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

合集下载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 “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都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这几个判断对“国家”这个概念是( ) 来说明的。

A.仅从内涵方面 E.仅从外延方面 C.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 D.先从外延,再从内涵方面2.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是( ) 。

A.所有的语词都是表达概念 E.所有的语词都不表达概念C.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D.有的概念不通过语词来表达3.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中“民”这个概念属于( ) 。

A.集合概念 E.非集合概念 C.普遍概念 D.负概念4. “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判断的主项是( ) 。

A.单独概念 E.普遍概念 C.集合概念 D.负概念5. 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判断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 ) 。

A.都是集合概念 E.都是非集合概念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6. 如果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并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这两个概念具有()关系。

A.全异 E.全同 C.交叉 D.真包含7. 当“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均假时,则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关系。

A.全同关系 E.全异关系 C.交叉关系D.真包含关系8. “物理学就是研究物理的科学”作为定义,犯了( ) 的逻辑错误。

A.定义过宽 E.定义过窄 C.同语反复 D.循环定义9. “圆是平面上的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作为定义,属于( ) 。

A.语词定义 E.发生定义 C.功用定义D.关系定义10. “犯罪不是合法行为”作为定义,犯了( ) 的逻辑错误。

A.定义过宽 E.定义过窄 C.定义用否定联顶 D.以比喻代定义11. 下列各组概念依据箭头所示的推演关系,属于正常限制的有( ) 。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经典)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经典)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1一、填空题1,在"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逻辑变项是(犯罪,故意).2,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3,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排).4,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刑法),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邻近属概念是(法律).二,单项选择题1,"(1)(3)2,(1)所有的(3)有S是3,"p→q"(1)p∧(3)p∨p→g4,与"(1)可能非(3)必然非5,"(1)(3)6,"(1)(3)7,"(1)(3)_______8,"p∨g"的等值判断(3)_______?????????????______(1)p→g???????????(2)p∨g____(3)p∧g???????????(4)p→g9,当:"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均是假时,则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2)(1)反对关系????(2)差等关系(3)矛盾关系????(4)下反对关系10,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形式为真的是(3)(1)p∧q???????(2)p∨q(3)p→q??????(4)p∧q三,问答题1,同一律内容和要求是什么?答: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普通逻辑所说的"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的思维过程。

同一律的公式:A是A."A"表示任何一个思想,它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判断.同一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A必须保持自我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完整版)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经典)

(完整版)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经典)

1,"犯罪不是合法的行为"这一定义的逻辑错误是(3 )(1)定义过宽 (2)定义过窄(3)定义用否定联项 (4)以比喻代定义2,下列判断形式中,主,谓项都周延的是(2 )(1)所有的S是P (2)所有S不是P(3)有S是P (4)有S不是P3,"p→q"负判断是( 4)(1) p∧g (2) p∨q(3) p∨g (4) _p真且q假______p→g4,与"不必然P"等值的判断是(1 )(1)可能非P (2)可能P(3)必然非P (4)不可能非P5,"现在不是强调法治吗就是说,强调让法院的人来治理社会治安."这段议论(1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2)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4)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6,"所有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与"有的公民没有选举权"这两个性质判断具有(2 )(1)反对关系 (2)矛盾关系(3)差等关系 (4)下反对关系7,"凡贪污罪都是故意犯;这个行为是故意犯罪,所以,这个行为是贪污罪."这个三段论所犯的逻辑错误是(3 )(1)大项不当周延 (2)不项不当周延(3)中项不周延 (4)两否定推结论8,"p∨g"的等值判断(3 )(1) p→g (2) p∨g (3) p∧g (4) p→g9,当:"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均是假时,则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2 )(1)反对关系 (2)差等关系(3)矛盾关系 (4)下反对关系10,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形式为真的是(3 )(1)p∧q (2) p∨q (3) p→q (4) p∧q三,问答题1,同一律内容和要求是什么?答: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普通逻辑所说的"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的思维过程。

法学类专业课复习资料-法律逻辑学复习题

法学类专业课复习资料-法律逻辑学复习题

法律逻辑学复习题一、填空1、如果一个相容选言判断"P或者q"是假的,则这个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肢P 一定是_______________ 的。

2、据模态判断对当关系,由"某甲必然是案犯"真,可推出"某甲可能是案犯"____ 。

,"某甲必然不是案犯" ___,"某甲可能不是案犯"____ 。

3、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________ 关系或________ 关系的判断假。

4、论证由__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___三个部分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判断的主谓项的周延情况是()。

