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及其临床应用__幻灯片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及其临床应用__幻灯片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提高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调整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以及修复损伤的组织器官,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一、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根据中医药理论,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气滞、瘀阻、津液减少、阴阳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
这些病因病机的形成导致了胰岛功能的损害和身体各系统的紊乱,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二、糖尿病的中医防治原则糖尿病的中医防治原则主要包括调和气血、活化气机、滋阴降火、利湿利尿、祛痰化瘀等。
这些原则旨在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胰岛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三、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糖尿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中药的内服和外用,如降糖药、滋阴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等。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针灸、推拿、艾灸、导引术等中医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来调整机体的功能,改善胰岛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
四、糖尿病的中医药预防措施中医药在糖尿病的预防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情绪调节、避免劳累等。
中医药强调平衡饮食,避免过食甜食和高热量食物,每天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等。
五、糖尿病的中医临床应用经验根据糖尿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中医药可以进行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中医治疗。
例如,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对于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的患者,可以采用滋阴补肾的中药治疗。
通过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修订版)及其临床应用,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的中医治疗方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病痛和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在使用中需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糖尿病胃肠病1 概述糖尿病胃肠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
病变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包括糖尿病食管综合征、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性便秘、糖尿病合并腹泻或大便失禁等。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自主神经病变、高血糖、消化道激素分泌异常、胃肠道平滑肌病变、微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继发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其发病率占糖尿病人的40%~75%,症状明显的占10%。
本病轻者不仅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糖尿病的有效控制,重者可致病死率增加。
早期糖尿病防治胃肠系统并发症对于避免或减少胃肠功能衰竭有重要意义。
本病属中医“痞满”、“呕吐”、“便秘”、“泄泻”等范畴。
2 病因病机2.1 发病因素糖尿病胃肠病为素体脾虚胃强或肝郁脾虚,糖尿病迁延日久,耗气伤阴,五脏受损,夹痰、热、郁、瘀等致病。
另外,由于糖尿病失治、误治或过用苦寒或温补滋腻之剂亦伤脾胃、大肠功能,导致本病迁延难治。
其中内因是糖尿病导致脾胃肝肾功能失常及七情不畅,外因主要是不良饮食习惯。
2.2 病机及演变规律本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
本虚是脾胃虚弱(寒)、脾肾阳虚、肝胃阴虚,标实为痰、热、郁、瘀。
所及脏腑以脾胃为主,累及肝肾、大肠。
发病之初肝脾(胃)不和,寒热交错,痰湿中阻,升降失司,日久渐至脾胃两虚;病情迁延,阴损及阳,伤及于肾;病变晚期,脾肾阴阳衰败,气血亏损,五脏俱虚。
糖尿病胃肠病早期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可见餐后饱胀、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烧心、上腹部闷胀感、顽固性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或无痛性腹泻、腹泻稀水样便,甚至大便不禁等症状,至晚期,胃肠功能衰竭时,出现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其病机演变和症状特征分以下三个方面。
2.2.1 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迁延日久,气阴耗伤,脾胃失养,纳运无权,升降失和;又因七情不畅,肝疏泄不利,横逆犯胃,受纳运化失常所致。
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为本,湿阻气滞、胃失和降为标,为虚实夹杂之证。
许多患者表现为脾虚胃失和降之候。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解读护理课件

运动疗法
总结词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水平。
详细描述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避 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水平。运动时 应遵循“适量、规律、持久”的原则,避免过度运动和突然停止运动。
04
糖尿病中医护理要点
日常护理
01
02
03
04
饮食调养
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 食原则,适量摄入蛋白质,注
意控制总热量。
运动锻炼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 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可采用音乐疗法、冥想等放
松心情。
定期检查
定期监测血糖、尿糖、糖化血 红蛋白等指标,及时了解病情
变化。
病情监测
血糖监测
每日定时记录血糖值,观察血 糖波动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
