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题单元一: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提高。

①刘家功夫针铺属于私营手工业作坊②刘家功夫针铺品牌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较强③该“印记”具④宋代商品经济非常活跃[来源:进合材料三和教材内容分析说明纸币是怎样产答案与解析1.D 材料的意思是当今社会虽然法律轻视商人,但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但农民事实上却已经贫贱了。

所以一般人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

A项所说的朝廷重农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尊农夫”,但从材料“俗之所贵”可知,百姓并不抑商;B项中朝廷、百姓皆重农抑商与材料不符;C项说法太绝对,材料反映的只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2.B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反映了春秋时期已有实力雄厚的商人,并有大商人参与政治活动的史实;“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明当时商人尚未受到歧视,而B项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符。

3.D 材料只是反映了崇仁坊的繁荣,而未反映出其是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4.B 本题考查对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微澜”应该是指区别于自然经济的新特点,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商品经济活跃。

5.B 宋朝以前的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市的四周有围墙,设市长或市令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由此可知A、C、D三项符合历史事实。

6.A 本题要求从图中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旨在考查读图、识图和理解能力。

此“印记”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实际上是商品商标,上面的文字内容还具有广告作用。

“商标”和“广告”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同时也反映出私营手工业者品牌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较强。

[来源:学科网ZXXK]7.D 题干材料表明汉高祖实行“抑商”政策,而宋代“榜下捉婿”现象则说明了商人地位的提高,原因在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答案为D 项。

8.B 在中国古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即是一种朝贡贸易,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试题单元一: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试题单元一: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 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商代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置奇珍物件,管理王室商业,并允很多贾参加祭祀先人的仪式;唐宋期间,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

资料反应了中国古代 ()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C.商人地位不停提升D.国外贸易空前发达答案: A。

依据资料可知,商代王室设置机构管理王室商业,唐宋期间,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均表现了中国古代政府对商业管理的重视,应选 A 项。

2.东汉郑玄说:“大市人民马牛之属用长券 ( 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 ) ;小市珍奇之物,用短券。

”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

”据此可知,在汉代经济生活中 ()A.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 B.契约形式渐趋成熟和标准化C.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宽泛使用D.商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答案: C。

资猜中的“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表示汉朝时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宽泛使用,C项正确。

3.学者仲富兰在《中国风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朝此后,特别是宋朝市民生活的繁华,使一直带有神奇色彩的岁节气日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歇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

”致使宋朝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由是()A.繁华的市民生活B.宋词的推波助浪C.发达的商品经济D.宽松的文化气氛答案: C。

依据资猜中宋朝的岁节气日的世俗化和“民间节日向着公众歇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并联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由是宋朝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应选 C 项。

4.宋朝期间,繁华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

以下诗词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 ()A.“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 B.“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C.“昔在建城市,盐酒日夜宣”D.“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答案: C。

C项反应了当时城市打破时间限制,正确。

5.据考据,南宋的国都临安,与过去国都的方正格局截然相反,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立的“金引交易”,买卖隆。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答案解析)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答案解析)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一首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这反映了唐朝的经济状况是( )①商人众多②商业繁荣③经济破败,田地荒芜④区域性的商帮出现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2.到北宋,东京(今开封)出现“通宵不绝”的夜市。

这表明是()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 文娱场所(瓦舍)多由官府经营D. 坊和市界限不复存在3.16世纪,松江的棉布在全中国打开销路,商人汇集到棉布生产地,他们携带资本,参与了从棉花到织布的生产全过程。

这一材料表明是()A. 商人流动性大B. 商帮的推动棉布发展C. 粤商的发展D. 闽商的衰落4.有学者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是中英间第一次通使。

英国借为乾隆祝寿之名,出使中国,最终目的是借以打动乾隆皇帝,同意两国互派使节,开放天津等港口贸易,把中国纳入西方文明体系。

但双方没有经过谈判,清政府便拒绝了英国一切的‘敕书D.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

”作者的主旨是A. 中国早在1793年已进入近代史B. 马嘎尔尼访华酝酿了后来的侵华C. 中国丧失了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D. 英国对华战略意图并没有实现5.汉代桓宽在《盐铁论•水旱》中记载,手工商业者“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

