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马原论文_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合集下载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再认识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再认识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再认识论文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再认识全文如下: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阶段唯物史观被恩格斯誉为马克思“两个伟大的发现”之一,它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某种程度上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探索经历了起始阶段、探索阶段、完成阶段,最终形成了成熟的、完善的、科学的唯物史观原理。

(二)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史观的创立(三)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二、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要把握唯物史观的内涵,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或精神本真。

针对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问题的表述,学术界存在着众说纷纭的解说,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可以从马克思原著中找到值得我们参考的东西。

从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得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别的,恰恰就是马克思本人所阐述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或许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帮助我们概括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而人类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即对物质的生产和创造,这也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初动力。

恩格斯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的,只有基本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保障,才能进一步进行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其他领域活动。

由此,我们也能够从唯物史观的理论中得到关于推动社会发展动力的提示,事实上道理浅显易懂,即:是劳动保障了一切,人类的所有活动一切都起源于劳动,来源于最基本的生存目标追求。

唯物史观带给现代人类最大的启示是个人无论社会地位的变化,还是个人能力的发展,这些,都只能说明个人生产力与创造力的不同,而不能以此划清界限,脱离生产与创造的基本框架。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社会发展要确立为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唯物主义者,他们认为物质世界是最原始的存在形式,思想、意识等都是受物质世界的制约和影响。

他们所倡导的自由主义思想也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

下面将更详细地介绍他们的理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性的过程,而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用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和分析。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可以从工人手中获取物质和剩余价值。

工人所制造的产品的价值超过了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所得的利润。

这种压迫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阶级斗争的矛盾。

在这种斗争中,劳动者需要通过社会改革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

费尔巴哈主义:1. 人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梦想等。

因此,人应该秉持自由的理念和行动,以实现自我完成和全人类的人的解放。

2.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认为,人的自由是来自于人类的精神和认识,而不是物质的本质。

他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一种结合。

3. 宗教批判: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被压迫的阶级选择的一种工具,它给人们灌输麻醉剂,让他们忘却痛苦的事实。

因此,人应该拒绝宗教的影响,坚持自己的理性和反抗。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唯物主义者,他们的理论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提出的思想和理论,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起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原论文历史唯物主义

马原论文历史唯物主义

论“历史唯物主义”4班.王渭森.21015201992“历史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黑格尔的辩证法及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提出的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同构成了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但他有着严重的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经济发展史,根本否决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而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有着与之对立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在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者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着,在社会生产中,彼此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其中,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也就是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

直观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袁泉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邮编400715【摘要】: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思考人的活动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逻辑基点,将以往哲学从抽象上谈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关系,变为从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感性世界来把握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关键字】:直观唯物主义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受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近代唯物主义的研究以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基础,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因此马克思把近代唯物主义称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然而,旧唯物主义的这种主、客体相分离的研究方法,必然在面对由于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时,陷入人与环境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这是直观唯物主义局限的必然结果,直观唯物主义把社会生活当作一个“给定”的对象,一个外部的、静止的对象加以研究,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困境。

这表明,自然科学中主体、客体想分离的方法原则不适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因此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致力于在唯心主义框架内克服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于是,费希特诉诸于大写的“我”,而黑格尔则设定了既是实体又是绝对主体的“绝对观念”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历史性突破及局限(一)历史性突破费尔巴哈认为,要实现主体与客体在社会历史中的统一,关键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费尔巴哈把黑格尔抽象思辩所表达的东西还原为真实的存在,用“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人从理性世界重新带会到感性世界,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

同时也巧妙地拟订了对黑格尔的思辩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1]此外,费尔巴哈针对黑格尔用绝对精神否定感性存在进行了批判,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物质是精神的自我异化。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超越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超越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超越作者:袁俊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1期摘要费尔巴哈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确证了人和自然,并将它们作为其哲学出发点。

但由于费尔巴哈哲学奠基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未能看清历史的前提,没有找到正确的出发点,致使其在历史观上未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最终陷入了唯心史观。

