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 一课三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文技法
语文教案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掌握写作技巧

语文教案 -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掌握优秀写作技巧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的学习一直被认为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除了常规的阅读、写作、默写和口语练习外,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扎实的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和语法理解上,加上不断的练习和细心的指导,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写作习惯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高。
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读懂题目后,仔细思考应该怎么写,包括思路、时间、材料选择等方面。
在写作前,先进行头脑风暴,明确思路。
笔者建议在写作初期,可以通过分析优秀作品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自己的写作方式和优秀作品进行比较,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也有责任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检查和评估。
在写作过程中,尤其是初中生或初中的学生往往有写一半就草率作罢、随意涂改的习惯。
作为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设置时间计划、按时间节点分阶段完成写作、复查、润色等。
掌握优秀写作技巧掌握优秀写作技巧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
要让学生明白,优秀作品的背后是大量练习和反思的积累。
明白作品的背后,总有一个不断努力和完善自己的作者。
雅思、托福等英语考试的写作素材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考试还是日常写作,选择合适的素材是提高写作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不断锻炼、练习和手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时采用讲故事的方式。
例如,通过描述一个事情的具体细节和背景,使读者沉浸到故事中去,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味道,体验到故事人物的情感和经历。
通过故事的呈现,能够使读者对文章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实现写作的意图和目标。
总结掌握优秀的写作技巧,需要在心理和技能方面多方考虑。
除了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外,还要引导他们不断反思,加强对读者的感观体验,并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积极推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扩大电子教材素材、鼓励阅读等充实课堂内外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1.教学重点
-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所传达的面对困难要勇敢、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克服的积极态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强调这一主题,确保学生能够领悟到课文的内涵。
-语文知识点的学习:包括生词、短语、重点句子以及修辞手法的掌握。如“蜿蜒”、“攀爬”等词语的意思,以及文中“每走一步,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等经典句子的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应用课文中的道理。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实验操作和成果展示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然显得拘谨,不敢大胆尝试。针对这一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课堂总结环节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的思考价值。这说明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但在回答问题时,我可能没有做到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导致他们的回答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写作技巧的运用:分析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教学难点
-生词和短语的理解:部分生词和短语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悬崖”、“石级”等,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语境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区分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让学生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并在练习中尝试运用。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

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
。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
“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
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⑫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
,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
返回目录
(11)mù sè( 暮色 )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 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12)他用非常正常的、ān wèi( 安慰 )的口吻说道:“要吃 晚饭了。”
(13)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línɡ luàn( 凌乱 )的岩石……然后令人jīng yà( 惊讶 )的是,我 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他大声问道。
⑨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⑩“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
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
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⑪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
觉
返回目录
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
(2)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yàn juàn( 厌倦 )了
玩弹珠。
(3)“我们走吧!”有人fù hè( 附和 )着。
(4)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tū wù( 突兀 )地耸
立在岩石中。
(5)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cēn cī bù qí( 参差不齐 )的矮
树丛和臭椿树苗。
返回目录
(6)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pēng pēng( 怦怦 )地跳动,我努 力往上爬着。 (7)他们开始cháo xiào( 嘲笑 )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 上爬…… (8)我往下看,感到阵阵yùn xuàn( 晕眩 )。 (9)我听见有人在kū qì( 哭泣 )、shēn yín( 呻吟 )。 (10)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huǎng hū( 恍惚 ) ,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赏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赏析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
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
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
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
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
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
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
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
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
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一. 教材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的第14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将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克服并最终成功的故事。
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文章。
但面对复杂的情节和深层次的道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和逃避心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以情促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工具。
2.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进行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2.呈现(1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句子,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课标、考点分析:新课标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同时考纲要求学生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学情、教材分析:第四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第四单元第三课,主要告诉学生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
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有理想有干劲,但是不得不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足无措,或怨天尤人,或畏缩不前。
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的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能条理清晰地复述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2. 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生活哲理,鉴赏课文中故事推理的感悟美3. 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
4. 激起战胜艰难险阻的决心,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能条理清晰地复述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生活哲理,鉴赏课文中故事推理的感悟美。
教学难点:1.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
2.激起战胜艰难险阻的决心,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观看《海底总动员》尼莫负气涉嫌片段视频。
师:同学们观看完有什么感受?生1:父亲马林很爱孩子,尼莫很叛逆。
生2:父亲马林比较胆小,尼莫右鳍短小,所以游技不好,尼莫负气遇险,没有自己先想办法逃跑,而是喊救命。
父亲立马冲过去帮助孩子解决困难。
师:父亲马林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在一场意外中妻子珊珊和大部分孩子都被鲨鱼吃掉,只剩下唯一的儿子尼莫。
尼莫先天不足,右鳍发育不良,马林生怕尼莫涉险,尼莫一有困难,他就立马出现帮忙解决。
面对困难,这对父子是这么解决的,那么遇到困难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来一起寻求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作者在事件中蕴含的深层人生哲理,需要教师引导和解读。
-写作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模仿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写作手法,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进行突破。
-情感共鸣与迁移:学生可能难以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中,需要教师设计相关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的情节、主题和作者面对困难的态度。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角色扮演活动对学生的影响较大,他们能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活动中过于紧张,导致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方面做得还不错,但仍有学生表示对某些内容存在疑问。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计划在课后设置答疑时间,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精读与理解,分析文章的叙述顺序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掌握文章主题和寓意;学习并运用本课的生字词,如“悬崖”、“沮丧”、“昂首”等;探讨作者面对困难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感教育;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传达人生哲理;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写法指导

