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三大玉器系统功能浅析-模板
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初析

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初析崔岩勤(内蒙古·赤峰学院历史系)牛河梁遗址位于辽西大凌河上游凌源市东北约10 km处,其位置大致在41°20′N ,119°30′E,占地面积约为50 km2[1]。
据碳14测定,较早的是牛河梁第一地点多室建筑遗址(编号为:牛ⅠJ1B),距今4975±85年,树轮校正5580±110年;较晚的是Z1距今4995±110年,树轮校正5000±130年[2]。
该遗址延续使用了近500年的时间,属于红山文化晚期。
目前,牛河梁地区已发现遗址点有20多处,在有编号的十六个地点中,有十三个地点都是积石冢。
已发掘的有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地点和第十六地点[3]。
发现的遗迹有女神庙、积石冢、石棺墓、祭坛、灰坑等,出土的遗物有玉器、陶器、石器、建筑构件残块、泥雕人像及动物像残件、陶塑人像、动物骨骼等。
其中,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独具特色。
本文依据正式发表的牛河梁遗址发掘报告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对该遗址出土玉器的特点及在红山文化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属于考古发掘品,玉器数量大、种类多、玉质精美,造型生动,雕琢工艺精湛。
红山文化玉器有发掘出土品、征集或采集品、海内外馆藏或个人收藏品等[4],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属于考古发掘品。
玉器出自有明确层位关系的积石冢石棺墓中,出土时摆放位置明确。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在牛河梁遗址发掘出土的玉器的主要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点:牛河梁第二地点(牛Ⅱ):牛ⅡZ1M4为长方形石板墓,内葬一人,仰身直肢,两腿膝部叠压,左腿在上,随葬玉器3件。
玉箍形器1件,横置于头骨下。
玉猪龙2件,并排倒置于胸骨上,背靠背,吻部向外。
牛ⅡZ1M7内葬3人,为二次葬,人骨三堆,编号为西1、东2、南3。
随葬玉环2件、玉璧2件,分置于三堆骨架上。
牛ⅡZ1M11有骨架一具,散布墓室内,为二次葬。
《2024年牛河梁遗址出土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研究》范文

《牛河梁遗址出土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研究》篇一一、引言牛河梁遗址,作为红山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其出土的文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其中,动物造型的玉器更是这一文化的瑰宝。
本文旨在探讨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的特征、风格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牛河梁遗址及其背景牛河梁遗址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
红山文化是一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等地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在牛河梁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动物造型的玉器尤为引人注目。
三、动物造型玉器的特征与风格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这些玉器以动物为原型,通过雕刻、磨光等工艺,将动物的形态、神态和动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这些动物包括龙、凤、鸟、兽等,形态各异,生动活泼。
从艺术风格上看,这些动物造型玉器体现了红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富有动感。
同时,这些玉器还注重细节的刻画,如眼睛、爪子、毛发等,都表现出精湛的工艺。
四、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这些动物造型玉器不仅具有独特的外形和精美的工艺,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是红山文化人们崇拜自然、尊重生命、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
通过这些玉器,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世界和审美观念。
此外,这些动物造型玉器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它们为研究红山文化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于我们了解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是红山文化的瑰宝。
它们以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
这些玉器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世界和审美观念,还为我们研究红山文化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对这些动物造型玉器的研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深度鉴赏红山文化玉器,从它的功能、造型、工艺特点开始.

