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矿压

合集下载

冲击矿压的分类及防治措施

冲击矿压的分类及防治措施

冲击矿压的分类及防治措施什么是冲击矿压?冲击矿压(也称为冲击地压)是一种地质灾害,通常在采掘过程中出现。

它是由于采矿操作导致地质体内的应力、变形和破裂变化而引起的。

冲击矿压是指在矿井掘进期间,在掘进面及其广阔区域内上、下、左、右和前、后等多个方向上突然形成的、冲击性的矿山压力。

由于矿体在极短时间内发生了无序坍塌现象,形成的巨大瞬积压力引起的破坏现象称为“冲击矿压”。

冲击矿压的分类冲击矿压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层理面和节理面冲击这种类型的冲击是在煤层顶、煤底和岩层中的节理面上发生的。

由于节理的存在,矿石在受到采矿操作的挤压和剪切力作用下非常容易塌陷和坍塌,导致重大的安全问题。

排水沟和断层面冲击排水沟和断层面是冲击矿压的另外两种形式。

排水沟或断层平面的变形可以导致矿岩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矿山压力的急剧释放。

冲击矿压的防治针对冲击矿压的不同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控制采矿面积为了避免冲击矿压的发生,可以缩小采矿面积,提高矿山的稳定性,减少矿山法向应力和剪切力的集中程度。

这可以通过改变采矿方法、加强采矿区的支护和防护设施等方式来实现。

引导矿山压力引导采矿面上的矿山压力是减少冲击矿压的一种有效方法。

这可以通过在采矿面的毗邻区域内预制一些控制性的岩柱或梁来实现,这些岩柱和梁可以引导矿山压力并分散压力影响。

加强矿山的支护和防护加强矿山的支护和防护措施也是减少冲击矿压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可以通过加强矿山的支柱、强化矿山的支撑结构、设置隔离带等方式来实现。

提高岩石力学性质提高岩石的力学性质也是减少冲击矿压的重要方法。

可以通过选取矿体稳定性较好的地层进行采矿、选择较大的采矿半径、采用地质工程措施等方式来实现。

总结冲击矿压是一种常见的矿山灾害,严重危及矿工的安全。

为了避免冲击矿压的发生,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矿山环境,提高矿井的稳定性,减少对矿工的威胁。

冲击矿压现象及特点

冲击矿压现象及特点

冲击矿压现象及特点
冲击矿压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
矿层顶板的承载能力不足,导致顶板失稳掉落,形成一次突然的矿
压而引起的。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一、突发性
冲击矿压的发生时机难以准确预测,往往是突然发生的。

一旦
发生,其破坏范围和破坏程度也难以预测,容易给煤矿生产造成危害。

二、规模大
冲击矿压破坏的规模较大,往往涉及到多个采动工作面,属于
整个矿区系统性的矿山地质灾害。

因此,冲击矿压一旦发生,其破
坏的范围比较广,造成的损失也非常严重。

三、速度快
冲击矿压的破坏速度非常快,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引起矿井大
面积坍塌。

因此,当发生冲击矿压时,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
消除或减轻矿压的影响。

四、反复性
冲击矿压在煤矿生产中是一种反复出现的地质现象,一旦发生,往往难以完全消除其影响。

只有加强矿区的综合治理、提高矿压预
测和控制技术的能力以及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才能有效保障煤矿
生产中的安全。

冲击矿压是一种具有突发性、规模大、速度快和反复性特点的矿山地质灾害。

针对冲击矿压的存在,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源头上减轻其影响,保障煤炭生产的安全。