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

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

或时贳民,不弃作业”。

材料反映出当时A. 经济结构单一B. 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经营C. 城乡一体以农村经济为主导D. 未形成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商业体系6.《史记·平准书》记载:“杜周治之,狱少反者。

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理郡国缗钱;得民账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计,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主要反映出西汉时期A. 吏治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B. 推行均田制解决土地兼并问题C. 工商业市镇经济较为发达D. 政府大力推行抑商政策7.葛金芳教授认为:若从产业演进角度观察社会经济形态的嬗递轨迹,我们发现中国三千余年的文明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其间发生了两次转折,第一次是在两宋时期,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开始跨入近世农商社会阶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第三课同步课时训练1、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

这反映当时()A.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B. 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C. 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D. 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2、《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

这表明西汉( )A.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B.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C.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D.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3、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由此可见,纸币(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B.易致封建王朝通货膨胀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D.产生过程中注重其“防伪”功能4、在明清时期的徽商心中,谋生和求利是有所区别的,谋生在当时不单是谋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

这表明当时( )A.徽商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念B.以义为上成为徽商的基本准则C.利义兼顾成为商人普遍的价值取向D.传统经济政策受到严重的冲击5、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上述材料说明()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6、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7、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述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畅达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看管的夜市分析:解题时抓住重点词“东汉”即可。

物流畅达的草市、夜市是唐后期出现的,而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期间才出现。

答案: A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资猜中的“市”()A.表现了草市的特色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C.与坊的界线被打破D.受时间地址的限制分析:题中资料的最有效信息是“郑人”和“乃反,市罢”。

草市到隋时才出现,并且在乡村,资猜中有郑国便可看出是春秋期间,故 A 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该当是农产品,应当主假如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 B 项错误;到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才被打破,故 C 项错误;宋朝从前,市场都要遇到时间和地址的限制,故 D 项正确。

答案: D3.古代钱币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行分。

下边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足说了然()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华D.纸币方便携带,完整代替了金属钱币分析:此题考察学生透过现象剖析实质的能力。

资料表现的现象是从秦到宋钱币的发展变化。

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使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C4.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这说明宋朝()B.草市具备齐备的饮食服务设备C.夜市比较繁华D.草市交易只好在清晨进行分析:从资料看,诗歌描绘的是对于草市上酒店经营的状况。

故 B 项正确。

答案: B5.北宋词人裴湘在《浪淘沙·汴州》中写道:“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

葱葱佳气锁龙城。

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

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试题单元一: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试题单元一: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C.商人地位不断提高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答案:A。

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王室设置机构管理王室商业,唐宋时期,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均体现了中国古代政府对商业管理的重视,故选A项。

2.东汉郑玄说:“大市人民马牛之属用长券(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小市珍异之物,用短券。

”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

”据此可知,在汉代经济生活中( )A.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B.契约形式渐趋成熟和标准化C.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广泛使用D.商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答案:C。

材料中的“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表明汉朝时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广泛使用,C项正确。

3.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

”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繁荣的市民生活B.宋词的推波助澜C.发达的商品经济D.宽松的文化氛围答案:C。

根据材料中宋代的岁时节日的世俗化和“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宋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选C项。

4.宋朝时期,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

下列诗词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 )A.“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B.“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C.“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宣”D.“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答案:C。

C项反映了当时城市打破时间限制,正确。

5.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训练: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训练: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答案 A 材料反映了咸阳、长安由于其政治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四方人、物汇集于此,造成人多地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商业,故A项正确。

2.(2018齐鲁名校高考冲刺模拟)《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答案 B 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关于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

3.“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的镇增加“兼酒税之事”的功能,即在商业繁华地点征收商业税,这客观上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4.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

清晰可辨的有“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

由此可见,宋代( )A.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B.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C.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D.商家注重广告宣传效应答案:C由材料“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功能增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的发展而非生活习俗,排除A项;“不再受到限制”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商品经济的繁荣而非广告宣传效应,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
C.商人地位不断提高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答案:A。

