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原理之:透视与纵深

合集下载

摄影的基本原理

摄影的基本原理

摄影的基本原理摄影是一门艺术,通过光线的捕捉和记录,传达出摄影师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摄影的基本原理是指在进行摄影创作时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原则。

这些原理包括构图、曝光、焦距和景深等方面,它们共同决定了一张照片的效果和质量。

构图是摄影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理之一。

构图是指通过选择和安排主体、背景、前景以及其他元素的位置和比例,使画面具有艺术感和视觉冲击力。

常见的构图原则有平衡、对称、三分法、黄金分割等。

平衡是指在画面中达到左右或上下的平衡感,使画面看起来稳定和谐。

对称是指画面左右或上下一致,呈现出对称的效果。

三分法是将画面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将主体放在其中一个部分来使画面更具吸引力。

黄金分割是一种比例关系,指将画面分为两部分,比例为1:1.618,使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曝光是摄影中另一个重要的原理。

曝光是指通过控制光线的进入时间和强度,使得画面中的主体和背景的亮度得到合理的分配。

曝光过度会导致画面过亮,丧失细节;曝光不足则会导致画面过暗,细节模糊。

常见的曝光控制方式有自动曝光、光圈优先、快门优先和手动曝光等。

自动曝光是相机根据场景的亮度自动调整曝光参数。

光圈优先是指摄影师通过设置光圈值,相机自动调整快门速度以达到合适的曝光。

快门优先则是摄影师通过设置快门速度,相机自动调整光圈值。

手动曝光是摄影师完全控制曝光参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

焦距是摄影中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焦距是指摄像机镜头到成像面的距离。

焦距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画面的视角和透视效果。

常见的焦距有广角、标准焦距和长焦距。

广角镜头具有大视角,能够捕捉更广阔的画面,适用于风景和建筑摄影。

标准焦距接近人眼的视角,适用于人物摄影。

长焦距具有较小的视角,能够聚焦在远处的细节上,适用于野生动物和体育运动摄影。

景深是摄影中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景深是指摄像机镜头能够保持清晰的距离范围。

景深的大小与焦距、光圈和拍摄距离有关。

大光圈和长焦距会导致浅景深,只有少部分区域保持清晰。

摄影构图知识:构图的五种表现形态

摄影构图知识:构图的五种表现形态

摄影构图知识:构图的五种表现形态构图是指摄影师在拍摄时通过选择照片元素的位置、大小、形状和颜色等手段,达到一定的规则和效果,从而使照片更有吸引力、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构图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摄影师需要经常关注和学习的一部分。

构图的五种表现形态是指摄影构图中的五种基本形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种形态吧。

1.对称构图对称构图是指在摄影中,将照片中的物品、人物、景物等在画面中的左右两侧分别放置相同或相互对称的元素,让画面整体看上去平衡和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对称构图通常可以用来表达平静、庄重、稳重等感觉。

例如在景观摄影中,通过对称的构图方式,可以让画面显得更加整齐和规整。

2.透视构图透视构图是指在摄影中,利用视觉效果和色彩等手段,将画面中的物体、人物、景物等在视觉上呈现出明显的远近,给人一种立体的感觉。

透视构图通常可以用来表现深度、立体感、空间感等画面要素。

例如,在街头摄影中,可以通过透视构图让画面有更强的层次感,也可以利用颜色的变化来加强透视效果。

3.主体构图主体构图是指在摄影中,通过对画面中的主体进行强调和突出,来引导视线和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主体构图通常可以用来表现瞬间、重点、焦点等画面重要元素。

例如,在人物摄影中,可以通过突出人物的特征和表情来增强画面的情感表达。

4.黄金分割构图黄金分割构图是指在摄影中,通过按照黄金分割比例来对画面进行分割和排列,从而达到画面的平衡和美感。

黄金分割构图通常可以用来表现和谐、美感等画面元素。

例如,在风景摄影中,可以通过合理使用黄金分割比例来划分画面,让画面看上去更加舒适和美丽。

5.对角线构图对角线构图是指在摄影中,将画面分成两个对角线并强化对角线上的元素,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动态效果。

对角线构图通常可以用来表现动态、创新、生气等的画面元素。

例如,在体育比赛的摄影中,可以利用对角线构图来引导视线和加强画面的动态感。

以上就是摄影构图中的五种表现形态,每种构图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表现方式,可以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构图能力和创造力。