深度鉴赏红山文化玉器,从它的功能、造型、工艺特点开始.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重要的文化类型,因1935年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红山文化的地域较为广阔,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河北四省,影响更是十分深远,波及当时新石器时代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
红山文化十分发达,磨制石器十分光滑细腻,陶制品也十分丰富,但其最发达的无疑是它那令人神往的古拙玉器文明。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都出土了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后来在诸多遗址如凌源市的三官甸子、辽宁阜新市的胡头沟、内蒙古敖汉旗大洼等地也都出土了大量的红山文化古拙玉器,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做工、玉质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古拙玉器文明的顶峰,成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象征。
1.造型鉴赏红山文化的玉器造型十分丰富,常见的主要有勾云形器、玉龙、玉璧、玉联璧、玉璜、玉鸟、玉龟、玉箍、玉环、玉玦等,几乎囊括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的所有玉器造型。
从具体造型上看,有的是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造型中常见的玉器造型,如玉璧、玉璜、玉环、玉玦、玉鸟等、像良渚文化玉器中也常能见到这些造型。
但也有很多造型是红山文化所特有的,如玉联璧、玉猪龙、玉箍等在红山文化玉器中经常见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
由上可见,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既有与新石器时代其古拙玉器文明相同的造型特征,同时也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另外,在细部上,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也具有鲜明的特征,最典型的如玉壁,不但有二联壁和三联壁,而且还有不规则的壁,常见的有介于椭圆和方形之间的玉壁,以及类似方形的玉璧。
这与后来人们对玉壁正圆形的解释有很大出入,与同时期良渚文化玉壁的规整圆的造型也有很大区别,但这正是红山文化玉壁造型的典型特征,也正是因此才形成了红山文化独特的玉器文化。
而且红山文化玉璧的造型绝不是一个特例,有很多的玉器造型在细部特征上都有别于其他古拙玉器,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的最大特征就是超强的地域性,即超出了红山文化的地域界线也就没有了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浅薄认知及鉴定心得分享(1)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浅薄认知及鉴定心得分享(1)下面是本人对红山文化玉器的一点浅薄的认知,仅供玉友们交流参考。
泛红山文化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到5500年左右的牛河梁文化---再到30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期间经历了近5000年的历史变迁,其文化相互传承发扬,脉络清晰,为今天的我们留存了一大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其鲜明而极具特色的玉制作品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精华。
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玉玦兴隆洼文化玉玦现就红山文化的玉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做工特点以及岁月烙印,谈一下自己的些许鉴别要点和感悟.。
1. 外形特征:神韵、简约红山玉器特有神韵,几分形似几分神似,绝非写实,寥寥几刀或几砣,就能把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大致轮廓和神韵充分地显现出来。
器物的边缘几乎不见直线,器物的表面也几乎不见平面,而大多数器物以弧线或略呈弧线或弧面或略呈弧面的形式来表现,且边缘大多成唇状或耳轮状。
人物的嘴唇较为性感。
以曲线和写意为美,是红山文化的艺术精髓。
简练传神2 加工特征:做工虽原始,但是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先进,即用线或绳、动物的筋、马尾、皮条或硬木条或动物的牙或特殊部位的骨头或用带尖刃状的天然玛瑙或经过加工了的细石器等为工具,和着水或动物的血及解玉沙,对原始玉石进行拉绳、片切割和琢磨、钻孔,推磨,使之成器。
体现在器物上就是:底部实心桯钻打孔圆润光洁加工方式复杂多样加工方式复杂多样加工方式复杂多样正面圆圈为管钻打洼,宽槽打洼,阴刻线推磨,边缘全为钝刃状反面有实心桯钻对打孔,片切割打洼多种多样的加工方式后面打孔处的宽砣痕1、纹饰和瓦沟纹:红山文化玉器表面一般不加纹饰,或仅用少量阴线或减地凸起的凸棱表现一下鸟头,羽翅,兽面及獠牙等,在线条使用上,干净利索,修长圆滑,传神入骨。
