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高清纪录片《故宫》实录
纪录片分析《故宫》

展望历史的背影——纪录片《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评析大型纪录片《故宫》全面、客观而又细腻、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它的历史。
那恢弘的建筑、不为人知的神秘往事,以及那珍贵的文化精髓,都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饕餮视觉盛宴。
本片为了清晰、客观地将这一伟大奇迹展现给观众,在制作上独具特色。
高超的特效、完美的声画处理、精彩的镜头语言,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以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为例。
它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讲述故宫的修葺过程。
紧闭的宫门缓缓打开,镜头慢慢向后拉,由细小的人物一直到俯拍的故宫的全景,瞬时造就了一种大气磅礴的基调。
精彩的特效是本片的独到之处之一。
片中多次出现电脑特技、三维动画等技术进行历史的还原、情景再现。
当历史还原到建文帝朱允蚊与燕王朱棣二人的“靖难之役”时,逼真的特效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空旷的天地下一阵寂寥的箫声奏起,给人十分真实的质感。
大量的推拉镜头、降格拍摄等塑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对光线的控制上也把握得独到好处,天空中流动的浮云,表现出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沧桑。
特技镜头的运用极具运动感,同时又动静结合。
片中还善于制造悬念。
伴随那个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声音,我们会思考,那大量的木材是如何运送到目的地的?那些沉重的石料又是怎样运输的?片子运用特效将历史还原,俯拍的河流中漂浮着巨大的木材;仰拍众多的采石矿工,逆着阳光……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艰辛的付出。
通过不同角度对各种工匠的特写,突出了故宫建造工程的浩大与难度。
正是因为无数人的自我奉献、牺牲,才有了我国建筑文明史上的奇迹。
本片的声画结合也相得益彰。
无论是恢弘大气的乐曲伴随着宏伟的宫殿,还是故宫修葺时急切的鼓点,抑或是制造悬念时那空灵缥缈的中国古典乐曲,无一不使得影片的整体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那个极具表现力的解说词,也起到了灵魂般的作用。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本集中将我国的文化特色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故宫,正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片中将我国的绘画艺术也融入其中,《燕京八景图》中精妙绝伦的景色独具特色,细腻的笔法描绘出当时北京的美景与风情。
纪录片创作实践实验指导书

以故宫建筑为主题来展示中国古代明清建筑的科技水平及其艺术思想价值,在此基础上将发生在该建筑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和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讲述和展示。
实验三熟悉非线性编辑一般操作
实验目的:
1.熟悉PremierePro非线性编辑软件桌面的工具栏和按钮的功能;
2.掌握对素材的选取、组接、编辑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方法;
㈠进入PremierePro非线性编辑系统
⒈打开机箱电源,进入Windows xp系统。
⒉点击【开始】/【程序】/【PremierePro 1.5】图标,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新建项目”。
㈡窗口介绍
1.项目窗口
2.监视器窗口
3.时间线窗口
4.工具栏
㈢素材的采集(上载):
㈣素材的导入
点击【文件】/【导入】命令,在弹出的“输入”对话框中选择你所需要的文件,按【打开】后,就可以在项目窗口中看到你所要的素材文件。
3.初步掌握音频编辑的方法。
实验内容:
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电视节目,一般需要这样几个步骤:首先必须对拍摄的素材进行采集(上载),先建立一个“项目文件”,然后在项目窗口中找到素材,并在时间线窗口中装配、组接素材,还要为素材添加特技、字幕,再配好解说、添加音乐、音效,最后把所有装配好的素材合成影片,进行输出(下载)。
4)建立《故宫》长期档案。在我们看来故宫是有生命的,我们从拍摄之初就建立了故宫植物生长的档案,文华殿前面的海棠花、慈宁宫里的牡丹花、钟萃宫的玉兰花、承乾宫的梨花以及断虹桥的十八棵古槐。从花开到花落我们都有详细记录,都用镜头拍摄下它们从冬季的枯枝、春天的发芽和开花、夏天的茂盛、秋天的落叶,这些植物随岁月流转的画面,它们构成了故宫四季变迁和真正的生命力。也许正是这样的独特之处。
百集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

百集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及艺术解析,值得珍藏(中)37、萨满祭祀子夜三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打开了,宫禁森严的紫禁城,每天最早进入的,是一个老妇人和两头活猪,这一行,即将前往坤宁宫。