有关透视的知识点总结

有关透视的知识点总结

有关透视的知识点总结1. 透视的基本原理透视是一种人类观察视觉现象的科学原理,是通过眼睛来看到物体并形成图像的过程。

人的眼睛能够感知物体的距离、大小和位置,同时还能够感知物体形成的透视效果。

透视原理是指当我们观察物体时,光线经过眼睛的角膜、晶状体等光学器官,投影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透视的图像。

这种图像进入大脑后,由大脑对图像进行了解和识别。

2. 透视的类型在绘画和图像处理中,透视可以分为线性透视和大气透视。

线性透视是指透视点与观察点位置固定并保持不变的透视现象,这种透视能够让画面更具有立体感和深度感。

大气透视是指由于大气中的气体、水汽、灰尘等微粒的散射,导致物体远处的色彩、纹理和轮廓模糊、淡化的现象。

3. 透视的构图原理在绘画、摄影和影视中,透视构图是一种通过透视效果来创造画面深度和立体感的构图技巧。

透视构图的原理是要通过合理的透视线条、透视点和透视比例来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和距离感,从而使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

4. 透视的绘画方法在绘画中,透视是一个重要的绘画技巧。

绘画中的透视分为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一点透视是指画面中只有一个透视点,适用于正对画面的建筑物或景物的绘画。

二点透视是指画面中有两个透视点,适用于建筑物或景物的侧面或斜面的绘画。

三点透视是指画面中有三个透视点,适用于建筑物或景物的高角度或低角度的绘画。

5. 透视的摄影技巧在摄影中,透视是一种通过摄影机位、焦距、景深等参数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的技术。

摄影中的透视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拍摄位置、使用不同的镜头焦距和光线等来营造画面的透视效果。

6. 透视的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透视是一种通过建筑结构、立面设计和空间布局来表现建筑物的深度和立体感的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中的透视是通过使用透视点、透视线条和透视比例等原理来表现建筑物的真实感和空间感。

7. 透视的艺术表现在绘画艺术中,透视是一种通过透视线条、透视点和透视比例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的艺术方法。

透视成像的原理

透视成像的原理

透视成像的原理
透视成像的原理是基于光学的原理。

当光线从物体上发出或反射时,经过透镜或凹凸面镜的折射或反射,最终到达观察者的眼睛。

观察者的眼睛接收到这些光线,形成图像在视网膜上。

透视成像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 视差:物体距离观察者越近,眼睛接收到的光线强度越大,造成视网膜上图像对应的位置越亮,物体距离观察者越远,眼睛接收到的光线强度越小,造成视网膜上图像对应的位置越暗。

这种差异使得人眼能够感知到物体的远近。

2. 直线透视:当物体远离观察者时,远离的部分相对较小,接近观察者时,接近的部分相对较大。

这是由于眼睛与物体间的角度不同,造成了图像的拉伸和压缩。

3. 锥体投影:透视成像实际上是一种以观察者为中心的锥体投影。

当物体位于锥体的顶点上时,图像非常清晰,但当物体位于锥体的边缘时,图像变得模糊。

这是因为在物体离开焦点区域时,光线不再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图像。

这些光学原理共同作用,使得人眼能够感知到透视成像,从而认识到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远近。

透视成像在绘画、摄影和建筑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摄影技巧丨什么是空间透视感,如何巧用透视拍精彩照片?

摄影技巧丨什么是空间透视感,如何巧用透视拍精彩照片?

摄影技巧丨什么是空间透视感,如何巧用透视拍精彩照片?一、什么是'空间透视感'?摄影技巧丨什么是空间透视感,如何巧用透视拍精彩照片?摄影技巧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景物,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也不同,在视觉中引起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

在镜头内,这种远处线条集中于一点的现象也会有所表现,不同的透视感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两边平行的马路,你会觉得道路的两边在远处越来越近,两条线在远方交汇于一点。

这就是透视关系的一个体现。

二、透视感在摄影中有什么用?透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摄影语言,控制透视和畸变在拍摄中很常见。

通过不同的透视感,我们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气氛,比如强烈的透视可以拍出夸张的空间感,而削弱透视,就可以让画面更加紧凑。

