知识点总结

生化危险知识点总结

生化危险知识点总结生化危险物质的分类:生化危险物质可以分为化学品和生物制剂两大类。

化学品包括有毒、易燃、腐蚀、爆炸等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生物制剂则是指一些致病菌、病毒、毒素等,它们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生化危险物质的危害:生化危险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着多方面的危害。

化学品可能会对呼吸系统、皮肤、眼睛等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导致中毒、化学灼伤、爆炸等;生物制剂则可能会引发多种传染病,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生化危险物质还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毒害,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危害生态平衡。

生化危险事故的应急处理:一旦发生生化危险事故,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应急处理。

首先,要迅速疏散人员,切断事故源头,防止事故蔓延。

其次,应及时进行正确的急救措施,如洗眼、漱口等,以减轻伤害。

最后,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避免危害扩大。

生化危险物质的储存和运输:对于生化危险物质,其储存和运输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储存环节,应根据物质的性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密闭储存、分类储存等,以防止事故发生。

在运输环节,应选择专业的运输公司,使用合适的包装容器,并对运输过程进行监管,以保证物质的安全运输。

生化危险物质的处理和处置:对于生化危险物质的处理和处置,应采取科学、规范的方法。

首先,要根据物质的危害性质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如化学品的中和、焚烧、埋地等;生物制剂的灭菌、消毒等。

其次,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确保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二次污染。

生化危险物质的防护和预防:对于生化危险物质,最重要的是做好防护和预防工作。

首先,要加强对生化危险物质的了解和掌握,避免接触到未知的危险物质。

其次,要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服、口罩等。

同时,也要加强环境防护措施,如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提高事故应对能力。

生化危险事故的应急演练:为了提高生化危险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应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通过模拟生化危险事故的发生,训练员工对不同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常用危险化学品及其安全管理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常用危险化学品及其安全管理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常用危险化学品及其安全管理环境监测实验室是进行环境监测和分析的重要场所,而在实验室中使用的化学试剂很容易引起危险。

对于环境监测实验室中常用的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环境监测实验室中常用的危险化学品主要包括有机溶剂、酸碱、重金属盐等。

这些化学品可能会对实验人员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必须加强对其安全管理的重视。

有机溶剂是环境监测实验室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化学品。

有机溶剂主要用于溶解和提取环境样品中的有机物质,但是大多数有机溶剂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和易燃性,一旦泄漏或者接触到高温火源就会引发严重的火灾事故。

实验人员在使用有机溶剂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产生静电并保持通风良好。

有机溶剂的储存和处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并避免与氧化剂和碱性物质混合。

酸碱是环境监测实验室中常用的化学试剂。

酸碱主要用于调节水样PH值和中和重金属离子。

但是酸碱具有高腐蚀性,一旦接触皮肤或者呼吸道就会造成严重伤害。

实验人员在操作酸碱时必须佩戴防护眼镜、手套和实验服,并保持实验台面干净整洁,避免发生溅洒。

酸碱的储存也非常重要,必须单独放置在防腐蚀的柜子中,避免与易燃物质混合。

重金属盐也是环境监测实验室中常用的化学试剂。

重金属盐通常用于分离和检测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但是重金属盐具有毒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对实验人员和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实验人员在使用重金属盐时必须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和实验服,并且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操作,避免吸入有毒气体。

环境监测实验室中常用的化学试剂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加强对其安全管理的重视。

实验人员在操作化学试剂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避免产生危险。

化学试剂的储存和处置也非常重要,必须按照规定要求进行,避免产生意外事故。

只有加强对化学试剂安全管理的重视,才能有效保障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实验室几种常见有毒物质的处理方法

实验室几种常见有毒物质的处理方法

实验室几种常见有毒物质的处理方法含酚、氰、汞、铬、砷的废液必须处理到达三废排放标准才能排放,下面介绍几种方法适用于实验室小量废液的处理。

1.低浓度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使酚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

高浓度可使用丁酸乙酯萃取,再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复萃取。

调节pH后,进行重蒸馏,提纯后使用;2.低浓度氰化物废液可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为10以上,再加入高锰酸钾粉末(3%),使氰化物分解。

假设是高浓度的,可使用碱性氯化法处理,先用碱调节pH为10以上,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

氰化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放置24小时排放。

含氰化物废液不得乱倒或与酸混合,生成挥发性氰化氢气体有剧毒;3.假设不小心将金属汞散落在实验室里(如打碎温度计和示波极谱仪操作不慎)必须及时清除。

如用滴管或用在硝酸汞的酸性溶液中浸泡过的薄铜片、铜丝收集于烧杯中用水覆盖。

散落过汞的地面应撒上硫磺粉,生成毒性较小的硫化汞;或喷上20%三氯化铁水溶液,干后再清除(但该方法不能用于金属外表,会产生腐蚀)。

对于含汞废液的处理,可先将废液调至pH=8~10加入过量硫化钠,使其生成硫化汞沉淀,再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生成硫化铁沉淀可将硫化汞微粒吸附沉淀,然后静置别离,清液可排放,残渣可用焙烧法回收汞或制成汞盐;4.含铬废液中加入还原剂,如硫酸亚铁、亚硫酸钠、铁屑,在酸性条件下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然后加入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使三价铬形成Cr(OH)3沉淀,清液可排放。