坤宁宫,位于中轴线上,地位非常尊贵,明代是皇后的寝宫。
来到坤宁宫的老妇人,并不是来见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是来参加一项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萨满祭神,老妇人就是主持活动的萨满。
每次祭祀,萨满必跳舞,俗称“跳神”。
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杀猪,在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灵贡献。
两头活猪,就是祭神时要宰杀和敬献的牲口。
杀猪跳神,本是满族在关外的传统。
清朝入住紫禁城,皇宫的格局几乎全部照收前朝,中轴线上唯一重大的改变,就在这坤宁宫。
满族入关前,皇后的寝宫,就是皇室进行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入关以后,他们把民族记忆搬进了紫禁城的坤宁宫。
这里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
祭神后,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进坤宁宫吃肉,名为“分福”,一向被大臣们视为殊荣。
其实,到坤宁宫吃祭肉,并不是什么享受的美事。
祭神的肉被称为“怍肉”,也就是白水煮肉,没有任何调料,而且都是大块大块的端过来,但不吃是大不敬。
于是,常有人偷偷的在袖子里,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
为了配合萨满祭祀,坤宁宫的改造是随处可见的。
坤宁宫室内西、北、南三面,修起了环形大炕,供奉神位。
东北角,是祭祀时煮肉用的灶台,有三口大锅,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
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改动,其实并不简单。
在传统汉文化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被纳入到宗法体系中,在地位和象征意义上,受到典章、制度的约束。
改造位于中轴线的坤宁宫,意味着满清皇室,希望把满族的印记,列入到千年的宗法体制之中。
在今天的故宫,坤宁宫的特别陈设,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
38、时间机器在这座城里,时间可以被看见,可以被听到,可以被触摸,而有时却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奉先殿,是宫内皇帝的家庙,明清帝王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
纪录片《故宫》解说词2

【《故宫》第二集盛世的屋脊】惊心动魄的战争已见分晓。
改朝换代正在进行。
公元1644年农历八月,在浩浩荡荡的随从队伍陪同下,一个六岁的男孩和他的母亲一起,从盛京老家向北京进发。
男孩名叫福临,是大清王朝的顺治皇帝,此行的目的地是他们在北京的新家:紫禁城。
对于六岁的顺治皇帝来说,这座他前所未见的高大城门,一定给他留下了新奇而深刻的印象。
这是紫禁城最大的门,有37.95米高。
按照中国的阴阳学说,正北叫子,正南叫午,所以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南端的这座城门,叫作“午门”.穿过午门,紫禁城的真容出现在顺治皇帝的眼前。
这里就是他们的新家,而对这座宫殿的占有,也将是他们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的象征。
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是这座宫殿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而这绵延一片的红色和金色也使紫禁城与周边的建筑完全区分开来。
紫禁城的建筑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处理朝政和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称为前朝。
后半部分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帝后嫔妃的生活场所,称为内廷。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紫禁城的总体部署就是这样,用若干条纵深的轴线来安排这么多的建筑,那么这些建筑都是用院落的形式来展开的。
每个院落当中都有成组的建筑。
每栋建筑相互之间都是有主有从,有正有配,它就是这样用建筑的手段,来表达封建社会、封建礼制所表达的那种等级和秩序。
”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紫微宫一共是一万间,而人间的紫禁城一直流传着宫殿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说法。
事实上,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紫禁城一直在变化着。
根据1973年故宫专家的调查,紫禁城现有的宫殿是八千七百零四间。
有人认为,当年顺治帝初次见到的紫禁城也许并不完整,因为比他早几个月进京的摄政王多尔衮,在给顺治皇帝的奏报中写道:李自成烧毁宫殿后逃走。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燮平:“李自成确实放火了,那整个紫禁城受到什么损坏了,这实际上清代人自己有一个定位。
乾隆朝修订的《日下旧闻考》就明确说过‘紫禁城宫殿是因胜朝之旧而斟酌损益之’。
大型纪录片故宫分集内容简介

分集内容简介:** 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一座城市兴起的开端;一个国家转折的焦点。