通常不见繁紊复杂纹饰,追求简洁明了,不太重视细部的刻划画,而是尽量反映和体现玉材或玉器本身的美感,有大写意之美;宽槽状瓦沟纹常见,这种瓦沟纹一般宽而浅,曲折流畅,打洼的地方及转折处柔和、光洁自然、通畅决不生硬。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的摇篮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的摇篮
在辽宁省朝阳市境内,有一处人类文明遗址,叫牛河梁遗址。
这里存留下来的都是红山文化。
因为山下有条牤牛河,因此就叫这个名字。
这里有几千年前的文化遗址,主要组成部分是祭坛、女神庙还有积石家群址。
这里的遗址也标志着人类新石器时代。
对研究人类历史文明有很重要的意义。
整个遗址中,女神庙是这里的主心骨,这里有很多用泥土塑成的女神头像,形成了一个冢群。
女神庙背靠着山坡,山坡顶上有个一个平台。
在积石冢中间有一个大祭坛,祭坛是用石头砌成的,呈圆形,有三层台阶。
女神庙庙身是用木头还有泥建成的。
里面的墙壁上还有一些色彩明艳的壁画。
庙里的雕像都是女性。
这里的积石冢现在已经发现的有几十座,里面除了主墓之外还有很做小墓。
墓地里有很多陪葬品,大多是一些玉器,雕琢成各种形状的。
很多人认为,牛河梁遗址是一个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在原始社会时期,这个地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来自: /154.html。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两大彩陶系统的功能浅析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两大彩陶系统的功能浅析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牛河梁镇东南,是红山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主要以两大彩陶系统而闻名于世。
其中,彩陶系统一为“鸟兽面罐”、彩陶系统二为“肩两鸟小罐”。
这两大彩陶系统,不仅外观精美,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下面就进行一些浅析。
首先,彩陶系统一——“鸟兽面罐”,这种陶罐能够存储粮食、水果、蔬菜等食品,保护食物不被损坏。
陶器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而“鸟兽面罐”更是将陶器的功能推向了一种新高度。
其外观为罐的下半部分呈筒形,上半部分向外张出,上面还绘有小鸟、小猫、蛇等动物,非常精美。
同时,可口的鸟兽面也成为了它的一大特色。
罐底分为底座和筋状支撑,可以加强罐体的承重能力。
整个罐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可以承受一定重量的物品,因此在食品存储方面有着重大的实用价值。
而且罐体很容易清洗,防止细菌滋生,保障食品的卫生。
另一方面,彩陶系统二——“肩两鸟小罐”,同样可是用于存储食品,但它的主要功能则是盛装药品。
在红山文化时期,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药品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红山文化的瓦陶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出现了“肩两鸟小罐”。
这种陶罐也是由一个圆形的罐身和两只小鸟组成。
其装药的方式与“鸟兽面罐”有所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碾磨成粉末的药物为主,另一种是以液体药物为主。
在装药时要特别注意容器的密封性,这种小罐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以保持药品的新鲜和有效期限。
总之,这两大彩陶系统在红山文化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不仅外观漂亮,功能齐全,而且是人们的必需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与考古技术的发展,牛河梁遗址所呈现出来的大量彩陶成为研究红山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我们可以从这些陶罐中探索出古人的生活方式、就餐习惯、医疗状况等等,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红山文化的历史面貌。
《2024年牛河梁遗址出土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研究》范文

《牛河梁遗址出土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研究》篇一一、引言牛河梁遗址,作为红山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自其发现以来,就吸引了无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目光。
尤其该遗址所出土的动物造型玉器,以其独特造型和精巧工艺成为了研究红山文化的关键物证。
本文将通过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分析,对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进行详尽的阐述,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文化价值。
