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概论论文审批稿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1)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1)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独有的智慧和财富,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基。

作为历史悠久且经久不衰的文化体系,它包含了众多的元素,如礼仪、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传统医学等。

在这些元素中,我认为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部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尤其是男女关系、亲情、友情和礼义规范等方面。

在传统观念中,男人应该负责家庭经济和外部劳动,而女人则要承担居家和育儿之责。

同时,中国婚姻是家庭伦理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传统婚姻观中,妻子要侍奉丈夫,又称“三从四德”,即“从父、从夫、从子,德言、容貌、工艺、品行”。

在交往方面,中国古代有“朋友之交淡如水,爱人之交甜如蜜”的名言。

这说明在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中,人们关注的是亲情、友情和社交礼仪。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人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儒家文化中,礼仪、廉政、纯朴、爱国、诚信、宽容等都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融入了宗教和哲学,如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体系强调中庸之道、仁、智、信、勇等美德。

这些美德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道德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了许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艺作品,如唐诗、宋词、元曲、京剧等,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就,称得上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承载了人类千百年的智慧和经验,它体现了人类追求高尚品德和卓越文明的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它在新时期得到发扬光大。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一块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和功绩,无论我们处于怎样发达的社会,始终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早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注重珍爱生命了。

然而,在现实中,在现代这样一个发达的社会里,还是存在着那么多的人蔑视生命,不尊重生命,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校园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除了对这些年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是多他们的鄙视。

他们不懂得珍爱生命,就算他们有太多的烦恼和压力,也不应该选择自杀来解决。

自杀之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懦夫的表现。

“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生命的力量是很伟大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生命诚可贵”当我们看到日益上升的自杀人数,我们又是怎样一种心境呢?再回到庄子的思想,生命是美的,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生命是宝贵的,是一定要珍爱的。

只要是有损于生命的东西,都要抛弃。

我建议那些想要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去好好读一下庄子的书。

首先,谈一下庄子:1 谈“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根本思想,成为老子当之不愧的继承人,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

庄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其风格和魅力是来自于他所表达的智慧和智慧的表达。

庄子不仅是一个智慧超群的思想家、哲学家,有着卓绝的思辨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美学家,充满着浪漫的气质。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尤其是《逍遥游》一书,瑰伟奇特、文采绚烂,不愧称之为“天下第一奇书”“百家之冠”。

庄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至人”“神人”“圣人”1.1 至人庄子“庄周梦蝶”——庄子梦见翩翩飞舞的蝴蝶,但醒来之后,庄子搞不清是他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他。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篇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 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

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

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的界定问题乃是治中国文化史者所不能回避的基本论题,也是一个历来歧见纷呈的论题。

张岱年先生认为,所谓文化的基本精神乃是相对文化的具体表现如文物、制度、习惯等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是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观点”在张先生看来,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而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与天人协调四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李宗桂先生则指出: “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的基本风貌。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应该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的基本精神内容。

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论语》中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这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
3、张岱年——马克思辩证论代表人物
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的精神领域。文化领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现象、特点和规律。研究文化问题,应当运用唯物辩证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张岱年先生在这方面见解独到,别树一帜,他在《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又指出:“文化是发展的”,而这种发展“都是符合辩证法的。”正因为文化领域是合乎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所以,“研究文化问题,当用科学方法,然而于一般所认为的科学方法外,还须用对理法,惟用对理法,才能既有见于文化之整,亦有见于文化之分;既有见于文化之变,亦有见于文化之常;既有见于文化之异,亦有见于文化之同。”张岱年先生所说的“对理法”,就是唯物辩证法。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儒家文化;继承;批判
论文摘要:关于孔子和儒学的评价和研究问题,是十年动乱时期被“左”倾思潮搞乱了的最重要的学术问题之一,十年动乱破坏了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正常环境,中断了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研究工作。十年动乱结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为科学地研究孔子和儒学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978年8月12日庞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孔子思想的再评价》一文,提出重新评价孔子的问题,此后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到1984年9月26日到29日在曲阜召开全国孔子讨论全,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表明研究孔子与儒学的新热潮己经在全国范围形成。
3.要发挥好文化资源的作用,不要再图文化主导的地位
儒学从其固有的体系来说是适应了宗法小农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在新的世纪它无论如何不可能再居于文化主导的地位。要发挥好文化资源的作用,就要求一方面要打碎儒学固有的体系,只有这样儒学的精华才有可能得以彻底的“解放”,而不至于被固有体系所窒息;另一方面,应当以“古为今用”的原则,将被“解放”出来的儒学精华有机地融汇到马克思主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去,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服务。只有这样,儒学在中国才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广阔前景,也才能融汇到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去,融汇到世界先进文明中去,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人文价值功能。

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

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

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是否应该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论述。

二、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和内在品质。

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智慧、美学和道德观念,对于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和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传统文化可以使人们对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更加强烈,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培养人的个人品质和修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孝道、忍耐、勤劳等美德,这些美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交往有着重要影响。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培养人们的德育意识和社交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三、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因为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一些现代化的冲击和威胁。

全球化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保护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它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既需要现代化的发展,也需要传统文化的传承。

只有保护传统文化,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发展。

保护传统文化可以传承民族的精神血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如果不保护传统文化,将会导致一个民族的根基被削弱,失去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指引。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关系。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基石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它通过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秀论文1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养料。

它渊源
流长,包含了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中国
传统文化已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一方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
了丰富的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文化元素,是传承中华文化基
因的重要途径。

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培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文化自信心,提升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然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现代社会
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导致了人们文化信仰价值的多元化,传统
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增加。

其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遇到了
年轻一代的接受问题,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年轻人对基于传统文化
的价值观存在疏离感。

