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基础知识
透视图基本知识

B
27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
余点,在视平线上心点两旁与画面形成任意角度(除45 度及90度)的水平线段的消失点,它亦是成角透视的消 失点。
天点,是近低远高向上倾斜线段的消失点,在视平线上方 的直立灭线上。
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 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B
28
透视作图框架的形成
B
45
二、平行透视的条件和规律
(一)平行透视的条件 1.方形物三对面,肯定有一对竖直面与画面平行
。 2.只有一个消失点,就是心点,所以平视中的平
行透视也称一点透视。
B
46
二、平行透视的条件和规律
(二)平行透视的规律 1. 与画面平行的线为原线,始终保持平行,只有
近大远小的变化,不消失。 2. 与画面垂直的线为变线,向心点消失。 3. 视平线以上的物体越远越低,视平线以下的物
体越远越高,心点左右的物体越远越向心点靠 拢,最后消失于心点。
B47Leabharlann 二、平行透视的条件和规律(二)平行透视的规律 4. 平视中的平行透视只有一个灭点,就是心点,
在画面中心。 5. 方形体中只有一个面距离观察者最近。
B
48
三点透视
概念: 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面及棱线都不平行
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用俯视 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
B
16
如果我们在眼前假定一个平面或放置一透明平 面,以此来截获物体反射到眼球内的光线,就会 得到与实物一致的图像,这个假定平面,也就是 我们平时的画面。
实际上这就是照相机、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我 们在中学学习物理时,其光学原理就是这样,只 是把眼球水晶体换成了凸透镜而已。
透视的基础知识

一、透视的基础知识透视法则是造型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我们在造型中正确的观察、理解和表现形体物象的科学的理性法则之一。
1、透视原理人的眼睛观看物象,是通过瞳孔反映于眼睛的视网膜上而被感知的。
远近距离不同的相同物象,距离越近的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越大,距离越远的则成像越小。
这个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
2、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平行透视】我们以立方体为例,当立方体的一个体面与画面平行,所产生的透视现象即为平行透视。
特征:立方体只有一个消失点,即主点,立方体与画面平行的线没有透视变化,与画面垂直的线都消失于主点。
那么视点位置不同,立方体的平行透视有9种形态(如图1)<图1立方体的平行透><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常见的典型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当立方体二个体面与地面平行,其他体面与画面成一定角度时,所产生的透视即为成角透视。
特征:一是立方体的任何一个体面都失去原有的正方形特征,产生透视缩形变化。
二是立方体不同方向的三组结构线中,与地平面垂直的仍然垂直,与画面呈一定角度的两组线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汇集,消失于两个余点(如图2)。
<图2 立方体的成角透视><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常见的典型成角透视>【倾斜透视】倾斜透视有两种情况,一是物体自身存在倾斜面,比如楼梯、房顶、斜坡等等,即产生倾斜透视,二是因视点太高或太低,产生俯视倾斜透视或仰视倾斜透视。
倾斜透视特征:与画面和地平面都成倾斜的面,有向上倾斜和向下倾斜。
向上的倾斜线向视平线上方汇集,消失于天点;向下的倾斜线向视平线下方汇集,消失于地点。
天点和地点均在灭点的垂直线上(如图3-a)<图3-a 倾斜透视>俯视倾斜透视的特征:所画物象在视平线以下,呈现上大下小的透视缩形,原来垂直于地平面的线变成倾斜,并向地点汇集消失,原来向视平线汇集消失的变线向天点汇集消失(如图3-b-1)<图3-b-1 斜俯视透视>仰视倾斜透视的特征:所画物象在视平线以上,呈现上小下大的透视缩形,垂直于地平面的线变成倾斜,并向天点汇集消失(图3-b-2)<图3-b-2 斜仰视透视>3、圆面、圆柱体与圆球体的透视变化规律【圆面的透视变化】透视变形后的圆面形状为椭圆形。