三河尖煤矿冲击矿压治理有关名词解释

三河尖煤矿冲击矿压治理有关名词解释
一、一般矿压及冲击矿压
1、一般矿压:由于围岩变形或破坏而作用在支 架上的力。
2、冲击矿压:是采场、巷道周围煤岩体在高应 力作用下,失去其力学平衡状态,煤岩体中聚 积的弹性能突然释放(即在井巷发生煤岩爆 炸),而产生的一种以急剧破坏为特征的动力 现象。它将煤岩体突然向巷道和回采空间抛出, 造成巷道和工作面支架的损坏,人员的伤亡。
七、老顶初次来压
当老顶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达到极限跨度后, 老顶第一次失稳而产生的顶板来压过程或现象, 就称之为老顶初次来压。
八、老顶周期来压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老顶初次来压以后, 老顶将始终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 的变化,工作面也将随之产生周而复始的来压 现象,就称之为老顶周期来压。
谢谢
Thank you very much
Bye bye
四、顶板深孔爆破:
煤层上方坚硬、厚层砂岩顶板是影响冲击矿压发生 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坚硬厚层砂岩顶板容 易聚积大量的弹性能。在坚硬顶板破断或滑移失稳过 程中,大量的弹性能突然释放,形成强烈震动,导致 顶板煤层型(冲击压力型)冲击矿压或顶板型(冲击 型)冲击矿压。
五、钻屑法
是通过在煤层中打直径42~50mm的钻孔,根据排 出的煤粉量及其变化规律和有关动力效应,鉴别冲击 危的一种方法。三、煤层注水:
是用来降低煤层冲击倾向性的方法之一,因 为它可以降低煤体的强度和弹性能指数,使得 煤体的摩擦角变小,使得煤体的含水量提高 0.9%~1.5%,同时还可以降尘,改善工作面 的工作条件。煤层注水后,工作面支承压力带 宽度变为8~15m,压力峰值减小,应力集中系 数明显降低,顶板下沉速度增加,煤体的硬度 降低,塑性增加。
3、一般矿压及冲击矿压的显现形式: (1)、一般矿压:在脆性岩体中,有煤炮、片帮、

冲击矿压的影响因素及防治

冲击矿压的影响因素及防治

冲击矿压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刘玉泉摘要:冲击矿压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随着煤矿采深的增加,矿井发生冲击地压的机率也大大增加,冲击矿压是岩石力学中的疑难问题,通常是由煤岩体的原岩应力受采掘活动破坏,在受场周围的岩体积聚能量达到极限强度后突然释放,导致煤岩层瞬时破坏,产生的压力将煤岩抛向巷道或采场,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严重时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地面震动或建筑物破坏等。

所以,加大对冲击地压的研究,优化开采设计,是矿井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冲击矿压;影响因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一、冲击地压的突出特点1.突然性冲击地压发生前,一般没有明显预兆,突然发生过程短暂,很难在事发前确定发生的地点、强度和时间。

2、冲击强度大煤岩体内所积聚的弹性因突然释放所产生冲击波非常强大。

伴有巨大的声响和强烈的震动,造成电机车等重型设备被移动或歪斜,人员站立不稳被弹起或被冲击波冲倒,震动波及范围可达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一般震动持续时间不会超过几十秒。

3、破坏严重冲击地压发生时,常导致顶板下沉、底板突起或两帮煤岩体塌落。

据事故现场观测,冲击地压造成煤帮抛射性塌落,多发生在煤帮上部到顶板的一段,越靠近顶板塌落越深,强烈冲击时,塌落深度可达1.5m~2.0m。

在煤岩体浅部发生冲击时煤体发生移动,煤体移动时在顶板接触面上留有明显的冲击擦痕。

底板鼓起导致导轨扭曲变形。

冲击地压发生后,冲击源附近巷道会变形严重时,甚至被堵死。

4、复杂性在煤层赋存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煤种均冲击记录,开采深度在200m以下,地质条件划分从简单到复杂,煤层厚度从薄到厚,煤层倾角从水平到急倾斜,顶板岩性砂岩、灰岩、页岩等都发生过冲击矿压。

回采工艺不论水平、炮采、机采、综采全部垮落法或水力充填等各种采煤工艺都发生过冲击地压。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的开采条件越来越复杂,冲击地压所造成的矿井灾害也日趋严重。

所以深入探讨发生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预测和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煤矿冲击矿压现象形成特点及分类

煤矿冲击矿压现象形成特点及分类

煤矿冲击矿压现象形成特点及分类一、形成特点:1.冲击性:煤矿冲击矿压的形成往往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具有突然性和突发性。

煤矿冲击矿压的释放和传递过程中,会引起剧烈的震动和变形,给煤矿工作面和支护设施带来严重危害。

2.高度集中:煤矿冲击矿压的释放和传递是以局部区域为中心的,表现为压力集中、应力集中和变形集中。

这种高度集中的特点使得煤矿冲击矿压的损害面积相对较小,但是破坏程度较大。

3.隐蔽性:煤矿冲击矿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没有明显的预兆和迹象,难以提前预测和发现。