A、主谓项都周延B、主谓项都不周延C、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2、"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 这一判断的主项是()。

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集合概念D、负概念3、根据换质位法推理,由SAP真,可推出()。

A、 ESB、 ISC、 ASD、 OS4、负全称否定判断的等值判断是()。

A、SAPB、SEPC、SIPD、SOP5、与"只有非P,才非q"等值的判断是()。

A、如果非P,则非qB、如果非q,则非PC、如果P,则qD、q并且非P6、"他今年已满50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这段话()。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B、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7、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A、从个别到个别B、结论是或然的C、从个别到一般D、前提蕴涵结论8、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为真。

A、某甲必然是凶手B、某甲可能是凶手C、某甲可能不是凶手D、某甲不必然不是凶手三、双项选择题1、"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中的"未成年子女"是()。

法逻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法逻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法逻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法逻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法律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苏格拉底D. 赫拉克利特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法律逻辑分析中常见的谬误?A. 偷换概念B. 以偏概全C. 因果倒置D. 客观事实答案:D3. 在法律逻辑中,“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A. 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归纳推理由特殊到一般B. 演绎推理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推理由一般到特殊C. 两者没有区别D.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都是基于假设的答案:A4. 法律逻辑中,哪个原则可以确保论证的一致性?A. 同一律B. 矛盾律C. 排中律D. 充足理由律答案:B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演绎推理的典型形式?A. 形式逻辑B. 条件逻辑C. 反证法D. 归纳法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法律逻辑中“演绎推理”的基本步骤。

答案:演绎推理的基本步骤包括:首先确定一个普遍性的前提,然后确定一个特殊性的前提,最后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通常遵循“如果...那么...”的逻辑结构,确保结论从前提中必然得出。

2. 解释“矛盾律”在法律逻辑中的作用。

答案:矛盾律是法律逻辑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指出一个命题和它的否定不能同时为真。

在法律逻辑中,矛盾律用于确保论证的一致性,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发生,从而保证法律论证的有效性。

3. 阐述“充足理由律”在法律论证中的重要性。

答案:充足理由律要求任何论证都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支持。

在法律论证中,这意味着任何法律结论都必须有充分的证据和逻辑推理作为支撑,以确保论证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1. 假设有一起案件,原告声称被告侵犯了他的知识产权。

原告提供了证据A、B和C,而被告则提供了反驳证据D。

请分析原告和被告的论证逻辑,并判断哪一方的论证更为合理。

答案:(此处应根据具体案例内容,分析原告和被告提供的证据的逻辑关系,论证的一致性和充分性,以及是否存在逻辑谬误等,从而得出哪一方的论证更为合理。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规范标准答案(做完考试复习资料必备)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规范标准答案(做完考试复习资料必备)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1一、填空题1,在"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逻辑变项是(犯罪,故意).2,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3,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 不矛盾律)和(排中排).4,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刑法),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 ,邻近属概念是(法律).二,单项选择题1,"犯罪不是合法的行为"这一定义的逻辑错误是(3 )(1)定义过宽(2)定义过窄(3)定义用否定联项 (4)以比喻代定义2,下列判断形式中,主,谓项都周延的是(2 )(1)所有的S是P (2)所有S不是P(3)有S是P (4)有S不是P3,"p→q"负判断是( 4)(1) p∧g (2) p∨q(3) p∨g (4) _p真且q假______p→g4,与"不必然P"等值的判断是(1 )(1)可能非P (2)可能P(3)必然非P (4)不可能非P5,"现在不是强调法治吗就是说,强调让法院的人来治理社会治安."这段议论(1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2)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4)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6,"所有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与"有的公民没有选举权"这两个性质判断具有(2 )(1)反对关系 (2)矛盾关系(3)差等关系 (4)下反对关系7,"凡贪污罪都是故意犯;这个行为是故意犯罪,所以,这个行为是贪污罪."这个三段论所犯的逻辑错误是(3 ) (1)大项不当周延 (2)不项不当周延(3)中项不周延 (4)两否定推结论_______8,"p∨g"的等值判断(3 )_______ ______(1) p→g (2) p∨g_ _ _ _(3) p∧g (4) p→g9,当:"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均是假时,则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2 )(1)反对关系 (2)差等关系(3)矛盾关系 (4)下反对关系10,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形式为真的是(3 )(1)p∧q (2) p∨q(3) p→q (4) p∧q三,问答题1,同一律内容和要求是什么?答: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普通逻辑所说的"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的思维过程。

法律逻辑学试题和答案解析(经典)