二、遗址背景与玉器发现牛河梁遗址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红山文化的重要中心。
该遗址自发掘以来,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各种造型的玉器。
这些玉器以动物造型为主,形态各异,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动物造型玉器的特点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造型独特:这些动物造型玉器的形态各异,包括龙、凤、鸟、兽等,形态生动活泼,富有想象力。
2. 工艺精湛:玉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雕刻细腻,线条流畅,充分展示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
3. 材料优质:这些玉器选用的是优质的玉石材料,质地坚硬,色泽温润,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四、动物造型玉器的文化内涵红山文化的动物造型玉器,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这些玉器也是当时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的物化表现。
五、研究方法与发现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类型学分析等多种方法,对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玉器的形态、工艺、材料等方面的特征,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揭示了这些玉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同时,还运用科技手段对玉器进行了年代测定和材质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其真实性和价值。
六、结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是红山文化的珍贵物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些玉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社会制度,是研究红山文化的重要资料。
《牛河梁遗址出土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研究》范文

《牛河梁遗址出土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研究》篇一一、引言牛河梁遗址作为红山文化的重要发现地,自被发现以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该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以动物造型的玉器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对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进行详细研究,通过分析其艺术特色、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牛河梁遗址与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红山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红山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物资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该文化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同时具有丰富的手工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动物造型玉器的艺术特色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成为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珍品。
这些玉器造型各异,有龙、凤、鸟、兽等多种动物形象,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在造型上,这些动物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龙是古代皇权的象征,凤则代表了女性的美丽和祥瑞。
此外,这些动物形象还可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四、工艺技术研究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的工艺技术,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
在选材上,工匠们选择了质地细腻、色泽温润的玉石,经过精心琢磨和雕刻,使其呈现出完美的艺术效果。
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切割、琢磨、雕刻等多种工艺技术,使得玉器表面光滑如镜,线条流畅自然。