只有在煤矿冲击矿压事故发生后,才能通过事故分析和调查得到相关信息。

4.多次性:煤矿冲击矿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往往是多次发生的。

煤矿冲击矿压事故一旦发生,通常会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多次连续的冲击和破坏,给煤矿工作面和支护设施带来持续的威胁。

二、分类:按照冲击矿压的形成机理和特点,可以将煤矿冲击矿压分为以下几类。

1.动力瓦斯冲击:煤层瓦斯冲击产生的冲击矿压,主要是由于煤层瓦斯的释放引起的,瓦斯的压力突然释放和传递导致煤层发生剧烈变形和破裂。

2.煤层破坏冲击:煤层破坏产生的冲击矿压,主要是由于煤层自身的力学性质和结构特点引起的。

例如,煤层的脆性破裂、断层破碎、岩层滑动等现象导致煤层的变形和破坏。

3.矿柱破坏冲击:煤矿工作面矿柱的破坏引起的冲击矿压,主要是由于矿柱的受力状况和破裂特点导致的。

例如,矿柱的失稳、破裂、抗震能力不足等引起的矿柱冲击矿压。

4.岩层活动冲击:煤矿工作面所在的岩层活动引起的冲击矿压,主要是由于岩层的变形和位移引起的。

例如,断层活动、岩层褶皱、岩层的滑动等现象导致岩层的变形和岩体间的应力集中。

5.邻层冲击:煤矿工作面附近邻层的滑动和变形引起的冲击矿压,主要是由于邻层的力学性质和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的。

例如,邻层岩层的垮落、滑动、应力分布的变化等导致冲击矿压的产生。

综上所述,煤矿冲击矿压的形成特点是冲击性、高度集中、隐蔽性和多次性。

根据形成机理和特点,可以将煤矿冲击矿压分为动力瓦斯冲击、煤层破坏冲击、矿柱破坏冲击、岩层活动冲击和邻层冲击等分类。

冲击矿压的分类及防治措施

冲击矿压的分类及防治措施

冲击矿压的分类及防治措施冲击矿压是煤矿和金属矿山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

它是由于地质构造变化、采煤工艺、煤层性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引起的,给矿山生产和人员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及早识别、防范和控制冲击矿压是很有必要的。

冲击矿压被广泛地分为顶板冲击、底板冲击和夹层冲击三种类型,下面将逐一介绍它们的特点和防治措施。

一、顶板冲击顶板冲击是冲击矿压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煤层顶板发生裂隙、位移、坍塌等现象。

顶板冲击的成因比较复杂,但其主要原因是顶板强度低于地压力。

此外,顶板厚度、顶板松散程度、支护方式等因素也会对顶板冲击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和控制顶板冲击的发生,必须选择合适的支护方式,如采用弓形支架、锚杆网、注浆加固等,加强矿山地质探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顶板裂隙和松散带,合理调整掘进路线和采煤工艺。

二、底板冲击底板冲击是指煤层底板发生裂隙、位移、变形等情况,特点是突然、猛烈、不可预测。

底板冲击的成因也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因素:底板强度低于采煤工艺所需、采煤工艺与地质条件不匹配、用水量过大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底板冲击,采用恰当的开采方法和支护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可采用顶板预先支护和防水、间隔放炮等措施,加强对煤层底部的勘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底板裂隙和松散带。

三、夹层冲击夹层冲击是指煤层中的夹层发生裂隙、移位、倾斜等现象,它不仅影响煤层的采煤效果,还会引起安全事故。

夹层冲击的成因主要有夹层的强度低于地压力、夹层与煤层的接触面积较小、采煤工艺不当、supporting方式不当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夹层冲击的发生,需要选择合适的采煤工艺和支护方式,及时开展对夹层的勘查、调查和评价,加强煤层的地质监测和预警,合理控制夹层的厚度和采煤进度。

总的来说,冲击矿压一直是矿山安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防治措施也和地质特点、采煤工艺、支护技术等因素息息相关。

所以,煤矿和金属矿山应加强科学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煤层开采,采取科学防治措施,切实把冲击矿压的灾害降到最低程度。