法律逻辑学试题和答案解析(经典)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1一、填空题1,在"有的犯罪不是成心的"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逻辑变项是(犯罪,成心). 2,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3,普通逻辑根本规律有(同一律),( 不矛盾律)和(排中排).4,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刑法),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 ,邻近属概念是(法律).二,单项选择题1,"犯罪不是合法的行为"这一定义的逻辑错误是(3 ) (1)定义过宽 (2)定义过窄(3)定义用否认联项 (4)以比喻代定义2,以下判断形式中,主,谓项都周延的是(2 )(1)所有的S是P (2)所有S不是P(3)有S是P (4)有S不是P3,"p→q"负判断是( 4)(1) p∧g (2) p∨q(3) p∨g (4) _p真且q假______p→g4,与"不必然P"等值的判断是(1 )(1)可能非P (2)可能P(3)必然非P (4)不可能非P5,"现在不是强调法治吗就是说,强调让法院的人来治理社会治安."这段议论(1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2)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4)不违反普通逻辑根本规律的要求6,"所有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与"有的公民没有选举权"这两个性质判断具有(2 )(1)反对关系 (2)矛盾关系(3)差等关系 (4)下反对关系7,"凡贪污罪都是成心犯;这个行为是成心犯罪,所以,这个行为是贪污罪."这个三段论所犯的逻辑错误是(3 )(1)大项不当周延 (2)不项不当周延(3)中项不周延 (4)两否认推结论_______8,"p∨g"的等值判断(3 )_______ ______(1) p→g (2) p∨g_ _ _ _(3) p∧g (4) p→g9,当:"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均是假时,那么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2 )(1)反对关系 (2)差等关系(3)矛盾关系 (4)下反对关系10,当p假q假时,以下判断形式为真的是(3 )(1)p∧q (2) p∨q(3) p→q (4) p∧q三,问答题1,同一律内容和要求是什么?答: 同一律的根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普通逻辑所说的"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的思维过程。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2)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2)

.法律逻辑学试题一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20分)1,在 " 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 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 逻辑变项是犯罪,故意 .2, 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 _时 , 它才是假的 ; 在其它情况下 , 它都是真的 .3,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 ,不矛盾律和排中排 .4, 在 " 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这一定义中 , 被定义项是刑法 ,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 , 邻近属概念是法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1. 概念外延间的交叉关系属于( C )关系。

A. 即对称又传递B.对称但非传递C. 非对称但传递D.即非对称又非传递2.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D )。

A. 主项和谓项B.主项和量项C. 谓项和联项D. 量项和联项3.“正当防卫不是犯罪行为”这个判断的主、谓周延情况是( A )。

A.主、谓项都周延B.主、谓项都不周延C.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D. 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4.运用换质法和换位法推理,由SEP可以推出( D)。

A. ASB. EC. ED. IS5.与“并非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等值的判断是( A )。

A. 所有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B.所有贪污罪都不是故意犯罪C.有些贪污罪是故意犯罪D.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6.“并非某甲或某乙有罪”等值的判断是( D )。

A.某甲和某乙都有罪B.某甲和某乙都无罪C.某甲或某乙有罪D. 某甲或某乙无罪7.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 C )为真。

A.某甲必然是凶手B.某甲可能是凶手C.某甲可能不是凶手D. 某甲不必然不是凶手8.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D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B.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C.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D. 或然性推理9.“ 调查中发现,凡是普法教育搞得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低,凡是普法教育搞得不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高,由此可见,搞好普法教育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示例参考习题示例题型一:指出下列各复合命题的联结词,并写出它的符号公式1.书记员的记录有错误,或是听错了,或是记错了,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2.该厂的产品并不是像广告所讲的那样物美价廉。

3.三名嫌疑人中至少有一人是柳州鹿寨人。

4.除非刑事专家能获知作案者的主要资料,否则无法画出他的图形来。

5.如果一个推理的前提真且形式有效,则其结论也是真的。

答案:1、“或”,p∨q2、“并不是”,¬p3、“至少有一”(或者),p∨q∨r4、“除非,否则”,p←q5、“且,如果,则”,(p∧q)示例题型二:用真值表法判明下列公式是否为重言式1.(﹁p∨q) ∧(p∧﹁q)2.(p→q) →((p→r) →(p→(q∧r)))答案:1、P q (¬p∨q) ∧(p∨¬q)1 1 0 1 0 0 01 0 0 0 0 1 10 1 1 1 0 0 00 0 1 1 0 0 1(¬p∨q) ∧(p∨¬q)不是重言式,是永假式。