透视的基本知识

不同的透视现象
平行透视 只有一个消失点的透视, 物体有一组平面与画面 平行,则产生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 焦点透视,它是最常用 的透视形式,也是最基 本的作图方式之一。
不同的透视现象
成角透视 有两个消失点的透视,所画的物体的两个面有一定的 角度
不同的透视现象
透视的基本术语
视角:以眼睛为视点画 出的圆锥形视域的夹角。 (作画常采用60°视 角。) 视域:呈圆锥状。当视 角为60°时,人眼所看 到的空间范围,称为 “正常视域”。
透视的基本术语
视点:绘画者眼睛的位置。 心点(主点,视心):视点正对视平线上的那个点。 视线:视点与心点的连接线。 视平线:通过心点作出一条与视点等高的水平线。 原线:不产生透视变化的线。 变线:产生透视变化的线。 消失点(灭点):变线消失的汇集点。(心点,余点, 天点,地点) 距点:以心点为圆心,视线为半径画圆,与视平线产 生两个交点。距点到心点的距离与视线长度相等。
透视的基本知识
观察窗外的景色,或者看下边的这幅图片,请描述一 下你看到的景色,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透视原理及透视规律
透视原理及透视规律
三大透视规律
1.近大远小:相同的物象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 膜上所成像的大小也不同,距离近成像越大,远者越 小。 2.垂直大,平行小:同一物象若与视线越接近垂直, 视角越大,视网膜成像越大,越接近平行,视角越小, 成像也越小。 3.近清楚,远模糊:空气对光线有阻隔作用,同物象 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清晰度也不 同,距离越近越清晰,远则模糊。
1.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概念

21
因此可以说有远近才有透视现象,没有远近就没 有透视现象。 那透视图形又是 怎样产生的呢? 透视图形的产生 是由于景物反射到 景物反射到 人眼内的光线通过 画面时,与画面有 画面时, 许多交点, 许多交点,把这些 交点连接起来就成 了透视图。 了透视图。
22
二、透视图的特征和基本规律 (一)近大远小(平行于画面又相互平行的直线) 近大远小
25
(二) 不平行于画面而相互平行的直线的透视 愈远愈相互靠拢,到无穷远时消失为于一点。 愈远愈相互靠拢,到无穷远时消失为于一点。
26
图中的AA1、BB1、CC1…的长度相等,则A、B、 C…各点连线 各点连线与A1、B1、C1…各点连线相互平行。各 各点连线 条直立杆的透视由近到远逐渐缩短,即各条直立杆的 顶底点反射的光线的接近逐渐缩小,到无穷远时,顶 底点反射的光线接近等于零,成为一条视线,这条视 这条视 线与画面只有一个交点,就是它们共同的灭点。 线与画面只有一个交点,就是它们共同的灭点
图1
43
图2
44
图3
45
什么叫视心线?视心线就是视锥的中轴线,它表示 什么叫视心线?视心线就是视锥的中轴线 中轴线 画者注视的方向 注视的方向。 注视的方向 视心线在平视时是与基面平行的水平线 是与基面平行的水平线,如图。 视心线在平视时是与基面平行的水平线
46
视心线在俯视时是近高远底的向下斜的直线,如图: 视心线在俯视时是近高远底的向下斜的直线 在俯视时是近高远底的向下斜的直线
2
3
当漫步街道的时候,只要稍为留心观察一下街 景,就会显而易见地发现:同样的东西,近处的大, 远处的小,连街道也是越远越窄,这就是透视现象。
4
5
建筑物一般多为三度空间的立方体,由于 建筑物与画面放置的 角度和我们视角不同,在 建筑绘画中通常有三种透视状况:一点透视; 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数据透视表基础知识

数据透视表基础知识
数据透视表是一种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用于对大量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和分析。
它基于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的功能,可以以直观、易读的方式显示数据的交叉分析结果。
数据透视表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源:数据透视表的数据源是一个包含大量数据的表格。
这个表格通常包含多个字段(列),每个字段代表一种数据类型。
例如,一个销售数据表格可能包含字段如销售日期、销售地点、产品类型、销售金额等。
2. 行标签和列标签:数据透视表可以将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组,以便进行汇总和分析。
行标签和列标签是用来定义分类和分组的标签。
通常,行标签用于对数据进行分组,列标签用于对数据进行分类。
3. 值字段:值字段是需要进行汇总和分析的数据字段。