煤矿冲击矿压动静载叠加原理及其防治

煤矿冲击矿压动静载叠加原理及其防治

煤矿冲击矿压动静载叠加原理及其防治煤矿冲击矿压是煤矿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经常会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

为了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和稳定,煤矿冲击矿压的原理和防治方法需要深入研究。

一、煤矿冲击矿压的原理1.1 冲击矿压的概念冲击矿压是指在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采空区突然发生变形,引起煤层顶板和煤柱突然下沉或者破裂,形成的一种矿压现象。

1.2 动静载叠加原理冲击矿压的形成是由于采空区变形引起的,而采空区变形又是由于煤层的动静载叠加引起的。

煤层的动载是指在开采煤层过程中,由于采煤机、支架等设备的振动,导致煤层发生动态变形;而煤层的静载是指在开采煤层过程中,由于顶板和煤柱的自重以及岩层应力的作用,导致煤层发生静态变形。

动静载叠加就是指煤层动载和静载的叠加作用,导致采空区的变形。

1.3 冲击矿压的分类根据冲击矿压的发生原因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自然冲击矿压:由于煤层的自然应力分布不均,导致煤层的破裂和变形,形成的冲击矿压。

(2)静载冲击矿压:由于采空区上方的煤柱和顶板的自重作用,导致采空区变形,形成的冲击矿压。

(3)动载冲击矿压:由于采煤机、支架等设备的振动作用,导致煤层动态变形,形成的冲击矿压。

(4)复合冲击矿压:以上三种冲击矿压的叠加作用,形成的复合冲击矿压。

二、煤矿冲击矿压的防治2.1 预防措施(1)合理设计采煤工作面,采用合适的采煤方法和支护方式,减少采煤过程中的动态变形。

(2)加强煤层探测和采前预测,预测煤层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规律,制定合理的采煤方案和支护方案。

(3)加强煤层管理,保持煤层的稳定性,避免煤层的自然应力分布不均,导致煤层的破裂和变形。

2.2 治理措施(1)增加支护强度,采用高强度支架和加固煤柱的方式,防止采空区的变形和下沉。

(2)采用预应力支护技术,通过施加预应力力量,增加支护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支护体的抗冲击矿压能力。

(3)采用注浆加固技术,通过注入高强度的水泥浆体,加固采空区周围的岩层,提高采空区的稳定性。

冲击矿压发生机理

冲击矿压发生机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冲击矿压发生机理
目前对冲击矿压机理的认识可主要概括为:强度理论,能量理论和冲击倾向理论。

强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较坚硬的顶底板可将矿体夹紧,煤体夹持阻碍了深部矿体自身或煤体围岩交界处的卸载变形。

这种阻抗作用意味着,由于平行于层面的侧向力(摩擦阻力和侧向阻力)阻碍了矿体沿层面的卸载移动,使煤体更加压实,承受更高的压力,积蓄较多的弹性能。

从极限平衡和弹性能释放的意义上来看,夹持起了闭锁作用。

据此,在矿体夹持带所产生的力学效应是:压力高、并储存有相当高的弹性能;高压带和弹性能积聚区可位于矿壁附近。

一旦高应力突然加大或系统阻力突然减小时,矿体可产生突然破坏和运动,抛向已采空间,形成冲击矿压。

能量理论
50 年代末期苏联学者c.T.阿维尔申,以及60 年代中期英国学者库克等人提出了矿体与围岩系统的力学平衡状态破坏后所释放的能量大于消耗能量时,就会发生冲击矿压。

它阐明了矿体与围岩的能量转换关系,煤、岩体急剧破坏形式的原因等问题。

由于在刚性压力机上获得了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揭示出非刚性压力机与试件系统的不稳定性导致了试件在峰值强度附近发生突然破坏的现象。

1972 年布莱克把它推广为发生冲击矿压的条件,认为矿山结构(矿体)的刚度大于矿山负荷系(围岩)的刚度是发生冲击矿压的条件,这也称为刚度理论。

实际上它也是考虑系统内所储存的能量和消耗于破坏和运动等能量的一种能量理论,但这种理论并未能得到充分证实,即在围岩刚度大于煤体刚度的条件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冲击矿压灾害现象、特点、机理、监测及防治技术。