本集内容是紫禁城建造历史的展示,在历经百年的规划、设计与修建中,也伴随着激烈的**斗争,大的历史震荡,本集将告诉你这座经典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是怎样诞生的。
** 第二集盛世的屋脊紫禁城在建后的二百多年里,不仅多次经历了雷雨、失火等天灾的侵害,也历经了一次改朝换代,当时间留在十八世纪时,中国封建**最后的文明辉煌,在乾隆年间宫廷建筑、皇家园林的改扩建中达到鼎盛,奠定了故宫建筑群的最终布局。
** 第三集指点江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若水,君若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作为东亚**地理图上的要塞,北京已经占据了前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自战国时期以来,各朝就在此筑城。
中国历史上三个皇朝的都城就在这里。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统治的中枢神经,紫禁城的政务功能,承载国运兴衰。
政令由此发出,通过遍布全国的官僚体系实现对广袤国土的管理,同时根据反馈制定新决策。
本集以明清政务不同入手,通过明清政务比较来展现中国封建**政务体制的流程,并呈现其中细微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产生的巨大的历史效应。
** 第四集礼治天下本集表现内容为典章制度。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心,紫禁城是中国封建**最重要的礼仪活动上演的地方,舞台就是以太和殿为主的三大殿。
本集是以乾隆一代为主,嘉庆道光为辅的历史线索,展现最重要的礼仪活动,包括:登基大典;大朝会(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殿试与传胪;祭祀(天、地、农、祖)。
同时,又穿插着英国人斯当东,“他者的眼光”叙事视角。
所有的礼仪再现,所有的意义思考,就都包容在一个具有强烈戏剧张力的历史断片中。
** 第五集皇帝的家方面的阐述。
从生活文物到历史故事,从历史事件到宫廷生活,用客观的角度揭开了宫廷生活的神秘面纱,向人们呈现出紫禁城中最真实的生活点滴。
** 第六集故宫的玉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玉。
” 玉的风骨与精神已成文化。
故宫里的玉沉淀着紫禁城的历史,凝结着爱玉人的生命。
大型高清纪录片《故宫》的拍摄制作

—
—
特盟
敏字高滑发展瑗划论坛叠索尼举四屠 ” 高渭杯 活讲
} 新闻评 论部 《 东方时空》评论组 的编
到在日本被称 为 再现鬼才 的摄影 师赤平勉来到故宫 .成 为我们 的摄影指导 之后 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的 赵小 丁也作为摄影指导加盟剧组 .它是电影 《 英雄》 十面 《 埋伏》 的摄影 。 这两位大师浑厚的摄影功底和拍摄手法使剧组获益很 多 同时为故 宫的摄彩风格定下几个基调 .包括 延时摄影 定点 摄影 它成为 《 故宫》这部作 品最 为显 著的影像特征 延时 摄影就是 电影摄 影当中的逐格摄影
电编制作高清播出带 。为了满足标清播 出.还需要把高清成 片通过录像机 S 输 出端 口. DI 使用信箱模式下变换成一版与
又肩负研究和开发 . 推广和运用高清电视技术 的部 门 . 我们
通过 《 宫》这部 片子 .得到 了锻炼 .积累了经验 .提高了 故 能力 . 更看到了高清 电视发展 的巨大空间和潜力。 我们相信 . 只要我们不断钻研 不懈努力.就 能够为中国电视事业加速
格摄影功能 拍摄后 的影像效果便是大家看到的故寓宫殿屋 顶上浮动的云层 宫墙上光影的移动 . 太和殿全景一天 中光
的.它是建筑史 艺术史 社会发展 命的 . 为大 中国的核心和缩影 .这 作
生存.运作了数百年. } .它的每座建筑 体 每件文物、每个 f 的历史和和文化内涵 I 宫》所要包台的内窖 。作为我们制 故 I 晟恰 当的方式 巧妙的角度和完美的
在声音制作部门没有高清设备的情 况下 . 以还需要通过高 所
清下变换输 出一版标清成片用来制作特 效声和配音 。当标清 造的全新空间. 带来与过去不同的美好感觉。
磁带声音制作完成后 , 我们使用索尼可 以兼容标清磁带的高 面对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 作为既要做好具体服务 工作 .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
观看《故宫》纪录片后,我深受触动和震撼。
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故宫
的壮丽和宏伟,同时也倾情呈现了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首先,我被故宫的建筑美所折服。
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故宫的殿宇建筑、庭院和花园,它们之间的连结和整体布局都展现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规模宏大的宫殿和宏伟壮
美的展厅让我对古代中国帝王的富丽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其次,我对故宫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纪录片通过介绍故宫的历史沿革、皇帝的生活和皇宫的日常管理等方面,帮助我更清晰地了解了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宫
的特殊意义和地位。
同时,纪录片也介绍了文物陈列的丰富和多样性,揭示了故宫所
承载的中国古代文化之荣耀与辉煌。
最后,纪录片也讲述了故宫的开放与保护。
通过展示故宫的修复工作和对文物的维护