例如,在销售数据表格中,销售金额可以作为一个值字段。
4. 数值汇总:数据透视表可以对值字段进行数值汇总,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5. 汇总方式:数据透视表可以根据不同的汇总方式进行数据汇总。
常用的汇总方式包括求和、计数、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6. 数据筛选:数据透视表可以根据特定条件对数据进行筛选,以便更好地分析数据。
7. 数据透视图:数据透视表生成的结果被称为数据透视图。
数据透视图以交叉表格的形式展示数据的交叉分析结果,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定制。
数据透视表可以帮助用户快速、灵活地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提供决策支持和业务洞察。
建筑透视初级知识点总结

建筑透视初级知识点总结建筑透视是指通过绘画或摄影手法表现建筑物在横平竖直的立体感。
它是建筑艺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技巧,能够更好地展现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使建筑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一、透视的概念透视是指用于表示空间三维形体相互关系的绘画方法。
在建筑绘画中,通过透视技巧可以更好地表现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透视是建筑设计和绘画中不可或缺的技巧,因此对于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来说,掌握透视技巧非常重要。
二、透视的类型1. 单点透视:单点透视是最简单的透视类型,也是最常用的透视方法之一。
在单点透视中,建筑物的所有边缘都会汇聚到一个点上,这个点被称为透视点。
单点透视适用于面向观者的建筑物,例如正面照片或绘画。
在单点透视中,建筑物的水平线和垂直线都汇聚到一个点上,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建筑物在空间中的立体感。
2. 双点透视:双点透视是在单点透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透视方法。
在双点透视中,建筑物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分别汇聚到两个点上,这两个点分别位于画面的左右两侧。
双点透视适用于侧面观察的建筑物,例如侧面照片或绘画。
通过双点透视可以更好地表现建筑物的侧面立体感和空间感。
3. 三点透视:三点透视是最复杂的透视类型,也是最难掌握的透视方法之一。
在三点透视中,建筑物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分别汇聚到两个点上,同时还有一个额外的汇聚点用于表现建筑物在空间中的高度。
三点透视适用于高层建筑或观察角度较高的建筑物,例如俯视照片或绘画。
通过三点透视可以更好地表现建筑物的高度立体感和空间感。
三、透视的基本原理1. 近大远小:透视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近大远小。
在透视中,距离观察者近的物体会显得更大,而距离观察者远的物体会显得更小。
这是因为远离观察者的物体在视觉上会受到远近程度的影响,因此会显得更小。
因此在透视时需要根据物体的距离远近来确定其大小。
2. 平行线收敛:透视的基本原理之二是平行线收敛。
在透视中,水平线和垂直线都会收敛到一个或多个透视点上。
透视学基础知识

透视一.平行透视1.有一个距视点最近的面与画面平行.与地面垂直(概念.特点)2.边的状态:1). 与画面相平行的.与地面垂直的垂直边(不产生消失点)2). 与画面相平行的.与地面平行的水平边(不产生消失点)3).与画面相交的.有一个消失灭点的线叫直角边(产生消失点)3. 视平线越近所见到的立方体水平边越小.反之越大中心线越近所见到的立方体侧面就越小.反之越大4. 互平行的变线消失在同一个灭点5. 测点(距点).以视点到心点的垂直距离为半径.以心点为圆心画圆.圆与视平线的两个交点就叫距点.6.摆放在基线上的物体与实物等大.视距二心点到画幅的最远距离X1.73倍——平行透视的特点1.立方体的边棱呈现三种状态,与画面平行的水平边、与基面垂直的垂直边(斜置立方体是斜边),与画面垂直的直角边,前两种为与画面平行的原线,不消失,后一种是平行透视中唯一的变线。
2.因仅有一种变线,只产生一个灭点,属于一点透视。
这个灭点恰是视点。
3.立方体有一个可视的面(代表一类面)与画面平行,称平行面,是空间平面中唯一不消失变形的平面,它的边线均属原线。
4.立方体含有直角边的水平面、直角面、斜面都发生透视形变,比如水平面离视平线越远越宽,越近越窄。
直角面离正中线越远越宽,越近越窄。