2、证明略:(p→q)→((p→r) →(p→(q∧r)))是重言式。

示例题型三:综合选择题1.“人类假如要想知道自己的渺小,无需仰视繁星密布的苍穹,只要看一看在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而且已经消逝了的古代文化就够了。

”A.(p∧(q→r)) →qB.p→(﹁p∧q)C.P→(﹁q→(p→r))D.p→(﹁q∧r)E.r→(﹁p∨(p∧﹁q))2.依据真值表,“S不是刑警,也不是交警”与“如果S不是刑警,则他是交警”在真值上的情况是:A.可同真,可同假B.可同真,不同假C.不同真,可同假D.不同真,不同假答案:1、D 2、D示例题型四:分析下列各段中包含的推理的形式。

1.一冰夫人致仕后,每日与门客饮宴。

一日,面色不乐。

客问为何。

冰夫人答,每日宴赏,自然快乐,但不知死后是否快乐?一客对道,死后一定快乐。

问何故,客回答,如人死后不快乐,那死人早就跑回来了;可我们没见一个死人跑回,可见人死后一定快乐。

2.一个有效的三段论,或者大前提是全称命题,或者小前提是全称命题。

已知小张陈述的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是全称命题。

可见小张陈述的这个三段论的小前提不是全称命题。

3.语言是生产资料的观点是错误的。

如果语言是生产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了。

4.唐太宗曾对他的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5.如果明知商品不合格而出售,那就是欺骗消费者;如果不知道商品不合格而出售,那就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商家明知或不知商品不合格而出售;所以,商家或者是欺骗消费者,或者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

答案:1、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2、或者p或者q,所以非q3、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4、如果p那么q,如果q那么r,如果q那么s,p或者q,所以r或者s5、如果p那么r,如果q那么s,p或者q,所以r或者s示例题型六:分析下列案件材料,回答问题1.某小区居民甲的手机丢失。

综合各种情况,已知:(1)如手机不是在家里丢失的,那就一定是丢失与小区、上班路上在工作单位;(2)当天甲上班刚出门,曾接听一朋友的来电;(3)小区内治安良好,居民间关系友好,如有物品丢失,就会有失物招领启事;(4)小区未见手机招领启事;(5)甲当天在工作单位,只在自己的工作间独自工作,未使用手机。

回家后发现手机没了,再回工作间也未见到手机。

没有其他人能够进入工作间。

2.某地发生一起抢劫案。

公安人员经周密调查取证,获得如下材料:(1)如果该案发生在9时之前,那么可排除甲作案的可能。

(2)如果该案发生在9时之后,那么若乙不是作案者,则甲也不是作案者。

(3)如果丙不是作案者,或者乙是作案者,则甲是作案者。

(4)案发期间,丙不可能到达抢劫现场。

问谁是抢劫作案者?答案:1、据(1)(2),甲的手机或丢失与小区,或上班路上,或工作单位(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

据(3)、(4),甲的手机未丢入小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据(5),甲的手机未丢失于工作单位(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故甲的手机丢失于上班路上(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

2、材料依次写成命题形式(1)如果t那么非q(2)如果非t,那么若非q则非p(3)如果非r或q,则p(4)非r以(3)(4)为前提,应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得(5)p以(1)(5)作前提,应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得(6)非t以(2)(6)为前提,应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得(7)如果非q那么非p以(7)(5)作前提,应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得(8)q示例题型七:综合运用推理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题1.某案件发生后,刑警们进行了艰苦的调查工作,最后将嫌疑对象锁定在甲、乙、丙、丁、戊、己等六个人身上。

大家的一致意见是,这是个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单独作案。

但到底是谁,由于证据尚不充分,大家意见不一。

在案情讨论会上,几名刑警发言后的结论是:A:作案人不是甲,就是乙B:作案人不是甲,就是丙C:如果作案人不是戊,就一定不是己D:作案人绝不会是甲案件破获后发现,该案的作案人确实是先前锁定的六嫌疑人之一,但这四名刑警的结论中,只有一人是正确的。

那么,该作案人是谁?写出推理的过程。

2.禁毒大队要在ABCDE无名侦查员中挑选两名侦查员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侦查任务。

大队长了解他的这些部下,他认为,为了顺利完成这项任务,在人员的配备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如果不选派B,则也不选派A(2)只有选派C,才能让B接着去;(3)若选派D,则E也能选派;(4)可以选派A去或者选派D去;(5)C生病了,须住院治疗。