工作,纪录片向观众传递了故宫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它对于故宫的开放也向世
人展现了这个国宝级建筑的独特魅力,使更多的人们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故宫的辉煌
和美丽。
总的来说,观看《故宫》纪录片让我对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部纪
录片不仅仅展示了故宫的建筑和文化底蕴,更向观众传递了故宫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和
民族精神。
我深深感受到了故宫的伟大和美丽,也感到了对故宫的敬仰和珍视。
大型记录片《故宫》——电视节目解析

大型记录片《故宫》——电视节目解析一、概述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 集大型纪录片《故宫》, 于2005 年10 月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 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成为2005 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
四川国际电视节上,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荣获最佳长篇人文类纪录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
《故宫》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又一创新成果,不仅为电视荧屏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纪录片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启示。
二、<故宫>特色“ 主题事件化, 事件故事化, 故事人物化, 人物细节化, 细节画面化”。
《故宫》正是如此, 在影片建构的宏大叙事中, 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通过精美的视听元素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一)、扎实的工作, 为纪录片主题奠定了历史和学术的基础和社会价值。
故宫500 年来发生的种种故事, 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讲得完的。
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资料文献中, 选择出最精华的部分并用镜头表现出来? 如何保证拍摄的内容不存在历史性的硬伤? 又如何把这些资料打磨成最终与观众见面的解说词?在《故宫》中我们看到了答案。
《故宫》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了故宫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那美轮美奂、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和馆藏文物, 那很多不为人知、生动鲜活的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 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厚的艺术文化历史和思想内涵, 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崭新感受。
在拍摄时, 摄制组专门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寻找了晚清从未公开的资料,通过这诸多的鲜为人知的资料,《故宫》才真正实现了纪录片纪录历史的社会价值。
(二)、强调叙事因素, 将故宫500 年历史贯穿在整个纪录片的叙述中。
《故宫》的故事性很浓郁。
三大殿和三宫是故宫的主体部分, 也是该片拍摄的重点, 但每一位导演更看重的是发生在故宫中的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
在第一部分中就首次披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点, 以往都是不为大众所知的。
比如故宫的设计师是谁? 故宫到底经过多少年建成的? 在故宫重建当中, 所依照的图纸是什么? 在故宫的建造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故事通过导演的手法与镜头语言演绎了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高清纪录片《故宫》拍摄及前/后期制作简介[作者:中央电视台刘新]十二集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是我国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故宫》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高度评价。
《故宫》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层的电视画质和声音效果等,为广大观众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作。
从1999年10月1日拍摄制作《99年国庆阅兵》开始,中央电视台的高清电视技术的引进和运用已经走过了六年的时间。
在这六年的时间里,先后拍摄、制作了《99年澳门回归》、2000年以后的春节联欢晚会、《2004年度中法文化年-雅尔紫禁城音乐会》、《正大综艺》栏目的多个国家的专辑等,通过高清电视的拍摄和制作,获得了更加优秀的电视作品,其中《正大综艺——芬兰专辑》获得第三届SONY高清杯佳作奖,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的宣传片获得2005年全国数码剪辑大赛三等奖。