提供依据。
症状观察
留意有无多饮、多尿、消瘦等 症状,以及有无并发症的征兆 ,如视力模糊、肢体麻木等。
体重控制
监测体重变化,保持稳定水平 ,有助于控制血糖。
用药情况
记录用药情况,包括中药和西 药,确保按时按量服用。
并发症预防
用。
展望未来糖尿病中医防治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要点一
未来糖尿病中医防治的发展方向
要点二
未来糖尿病中医防治的前景
未来糖尿病中医防治将更加注重临床与科研的结合,加强 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将更加注重创新,如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诊疗水平。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解读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解读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是由中国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对于中医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作了具体指导,下面就对该指南进行解读。
一、中医疗法的应用1.中医饮食疗法:中医强调饮食与疾病的关系,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调理,可以达到调节血糖、改善肥胖等效果。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控制总热量、优化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并选择适量的蛋白质和脂肪,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此外,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还可以根据个体症状选用一些具有调节血糖作用的中药材,比如苦瓜、黄芪、山药等。
2.中医草药治疗: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一些合并症,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中医草药治疗可以同时调节这些相关指标。
指南中提到的一些中药如桑叶、连翘、丹参等,具有糖尿病降糖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但使用中药治疗需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中医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体内的能量平衡和微循环,起到降糖的作用。
指南中推荐了一些适宜的穴位,如足三里、足八里等,用于糖尿病的针灸治疗。
二、中医疗法的注意事项1.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差异,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因此在糖尿病中医防治中也不能一概而论。
应结合患者的体质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中医疗法和药物治疗方案。
2.与西医治疗的结合: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西医的药物治疗和监测指标等仍然是基础。
中医防治指南中也明确提出,中医治疗应与现代医学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并发症的防治: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一些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眼部病变等,防治这些并发症也是中医防治的重点之一、通过中医的综合调理,可以改善全身微循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这份中医糖尿病防治指南为中医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具体指导,但在应用时仍需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结合现代医学治疗的优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1.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概述糖尿病前期是指由血糖调节正常发展为糖调节受损(IGR),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
其中IGT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若伴有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则危险性更大。
1979年美国国家糖尿病研究组和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首次确认IGT为一种疾病状态,即亚临床状态。
1986~2002年间进行了几个大型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前瞻性研究,包括中国大庆的糖尿病预防研究、芬兰的DPS、美国的DPP和欧洲的STOP-NIDDM研究。
我国IGT的患病率高达4.72%,大城市达10%以上。
IGT患者中有1/3发展为糖尿病,1/3转变为正常,1/3维持在IGT阶段,几乎所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都要经过IGT阶段。
IGT不仅是糖尿病耐危人群(每年有1.5%~10%进展为糖尿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成人IGT的患病率因民族、地域、时代不同而差别较大,欧洲为3%~10%,北美为11%~20%。
1997年和1998年,广州和上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GT患病率达到10%以上。
IGT经过数年到10年可发展为2型糖尿病,按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转化率低者约20%,高者达60%以上。
中国人IGT 者向糖尿病转化的百分比每年达8%-11%。
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食郁”等范畴。
2 病因病机2.1 发病因素禀赋异常,过食肥甘,久坐少动,情志失调等为糖尿病前期发生的主要原因。
禀赋异常为内因,过食肥甘为外因,且后者更为重要。
2.1.1 饮食因素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不消,聚湿变浊生痰,形体肥胖。
《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2.1.2 久坐少动脾胃呆滞,纳运迟滞,饮食变生痰浊。
2.1.3 情志失调一般IGT以过食肥甘为主,IFG以素体阴虚为主,而情志失调为重要的诱发因素。
中医养生糖病人的健康指南手册

中医养生糖病人的健康指南手册中医养生糖尿病人的健康指南手册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中医药在控制糖尿病症状、减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本手册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些中医养生的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 阳和平衡: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糖尿病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激动,保持身心平衡。