沉淀干燥后可用焙烧法处理,使其与煤渣一起焙烧,处理后可填埋;5.含砷废液处理,加入氧化钙,使pH为8,生成砷酸钙和亚砷酸钙沉淀,在Fe3+存在时共沉淀。

或使溶液pH大于10,加入硫化钠,与砷反响生成难溶、低毒的硫化砷沉淀。

产生含砷气体的试验在通风橱中进行;6.用碱将废液pH调至8~10,生成Pb(OH)2和Cd(OH)2沉淀,再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沉淀物可与其它无机物混合进行烧结处理,清液排放。

实验室化学物品安全处理方法

实验室化学物品安全处理方法

实验室化学物品安全处理方法实验室化学物品的安全处理是保障实验室人员安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

本手册提供了一般实验室化学物品的安全处理方法,具体操作需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验室安全规范进行。

1. 化学品分类与标识化学品应按照其危险特性进行分类,并使用规范的标识进行提示。

常见的化学品分类包括:- 爆炸品- 压缩气体- 易燃液体- 易燃固体- 遇水反应物质- 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2. 化学品储存化学品应按照其类别和危险性进行储存,储存环境应符合以下要求:- 远离热源和火种- 防止阳光直射- 通风良好- 防潮、防泄漏各类化学品应存放在相应的储存容器和设施中,如防爆柜、冰箱、阴凉柜等。

3. 化学品取用取用化学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 使用合适的工具,如滴定管、移液器等,避免直接用手接触。

- 标签朝外,防止混淆。

4. 使用与处理使用化学品时,应在通风柜或其他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操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化学品的泄漏和排放。

- 严格按照实验规程和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进行操作。

- 遇到意外情况,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告上级。

5. 废弃物处理实验室废弃物应按照其类别和危险性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固体废弃物:按照有害垃圾进行分类,并交由专业处理机构处理。

- 液体废弃物:经过沉淀、过滤等处理后,方可排放。

特殊危险废弃物需交由专业机构处理。

6. 事故应急预案实验室应制定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包括以下内容:- 事故分类和分级- 应急组织架构和职责- 应急措施和流程- 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7. 培训与宣传实验室应定期开展化学品安全培训,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加强化学品安全知识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

本手册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遵循实验室安全规范和实验规程。

如有疑问,请咨询实验室安全负责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常见危化品特性及处理方法1、DMSO(Dimethyl sulfoxide,二甲基亚砜)DMSO可用作乙炔、芳烃、二氧化硫及其他气体的溶剂以及腈纶纤维纺丝溶剂,是一种既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极为重要的非质子极性溶剂,对皮肤有极强的渗透性,有助于药物向人体渗透,也可作农药的添加剂,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试剂。

此外,DMSO也是一种渗透性保护剂,能够降低细胞冰点,减少冰晶的形成,减轻自由基对细胞损害,改变生物膜对电解质、药物、毒物和代谢产物的通透性。

但是研究表明,DMSO存在严重的毒性作用,与蛋白质疏水集团发生作用,导致蛋白质变性,具有血管毒性和肝肾毒性。

DMSO是毒性比较强的东西,用的时候要避免其挥发,要准备1%-5%的氨水备用,皮肤沾上之后要用大量的水洗以及稀氨水洗涤。

最为常见的症状为恶心、呕吐、皮疹及在皮肤、和呼出的气体中发出大蒜、洋葱、牡蛎味。

吸入:高挥发浓度可能导致头痛,晕眩和镇静。

皮肤:能够灼伤皮肤并使皮肤有刺痛感,如同所见的皮疹及水泡一样。

若二甲基亚砜与含水的皮肤接触,会产生热反应。

要避免接触含有毒性原料或物质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因其毒性不为人所知,而二甲基亚砜却可能会渗入肌肤,在一定条件下会将有毒物质代入肌肤。

2、EB(Ethidium bromide,溴化乙锭)溴化乙锭是一种高度灵敏的荧光染色剂,用于观察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DNA。

溴化乙锭用标准302nm紫外光透射仪激发并放射出橙红色信号,观察琼脂糖凝胶中DNA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荧光染料溴化乙锭进行染色,溴化乙锭含有一个可以嵌入DNA堆积碱基之间的一个三环平面基团。