让平行线变得扭曲,夸大现行透视感,能让被摄物体显得很高大。

三、透视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平行透视方形建筑物具有明显的平行透视规律。

正方形物体或长方形物体,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底面平行,表现在摄影画面上的透视现象就叫做“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的变化规律有两条:一是与构图画面底边平行的线永远平行,只有长短的变化;二是与构图画边底边垂直的线条永远垂直,只有近高远矮的变化。

线条透视在画面中,被摄对象在空间的分布往往构成一些明显的线条,有曲线的、直线的、斜线的等。

随着这些线条所延伸的方向,常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也能有力地表现出空间深度。

在画面上的线条越远越向一点汇聚,它们消失的点,透视上称“消失点”,消失有时在画面的里面,有时候在画面的外面。

一般来说,透视消失点在画面之内,比在画面之外线条透视效果更加明显。

消失点在画面外倾斜透视倾斜物的边线在平面上,一边高一边低,表现在画面上的透视现象称“倾斜透视”。

倾斜透视的变化规律有两条:一是前低后高的倾斜物对应的两边棱线消失点在物体的上方,越倾斜,消失点越高;而是前高后低的倾斜物对应的两边棱线消失点在物体的下方,越倾斜,消失点越低。

摄影透视原理

摄影透视原理

摄影透视原理
摄影透视原理是指利用摄影机镜头的调整以及拍摄角度的选择,将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以透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一种技术。

它通过调整焦距、景深、拍摄角度和光线等因素,使得画面中的物体具有远近、大小和形状的逼真感。

摄影透视原理可以提供给观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平面照片看起来有立体感。

在摄影中,常用的透视原理包括近大远小原理、消失点原理和对角线原理等。

近大远小原理是指离摄影机越近的物体会显得更大,而离摄影机远的物体会显得更小。

这是因为近距离的物体在视觉上占据更多的画面空间,而远处的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小。

通过运用这个原理,摄影师可以在照片中展示场景的深度和远近感。

消失点原理是指远离观者的平行线在远处汇聚成一个点。

这个点被称为“消失点”,它可以让观者感知到物体在远处消失的效果。

通过运用这个原理,摄影师可以在照片中创造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

对角线原理是指物体的边缘线条可以通过对角线来强调。

对角线具有动感和张力,它可以把观者的视线引导到画面中的重点。

通过运用这个原理,摄影师可以在照片中构建出美感的图像结构。

总之,摄影透视原理可以帮助摄影师在平面照片中创造出立体感和深度感,使观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照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关于摄影构图的介绍

关于摄影构图的介绍

关于摄影构图的介绍摄影构图就是在摄影创作过程中,如何在取景器里这个有限的平面空间里,合理地安排所看到的画面上各个元素的位置,从而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同时表现出摄影者的创作意图的过程。

这个过程,和传统中国绘画中的“章法”“布局”是一样的,是一种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关于摄影构图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关于摄影构图的介绍一、构图的重要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构图决定着你构思的实现,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如果你没有构好图,拍出的效果也许黯然失色;也许一处并不起眼的角落,经过拍摄者的精心构图后,也会生灵活现。

构图是摄影第一步,虽然摄影构图的规则不是死的,但了解构图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在观赏好作品的时候,也可以了解拍摄者为什么要这样拍,对自己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总之,构图就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把形象结合起来的方法,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

一副优秀的摄影作品,人们往往以“独具匠心”来评价其的构图精湛。

可见,摄影艺术离不开构图,学习如何构图,也是学习摄影艺术的重要一环。

关于摄影构图的介绍二、寻找主体要拍摄好照片,我们首先要做到:1) 寻找动人的主体构图第一步,首先就是要寻找动人的对象来拍。

而不是简单地拿起照相机摁快门,在摁下快门之前,你要问自己,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是色彩?线条?光影?还是造型?确定了主体后,下一步就是怎么去表现它了。

接着我们便要慢慢接近她,通常,主体在画面要占一定的比例,才能引人注目,也就是主体突出。

主体太小,就不成为主体。

2)突出主体突出主题也是摄影构图的主要目的。

每一幅摄影作品,都有一个主题或者是趣味中心。

那么如何让这个趣味中心更吸引人呢?我们可以把主体强调、突出,舍弃一些与趣味中心无关的东西,并适当地安排一些东西来烘托趣味中心,使画面更具吸引力,让观赏者一看就知道这张照片想表现的是什么。