二学“小段铺展式”笔法
• “小段铺展的式”笔法在“两块式”结构中用语 第一块。即:记叙这一块由短小的细密的 段落铺展而成。有时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 话。用“小段铺展”之法写成的文章,其文面 的重要特点是段落短小细密,其内容的重 要特点是细节描写简洁而又充分,文意明 晰,其表达效果是读起来给人一种流畅清 新、一气呵成的感觉,给人一种散文小品 式的韵味。
三学“顺势插入式”技巧
• “顺势插入”,就是在叙述中自然而然不露痕 迹地插进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也可顺势 插入抒情和议论。其作用是深化与优化文 章的表达,使文章更加细腻,更有故事的 味道。《走一步,再走一步》 Nhomakorabea作技 巧借鉴
一学“两块式”结构
所谓“两块式”结构,就是文章中的一块内容主 要是“记叙”,一块内容主要是“抒情”或“议论”。 或者记叙在前,抒情或议论在后;记叙生动 细腻,抒情或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 现人和事,抒情或议论着眼于点示文中故事 的意义或者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本文,第一段就用了较多的篇幅写了一次 攀崖、下崖的“经历”。第二块是全文的最后一 段,写的是“经验”。作者在文末抒发了自己的 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三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文技法
——“读美文、学作文”系列之四
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记叙一件小事的作文。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写童年生活的短文。
文中回忆的故事是:小时候,瘦弱胆小的“我”与同伴们攀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后在爸爸的指引下“我”一步一步地走下了高高的悬崖。
这篇课文,从多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作文技巧方面的借鉴。
起码可以让我们“一课三学”。
一学“两块式”结构
所谓“两块式”结构,就是文章中的一块内容主要是“记叙”,一块内容主要是“抒情”或“议论”。
记叙在前,抒情或议论在后;记叙生动细腻,抒情或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现人或事,抒情或议论着眼于点示文中故事的意义或者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本文,第一块用了较多的篇幅写了一次攀崖、下崖的“经历”。
作者写道:
……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第二块是全文的最后一段,写的是“经验”。
作者在文末抒发了这样的感受: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这是比较典型的“叙议结合”、“一事一议”的文章结构。
二学“小段铺展式”笔法
“小段铺展式”笔法在“两块式”结构中用于第一块。
即:记叙这一块由短小的细密的段落铺展而成。
有时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
用“小段铺展式”之法写成的文章,其文面的重要特点是段落短小细密,其内容的重要特点是细节描写简洁而又充分,文章明晰,其表达效果是读起来给人一种流畅清新、一气呵成的感觉,给人一种散文式的意味。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始时的叙述:
……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
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
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
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
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
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
这样形式的表达,比起那些用大而长的段落进行叙说,显得简洁、秀美而有抒情意味。
三学“顺势插入式”技巧
“顺势插入”,就是在叙述中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地插进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也可顺势插入抒情或议论。
其作用是深化与优化文章的表达,使文章更加细腻,更有故事的味道。
《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的描写,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的刻画。
作者在细节描写中不断地插入描写“我”心理状态的句子,有的直接进行心理刻画,有的用“感受”来表现心理,有的用动作行为来折射心理,生动微妙地表现了“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变化。
如写“石架经历”的这一部分,加横线的都是非常自然的顺势插入的心理描写: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
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
得到的。
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看见了。
”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
听我的话。
”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倘若对全文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文中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丰富细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它)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我听见有人啜泣……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些心理描写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连点成线,起伏于文中,成为故事发展的一条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