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较之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胜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找准了“实践”这一逻辑和历史的结合点,从而划时代地建立了唯物史观。

关键词直观性旧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1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根源费尔巴哈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否定了纯粹理性、绝对精神的主体地位;确证了人和自然(这两个他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并将它们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

费尔巴哈认为,“自然不仅仅是产生了人和包含了人的自然,而且是作为哲学对象的自然,也是人所意识到的自然,是对象化了的自然,或对象化为…客观理性‟的自然”。

而人不是抽象的思辨的精神实体,更不是一架所谓“精密的机器”,而是具有感性能力的生命实体。

在人与自然两者地位关系上,费尔巴哈从人本学的原则出发,认为自然虽然在时间上是第一性的,但在地位上却是第二性的。

一切哲学的立足点都应是那个使存在与思维的统一得以可能的“人”。

思维方式不同,直接反映在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

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大多都建立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之上,以费尔巴哈哲学为例,其出发点是脱离社会、缺乏现实性的抽象的人。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立足于“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的某种二重性的直观,费氏将之视作其哲学信条),他所看到的只是脱离人的自然,是个体的人。

他没有认识到:人更是历史中的人、社会中的人、实践的人。

这也就使得他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表现出了过度的热情——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因素,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这就导致他不可避免地倒向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继承和超越_张雯雯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继承和超越_张雯雯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9卷总第34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 o.42007(V ol.9Sum No.34)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继承和超越*p张雯雯(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是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向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转化的中介环节。

费尔巴哈给马克思的思想解放和哲学转换首先提供了一个唯物主义人本学的立场和方法,即从自然的、感性的、经验事实为基础的/现实的人0出发。

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没有真正领会实践的真正含意。

以至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有着很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对费尔巴哈的人本思维方式有着巨大的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实践中图分类号:B0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58(2007)04-0335-07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是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向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转化的中介环节,这一学说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之一,强调神学的本质是人类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启发马克思从宗教批判转向对现实生活的批判。

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继承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相对于十七、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有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

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不是从人看来人生活于其间的世界,是把人同人生活的世界都抽象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马克思批判这样的抽象的唯物主义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用抽象的同一性来把握存在,这样的唯物主义在人生活其间的世界中只见物,不见人,视人为物,是不人道的、敌视人的唯物主义。

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开辟了一种新的转向,即从抽象的理性到现实的人(尽管在费尔巴哈那里, /现实的人0还是形式上而非实质上的)。

浅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浅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浅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它是马克思及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深刻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将观念的本质揭示为人类实践的产物,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对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他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词语游戏和抽象概念上,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说:“费尔巴哈假定,这些思想运动是‘自我生长’、‘自我进化的’、‘自我繁殖的’,这样就把它们当作静态东西对待。

”(《马克思选集》第2卷)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唯心主义观点的错误性,认为唯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改变世界。

二、对解释历史的提出马克思主张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他认为社会制度的更替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所不断引发的社会矛盾所决定的。

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生产力和交往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历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三、关于革命的思考马克思不仅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也对革命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革命不仅仅是一次暴动,更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他说:“社会变革必须是通过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革命而实现的,必须是由斗争而实现的。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不能仅仅靠暴力和斗争,更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

四、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是由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的本质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与自然本质不同。

他说:“这是因为人类实践的第一次基础是使自然适应人类,而这种改造自然是物质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创造历史的本质。

五、关于革命的实践马克思的思想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论证费尔巴哈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论证费尔巴哈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论证费尔巴哈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张慧彦(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摘要:在传统的理解中,人们认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是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在这种理解的前提下,人们合乎逻辑地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那么费尔巴哈哲学到底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还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呢?本文将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以及他对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证。

关键词:费尔巴哈;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马克思是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才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点差不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公认,但是马克思是在什么意义上对这一哲学批判的呢?人们却有不同的理解。

