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肺运动学基础
心肺运动生理学基础

有氧运动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
1
增加心脏侧支循环的形成,使冠状动脉
血流量增高,引起更多的冠脉侧支吻合
2
心肌毛细血管大量开放,降低外周血管
的阻力
提高心钠素的分泌,有利尿与排钠作用,
3
对进一步降低血压有利
26
本节重点
❖心血管机能的相关名词解释: 心率、心排出量、心 力储备、每搏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
32
❖ 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腹 肌等麻痹,运动能力 和呼吸能力均会受到 限制。
❖ 呼吸训练:
脊髓损伤 呼吸管理
❖ 应从缓慢、放松的腹 式呼吸开始。
物理治疗
呼吸肌 体位引流 训练
3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
34
潮气量、呼吸频率与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的关系
潮气量(ml)
平静呼吸500 浅快呼吸250 深慢呼吸1000
39
❖ (二)最大吸氧量 ❖1.最大吸氧量(V02max) : 指人长时间进行有大
量骨骼肌参加的激烈运动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 取的最大氧量。 ❖ 最大吸氧量人体最大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 ❖ 这种能力通过有氧耐力运动训练可以得到提高。
40
最大摄氧量测定方法: 直接测定法 Bruce方法: 通过跑台和心率监测仪,当心率出现180次/分时,便可断 定机体已经力竭了;公式为: VO2max=6.70-2.28 x 性别+0.056 x 时间 (s)(健康成人,其中性别: 男=1,女=2) 12分跑:受试者竭尽全力的跑12分钟,记录完成的距离; VO2max=35.97 x 距离-11.29
❖ (二)运动时肺通气功能的变化 ❖ 在一定范围内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效率高。 ❖ 选择较合适的深慢呼吸形式对阻塞性肺疾病的患
《心肺功能训练》课件

健身课程普及
将心肺功能训练纳入大众健身课 程,提高公众对心肺健康的重视
。
社区活动推广
通过社区活动、公益讲座等形式, 普及心肺功能训练的知识和方法。
家庭运动推广
鼓励家庭成员一起参与心肺功能训 练,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心肺功能训练
目录
• 心肺功能训练简介 • 心肺功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心肺功能训练的实践应用 • 心肺功能训练的常见误区与纠正
方法 • 心肺功能训练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心肺功能训练简介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心肺功能训练是一种通过有氧运 动和力量训练来提高心肺耐力和 功能的锻炼方式。
重要性
心肺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心血管 健康、增强免疫力、提高运动表 现和生活质量。
记录与反馈
记录训练过程和效果, 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策
略。
训练效果的评估与监测
01
02
03
04
心肺功能指标
通过测量心率、血压、呼吸频 率等指标评估心肺功能。
有氧耐力
通过运动耐力测试评估心肺功 能和有氧耐力水平。
体能状况
通过体能测试评估个体在力量 、柔韧性、协调性等方面的表现。 Nhomakorabea自我感知
通过记录训练过程中的感受和 表现,评估个体对心肺功能训
心肺功能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发展趋势
高强度间歇训练
利用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法 ,提高运动员的心肺耐力 和竞技水平。
个性化训练计划
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 运动需求,制定个性化的 心肺功能训练计划。
科技助力训练
利用智能设备、生物反馈 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 调整心肺功能训练效果。
运动员心肺功能训练要点及其运动处方

运动员心肺功能训练要点及其运动处方随着运动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肺功能的训练。
尤其对于运动员来说,心肺功能的提升不仅可以提高运动表现,还可以减少运动受伤的风险。
心肺功能训练成为了许多运动员的必修课程。
本文将对运动员心肺功能训练的要点及其运动处方进行介绍。
一、心肺功能训练的要点1.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持续性的中低强度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行等。
这类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心肺耐力。
运动员在进行有氧运动时,应该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以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效果。
2. 高强度间歇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是一种训练方法,通过短时间内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和休息交替进行,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
这种训练方法对于提高运动员的心肺耐力和爆发力非常有效,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训练效果。
3. 强度适度在进行心肺功能训练时,运动员需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确定适当的训练强度。
过强的训练强度会导致运动员身体疲劳和受伤,而过弱的训练强度则无法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效果。
选择合适的训练强度非常重要。
4. 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心肺功能训练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来指导。
训练计划应该包括有氧运动和间歇训练的安排,确定每天、每周的训练次数和时间,以及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的计划。
5. 合理的营养补给心肺功能训练需要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支持。
运动员在进行心肺功能训练时,要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补充水分,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和训练效果。
对于初级运动者来说,心肺功能训练的目标是提高心肺功能的基础,增强心肺耐力。
初级运动者可以采用以下运动处方:(1)每周3-4次的有氧运动,每次30-40分钟,包括慢跑、游泳、骑行等。
(2)每周进行一次高强度间歇训练,包括短跑、踏步等。
2. 中级运动者。
心肺训练方案图解