五、文化内涵探讨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玉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信息。
例如,龙凤形象的出现,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皇权和神权的崇拜;而动物形象的多样化,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六、结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珍品。
其独特的艺术特色、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三大玉器系统功能浅析-模板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三大玉器系统功能浅析摘要:玉器是红山文化重要的核心元素之一,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从器型上可分为三大系统:第一,功能类玉器,主要包括镯、环、璧、管、筒、珠、棒、三孔器、章等等;第二,动物类玉器,包括龙、兽、鸟、龟、鳖、蚕、蝈蝈、蝗虫、贝等。
第三,生殖类玉器,包括玉祖和玉贝两种。
红山文化三大系统玉器有着不同的功能。
功能类玉器当是死去的巫沟通天的工具;而动物类玉器当是巫媚神的法器。
镯、环、璧、管、筒、珠等玉器各自有不同的通天功能;各种动物类玉器体现了对动物神的敬畏和崇拜;生殖类玉器是巫祭祖的祭祀之物。
通天、媚神、祭祖是牛河梁玉器系统的三大功能,它反应了红山文化是以通天、媚神、祭祖为根本属性的神本社会。
关键词: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功能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XX)01-0018-04 在牛河梁遗址N2、N3、N5和N16四个地点共有42座墓随葬玉器,占墓葬总数的%,包括地层所出,共出土玉器183件。
其中N2的25座墓中出土玉器98件,占四个地点全部出土玉器的%;属于下层积石冢的10座墓中,有3座墓各出1件玉器,其余都属于上层积石冢。
N3的3座墓出土玉器9件,都为上层积石家墓葬。
N5的5座墓中出土玉器23件。
属于下层积石冢的3座墓中,只有1座墓随葬玉器,共1件,其余都属于上层积石冢。
Nl6的9座墓中出土玉器53件。
该地点早于上层积石冢的4座墓中,有3座墓随葬玉器,其余6座玉器随葬墓都属于上层积石冢。
一、牛河梁三大玉器系统牛河梁遗址积石冢墓葬随葬玉器数量不多,但讲究造型。
依据器型特征可分为功能类、动物类和生殖类三大系统。
(一)功能类玉器系统功能类玉器系统主要特点是几何特征明显,有圆而中空的孔壁;这种圆而中空的孔不同于对穿的孔,并非为缝系而作。
功能类玉器系统依造型可分为A、B、C、D四型:即A型玉筒、B型玉璧、C型玉镯(环)、D型玉管(珠)。
另有玉三孔器,虽然双首为人面或兽面,但由于突出圆而中空的三个孔和三联璧相似,所以应属于功能类玉器(图1)。
A型玉筒18件,下层积石冢出土3件(N2Z4M8,M9,M16),采集3件。
从出土位置看为8例置于头下,8例置于腰侧或手部以下,N2Z1 M25cN2Z4M15各出土2件,均为一件枕于头下,另一件置于腰侧。
位置在头部的,有5例为长面在上。
B型玉璧30件,N5,N16地层各出土1件。
其中单璧27件,联璧5件。
单璧有圆形7件,方形2件,其余18件为方圆形。
玉璧一般均内外缘磨薄似刃,中部鼓起,璧端常钻单孔或对称双孔,未见有璧缘平齐、璧面平整的玉璧。
多数玉璧为方圆形或方形圆角式,且多有钻孔,与各地常见的璧面平整的正圆形璧有较大差异。
联璧在牛河梁遗址出土有一定数量,第二地点Zl M21出2件双联璧,第五地点地层出土双联璧1件,第十六地点M1出双联璧和三联璧各1件,牛河梁遗址区内还征集到1件双联璧,共6件。
C型玉镯(环)共56件。
17座墓共出土玉镯23件,其中6座墓各出2件,其余为单件,都为正圆形。
根据出土情况分析,镯有套于手腕的实例,有男性单镯套于右腕,女性双腕各套一镯的规律。
19座墓共出玉环33件,其中7座墓各出2件,1座墓出3件,其余为单件。
环体小于镯,多成对出现。
镯、环共出的墓4座。
镯与环型制简单,无纹饰,大都为无瑕疵的籽料。
D型玉管(珠),4座墓共出土5件,另有N2地层所出2件,共7件。
个体较大,端的平面多呈方圆形,端面常磨出凹面,束腰,如椎骨。
N2Z1M21, N3M7玉珠都单独出于胸前的正中。
此外,玉三孔器共出土2件,都呈圆雕的三环式,器的两端有装饰,一件为人首形,一件为兽首形,底边有内收变窄并穿孔的桦,推测为复合器,N2Z1M17所出三孔器压于头下。
(二)动物类玉器系统动物类玉器系统主要特点是没有圆而中空的圆孔,仅有用于缝系、对穿的双孔,动物形特征明显,包括A、B、C、D四型:即A型玉兽、B型玉鸟、C 型玉龟(鳖)、D型玉蝗(蝈蝈),共29件。
牛河梁遗址有一类玉被称为勾云形玉器因动物形特征较为明显,且无中空的圆孔,显然不属于功能类玉器,故根据造型特点归入动物类玉器。
A型玉兽共10件。
2座墓中出土玉龙3件。
以头部突出和如环似i的身体为特点。
N2Zl M4所出2件,置于胸部,左右相背而置,头部朝下。
2座墓出土兽面玉器。
N2Z1M21:14玉兽,薄片状成形,置于腹部,下部有粗糙面,似插于另一器件的腹部饰件;N2Z1M26:2中部各磨出十分规整的平行线状瓦沟纹。
带齿动物面纹玉饰共5件,板状,以勾为主要组成元素,以形体与造型轮廓走向相一致的瓦沟纹为主要装饰,背面有钻隧孔,竖置,背面朝上。
B型玉鸟共5件。
3座墓各出土玉鸟1件,N2Z4地层出土1件,另有龙凤玉佩1件。
N2Z1M17为凤首,缘端内勾,原型为鹰、鹰目为臣字眼。
N16M4所出玉凤为已知鸟形玉器中最大的一件。
此件原型也应为鹰类,出土时枕于头下,正面朝上,当是在放置墓主人前先下葬的。
N16M2和N2Z4地层所出玉鸟,都只见鸟的体形,余都简化,为展翅飞翔状,这是红山文化玉鸟最常见的形制。