答: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以及开采条件越来越复杂,我国的冲击矿压现象越来越多。

危害也越来越大,必须及早引起重视。

一、冲击矿压灾害现象
冲击矿压是聚积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井在井巷发生爆炸性事故所释放能量的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以及支架与设备损坏,人员伤亡,部分巷道垮落破坏等。

冲击矿压还会引发或可能引发其他矿井灾害,尤其是瓦斯、煤尘爆炸、火灾以及水灾,干扰通风系统,严重时造成地面震动和建筑物破坏等。

因此,冲击矿压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

例如1974年10月25日北京矿务局城子矿在回采一340m水平2#煤层大巷的护巷煤柱时发生一次严重冲击地压,里氏层级达3.4级。

在冲击震动瞬间,煤尘飞扬,大量煤块从巷道一侧抛出,致使底板鼓起、支架折损、巷道堵塞,造成重大的伤亡事故。

冲击矿压作为煤岩动力灾害,自有记载的第一次发生于1738年英国南史塔褐煤田的冲击矿压至今200多年来,其危害几乎遍布世界各采矿国家。

英国、德国、南非、波兰、前苏联、捷克、加拿大、日本、法国以及小国等2()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记录有冲击矿压现象。

我国煤矿冲击矿压灾害极为严重,我国最早在19船年抚顺胜利矿发生冲击矿压以来,先后在北京、辽源、通化、阜新、北票、枣庄、大同、开滦、天府、南桐、徐州、大屯、新汉等矿务局都相继发生过冲击矿压现象。

二、冲击矿压特点
通常情况下,冲击矿压会直接将煤岩抛向巷道,引起岩体的强烈震动,产生强烈声响,造成岩体的破断和裂缝扩展。

因此,冲击矿压具有如下明显的显现特征:
(1)突发性。

冲击矿压一般没有明显的宏观前兆,而是突然发生的,其冲击过程短暂,持续时间由几秒到几十秒,难以事先准确确定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2)瞬时震动性。

冲击矿压发生过程急剧而短暂,像爆炸—样伴有巨大的声响和强烈的震动,电机车等重型设备被移动,人员被弹起摔倒,震动波及范围可达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

地面有地震感觉,但一般震动持续时间不超过几十秒。

(3)巨大破坏性。

冲击矿压发生时,项板可能有瞬间明显下沉,但一般并不冒落;有时底板突然开裂鼓起甚至接顶;常常有大量煤块甚至上百立方米的媒体突然破碎并从煤壁抛出。

堵塞巷道,破坏支架;从后果来看,冲击矿压常常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生产损失。

(4)复杂性。

在自然地质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种煤种都记录到冲击现象,采深从200一1000m,地质构造从简单到复杂,煤层从薄层到特厚层,倾角从水平到急斜,顶板包括砂岩、灰岩、油母页岩等都发生过冲击地压。

在生产技术条件上,不论炮采、机采或是综来,全部垮落法或水力充填法等各种采煤工艺、不论是长壁、短壁、房柱式或煤柱支撑式,分层开采还是倒台阶开采等各种采煤方法都出现过冲击地压。

三、冲击矿压机理
1冲击矿压影响因素分析
a)自然地质因素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中的自重应力随之增加,煤岩体中聚积的弹性能也随之增加。

煤的强度越高,引发冲击矿压所要求的应力越小。

反过来说,若煤的强度越小,要引发冲击矿压,就要比硬煤高得多的应力。

此外,自然地质因素还包括顶板岩层的结构特点以及地质动力因素。

b)开采技术条件
首先是开采引起的局部应力集中。

其主要原因是开采系统不完善,或坚硬的顶板条件下较大的悬顶,造成较大的应力集中;或由于开采历史造成的,如煤柱停采线造成的应力集中,传递到邻近煤层。

c)组织管理措施
组织管理方面的因素主要为生产作业和投资没有到位。

如采矿作业没有到位,支架和技术装备没有到位,没有选择有效的冲击矿压预报仪器和防治装备。

2冲击矿压发生的机理
冲击矿压发生的机理,主要是说明煤、岩介质变形破坏的力学过程。

只有在搞清发生冲击矿压的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它的成因,建立判别发生的准则,了解防治原理和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目前对冲击矿压机理的认识可主要概括为:强度理论、能量理论和冲击倾向理论。

a)强度理论。

煤岩体破坏的原因和规律,实际上是强度问题,即材料受载后,超过其强度极限时,必然要发生破坏。

从20世纪50年代起。

这种理论就开始着眼于“矿体一围岩”力学系统的极限平衡条件的分析和推断,具有代表性的是“夹持煤体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较坚硬的顶底板可将煤体夹紧。