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还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传统的理解方式认为,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旧,是旧在这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家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并由于这个缺陷,它们都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于历史领域,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新就在于马克思在汲取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这一“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并把它贯彻于各个方面,在历史观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的视野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性质被严重地误解了,它被想象为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被形象地比喻为一个笨拙的母亲,她在为孩子洗完澡后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

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从设想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的思维方式,是不符合哲学史的事实的,这对于最讲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哲学史的事实表明,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并不是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姓名__________XXXXXX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XXXXXXXXXX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汪建达_____
专业__________土木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大二_____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XXX,XXXXXXXXXX,大二,土木工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生前所著,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提纲》被认为是一份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

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从篇幅上看《提纲》非常简短,由十一条大纲构成,仅千余字。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同时简要叙述了自己的新世界观。

提纲简明扼要而内容深刻,结合其他材料并通读数遍后我才有些许见解。

马克思早年曾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是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同时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表示不赞同。

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批判了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成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也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哲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人们随之思考相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不一样。

哲学史上存在过的哲学体系,都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以往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是形而上学的。

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从事物自身出发的能动性原则,他理解的“人”,有时候是经验的、个体的,有时候又是超经验的,所以他的唯物主义一旦放到社会历史领域,就一定程度的成了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也谈论“实践”,但是他仅仅把实践狭隘理解为要么是消费的实践,要么是商贩式的实践,所以他推崇理论而贬低“实践”,可见费尔巴哈并不了解实践活动的革命性意义。

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思维方式的实践转向,在提纲的11条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此处,马克思概括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区别,从根本上转变了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方式。

从他新的唯物主义来看,首先,我们的世界不再是超自然力量的创造物,也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直观的对象;其次,人既不是消极被动的承受者,也不仅仅是世界的解释者。

相反,人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并由人的实践活动不断生成、改造、创新的,人在这个世界里发挥着主体的能动作用。

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不是有史以来就一直存在而不变的,它应该来自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的产物。

同时人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


《提纲》全文都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无法摆脱唯心论的束缚。

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
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许多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思考人的活动与现实世界关系的基础,将以往哲学从抽象上谈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关系,变为从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感性世界来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唯物主义,也就是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因此要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首先我们要明确马克思的“实践”。

马克思理解的“实践”有很丰富的内涵,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人将自然界作为实践活动的改造对象和认识对象,人与自然生成一种全新的关系——实践关系。

一方面,人按照把握到的自然规律、人的目的及活动规律改造自然世界,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自然客体中即主体客体化,使天然自然生成发展为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又按照把握到的自然规律改造人自身,把自然规律对象化到主体中即客体主体化。

在实践活动中,人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实践关系。

人在实践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按照把握到的规律和发展目的来进行改造,以改变社会和他人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人又不断改造自身,形成社会化的人类。

其次,要明确“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人是实践着的,所以应从实践理解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

同样,离开人谈实践也会使实践抽象化和神秘化。

马克思将人放在一定的历史时代、社会条件中考察人的本质,从人的实践理解人的本质,将人的本质看作是不断“生成”的。

最后,要明确“实践”是世界分化统一的现实基础。

如果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就无所谓主客观世界的关系,主、客观世界之分不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人的实践这种双重对象化活动引发和创造的;另外,实践也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化,实现对立面统一的中介。

第二,实践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统一的基础。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着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只有立足于人的实践,才能说清楚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另外,实践也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转化,实现对立面统一的中介。

马克思创立的新世界观既用实践的观点去看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也用实践的观点来看自身,它把通过实践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社会功能、历史使命。

与之对比的是,以往的哲学家们如费尔巴哈等由于缺乏正确的关于实践、关于人的观点,他们的不同的哲学学说不过是对世界作不同的解释,并未对人、对世界、对实践达到真正的认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龚飞飞, 吴晓峰.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J]. 学理论, 2009 (8): 15-16.
颜悦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教育思想及时代意义[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3): 105-108.
鲁克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 (5): 57-69.
杨方. 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J]. 法制与经济, 2006, 4: 019.
俞吾金.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6, 1.
袁泉. 直观唯物主义, 还是实践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