5.等大的立方体,在同角度方向,不同距离位置上的比较,不是同一形状的放大缩小。
6.立方体不论在视圈内什么位置,水平面的对角线都与画面成45°角,分别消失到视平线左右两个距点上。
平行透视易出现的问题上下两条直角边消失到一个心点。
二.成角透视(余角透视)1.概念.在60 º正常视域范围内,物体没有一个平面与画面平行,且有一条与基面垂直的边棱距点最近,它的左右两组水平边均与画面成90°以外的角度.向心点两侧延伸消失.2.特点:1).成角透视由于立方体与画面构成角度.所以形成一种向左边消失的线,另一种向右边消失的线,还有第三种垂直向下,画面平行。
透视基础知识一

画 面:指景物投影所在的平面,是假
视线 视中线
设在画者与被画
物体之间的一个透明面。
视点
基线
视 点:指画者眼睛的位置,
也是视线的投影中心。
基面
视 线:从视点射出的许多与
物体相连的线。
视平线: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心 点:是视点在画面上的正投影,它必定落在视平线上。
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的连线,它与画面垂直。
4)立方体和圆柱体都是近大远小,消 失点透视的九个方位图,并 在此基础上画出圆的一点透视图。
2、思考这个正方体 是什么透视?
一、透视基础知识
透视
透视定义:
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picere”意 为“透而视之”。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 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 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 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 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 平面上。
一、透视知识
(一)为什么要学透视
视 域:固定视点所见的范围,又称
视圈或视野;通常把视域看成一个圆
画面
视域 心点
视平线
视线
视中线
形;视角为 60度的视 域称正常视域。
基线
视点
基面
三、透视基本规律
1.圆柱形物体在不同方位上的透视变化
(1)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物体的轮廓线,
透视方向保持原状不变,叫做原线。
(2)变线:一切与画面不平行的物体的轮廓线, 都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其透视方向,这种线叫 做变线。
(2)平行透视规律
1)在视中线和视平线上的立方体能看到两个面, 离开视中线和视平线的立方体能看到三个面。处在 心点上的立方体只能看到一个面。
2)立方体的侧面,离视中线愈近愈窄,愈远愈 宽。它的侧面和顶、底两个面,处在视中线和视平 线时,成一直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我们也可以从图中看出当时研究透视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维尼奥拉(
意大利建筑师,其著作《透视学两法则》
,简 化 了
透视图的实际画法。
德 弗里茨( ,
荷 兰 画 家、建 筑 师 。他 继 承 并 发 扬 了 丢 勒 的 理 论 ,在
年出版的透视学著作中,对物体在地平线上的消失点和等
高人物的透视高度作了精确的研究(。图
近清楚、远模糊的虚实关系。
北宋画家郭熙的 林泉高致 山水训 中,将山水画
构图和透视归纳为“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高远之色清明,山势突兀;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深远
之色重晦,山势重叠;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
色有 明有 晦,山势 冲融而 缥缥 渺渺。“”三远 ”实 际上 就是
仰视、俯视和平视的透视规律在山水画构图中的运用。
中国画家历来以“文人”为主流,缺少科学研究的精
神。中国画以“离形得似”的抽象性形态对时空的突破,
创造了开阔的画外意象,强调“体知”与“妙语”,突破
现象的束缚,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不计较于视觉的真实
感,从而不受透视科学的约束,能动而自由地表现对象形
体的空间,是一种特殊空间实体感觉
一种有赖于观
者想像的画外意象。
第 1 页
第一章 透视基础知识
第一节 透视学发展简述
透视学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面对纯自然的 景物,人类共有的视觉经验很难从感性思考上升到理性认 识,只有当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如建筑、生活生 产工具等产品后,才完成对物质空间认识的飞跃。