龙凤玉佩出于N2Z1M23,片状,但较一般的板状玉器为厚,呈白间淡灰色。
龙、凤都为侧面,龙横置,凤竖置,都突出头部,简化身尾。
凤的冠、目、咏,龙的角、目、鼻、嘴都有清楚交代且予神化。
各自蜷曲的身尾甚短,两相对靠。
鸟喙勾云形玉鸟5件,板状,以瓦沟纹为主要装饰,背面有钻孔,N2Z1M27出土一件鸟喙勾云形玉器,位置在左肩上部的头部左侧,其余都在胸部右侧,竖置,背面朝上。
N2Z1M24:3横置于腹部。
C型玉龟(鳖)共4件。
其中玉龟1件,出于N2Z1M21。
龟为龟壳,龟背高低起伏的棱脊,延至裙边的数十条隔而不断有整体感的龟背纹以及简化的首尾符号将龟鳖的主要特征突显出来。
玉鳖3件,出于2座墓中。
一为N5Z1M1,共2件,在左右手的位置各1件,当握于手中;另一件鳖出土于N16西侧早于上层积石家的地层中。
双鳖纹极浅而传神的口目,伸缩有度的头颈和四肢,雄雌性在体形和细部的区分。
D型玉蝗(蝈蝈)共2件。
蝈蝈1件,NSZ2M9:1,青绿色,圆雕。
精工雕刻出头部、面部的眼、嘴a、双翅和下弯的腹部。
身体部分仅勾勒出轮廓,腹下前部对钻一个穿孔。
长厘米。
蝗1件,N16Z1①:47,淡绿色,器体圆雕,略呈长方形,体躯分成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呈长方形,上窄下宽,用多重阴线将上部复眼与下部口器分开,口器较粗壮;胸部较短,背部用凹槽状宽线与翅膀分界,胸下用阴刻线表示两对前腿;腹部细长,用宽沟槽短线表现四道腹节,腹尾圆尖,略呈下垂状;翅膀前翅叠压后翅,前翅狭窄而后翅较宽,作振翅欲飞状,上部正中用一道沟槽将翅膀对分左右。
位于头、胸之间的沟槽深,内对穿一圆孔,管钻而成,通体抛光。
长厘米。
(三)生殖类玉器见于牛河梁遗址发掘报告的生殖类玉器共有4件,是三大玉器系统出土最少的一类,且主要见于第二地点一号冢和第五地点。
生殖类玉器既没有功能类玉器圆而中空的孔,也没有动物类玉器的造型特点;从外形上看和男女两性生殖器官形制相似。
主要有A、B两型:即A型玉祖和B型玉贝。
A型,玉祖一件,N5SCZ1:3玉质为白色,头部长圆鼓,头断面磨平,腰间阴刻四道弦纹,尾端断面平,长厘米。
B型,玉贝三件:N2Z1C:3、4、5均白色玉质,扁平体,正面正中有一竖向凹槽,槽两侧刻画多道平行线,上面磨出一小台面。
二、三大玉器系统的功能分析根据造型分析,牛河梁遗址三大玉器系统的功能应有所不同。
功能类玉器造型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外观几何造型。
无论是玉筒、玉璧、玉镯、玉环、玉珠、还是玉管都呈现几何造型,或圆形、或圆柱形。
其二,内孔圆而中空。
玉璧无论是单璧还是联璧都圆而中空,中间厚而边缘薄,且大多有用于穿系的单孔或双孔。
薄边缘应象征地,而厚的中孔应该代表通天之路,这也恰好印证了很多玉璧外方内圆的造型。
这种外方内圆的玉璧应是玉琮的祖型。
此外,从对穿小孔的磨痕分析,小孔当是用于穿系的,而大的圆孔应是用于沟通天地的,即“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如果说玉璧是巫实现通天的通道,那么玉镯、玉珠、玉管、玉环使得巫具备了通天的资质,具有身份认证功能。
动物类玉器主要出土于牛河梁N2Z1、N5Z1和N16三个地点的25座墓葬中,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背部有用于穿绳系戴的穿孔,孔数量不一,最多的有8孔,两两相对,应是缝系在衣物上的。
二是以猛禽、猛兽、龟鳖三型为主。
“可以推断,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的玉器是供某些特殊人物佩挂用的,不是出自装饰的目的而制作的,其真正的动因应是作为崇拜、供奉的各种灵物精心雕琢而成的。
”是牛河梁遗址居民通天祭祖时媚神的产物。
生殖类玉器因缺乏地层关系和出土位置无法划入具体单位分析,但从器物造型上分析,无疑是红山文化生殖崇拜的实证。
N5SCZ1:3玉祖头部长圆鼓,颈部阴刻四道弦纹,是比较写实的男性生殖器官。
而N2Z1C:3、4、5玉贝正面正中有一竖向凹槽,槽两侧刻画多道平行线,是比较写实的女性生殖器官。
生殖崇拜是本地区的传统,也是祖先崇拜的起点。
牛河梁遗址采集的玉祖和玉贝是红山文化晚期居民祭祖的实证,当具有祭祖的功能。
从玉器出土位置观察,牛河梁遗址墓葬随葬玉器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以N2Z1M25、N2Z1M21、N3M3、N3N7、N5Z1M1、N5Z2M2、N16M1和N16M4为例。
N2Z1M25墓主女性,共出土七件玉器:玉筒2件出于墓主颈部一件、右腹部一件;玉镯2件出于左右腕部各一件;玉珠2件出于颅骨右侧和颈部各一件;玉管1件出于右胸部。
N2Z1M21墓主男性,共出土二十件玉器:玉兽1件出于墓主腹部,陈放平正;玉筒1件横置于墓主头顶部;玉龟1件置于左胸部;勾云形玉1件陈放于左肩上部;玉管1件置于右肩角处;玉珠1件于上腹部,玉镯1件于右腕部。
单璧10件于人骨下从头至脚,双联璧2件置于右肩部。
N3M3墓主女性,随葬玉器4件,璧1件于头骨左侧;环1件置于右肱骨上;镯两件左右腕部各1件。
N3N7墓主男性,随葬玉器3件,玉筒置于人头骨后部,镯1件置于右腕部,玉珠1件于人骨右胸部。
N5Z1M1墓主男性,共出土七件玉器:璧2件置于头部两侧;玉箍1件和勾云形玉1件同出于胸部;镯1件于右腕部;鳖2件置于左右手部位。
N5Z2M2墓主性别不明,随葬玉器3件,镯2件左右手腕各一,坠饰一件出于颈部。
N16M1男性墓葬,共出土五件玉器:玉璧1件出土在人下颌骨左侧;双联璧1件出土在人下颌骨右侧;三联璧1件出土于胸右侧;环2件出土于骨盆外右侧,叠压为一对。
N16M4墓主男性,共出土八件玉器:玉凤1件横置于头骨下;玉筒1件位于右胸部;镯1件于右腕部;玉人1件在左盆骨外侧,顺放;环2件在盆骨上,绿松石坠饰2件于双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