心肺训练方案图解介绍心肺功能是人体心脏供给给全身组织足够血液的能力,也是人体运动能力的基础之一。
通过合理的心肺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肺活动能力,并帮助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运动锻炼。
本文将以图解的方式介绍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心肺训练方案,通过从初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进行逐步的训练,以帮助读者逐渐提高心肺功能。
训练计划第一阶段 - 初级训练(持续时间:2周)1.热身运动:每次训练开始前进行5-10分钟的热身活动,如慢跑、跳绳或跳高,以增加心率和血液循环。
2.有氧运动:选择一种喜欢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或骑自行车,并保持适中的强度,每次持续20-30分钟。
每周进行3-4次训练。
3.力量训练:使用轻质哑铃或身体抗阻器械进行全身力量训练,每次选择8-10个动作,每个动作进行10-12次,每周进行2-3次训练。
4.休息:每次训练后,给身体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以促进肌肉生长和修复。
第二阶段 - 中级训练(持续时间:4周)1.热身运动:同初级训练。
2.有氧运动:选择一种有氧运动,并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
每次持续30-45分钟,每周进行4-5次训练。
3.力量训练:增加每个动作的重量或困难度,每次选择8-10个动作,每个动作进行10-12次,每周进行3-4次训练。
4.间歇训练:在有氧运动中加入间歇训练,即高强度运动与低强度运动相结合,以增加心肺耐力。
例如,快走3分钟,然后慢跑1分钟,重复进行4-6次。
5.休息:同初级训练。
第三阶段 - 高级训练(持续时间:6周)1.热身运动:同初级训练。
2.有氧运动:选择一种有氧运动,并保持高强度训练。
每次持续45-60分钟,每周进行5-6次训练。
3.力量训练:继续增加每个动作的重量或困难度,每次选择8-10个动作,每个动作进行10-12次,每周进行4-5次训练。
4.间歇训练:增加间歇训练的时间和强度,例如,快走4分钟,然后慢跑2分钟,重复进行6-8次。
5.高海拔训练: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训练,以进一步提高心肺能力。
基础知识—运动与心肺功能(人体运动学课件)

1
平静吸气的肌肉
膈肌 • 最为重要的吸气肌肉,在
吸气过程中60%~80%的功是 由它执行的。 • 主导作用:在垂直、内外 和前后直径增加胸腔体积 的能力导致。
1 平静吸气的肌肉
膈肌
• 当下肋稳定时,膈肌初始收 缩导致它的顶部下降、变平。
每分钟的通气量(VE) 摄氧量(VO)
安静时机体从24L左右的通气量中才能 摄取到1L的O2。 不超过50%VO2max的运动时,呼吸当量 保持恒定不变。 超过50%VO2max的运动,每分通气量的增 加将明显大于每分摄氧量的增加, 机体 要从30~35L的通气中才能摄取1L的O2。 呼吸当量越小,氧的摄取效率越高。运 动生理学上把呼吸当量最小的一点称为 最佳呼吸效率点(POE)。
4
呼吸功能对运动的适应
肺通气的适应性变化
耐力训练后安静状态下,潮气量和肺 扩散不变、呼吸频率通常降低、肺通气 量基本不变或稍下降。在亚极量或极量 水平运动时,表现为潮气量增大、呼吸频 率加快、最大通气量增加、肺扩散增大 的幅度提高,但动脉血氧含量基本保持不 变。这些运动作用说明,耐力运动有利 于提高和改善肺功能。
1
心脏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运动时心脏功能随机体代谢的 需要增加做功,增加心输出量。 决定心搏出量增加的因素是运 动引起心率的变化、心肌收缩 速度和强度的变化等。
2
运动与心率
安静状态下,心率为60~100次/min。 运动中心率随代谢需要而增加,在 一定范围内可反映运动强度和机体 的代谢水平。 在运动中常用心率控制有氧运动的 强度和间歇时间,心率变化也反映 运动生理负荷量、功能状态及心储 备功能等。
4
呼吸功能对运动的适应
运动员心肺功能训练要点及其运动处方