透视学是历代画家对于视觉空间不断探索的结果, 它 的产 生和 发 展与 绘画 和 建筑 艺 术实 践密 不 可分 。在 西 方,对透视的研究始发于希腊和罗马,但此时并没有形成 系统的透视理论,仍处在一个非常感性的认识阶段。但人 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客观物体视觉空间规律的探索,因为人 们特别是画家们总想通过画笔准确地描绘自然景观或使他 们创作的作品有真实的物理空间,满足人们欣赏的需求。 然而他们一直没有找到解读透视规律的切入点,而这切入 点却正是与绘画艺术似乎相去甚远的门类 科学。
乔托(
,约
)文
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画家,是现代绘画的奠基
人。在他 年所作的壁画《逃亡埃及》中,摒弃了中
世纪以来绘画的平面化、程式化和装饰化的风格,运用了
透视和明暗来表现人物和景物,使之产生层次距离感和体
积 感,层 次 分 明 ,真 实 感 加 强。虽 然 乔 托 没 有 透 视 学 论 著
图
面世,其写实性也还有不少缺陷,但他通过绘画创作来逼
献者。他在
年写的《绘画透视学》中,把透视学发
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基本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是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图
是他画的一幅建筑
画,从中可以看出他在透视方面的杰出成就。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画家都在透视学领域不断孜以
求,力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马萨乔(
画创作的论述。
东晋画家顾恺之(
)的 《 画 云 台 山 记 》“:山
有面,则背向有影……下为涧,物景皆倒作。”概括地阐
述了山的形体结构及倒影透视规律。
南朝 宋画家宗炳(
的 《 画 山 水 叙 》“:且
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回以数
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
透 视( 色 彩 )、隐 没 透 视( 阴 影 )。因 此 ,绘 画 透 视 学 终 归
系统而完整,对欧洲绘画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同时也将
当时的绘画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年 ,他 为
米兰马利亚 德拉 格拉契修道院所作的壁画《最后的晚
餐》(图 ,就是巧妙运用透视学中平行透视原理而做
第 3 页
图
第 4 页
概念
一个立方体,如果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那么它的变
线(共四条)在画面中消失于灭点(心点)的作图方法叫
做平行透视,又称一点透视。(图
视学。 年他的透视学著作《圆规和直尺测量法》出
版,书中提出一种分格画法,试图以平行透视正方形网格
作精确的余角透视图,把几何学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去,使
透 视 学 得 到 了 理 论 上 的 发 展。其 作 图 法 史 称 丢 勒 法(。图
、图 、图
为该书的插图,是丢勒用版画的
形式来记录阿尔伯蒂和达 芬奇所谈过的写生方法,同时
,乌切罗
)等。
阿尔伯蒂的《绘画论》和弗朗西斯卡的《绘画透视
学》所展示的绘画理论,可以说是早期文艺复兴甚至于
中世纪绘画创作经验的总结,基本上确定了绘画透视的
理论基础。
列奥那多 达 芬 奇(
文艺复兴繁盛时期的著名画家、工程师、自然科学
家。他十分注重对透视学的研究,在
年间阅读
了 世纪波兰学者维太罗的透视学著作,结合阿尔伯蒂
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意大利许多画
第 2 页
家都开始热心对透视学的研究,并使透视学与解剖学成为
当时绘画艺术的两大支柱,纷纷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等自然
科学知识来研究透视变化规律,有的还亲自解剖尸体,观
察人体肌肉和骨骼的构造及运动规律,这种求真务实,刻
苦钻研,勇于探索艺术真谛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近法”。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经》中已记载了中国
人对小孔成像的观察。战国时《荀子 解蔽》篇中说“从