这一切都是通过构图来达到这个目的。

摄影构图法则全解析

摄影构图法则全解析

摄影构图法则全解析摄影是一门艺术,摄影师通过捕捉光线和构图将所见之美呈现给观众。

摄影构图是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进行的关键决策之一,它决定了最终照片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解析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法则,帮助您提升摄影技巧,创作出更具艺术感和吸引力的照片。

1. 线条与对称一条明确的线条可以引导人们的视觉,并带来视觉动感与层次感。

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都可以起到引导作用。

例如,一个水平的海岸线可以用来分割画面,给人以平稳和宽广的感觉;一条对角线可以从画面一个角落引导观众目光穿过整个画面;垂直线可以用来创造垂直感或纵深感。

除了简单的线条,对称也是一个有力的构图元素。

对称可以平衡画面,并给人以安宁与稳重的感觉。

但是,完全对称的画面可能会显得呆板乏味,所以在构图时可以适当打破对称,增加一些不规则元素来增加趣味性与层次感。

2. 黄金分割与斜角构图黄金分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摄影与绘画中的构图法则。

它将画面分成三个部分:两边占比约为1:1,中间占比约为2:3。

这种比例被认为是最美丽和最吸引人的比例之一,可以使照片更具平衡感和美感。

斜角构图,则是将主题放置在画面的四个角落之一,而不是中心位置。

这样做可以增加张力和活力,并创造更具有戏剧性和动感的照片。

3. 对比与层次对比是摄影中常用的构图手法之一。

通过使用明暗对比、颜色对比或者物体对比等方式,在画面中营造出强烈的对比关系。

例如,在明亮背景上拍摄黑色物体,或者在颜色鲜明的物体旁边放置灰色物体等等。

层次可以增加照片的深度与立体感。

通过在画面中设置前景、中景和背景等不同层次元素,可以使画面更有层次感,并让观众有一种置身其境的感觉。

4. 视角与透视视角指的是拍摄时相机与主题之间的位置关系。

通过调整视角可以改变拍摄对象的形象与外貌,并创造出不同效果。

透视则是通过调整位置和角度来表现远近距离关系。

大光圈拍摄近景并留下模糊背景,可以突出主题并创造出浅景深效果;小光圈拍摄远景并使整个画面清晰可见,可以展示广阔的空间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构图原理之:透视与纵深
关于视觉的一对矛盾是,当影像遵循光学原理投射在视网膜上,显示出远处物体小于近处物体,大脑在获得足够提示的情况下,却能了解它们的实际大小。

在同一个视场里,大脑能同时接受两种现实—远处的物体比较小,以及它们的真实大小。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线形透视上。

公路的两条平行边从我们身边延伸,会聚在远方,但同时我们能感觉到它们是笔直而平行的。

这个现象的解释被称作“恒常比例”或者“比例恒常” ,这是一种我们尚未确知的知觉机制,能解决纵深感带来的矛盾。

这对摄影的影响在于记录下来的影像是完全光学的,所以远处的物体只能显得小一些,平行线也总是会聚。

和绘画一样,摄影必须采用各种策略来加强或减弱画面纵深感,而影像有其自身的参照系,而不是正常的感知系。

摄影师与真实场景之间的永恒关系使得纵深感对照片来说总是很重要,这进一步影响了照片的写实性。

从最广义的来说,透视是物体在空间的存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它们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在摄影中更通常的说法,透视就是纵深。

我们等一会再来描述透视的不同种类和其他纵深控制手段,先来考虑一下怎样和为什么要运用透视。

如果我们有能力影响透视,那在什么条件下它能帮助照片加强或减弱纵深感?强化的纵深感和强烈的透视感能提升观众身处实际场景的现场感,它强化了主体的代表特征,并弱化了图形结构。