运动员心肺功能训练要点及其运动处方运动员心肺功能训练是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的重要训练内容之一。
心肺功能的强化不仅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延缓疲劳的产生,还能够提高体能素质,增强运动员的身体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运动员心肺功能训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运动员心肺功能训练要点主要包括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氧运动方式、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结合等。
下面将详细阐述运动员心肺功能训练的要点,并给出相应的运动处方。
一、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可以提供足够氧气和燃料供给肌肉进行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
有氧运动对提高心肺功能和改善运动员体能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慢跑、骑行、游泳、划船等。
二、有氧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氧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是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运动员心肺功能训练的有氧运动强度应该保持在60%~80%的最大心率范围内。
有氧运动的持续时间一般应该保持在30分钟以上,最好能够达到45分钟到60分钟。
有氧运动可以采用单一的有氧运动方式,也可以采用多种有氧运动方式的组合。
多种有氧运动方式的组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四、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结合在进行心肺功能训练时,有时还需要进行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结合。
有氧运动主要是锻炼心肺功能和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而无氧运动则主要是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结合可以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
1、有氧运动方式:慢跑2、有氧运动强度:60%~80%的最大心率4、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结合:在有氧运动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无氧运动,比如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等。
高考必考的心肺知识点

高考必考的心肺知识点心肺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考中,心肺知识点必然是必考内容之一。
本文将准确地介绍高考必考的心肺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
1. 心脏结构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中心器官,由心房和心室组成。
心房主要负责将氧合血送入心室,心室则将氧合血通过动脉输送至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2. 心动周期心动周期是指心脏完成一次收缩和舒张的时间间隔。
正常心动周期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其中收缩期又分为心房收缩和心室收缩两个阶段。
3. 心脏的兴奋传导心脏的兴奋传导是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的调节机制。
起搏点位于心房的窦房结,通过传导系统将兴奋信号传递至心室,使心脏完成正常的收缩和舒张。
二、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生命支持系统,负责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理解呼吸过程和呼吸相关疾病的发生。
1. 呼吸道结构呼吸道包括鼻腔、喉和气管等结构。
鼻腔是气体进入呼吸道的入口,喉连接鼻腔和气管,气管则将气体输送至肺部。
2. 肺部结构肺是呼吸系统中的主要器官,由左右两个肺叶组成。
肺内有无数的小气泡,称为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3. 呼吸过程呼吸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阶段。
吸气时,肺部膨胀,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呼气时,肺部收缩,气体从肺泡通过呼吸道排出。
三、心肺运动心肺运动是人体运动时心脏和肺部的协调工作。
了解心肺运动的规律对于控制运动强度和提高运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是评估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指标,是指单位时间内摄取和利用氧气的能力。
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可以提高人体的耐力和抗压能力。
2. 心率变异性心率变异性是衡量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指标,反映了心脏对于不同刺激的适应能力。
通过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率变异性,增强心脏的适应能力。
《心肺功能训练》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心肺功能训练简介 • 心肺功能训练的方法 • 心肺功能训练的益处 • 心肺功能训练的注意事项 • 心肺功能训练的案例分享
01
心肺功能训练简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心肺功能训练的定义
心肺功能训练是一种通过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来提高心肺耐力和功能的训练方式 。它可以帮助改善心肺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的耐力和运动能力。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改善心血管健康
01
心肺功能训练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降低血压、心
率和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02