再者,文化产业市场化倾向,导致了传统文
化的商业化,而忽视了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为了克服上述网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传统
文化的教育,融入教育体系,增强年轻人的传统文化自信心。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呼吁广大文化爱好者共同参与传统
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同时防止文化商业化和传承中谋取私利。

此外,媒体应充当宣传者的角色,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传统文化,增强社会
的文化氛围。

总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它们的发展,在过去的传承基础上,应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的
优秀元素,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步伐。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文化道德对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将这份珍贵遗产融入到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能够促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步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找准传统文化美德和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点,本文主要分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以及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对策。

【关键词】传统美德;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对策传统美德作为现代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传统文明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有机几何对于整个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均可以起到积极的效用。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与外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在劳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累积的优秀道德传统,这不仅是历史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当代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古到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都贯穿在我国传统的文化道德之中,这也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如三国时诸葛亮的忧国忧民、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追求、明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思想、谭嗣同挽救国家的英勇献身精神等,这些追求与行为都蕴含着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宝贵思想。

1.2为民族、国家的奉献精神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之中,十分注重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以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如《诗经》中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中的“举公义”等等,都是强调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这种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以西方思想最大的区别。

1.3仁爱宽厚的人际关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也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是“仁爱”的体现;在墨家思想之中,也提出了“爱人无差”、“爱人若爱其身”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通用3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通用3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通用33篇)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尤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那么优秀的议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篇1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甚至以为这种传统礼仪文化是过时的东西。

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老师在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老师醒来。

老师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敬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古人云“不守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

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就寝;在夏日炎炎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就寝。

黄香温席是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坐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

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

途中,白天鹅不慎飞走,使者只拔下几片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下把鹅毛献给了唐太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12级英语三班
杨果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它起源于盘古,所谓“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三皇一是指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越来越广泛,包括宗教哲学(儒道佛)、传统节日、传统文学、琴棋书画、民间工艺、传统音乐、戏曲等,总之,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一、传统文化之儒道佛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是贯穿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一股重要的流,至唐代,终于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变革,由此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鼎力的基本格局,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介绍的是儒家,儒家主要思想是仁,仁的思想是由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提出的。

“仁者,爱人”,儒家思想首先强调的是家庭内部的和睦有序关系,强调家庭内部父子兄弟的有序关系,这有其封建的等级思想,但也有尊老爱幼的含义,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

儒家思想还把感情交流推广到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爱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社会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际交往的理想境界,是我们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要求。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老子曾在他的着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东汉时传入我国。

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性和谐思想是佛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人生痛苦和烦恼根源于爱欲、执着,要从中解脱必须觉悟、祛除贪恋,心灵得到净化,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现实人心的特征。

二、传统文化节日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春节、以下15个是主要节日: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但是现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已经遭到西方文化的侵入,有人质疑追逐潮流的年轻一代,何以会忘记我们中国的传统;有人则认为这是潮流给东方传统所带来的必然冲击,认为应该顺其自
然。

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不应该忘记,让它顺波逐流,也不能因为现在年轻的一代重视西方节日而对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进抨击。

我们应该更理智的面对这种中、西方文化的比拼。

三、民间艺术
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

包括绘画、剪纸、建筑、影视、戏曲等。

拿剪纸来说,剪纸包括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等。

剪纸以传统的中国绘画为基础,并保持中国画的写意、工笔等诸多形式。

作品效果既有粗犷豪放,也有严谨逼真。

其“刀功”,既遒劲有力,又流畅宛转。

表现在作品上,虽线条细如发丝,但流畅优美,纹理清晰,欲断还连,令人匪夷所思,叹为观止。

与其他派别的剪纸相比较,更具意境和深度。

陈集剪纸选材广泛,洋洋大千世界,漫漫中外古今,凡可入画者皆可在陈集人的手中剪出,山川、树木、花鸟、人物、草虫、走兽及书法作品无不形神具备,情景交融,栩栩如生,给人以惊奇及美的享受。

四、传统文学
传统文学是指流传至今的文学,是文学中的精髓,它的范畴比较窄,传统文学的形式主要有《诗经》、楚辞、《史记》、唐诗、宋词、元曲、赋等。

其中《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步诗歌总集,代表着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成就。

在西汉时被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并沿用至今。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作用是作为各种庆典礼仪的一部分,第二个是音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后来,它成了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

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

五、对文化冲突及看法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然而今非昔比,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忘记了那些传统美德,变得没有原则没有责任。

传《广东新闻网》2011年10月21日10:12王华报道:10月13日晚,两岁女童小悦悦在佛山市某市场内被两辆车相继辗过,肇事车辆逃逸。

18名路人陆续经过均对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孩子视而不见。

让人想不到的是,最后伸出援手的竟然是一位俗世里被视为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捡垃圾的阿婆。

因为哪18名路人或深或浅受都受到过唯物光荣而唯心不耻的文化熏陶,只有这位最底层的阿婆不知道唯物或唯心,所以多少会有点心还存在。

期间,阿婆想向附近稍读过年把书的店主要块纸皮为孩子遮挡有些凉意的秋雨,亦被拒绝。

历史以来,司机驾车交通肇事撞伤了人,伤者都是理直气壮责令司机赔偿,司机都是礼亏连连道歉。

可是现今被车撞伤者爬起来就逃,问曰何故?答:我怕又是高校大三的大学生药家鑫!
中国传统文化引导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她始终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

现今:我们要承担起光大,把优秀中华文化应奉献给人类社会,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别人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未来:民族要发展,民族文化必须要发展。

站在今天,师承文化传统,创造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并传承给民族的将来,这是今天我们的使命,责无旁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