应派哪两名侦查员去执行任务?3.在某案件中,已确认的事实如下:只有破获3-17号案件,才能确认甲乙丙三人都是罪犯:3-17号案件没有破获;如果甲不是罪犯,则甲的供词是真的,而甲说乙不是罪犯;如果乙不是罪犯,则乙的供词是真的,而乙说自己和丙是好朋友;经查,丙根本不认识乙。

上述陈述可逻辑地推出何种结论?答案:1、四人的命题分别是:如果非p那么q,如果p那么r,如果非s那么非t,非p。

四人中仅一人讲的对,其他三人不对,即否定该命题假设A(或B或C)讲的对,都出现p与非p同真的矛盾,故三人讲的都不对。

假设D讲的对,则无矛盾,且能断定是已作案。

2、以p、q、r、s、t分别表示“选派A”、“选派B”、“选派C”、“选派D”、“选派E”,于是有①¬q→¬p②r←q③s→t④p∨s⑤¬r推理过程如下:(1)②与⑤得,⑥¬q(2) ①与⑥得⑦¬p(3) ④与⑦得⑧s(4) ③与⑧得⑨t(5)按⑤⑥⑦⑧⑨得⑩¬p∧¬q∧¬r∧s∧t答:应选派侦查员D与E去执行任务3、将事实改成命题形式(1)只有t才p且q且r(2)非t(3)如果非p那么非q(4)如果非p那么s(5)非s以(1)(2)为前提,按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得并非p且q且r,依据德摩根定律,得(6)非p或非q或非r以(4)(5)为前提,按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得(7)q以(3)(7)为前提,按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得(8)p以(6)(7)为前提,按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得非r所以甲、乙是罪犯,丙不是罪犯。

示例题型八:指出下列语句是从内涵方面还是从外延方面说明带括号的词项的1、军队、警察、法庭等(国家机器)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2、(公民)是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依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3、(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字形式。

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4、(合同)是两方面或几方面在办理某事时,为了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订立的共同遵守的条文。

答案:1.“军队、警察、法庭等”是“国家机器”的外延;“阶级压迫的工具”是“国家机器”的内涵。

2.“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依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是“公民”的内涵。

3.“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字形式”是“法律”的内涵;“宪法、刑法、民法等”是“法律”的外延。

4.“两方面或几方面在办理某事时,为了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订立的共同遵守的条文”是“合同”的内涵。

示例题型九:指出下列有横线的词项是单独词项还是普遍词项,是正词项还是负词项。

1、宪法是规定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机构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等重要内容的根本大法。

2、非欧佩各国指的是没有参加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其他生产和输出石油的国家。

3、联合国有一百多个成员国。

4、不管部长正在紧张地商量对策。

答案1.“宪法”是普遍词项、正词项。

2.“非欧佩克国”是普遍词项、负词项。

3.“联合国”是单独词项,正词项。

4.“不管部长”是普遍词项、正词项。

示例题型十:指出下列标有横线的词项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还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

1、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一代,青年都应该努力学习。

2、莎莎是南疆政法大学毕业的学生,南疆政法大学毕业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

3、冰冰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重大的贡献。

答案:1.前一个“青年”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后一个“青年”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

2.前一个“南疆政法大学毕业的学生”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后一个“南疆政法大学毕业的学生”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

3.前一个“知识分子”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后一个“知识分子”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

示例题型十一:请用欧拉图表示下列语句中划有横线的词项的外延关系1、有的教师(a)即是律师(b)又是党员(c)2、诸葛亮(a)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b)、思想家(c)、政治家(d)。

3、审判员(a)、书记员(b)都是司法工作人员(c)。

4.《红楼梦》(a)是中国小说(b),也是古代小说(c),但不是武侠小说(d)答示例题型十二:回答下列问题,并用欧拉图表示1、设A、B、C三个词项,若A真包含B,并且A又与C为全异关系,则B与C外延间是什么关系?2、若A、B两个词项的外延为交叉关系,B对于C词项来说又具有真包含于关系,则A、C两个词项的外延间是什么关系?3、设S、P、M分别表示一个词项,若S真包含于P,P与M交叉,则S与M的外延间有几种可能的关系?答案:1.全异关系2.交叉关系或真包含关系3.交叉关系、全异关系、真包含关系示例题型十三:下列词项和限制是否正确?为什么?概括:高等院校1、南疆政法大学限制:南疆政法大学刑侦系概括:知识分子2、学生限制:大学生概括:人3、马克思限制: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概括:司法人员4、审判长限制:审判员答案:1.概括正确限制错误2.概括错误限制正确3.概括正确限制错误4.概括正确限制错误示例题型十四:用定义规则检查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