2.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建议糖尿病患者选择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3. 活血化瘀: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瘀血,可以通过适量运动、按摩、艾灸等手段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症状。
4. 保护肝肾:糖尿病容易引起肝肾损害,中医养生可以通过调理肝肾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二、中医养生的饮食指南1. 忌口食物: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高盐等食物,如甜食、糕点、油炸食品等,注意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2. 合理搭配食物:建议糖尿病患者饮食应以低脂、高纤维、低糖为主,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的摄入,并合理控制食量。
3. 餐后休息:中医推崇进餐后应适当休息,不要马上参与激烈运动或剧烈劳动,以免影响消化和血糖水平的控制。
4. 中药调理:饮食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如苦瓜、黄芪、山楂等,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中医养生的调理方法1. 运动养生:适度运动对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轻度运动方式,帮助控制血糖、增强体质。
2. 按摩养生:通过按摩可以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和神经病变。
3. 艾灸养生: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可以通过热量和中草药成分刺激经络,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4. 合理用药:中医养生中也可以借助中药来调理糖尿病患者的体质,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四、中医养生的心理指导1. 积极心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信心,坚持治疗和养生。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一、本文概述糖尿病,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其特点为高血糖,源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旨在通过中医的角度,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建议。
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糖尿病的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指南将结合中医的基本理论,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从中医的角度,深入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包括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和等因素。
我们还将介绍中医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如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的方法。
在治疗方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医药、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的应用,以及中医饮食调养、运动康复等综合干预措施。
在预防方面,我们将强调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提倡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通过本指南的学习和应用,我们希望能够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贡献中医的智慧和力量,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和交流,共同推动糖尿病中医防治事业的发展。
二、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消渴病”,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涉及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多个方面。
先天禀赋不足: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盛衰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
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薄弱,易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引发消渴病。
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生,进而耗伤肺、胃、肾三脏阴液,发为消渴。
情志失调:长期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消烁肺胃阴津,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暗耗心脾阴血,均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劳欲过度: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而益旺,导致消渴病。
糖尿病的中医预防保健

糖尿病的中医预防保健董场镇公立卫生院糖尿病中医保健指导方案一.体质辨识药膳保健:在糖尿病的预防工作中,推荐IGT (糖耐量减低)及糖尿病患者可根据个人的体质的不同分型选用不同的中药药茶.药粥.药膳等。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临床上IGT及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常见四个分型,中医中药保健方法如下:(一)气滞痰阻型:1.主症舌脉:形体肥胖.腹型肥胖,或见脘腹胀闷,心烦口苦,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
2.推荐常用的中药有山楂.莱菔子.丹参.陈皮.决明子.茯苓.薏苡仁.绿豆.玫瑰花等。
以下供选择应用:(1)中药药茶: A. 玉米须茶:取玉米须60克,绿茶末10克,煎茶水500毫升。
B . 玫瑰决明茶:玫瑰花6克.决明子15克.莱菔子6克.绿茶3克,沸水冲泡饮用。
(2)药粥: A. 芹菜粥:鲜芹菜60克,荞麦30克。
鲜芹菜切碎备用,荞麦先煮至八成熟,加入芹菜末煮沸食用。
B . 萝卜粥:新鲜白萝卜适量,荞麦30克。
荞麦先煮开,加入新鲜白萝卜煮熟食用。
(3)药膳: A. 苦瓜瘦肉汤:枸杞5克,鲜苦瓜100克,陈皮5克,瘦肉泥50克。
将枸杞用开水烫后备用,陈皮加水煎取汁后加入鲜苦瓜.瘦肉泥共煮沸,盛出后撒上枸杞即可。
B . 绿豆苡米汤:绿豆10克,苡米10克,萝卜100克,茯苓10克,瘦肉50克。
将绿豆.苡米.茯苓(纱布袋装)共煎后弃去茯苓袋,加瘦肉.萝卜煮熟即可。
C . 清蒸茶鲫鱼:白鲫鱼200克,茯苓9克,陈皮3克,绿茶10-15克,生姜2克。
白鲫鱼去内脏及鱼腮,保留鱼鳞,以绿茶10-15克塞入鱼腹中,用竹签缝好切口清蒸,蒸后去鱼鳞.茶叶即可食用。
(二)脾虚痰湿证:1.主症舌脉:形体肥胖,腹部增大,或见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淡无味或粘腻,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濡缓。
