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可谓仁者见仁,但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三农兴亡,匹夫有责。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制度着手,改革已经不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实行规模化经营。

关键字:三农问题根本途径

一前言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时隔18年中央再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海外媒体评论说:一号文件闪耀人文关怀光芒,是多年来政策含金量最高,实招最多的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中国农民调查》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凡响。

不管是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还是民间的强烈反映,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三农问题是个大问题,难问题。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其它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现代化的大局,十三亿人九亿在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其意义不必赘述。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落后、农民贫困、农村闭塞。具体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农业效益低、国家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二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及笔者分析其不足

(一)税费改革

现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在推行税费改革,税费改革大快人心,它的确大幅度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相应的可支配收入增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说2004年农业税总体上降低一个百分点,同时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但是它不能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1997—2001年城乡收入比分别是2.47:1,2.51:1,2.65:1,2.79:1,2.90: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测算的基尼系数2000年已经达到了0.417,0.4为国际警戒线(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税费改革是减去农民的不合理税费负担,不合理税费负担毕竟不是全部负担,减去之后,农民还依靠什么增加收入呢?难道收入增长就此停止不前吗?减轻农民负担并不能绝对增加和持续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税费改革针对的是农村的税制和腐败问题,所以税费改革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国家的投入

不管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三农问题来说都是外部条件。国家的投入只有在农村充满活力时才可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只能额外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农民市场信息极不完全,农民盲目耕种,再加上农产品品质低,结构不合理,结果是“多收了三五斗”。所以国家的投入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事实上,结构矛盾是个永恒的话题,农业结构应随着市场的消费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农产品市场结构包括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而我们的农民兄弟一般只看到了品种结构的变化(是由错误的信息和政府的误导引起的),而没有看到品质结构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

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需求上升。我们的结构调整是简单的减少某一农产品的生产,增加某一农产品的生产,现在我们是生产什么就多什么。而市场需求的高品质的农产品我们不能生产,那么有强烈增收愿望的农民兄弟为什么不去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呢?因为他们是小农——没有一定的积累,没有财力与智力去获得市场信息和组织生产。

(四)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大家比较认可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目前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是企业与农民的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有利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一般在2.0至3.7比1以上,而我国只有0.37比1,发展潜力巨大。订单农业同时也较好的解决了农民与市场的矛盾。但这种订单形式最大的弊端是农民供给的农产品参差不齐,不利于标准化生产,而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要求这样。订单农业只解决品种结构问题而没有解决品质结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订单形式下的农产品还是农民自己去生产,农民知道生产什么。但由于农民的生产工具和掌握的技术没有改变,农产品品质无法提高(这是最大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长久的发展下去。它的深入发展还存在障碍:一是农户与企业地位不对称;二是订单合同不具备严肃性,还须法律规范;三是农民的谈判能力差。政府在签成订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根源是中国的农民是小农,农民处于弱势地位,不利地位。

(五)城镇化战略

有人说,解决三农问题就是减少农民,使农民成为市民。这一说法存在严重问题,姑且不论被减少的农民的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留在土地上的农民的收入靠什么增加?提高农业效益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增收就不可能。

三三农问题的根源及其原因

以上所述的措施都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源。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造成这一根源的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适应农业、农村发展。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历史及现状

三农问题的集中体现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的收入来源是土地,土地的合理与科学利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在解决土地的合理与科学利用上发挥巨大作用。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农户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极大的满足了从人民公社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济性,其明显的功绩是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品质提高尚不明显),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中国农村的第一次飞跃。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因为计划经济时代其典型特征是物资匮乏,农民有土地就有收益,农民只须埋头种地,不愁市场销路(国家定向收购)。如今我们的粮食等农产品供求平衡,出现结构过剩,丰年有余。从2004年开始,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有土地不一定有收益,所以现在农民不再视土地为命根子,这也是现在大量土地被抛荒的根本原因。

(二)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陷

人均一亩三分田,土地被人为的分割成了小块土地,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生产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是小农,农业生产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积累少甚至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