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王室设置机构管理王室商业,唐宋时期,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均体现了中国古代政府对商业管理的重视,故选A项。

2.东汉郑玄说:“大市人民马牛之属用长券(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小市珍异之物,用短券。

”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

”据此可知,在汉代经济生活中( )
A.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B.契约形式渐趋成熟和标准化
C.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广泛使用D.商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
答案:C。

材料中的“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表明汉朝时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广泛使用,C项正确。

3.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

”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繁荣的市民生活B.宋词的推波助澜
C.发达的商品经济D.宽松的文化氛围
答案:C。

根据材料中宋代的岁时节日的世俗化和“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宋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选C项。

4.宋朝时期,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

下列诗词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 )
A.“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B.“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
C.“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宣”D.“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
答案:C。

C项反映了当时城市打破时间限制,正确。

5.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
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

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B.“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答案:D。

通过题干可知,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布局和过去单一的政治中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D项庄季裕《鸡肋编》载:“朱榷(专卖)茶之制,择6.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材料反映当时(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商业城镇逐渐兴起 D.出现了地域性商帮
答案:C。

根据材料中的“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茶坊林立”可知,这些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商业市镇,C项正确。

7.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 )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材料讲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的趋势,原先从事稻作农业的农民基本的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当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时,农民和市场的联系加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从而推动了该地区的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项正确。

8.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金一两换银四两;万历中期赤金止七八换;崇祯中期十换。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海禁”造成对外贸易的萎缩B.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影响
C.佛事兴盛导致金价的上涨 D.吏治腐败导致银价的下跌
答案: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大量黄金、白银的涌入欧洲,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促进了中国黄金、白银价格的下跌,对外贸易萎缩错误,B项正确。

9.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
历史文献。

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现了二十余万。

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
A.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 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 D.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
答案:D。

“士商相混”的现象反映出的是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依旧存在,但是也抵挡不住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D项正确。

10.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

”这表明当时( )
A.开始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D.外币流入扰乱了资本市场
答案:C。

根据材料中的“无一不用洋钱”可知,当时外国货币在中国广泛流通,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C项正确。

11.在清代的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大致有一半是府或省治的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这反映了( )
A.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B.城镇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C.多数城镇具有双重功能D.商品经济冲击旧有体制
答案:C。

由材料中的“80%是县衙所在地”,可见多数城镇具有政治经济中心双重功能,C项正确。

12.据《文献丛编》记载,苏州织造李煦奏折中所记苏州米价如下表所示(部分)。

A.新航路开辟后高产农作物引进B.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C.白银大量流入使物价水平提高D.手工业发展使农业人口大量流失
答案:C。

清朝前期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从而使得白银价格下降,
反映在物价上,就是使得物价水平相较以往有所提高,故选C项。

13.清代民众所信奉的财神有五六种之多。

其中“武财神”关羽信者众多,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不但数量远超文圣孔庙,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超孔庙。

这反映了清代( )
A.儒学信仰危机开始出现B.文学形式出现大变革
C.经济变迁影响价值取向D.城市功能呈现多样化
答案:C。

材料信息反映了清朝时期崇尚“武财神”远远超过孔子,说明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选C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00~1800年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

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
经济全球化的东方》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重新审视全球视野下的明清。

论述:15世纪至19世纪,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达到高度繁荣。

明中叶以来,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制造的手工业品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声誉度和竞争力。

随着新航路开辟,中西方贸易量剧增,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同时伴随着白银大量涌入和高产作物引进,冲击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

明清两朝虽然闭关锁国,但是依旧开通了指定的贸易口岸进行海外贸易,比如清朝的广州十三行,中国仍是世界最重要贸易中心地区之一。

示例二
论题: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中心由亚洲逐渐转向欧洲。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商品种类逐渐增多、贸易额不断上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欧洲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吸收了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19世纪以来,欧洲各国普遍开展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欧洲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工业技术中心;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欧洲不断对外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殖民体系,从而引领着世界经济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