2.推荐常用的中药有茯苓.山药.党参.黄芪.黄精等。
以下供选择应用:(1)中药药茶: A. 参苓茶:党参6克.茯苓6克.山药6克.铁观音茶3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按揉腰背,双手握拳,以食指的掌指 关节点揉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每 穴各半分钟。 (5)推擦腰骶,双掌由脾俞自上而下推至 八髎穴10遍。 (6)通调脾肾,揉脾经血海、地机、三阴 交,揉肾经太溪穴,双手拇指沿胫骨内侧 缘由阴陵泉推至太溪5遍。 (7)拳扣胃经,双手握空拳自上而下叩击 小腿外侧胃经循行部位5遍,以酸胀为度。
糖尿病高危人群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
一、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范围
糖尿病高危人群一般指具有糖尿 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以及有不良生 活方式,或情志过极等危险因素,但 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群。
2
(一)禀赋异常,尤其是一级亲属为糖尿病患者。 (二)超重、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腰 围男性≥90cm,女性≥85cm。 (三)不良生活方式者,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 味者;久坐少动、劳倦过度、素体阴虚者。 (四)长期情志失调或情志过极以及精神刺激者。 (五)年龄≥40岁。 (六)有糖调节受损史。空腹血糖受损:即空腹静 脉血浆血糖介于6.1mmol/L~7mmol/L之间及负荷后2 小时血糖<7.8mmol/L; 糖耐量减低:即空腹静脉 血浆血糖<7 mmol/L及负荷后2小时血糖介于 7.8mmol/L~11.1mmol/L之间。
4)经络保健 ①针刺脾俞、胃俞、足三里、阴陵泉、水分、神 阙、丰隆穴、公孙穴,平补平泻手法。②温灸丰隆、 水道、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每天10分钟左右。 ③按压中脘、气海、关元、天枢穴,每天按压5分钟 左右。
14
(4)气郁类
1)食疗:可适量食用白萝卜、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 桃仁、银杏等行气、活血功能的食物;适宜饮陈皮茶、玫瑰花茶、 茉莉花茶等。
3)足浴:可用玉竹、地骨皮、桑白皮、泽泻、山茱萸、枸杞子、 天冬、五味子等适量煎水浴足,水温保持在40℃左右,每次30~40 分钟,每日1-2次。
4)经络保健 ①等穴,平补平泻手法。②耳穴贴压:取肝穴、肾穴,找出阳性反 应点,将王不留行子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1~2分钟。 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侧耳穴交替贴压。
4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中医分类
5
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和个人体质辨识,一 般分为以下四类:
(一)平和类:无明显不适。 (二)阴虚类:口干口渴,夜间为甚;手足 心热,睡眠差;多食易饥,体形消瘦,小便 多,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痰湿类:脘腹胀满,口中常有粘腻或 甜腻感。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纳呆便 溏。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或厚腻,脉濡缓。 (四)气郁类: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嗳气, 睡眠较差。舌淡红,苔薄白或腻,脉弦。
8
(三)中医预防保健技术
1.保健按摩(以下方法任选) (1)转眼球,拇指内叩掌心,其余四指握拳,扣住拇 指,置于两胁,双脚十趾抓地,同时环转眼球,顺时 针逆时针各20遍。 (2)横推胰区, 双手掌相叠由外向内推腹部胰脏体表 投影区,一推一拉交替操作20遍。 (3)揉腹部,以肚脐(神阙穴)为中心揉腹,顺时针、 逆时针各20遍。
2)药膳: 茉莉花粥,茉莉花5克,粳米60克。将茉莉花用水煮开 后捞出,入粳米煮粥,加白糖适量,调食。
10
2.功法锻炼
(1)八段锦。 (2)易筋经。 (3)太极拳。
11
3.辨类施调 (1)平和类
1)食疗:可适量食用山药、小麦、豆腐、木 耳等健脾、滋肾作用的食物。 2)药膳:山药扁豆粥,山药30克,白扁豆30 克,粳米25克煮粥;苦瓜粥,用苦瓜100克, 同粳米50克煮粥。 3)足浴:可用温水浴足,水温保持在40℃左 右,每次30~40分钟,每日1-2次。 4)经络保健 ①三里穴每天按压5分钟左右。②每天艾灸足 三里穴10分钟左右。
6
三、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保健的 方法与技术
(一)基本方法 1.情绪稳定。避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过度情志刺 激,保持精神情绪平衡。 2.控制饮食。饮食清淡,进食低糖易消化食物,控制进食总量。 3.坚持运动。适当体育锻炼或体力活动。 4.生活规律。 5.限酒戒烟。 6.限用影响血糖的药品或保健品。
7
(二)社区中医健康管理
1.将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信息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2.根据中医体质辨识制定个性化中医健康管理方案。 3.随访。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 4.健康教育。帮助糖尿病高危人群掌握糖尿病预防知 识,为其提供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技能,形成良好的 行为习惯。 5.指导糖尿病高危人群采取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 量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措施。 6.及时诊疗。密切注意发病风险,社区发现糖尿病患 者,要及时治疗或转诊。
13
(3)痰湿类 1)食疗:可适量食用山药、薏米、芥菜、白果、
芹菜、冬瓜等健脾利湿、化瘀祛痰食物。 2)药膳:薏米冬瓜汤,薏米200克,冬瓜150克
置锅中慢火煲30分钟,调味后即可食用。 3)足浴:用苍术、白术、紫苏木、泽泻冬瓜皮
等适量煎水浴足,水温保持在40℃左右,每次30~ 40分钟,每日1-2次。
12
(2)阴虚类 1)食疗:可适量食用百合、鸭肉、猪肉皮、鸡蛋、牛奶、甲鱼、
龟肉、干贝、海参、蛤蜊、菠菜、青菜、银耳、蘑菇、金针菇、黑 木耳等甘凉滋润、生津养阴的食物;适宜饮枸杞、西洋参茶等。
2)药膳:玉粉杞子蛋,天花粉、枸杞、玉竹煎水,沥出,打入 鸡蛋,蒸;杞蓣粥,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乌梅生津茶, 乌梅、麦冬,泡水当茶饮;石斛芩叶茶,石斛(干、鲜均可)、黄 芩叶,开水沏泡,代茶饮。
3
(七)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妊娠糖 尿病史。 (八)高血压(血压≥140/90mmHg),或正在接受 降压治疗。 (九)血脂异常(HDL-C≤35mg/dL(0.91mmol/L) 及TG≥200 mg/dL(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 治疗。 (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十一)有一过性类固醇诱导性糖尿病病史者。 (十二)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 治疗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