它与DNA 的结合几乎没有碱基序列特异性。

在高离子强度的饱和溶液中,大约每2.5个碱基插入一个溴化乙锭分子。

当染料分子插入后,其平面基团与螺旋的轴线垂直并通过范德华力与上下碱基相互作用。

这个基团的固定位置及其与碱基的密切接近,导致与DNA 结合的染料呈现荧光,其荧光产率比游离溶液中染料有所增加。

DNA吸收254nm处的紫外辐射并传递给染料,而被结合的染料本身吸收302nm和366nm的光辐射。

这两种情况下,被吸收的能量在可见光谱红橙区的590nm处重新发射出来。

由于EB-DNA复合物的荧光产率比没有结合DNA的染料高出20-30倍,所以当凝胶中含有游离的溴化乙锭(0.5ug/ml)时,可以检测到少至10ng的NDA条带。

溴化乙锭可以嵌入碱基分子中,导致错配。

溴化乙锭是强诱变剂,具有高致癌性,会在60-70度时蒸发(所以最好不要在胶太热的时候加,或者应该加到液体里,0.5ug/ml,染色半小时)(当EB加得过多时,也可以在室温用水将已染色的凝胶浸泡20min,以降低未结合的EB引起的背景荧光)。

溴化乙锭溶液的净化处理:由于溴化乙锭具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对含EB的溶液进行净化处理再行弃置,以避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

(1)对于EB含量大于0.5mg/ml的溶液,可如下处理:①将EB溶液用水稀释至浓度低于0.5mg/ml;②加入一倍体积的0.5mol/L高锰酸钾,混匀,再加入等量的25mol/L HCl,混匀,置室温数小时;③加入一倍体积的2.5mol/L NaOH,混匀并废弃。

(2)EB含量小于0.5mg/ml的溶液可如下处理:①按1mg/ml的量加入活性炭,不时轻摇混匀,室温放置1小时;②用滤纸过滤并将活性碳与滤纸密封后丢弃。

3、DEPC(diethyl procarbonate,二乙基焦碳酸酯)DEPC可灭活各种蛋白质,是RNA酶的强抑制剂。

DEPC 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在操作中应尽量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并避免接触皮肤。

DEPC毒性并不是很强,但吸入的毒性是最强的,使用时戴口罩。

不小心占到手上注意立即冲洗,RNase AwayTM试剂可以替代DEPC,操作简单,价格低,且无毒性。

只需将RNase AwayTM直接倒在玻璃器皿和塑料器皿的表面,浸泡后用水冲洗去除,即可以快速去除器皿表面的RNase,并且不会残留而干扰后继实验。

4、丙烯酰胺属中等毒性物质,可通过皮肤吸收及呼吸道进入人体,因此,在搬运和使用中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具,如防毒服,防毒口罩及防毒手套等。

丙烯酰胺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神经毒性,同时还有生殖、发育毒性。

神经毒性作用表现为周围神经退行性变化和脑中涉及学习、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部位的退行性变化,试验还显示丙烯酰胺是一种可能致癌物,职业接触人群的流行病学观察表明,长期低剂量接触丙烯酰胺会出现嗜睡、情绪和记忆改变、幻觉和震颤等症状,伴随末梢神经病如手套样感觉、出汗和肌肉无力。

累积毒性,不容易排毒。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列为慢性丙烯酰胺中毒观察对象:a.接触丙烯酰胺的局部皮肤出现多汗、湿冷、脱皮、红斑;b.出现肢端麻木、刺痛、下肢乏力、嗜睡等症状;c.神经-肌电图显示有可疑神经源性损害。

治疗原则:可用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并辅以体疗、理疗及对症治疗。

重度中毒者应同时加强支持疗法。

5、N,N"-亚甲双丙烯酰胺有毒,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切勿吸入粉末。

6、DTT(Dithiothreitol,二硫苏糖醇)很强的还原剂,散发难闻的气味。

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危害健康。

当使用固体或高浓度储存液时,戴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中操作。

7、TEMED(N,N,N",N"-Tetramethylethylenediamine,N,N,N",N"-四甲基乙二胺)强神经毒性,防止误吸,操作时快速,存放时密封。

8、PMSF:(Phenylmethanesulfonyl fluoride,苯甲基磺酰氟)是一种高强度毒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

它对呼吸道黏膜、眼睛和皮肤有非常大的破坏性。

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致命。

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始终在化学通风橱里使用。

在接触到的情况下,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眼睛或皮肤,已污染的工作服丢弃掉。

9、氯仿(CHCl3)对皮肤、眼睛、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它是一种致癌剂,可损害肝和肾。