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山
下望木者,千仞之木若箸,而求著者不上拆也,高蔽其长
也”,从感性上已经认识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东晋
时代的一些画论中就已开始有了如何运用透视规律进行绘
图像转换成正立图像。如果我们在眼前假定一个平面或放
置一透明平面,以此来截获物体反射到眼球内的光线,就
会得到与实物一致的图像,这个假定平面,也就是我们平
时画 画的画面 (图
图
图
实际上这就是照相机、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我们在中 学学习物理时,其光学原理就是这样,只是把眼球水晶体 换成了凸透镜而已。
把不同距离的物体反射到人眼睛的光线,通过假定 画面来截获,然后将所有截获的交点,依样连接起来,这 样就完成了透视图。
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
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遥。”概括论述了近大远
小透视规律和在绘画中的运用方法。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
的 《 山 水 论 》“:丈
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
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
者高密。”概括论述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原理和
反则反之。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作透视图只能在有效视圈之
内,超出这个范围就会产生变形。(图
视 角( :视锥的角顶。即两条视锥对称边线
形成的夹角 。有效范围为
,即在此范围之内的景物
我们才能 看得最清楚(。图
画 面( :绘画作者写生观察景物时的假想平
面 (。 图 视中 线(
:由视点向视锥底面所作的垂直线,
即视点与视圈中心的连线。通常把视点到视圈的垂直距离
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作品。
让 佩 雷 林(
)牧师,
年他所著的第一部透视学著作在巴黎出版,正式公开发
行,改变了以往透视学论著均为手抄本的历史,书中提出
一种先进的画法,用对角线相连的方格图形来确定距离,
即透视深度。
图
阿尔勃列赫特 丢 勒(
德国宗教改革时期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
丢勒受佩雷林的影响很大,他还曾专门前往意大利学习透
余点 :位 于视 平线上 心点 两旁与 画面 成任 意角
度(除 及 外,因为 。为距点, 。为心点)
水平线段的消失点,也是成角透视的消失点。(图
第 8 页
图
天 点( :是近低远高向上倾斜线段的消失点,
在视平线上方的直立灭线上。(图
地 点( :是近高远低向下倾斜线段的消失点,
在视平线下方的直立灭线上。(图
第三节 透视术语
视 点( :是绘画作者眼睛的部位(。图 站 点( :从视点作垂线与基面的交点(。图 视 线( :由视 点放 射到 物体 的线 段(。图 视锥:由视点放射到视域(视圈)的线段所形成 的圆锥体。
第 7 页
图
视圈:视锥的底面,也叫视域或视野,是眼睛所
看到的空间范围。人与画面距离远,则视圈大,即视野大,
列昂 巴蒂斯塔 阿尔伯蒂(
)意大利画家、建筑家、剧作家。他在透视学
中的研究克服了布鲁内列斯基的某些缺点,认为自然是艺
术创作的源泉,数学是认识自然的钥匙。《绘画论》是他
年写的一部关于透视学的理论著作(,图
是其
中的一幅描绘十字脊拱顶的插图。
图
比埃罗 德拉 弗朗西斯卡( )意 大 利 画 家,是 世纪对透视学研究最有贡
叫 视 距(。图
视平线( :与绘画作者眼睛等高平行的水平
线 。即 通过 心点 所画 的水 平线 。(图
基 面( :实 际 景 物 所 处 的 底 平 面(。图
基 线( :画 面 与 基 面 的 交 界 线(。图
灭 点( :又称消失点,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
(相互平行,如铁轨)逐渐向远方消失的一个点(包括心
点 、距 点 、余 点 、天 点 、地 点 )(。 图
心 点( :又称主点。是视中线与画面的垂直
交点。它是平行透视的消失点。(图
主垂线:通过心点且与视平线垂直的直线叫主
垂线。
距 点( :视平线两端与视圈相交的两个对称
点,离心点的距离等于视点到心点的距离。是成角透视中
与画面成 的水 平线 的消 失点(。图
第 6 页
正是由于中西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国画始终 未与真正意义上的透视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