在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开始拍摄之后,2004年8月,大型高清电视记录片《再说长江》投入拍摄,目前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中央电视台在不断运用高清电视技术的同时,高清电视技术设施也在不断增加和升级,从当初的5套单机加6个讯道的转播车,到现在的10套单机和8讯道电视转播车及两套HDCAM SR 高档拍摄系统,从原来的两套高清对编系统,到目前的20多套高清电视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具有采集、下载等多种功能的高清“苹果非线网络”系统的建立,使中央电视台的高清电视制作有了更高更新的技术含量。
将于2006年1月进入前期拍摄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澜沧江——湄公河》,届时不仅有7套单机参与拍摄,还将采用1套具有HDCAM SR系统的最新高清摄像机进行澜沧江流域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拍摄。
作为负责中央电视台高清电视技术引进、推广和研究、开发的部门,技术中心录制二部在努力推广高清电视技术的运用同时,我们还进行了高清电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仅进行了高清广角镜头和高清录像机的对比测试,并摸索和总结了高清摄像逐帧拍摄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为高清电视制作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技术支持,其中我们独立拍摄、制作的高清电视专题片《家园》,获得第二届SONY高清杯艺术特色奖;2004年,我们还与广电总局规划院、中央电视台技术管理办公室合作,进行了高清度图像序列标准的拍摄测试,为确立电视画质的检验标准提供了大量的数据。
正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的时间里,技术中心录制二部在推广和研发高清电视技术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工作,做好了大量的技术储备,我们在为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提供技术保障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做好优质服务,真正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支撑。
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从2003年10月开机到2005年9月拍摄基本结束,在历时两年的拍摄中,全程使用的是索尼高清数字摄像机HDW-750P和HDW-F900两种机型,拍摄范围包括整个故宫和无锡的外景基地。
应导演要求我们提供了多种特种设备,其中有高清广角镜头、大倍率长焦镜头、电影镜头、17米升降摇臂等。
全组的11位导演一共拍摄了700多盘40分钟高清素材带。
这次拍摄中,为表现故宫岁月变迁,时空交换。
在我们的高清电视技术专业人员的积极配合下,延时拍摄技术(即:逐帧拍摄)的充分使用,为拍摄好故宫这个极其富有历史内涵的纪录片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使用的高清摄像机中HDW-750CE、HDW-750P都可以拍摄出这种影像效果。
有了硬件方面的支持和软件上的配合,使延时拍摄有了实现的可能。
但是,技术人员对高清摄像机的了解,平时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对导演、摄像拍摄意图的理解,也是实现延时拍摄的重要因素。
在每一次的拍摄中,我们的技术保障人员都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随时根据拍摄需要,把技术手段与画面构图进行巧妙结合,对每一帧的拍摄都进行精确控制,使摄制组获得了满意的延时拍摄效果。
仅从这一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录制二部负责《故宫》前期拍摄技术保障的人员普遍比较年轻,但是他们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能够得到老技术人员的悉心指点和引导,自己也能够刻苦学习,认真领会高清电视技术,从而具有了保证拍摄需要的技术实力。
在拍摄《故宫》中大家一直认为目前HDW-750P的低照度非常不错,剧组为了保护文物,在拍内景的时候基本上不使用灯光或很少使用灯光,摄影师们利用自然光拍摄比较多,为了增加反差,加大光比,我们的技术人员在现场利用监视器,将摄像机的paint菜单打开,用BLACK GAMMA 进行调整,使其画面层次更加丰富,大殿内的建筑更有立体感,同时,在高亮光区域,调整拐点控制高亮层次和细节,回到台里用24监视器观看时,噪波几乎很小,明暗对比很舒服。
此次拍摄中,摄制组在技术保障人员的积极配合下,还运用轨道、斯坦尼康等多种技术设备和手段,拍摄出了许多富有动态感、历史感的优质图像,为充分展示故宫厚重的历史沧桑、深刻的文化内涵,强化纪录片的艺术魅力,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