通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心肺功能训练有助于预防心脏病
和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提高生存率
03
保持心肺功能训练的人在面对心血管疾病时具有更高的生存率
健身操
健身操可以锻炼全身肌肉群,提高心肺功能和协 调性。
03
心肺功能训练的益处
提高心肺耐力
增强心脏和肺部功能
通过心肺功能训练,可以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和肺部的气体交换 能力,从而提高心肺耐力。
提升运动表现
心肺耐力的提高有助于提升运动表现,使人在进行有氧运动或其他 活动时更加持久和有力。
降低疲劳感
心肺耐力的增强有助于减少运动或日常活动中的疲劳感,提高生活 和工作的效率。
心肺功能训练可以降低血压和心率,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肺功能训练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心肺功能训练起源于20世纪初的 瑞典,最初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肺功能训练逐 渐被应用于体育和医疗领域,成为 一种广泛认可的健身和康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
1、定义 人体运动时,能量供应来源于3个方面: 高能磷化物系统: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早期功能。 乳酸系统:肌糖原无氧代谢分解。 有氧系统:糖和脂肪的有氧代谢途径。 前两者无氧代谢,释放能量快,供量有限。
2、有氧运动的特点
以中、小运动强度为主; 运动时间和距离长; 全身大肌群参加的动力性活动; 周期性运动。
运动强度:有氧训练的运动强度应为中小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指标
最大摄氧量百分比(%VO2max):单位时间内最大耗 氧量。中等运动强度:60%-85%VO2max 最大心率百分比(%HRmax):机体运动至力竭时每
分钟的心跳次数。最大心率 = 220 - 年龄
靶心率:运动中应达到和保持的心率。60%-85%
HRmax为有氧耐力训练强度或靶心率范围值。
代谢当量(MET,又称梅脱):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
的耗氧量。适宜有氧耐力训练强度2-7M时间应结合运动强度、患者健康状况及 体力适应情况而定。
运动强度与运动持续时间的积为运动量。
运动频率
运动处方的三要素之一。 运动频率取决于运动量大小。
心肺运动学
学习目标
1、掌握心肺耐力概念,有氧运动特点,有氧运动训练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表现、最大摄氧量的概念、运动 降低血压的机制和运动降压的特点。 2、熟悉靶心率的概念。常用心肺功能评定指标、运动 对冠状动脉的影响及运动引起冠状动脉适应性变化 的机制、冠心病人运动适应性产生的机制、耐力训 练的运动处方的主要内容。 3、了解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对运动反应和适应性机能 变化;缺血对心脏结构、代谢和功能的影响、运动对 心脏康复的实验研究结果、常见肺功能康复运动方法。
血量:耐力训练使血量增加; 红细胞:红细胞量的增加; 血浆容量增加; 每搏输出量增加; 最大摄氧量增加。
(二)呼吸系统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1、运动时呼吸系统的反应与调节
肺通气量呈线性升高。 肺通气量与心输出量的比值升高。 体循环PAO2维持不变。
2、呼吸系统对运动的适应 平静时肺通气量基本不变或稍下降
适于老年健身用的地掷球、门球、柔力球等;
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气功、太极拳(剑)、木兰拳
(扇)、五禽戏和八段锦等。
二、耐力运动处方
概念:耐力训练是心肺功能训练最主要方法,其运动 训练以运动处方进行指导与实施,也称耐力运动处方。 (一)耐力运动处方的组成 1、运动方式 2、运动强度 3、运动时间 4、运动频率 5、运动注意事项
复快。
每搏输出量(SV):升高 心输出量:HR与SV的乘积。升高 血压:收缩压随运动强度升高,舒张压变化小。 心脏形态:左心舒张容积增大和心壁增厚。
2、血管的适应
肌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加,新生毛细血管增多; 毛细血管开放增多;
血液的重新分配更有效。
3、血液成分等
3、有氧运动的作用
提高机体心肺功能 调节代谢 改善和提高机体氧化代谢能力
4、有氧运动形式
典型的有氧运动包括走、慢跑、跑、骑自行车、上 下台阶等; 属于周期性有氧运动有:爬山、游泳、划船、滑冰、 旱冰和滑雪等;
非竞赛性球类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
乒乓球和网球等也是良好的有氧运动;
发病率和死亡率。
五、有氧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降低静息和运动时的心率、血压和心肌耗氧量。
2.增加血浆容量、心肌收缩力、周围静脉张力,
使心输出量增加。 3.增加冠脉血流、冠脉侧枝循环和心肌毛细血管 密度。 4.改善纤溶系统,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5.纠正运动不足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增加 心功能储备,改善心血管机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
运动量大,每周训练3次; 运动量小,最好每天活动;
一般运动频度为每周3~7次。 每周少于2次的运动训练无治疗作用。
运动注意事项
加强医务监督,牢记安全第一。
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个别对待,持之以恒。
防止疲劳,注意训练卫生。
(二)耐力运动处方分析
方法
组成
持续训练法(主要) 循环训练法
在亚极量或极量水平运动时,则表现为:潮气量增
大、呼吸频率加快、最大通气量增加、肺扩散增大
的幅度提高,但动脉血氧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四、运动对冠状动脉的影响
改善冠状循环的运送能力; 使冠状动脉结构产生适应性变化:增加了冠状血流 容量、降低冠状血管的阻力、增加冠状动脉侧支循 环;
提高冠状血管的扩张能力。
准备活动(5~10min) 运动训练(30~60min)
间歇训练法
法特莱克速度游戏等。
靶心率(15min)
整理运动(5~10min)
耐力运动处方应用:健身、预防、治疗、康复
三、运动与心肺功能
(一)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1、心脏对运动的适应
心率(HR):平静时低,运动可达最高心率大,恢
第一节
心肺运动学基础
一、全身耐力与有氧运动 (一)基本概念
耐力是指人体持续进行某一体力活动(运动)的 能力。
耐力分为肌耐力和全身耐力两种。 肌耐力,也称力量耐力或局部耐力,一般是指肌 的持续收缩能力。
全身耐力,又称有氧耐力或心肺耐力,这是通常 意义的耐力概念。
心肺耐力是身体素质的基础,反映机体有氧代谢 能力、心肺功能水平和适应能力,是决定人体持 续活动或运动能力最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