下表列出了各种透视类型所包含的影响我们对一张照片的纵深感的主要变数,那个变数是主要的随情况而定,也受摄影师所施加的影响而定。

线形透视
在两维影像中,线形透视大体上是最主要的透视效果,其特点是会聚的直线。

这些直线在大多数场景里其实是平行线,比如公路的两边、墙的顶边和底边,但是一旦它们远离照相机,看起来就会向一个或多个远方的点会聚。

如果它们在画面里延续足够远,会真的在一点相聚。

如果相机是水平的,场景是风光,那么水平线将会聚到地平线;如果相机向上指,像建筑边缘这样的垂直线将会聚在天空中的某个点。

视觉上,多数人很难接受这是一幅正常的影像。

线形透视20mm 镜头和视点使得从相机位开始向远处延伸的英格兰北部哈德良长城的平行线构成了强烈线形透视的经典条件。

相机在长城之上的高度决定了照片里能见到的垂直距离,同时也决定了线条会聚的程度。

在会聚的过程中,所有或者大多数的直线会变成斜线,这会产生视觉张力和运动感。

运动本身能加强纵深感,再加上这些斜线,能引导眼睛出入场景。

这样结合在一起的话,所有类型的斜线都包含纵深的感觉,这包括看起来有斜线的阴影。

所以,如果直射的阳光,特别是天空中很低的太阳,产生的阴影斜落下来,能加
强透视。

视点能决定会聚的程度,视线与平面的角度越小,会聚程度越大—至少在相机接近地面的时候,会聚效应会非常明显并消失于一点。

镜头的焦距是影响线形透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当两支镜头直接对准场景位置(根据经验,在画面下部出现的物体可能在前景里)和重叠(如果一个物体的轮廓覆盖了另一个,那么可以认为它在另一个前面)。

尽头时,广角镜头能在前景包括更多斜线,从而更明显地主导影像的结构。

所以,广角镜头倾向于增强线形透视,而远摄镜头则使之扁平化。

收缩透视
这与线形透视相关,实际上是它的一种形式。

想象一下路边有一排同样的树,沿公路看去,会看到熟悉的会聚效果,但是对于树来说,他们表现为逐渐变小了。

这就是收缩透视,主要出现在位于不同距离的很多同样或者相似的物体。

因为类似的原因,人们熟悉的尺寸能作为参考大小,在场景的适当位置能帮助建立透视感。

与收缩透视相关的是位置(根据经验,在画面下部出现的物体可能在前景里)和重叠(如果一个物体的轮廓覆盖了另一个,那么可以认为它在另一个前面)。

会聚与高度
视线与会聚线平面之间的角度决定了透视效果的强度,太低的话很难看清,太高
的话会聚效果就很弱。

会聚与焦距
相同的视点下,不同焦距镜头里广角镜头的会聚效果最强烈。

空间透视
大气灰雾就像一枚滤镜,降低了场景远处部分的反差,提亮了影调。

我们对这个效果的熟悉(比如苍茫的地平线)让我们的眼睛能把这作为一个纵深的提示。

模糊多雾的场景看起来比实际更深远,原因就在于它们强烈的空间透视上。

像下面这个例子那样运用逆光,不适用减弱灰雾的(那些设计用于过滤紫外线的)滤镜,都可以强化这种效果。

远摄镜头在拍摄各种主体时,比广角镜头更能显现空间透视效果,因为主体与相机之间有更少不受灰雾影响的物体。

在用通道混合方法把RGB彩色数码影像转换成黑白时,调整蓝色通道也能强调这个效果。

明暗影调的逐渐变化的显示了逐渐深化的空气灰雾效果,从而产生纵深感。

在类似这张照片中强烈的逆光下,效果最强烈。

影调透视
除了灰雾给远处的物体带来的提亮效果之外,明亮的物体显得靠前,黑暗的则退后。

所以,黑色背景前的明亮物体通常给人感觉很突出,有很强烈的纵深感。

仔细安排主体,或者仔细布置光线,都可以控制这个效果。

反过来处理的话,会混淆主体和背景。

色彩透视
暖色调具有前倾的感觉,而冷色调则退后。

因此,除了其他因素之外,红色或者橙色的主体在绿色或者蓝色背景前会产生纯光学原因的纵深感。

同样的,合适的摆位能用来控制效果。

色彩越强烈,效果也就越强烈。

但是如果色彩的强度存在差异的话,最好安排在前景。

这是一排中国安徽的牌楼,眼睛假定它们都是一样的,它们越来越小,产生了强烈的纵深感。

由于迷雾,画面中也有空间透视效果。

缺少空间透视正面用光、清朗的天空,是减弱空间透视的两个条件,就像这张清晨码头的照片,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影调相似,反差很小,所以纵深感很弱。

清晰度
好的清晰度暗示着近距离,而任何与前景不同的清晰度都能加强纵深感。

空气灰雾有一些这样的效果,而最有效的方法则是对焦。

如果画面各部分的清晰度不同,出于经验我们会把这当做纵深的提示—或者前景在焦外,或者背景在焦外,或者两者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