同样,在我们现场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摄制组还使用motion control技术,拍摄出了技巧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影像,为后期制作出高品质的纪录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前期拍摄中,由于有熟悉高清电视技术人员的积极协作,使摄制组圆满完成了使用高清摄像机进行大量定点拍摄、微距摄影等方面的拍摄任务,使众多的珍贵文物、大量的文化遗产,能够真实、细致地拍摄下来,无疑使《故宫》成为中国高水平、高画质和富有感染力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的后期编辑制作中,我们在各个方面努力作到以最好的技术实现最好的服务,以最新的技术制作最好的片子的意识,投入到工作当中。
从2005年6月开始,部分《故宫》组的导演进行素材的整理和粗编工作,我们提供了索尼HDCAM高清录像机与松下的HD3700H高清录像机,帮助他们将高清素材下变换为标清格式进行粗编。
7月开始了高清成片的分组精编剪辑,由高清线性电编和高清非线性编辑两种方式同时进行。
部分导演使用高清电编精编成片,留出电编无法完成的特技镜头集中上载到非线进行处理。
在长达四个月的后期剪辑过程中,共使用了4种高清非线性剪辑设备:一台Discreet公司的Smoke、一台Avid公司的MC、一台Avid的DS两台苹果公司的G5。
由于是首次制作这么大规模的高清电视节目,对高清非线编辑也是第一次的多机型制作,这也是我们对几大非线厂家一次很好的检验机会。
为了保证后期制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前与故宫导演组进行了多次沟通,并设计了编辑流程。
高清每幅图像的宽高比为1920×1080,而标清的画面宽高比为720×576,高清图像每帧的信息量是标清图像的5倍,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高清非线性剪辑设备的可采集素材量有很高的要求。
其中Avid MC和苹果公司的G5由于是较新的非线剪辑设备,所以素材的采集量不成问题,可以直接采集高清素材并制作高清节目。
而SMOKE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大的空间。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经过研讨对于使用SMOKE进行后期制作采取了以下流程:* 通过高清录像机的SDI输出端口使用信箱模式,下变换后,利用标清素材并精剪成标清版成片;* 只保存标清成片,删除其他标清素材;* 标清成片输出EDL码;* 根据标清成片的EDL码批采集高清素材,由SMOKE自动组合成不带特技参数的高清成片;* 在高清编辑界面下调用标清成片,把标清成片中的特技参数根据需要修改并复制到高清成片当中;* 对高清成片进行最后的调整及特效处理,再输出并作为高清成片母版带保存;* 将动画直接输入到HD录像带,然后,再输入到SMOKE进行合成、剪辑;* 所有成片记录在HDCAM磁带上,最后,在“达芬奇”调完颜色用HDW-F500录像机录成磁带,在MVS-8000合成上字幕,再制成播出带播出。
由于导演们对高清非线系统不熟悉,因此我们的技术人员在使用非线时与导演经常有细致的交流,及时了解导演的意图以及他想通过镜头表达出的思想内涵。
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他们还通过自己对编辑软件的熟悉程度,主动设计出一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供导演选择。
由于每个导演的交流方法都各不相同,有的导演喜欢用摄像的语言交流,有的导演喜欢用很直观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意思,技术人员都能够认真揣摸、及时领会导演的真实意图,努力实现他们的编辑设想。
参与编辑的技术人员都能够积极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纪录片的编辑效果。
《故宫》中需要拍摄的很多非常珍贵的文物不能提供实物拍摄,有的远在台湾故宫博物馆,北京没有实物。
在这种情况下,故宫博物院只能提供这部分文物的高分辨率电子文件,在《故宫》的十二集片子中,使用了大量这样的图片,仅在第6和第10集中使用的图片量就达到了80多张,这无疑增加了我们的工作强度和难度。
绝大部分的图片在使用中都需要做放大、缩小或是制作出推拉摇移的运动效果,有的还需要做拉洋片,第七集《故宫藏玉》和在第九集《宫廷西洋风》中,就分别使用了14张图片的拉洋片和10张图片的拉洋片。
为了保证图片清晰度,在非线里需要使用DVE插件来调用图片,但是在调用图片时必须满足以下几个重要的条件:* 图片的显示模式必须为RGB;* 最长边长度不能超过1920像素;* 图片总大小不能超过10MB;我们十分清楚,图片规格不符合以上任何一个条件,DVE调用时就会是一帧白底而不显示图片。
我们的技术人员在制作每张图片时,严谨细致地注意把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好。
他们先在电脑上使用PHOTOSHOP改为RGB模式,修改大小使最长边小于1920,再从电脑上把修改后的图片传到高清非线上进行制作,然后进行图片比例的修改,并做好有关图片的记录。
为了在图片制作后能够便于继续根据导演的意图进行修改,有些图片采用在标清中使用DVE插件调用图片,确定图片比例,根据导演需要生成新素材片段,在DVE中存运动参数,在非线系统硬盘中存原始图片。
在编辑高清成片时直接调用存好的DVE参数生成高清素材片段,图片和DVE参数都是存在SMOKE等各系统硬盘上而没有占用素材空间。
在第七集《故宫藏玉》和第九集《宫廷西洋风》中,拉洋片效果由于使用的图片量比较大,我们就直接在高清界面中制作高清成片。
方法是把需要的图片全都调进各非线高清界面的DVE插件中,使每层一张图片,调整好所有图片的比例,把这些图层做成一个组,再调整每张图片之间的相对位置。
等每张图片的相对位置都调整好了以后再移动整个图片组,在设定好时间设定它的运动起伏和落伏,一组拉样片就制作好了。
这种方法说来简单,但在实际过程中是很麻烦的。
仅在调整图片比例这一步,就需要记住每张图片的比例并进行重新设定、生成。
调整图片相对位置时要使所有图片之间严丝合缝的拼合在一起,任何的误差都可能影响制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