煤体被夹持阻碍了深部煤体自身或在“煤体一围岩”交界处的卸裁变形。

由于平行于层面的侧向力(联擦阻力和侧向阻力)阻碍了煤体沿层面的卸载移动,使煤体更加压实,承受更高的压力,积蓄较多的弹性能。

从极限平衡和弹性能释放的意义上来看,夹持起了闭锁作用。

据此,在煤体夹持带所产生的力学效应是:压力高并储存有相当高的弹性能,高压带和弹性能积聚区可位于煤壁附近。

一旦高应力突然加大或系统阻力突然减小时,煤体可产生突然破坏和运动,抛向已采空间,形成冲击矿压。

b)能量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学者阿维尔申以及6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库克等人认为矿体与围岩系统的力学平衡状态破坏后所释放的能量大于消耗能量时,就会发生冲击矿压。

它阐明了矿体与围岩的能量转换关系,煤、岩体急剧破坏形式的原因等问题。

由于在刚性压力机上获得了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揭示出非刚性压力机与试件系统的不稳定性
导致了试件在峰值强度附近发生突然破坏的现象。

1972年布莱克把它推广为发生冲击矿压的条件,认为矿山结构(矿体)的刚度大干矿山负荷系(围岩)的刚度是发生冲击矿压的条件,这也称为刚度理论。

实际上它也是考虑系统内所储存的能量和消耗于破坏和运动等能量的一种能量理论,但这种理论并未能得到充分证实,即在围岩刚度大于煤体刚度的条件下也发生了冲击地压。

c)冲击倾向理论。

媒岩介质产生冲击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倾向。

由此,可利用一些试验或实测指标对发生冲击矿压可能程度进行估计或预测。

这种指标的量度称为冲击倾向度。

条件是:介质实际的冲击倾向度大于规定的极限值。

这些指标主要有;弹性变形指数、有效冲击能指数、权限刚度比、破坏速度指数等。

一些学者认为,这种方法也可称为冲击倾向理论。

四、冲击矿压监测
预测预报是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及时采取区域性防范措施和局部性解危措施。

避免冲击危害十分重要。

冲击地压的预测主要包括时间、地点和规模大小。

目前主要采用的采矿方法,包括根据采矿地质条件确定冲击矿压危险的综合指数法、数值模拟分析法、钻屑法等;采矿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微震法、声发射法、电磁辐射法、振动法、重力法等,可以达到较准确预报冲击矿压可能发生的地点和位置,较准确地确定冲击矿压发生的强度和震动释放能量的大小。

五、冲击矿压防治
1冲击矿压防范措施
a)合理的开拓布置和开采方式可以极大避免应力集中和叠加。

b)开采解放层是防治冲击地压的有效和带有根本性的区域性防范措施。

2冲击矿压解危措施
a)振动爆破
在采面及上下两巷。

振动爆破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聚积在煤体中的弹性能,在采面附近及巷道两帮形成卸压破坏区,使压力升高区向煤体深部转移。

振动爆破的合理布置及合理的装药量,不仅形成岩体震动,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煤体的松动带,使落煤方便。

b)煤层注水
大量的研究表明,煤系地层岩层的单向抗压强度随着其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

同样,煤的强度与冲击倾向指数也随煤的湿度的增加而降低。

c)钻孔卸压
采用媒体钻孔可以释放媒体守聚集的弹性能,消除应力升高区。

d)定向裂缝
采用定向裂缝法可简单、有效、低成本地改变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故这种方法可用于减低冲击矿压危险性,改变项板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将坚硬厚层顶板分成几个分
层或破坏其完整性;为维护平巷,将悬顶挑落,在煤体中制造裂缝,有利于瓦斯抽放,破坏煤体的完整性,降低开采时产牛的煤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