它也易挥发,避免吸入挥发的气体。

操作时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并始终在化学通风橱里进行。

10、甲醛(HCOH)甲醛是无色、具有强烈气味的刺激性气体,其35%~40%的水溶液通称福尔马林。

甲醛是原浆毒物,能与蛋白质结合,吸入高浓度甲醛后,会出现呼吸道的严重刺激和水肿、眼刺痛、头痛,也可发生支气管哮喘。

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皮炎、色斑、坏死。

经常吸入少量甲醛,能引起慢性中毒,出现粘膜充血、皮肤刺激症、过敏性皮炎、指甲角化和脆弱、甲床指端疼痛等。

全身症状有头痛、乏力、胃纳差、心悸、失眠、体重减轻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等。

各种人造板材(刨花板、纤维板、胶合板等)中由于使用了粘合剂,因而可含有甲醛。

新式家具的制作,墙面、地面的装饰铺设,都要使用粘合剂。

凡是大量使用粘合剂的地方,总会有甲醛释放。

此外,某些化纤地毯、油漆涂料也含有一定量的甲醛。

甲醛还可来自化妆品、清洁剂、杀虫剂、消毒剂、防腐剂、印刷油墨、纸张、纺织纤维等多种化工轻工产品。

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

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

很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对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和损伤作用。

避免吸入其挥发的汽雾。

要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始终在化学通风橱内进行操作。

远离热、火花及明火。

11、吉姆萨(Giemsa)染料咽下可致命或引起眼睛失明,通过吸入和皮肤吸收会造成伤害。

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护目镜,在化学通风橱里操作,不要吸入其粉末。

12、叠氮钠(NaN3)毒性非常大,能阻断细胞色素电子运送系统。

对于含有叠氮钠的溶液,要明确标记。

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损害健康。

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护目镜,操作时要格外小心。

13、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有毒,是一种刺激物,并造成对眼睛的严重损伤的危险。

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损害健康。

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护目镜。

不要吸入其粉末。

14、三氯乙酸(TCA)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粉尘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咳嗽、胸痛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眼直接接触可造成严重损害,重者可导致失明。

皮肤接触可致化学性灼伤。

口服灼伤口腔和消化道,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和虚脱。

15、Triton X-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是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称去污剂)。

能够引起严重的眼睛刺激和灼伤。

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受害。

戴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

16、过硫酸铵对黏膜和上呼吸道组织、眼睛和皮肤有极大危害性。

吸入可致命。

操作时戴合适的手套、安全眼镜和防护服。

始终在通风橱里操作,操作完后彻底洗手。

17、TRIzol含有毒物质苯酚,如皮肤接触TRIzol,请立即用大量去垢剂和水冲洗,如仍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如果只是少量接触,并处理后症状减轻,估计问题不大。

18、乙醚ethylethe一、物理性质一种醚。

古老的合成有机化合物之一。

分子式C2H5OC2H5。

无色易燃液体,极易挥发,气味特殊。

凝固点-116.2℃,沸点34.5℃,相对密度0.7138(20/4℃)。

能与乙醇、丙酮、苯、氯仿等混溶,水在乙醚中的溶解度为乙醚体积的1/50,乙醚在12℃水中的溶解度为水体积的1/10。

二、化学性质及用途乙醚与10倍体积的氧混合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或电火花即可发生剧烈爆炸,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长时间与氧接触和光照,可生成过氧化乙醚,后者为难挥发的粘稠液体,加热可爆炸,为避免生成过氧化物,常在乙醚中加入抗氧剂,如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

性稳定,其蒸气在450℃以下不发生变化,550℃时开始分解。

100℃以下,与酸、碱不起作用。

与三氟化硼作用形成乙醚化的三氟化硼,在烃基化、酰化、聚合、失水、缩合等反应中用作催化剂。

可直接氯化(冷却下)生成一氯、多氯和全氯醚。

工业上可在氧化铝催化下,于300℃由乙醇失水制得。

是重要的溶剂,可溶解多种有机物,常用作天然产物的萃取剂或反应介质。

有些物质能溶于含乙醇或水的乙醚中。

有些无机物在乙醚中也有一定的溶解度。

例如小量的硫或磷,但溴、碘、氯化铁、氯化金在乙醚中有较大的溶解度。

是首次试用成功的外科麻醉剂。

三、危害对人的麻醉浓度为109.08~196.95g/m3(3.6—6.5%),当浓度为212.1~303g/m3(7~10%)时可致呼吸停止,当浓度超过10%时通常可以致命。

乙醚是低毒物质,主要是引起全身麻醉作用,此外,对皮肤及呼吸道粘膜有轻微的刺激作用。

长期接触低浓度乙醚蒸气的人员可出现头痛、头晕、易激动或淡漠、嗜睡、忧郁、体重减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

吸人较高浓度乙醚蒸气时可出现头晕、癔病样发作、精神错乱、嗜睡、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脉缓、体温下降、呼吸不规则等短时间大量接触后发生的中毒症状,一经脱离现场,稍待休息,经对症处理后就可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