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设计(有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2、初步学会略读,通过自主阅读整体文意,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要内容;3、细读课文,认识并学会找评价性语句,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夹叙夹议的写法;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5、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叶圣陶先生关于写作的观点及本文的语言风格,树立正确的用语观。
6、通过扩大阅读量,拓展延伸,深化理解,巩固学法。
【学习重点】1、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2、学习在略读中快速捕捉重点内容的方法,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要内容;3、学习用评价性语句结构文章的方法,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夹叙夹议的写法;【学习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叶圣陶先生关于写作的观点及本文的语言风格,树立正确的用语观;2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体会作者对故人的深沉情感,培养自己宽厚的品。
【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写作对象自学检测一:1、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在北大)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他的代表作是《》2、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家、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B.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是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 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七年级语文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解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解一、背景与主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修养和作风,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二、人物形象叶圣陶先生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他具有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品质和风范。
作者通过几件小事的记叙,如茶水招待、听差送客、稿费退还、校对稿件等,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叶圣陶先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始终坚持“待人厚,律己严”的原则,深受作者的敬重和缅怀。
三、写作手法1.回忆性叙述:本文采用回忆性叙述的方式,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形象。
这种叙述方式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2.细节描写: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如“他讲完一段,轻轻说一声‘完了’,不拘泥于形式”、“我知道他这是讥刺我,于是回答说:‘我不是来要饭的,也不是来要菜的,是来要用的。
’”等,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文章更生动有趣,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3.侧面烘托: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来衬托叶圣陶先生的品质和修养,进一步突出了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四、情感表达1.敬重之情: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之情。
作者认为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种敬重之情贯穿全文。
2.缅怀之情:作者在文中还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缅怀之情。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一些细节,表达了对这位已故友人的怀念之情。
五、启示与思考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严谨自律、待人宽厚地做人处事。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与身边朋友的交往,从他们的言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细节,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及反思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2.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人律己的品性。
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难点领会文章叙议结合、朴实简洁、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以及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叶圣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一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作等身,但他一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知识小窗1.张中行,河北省香河县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开明少年》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整体感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及“我”的悲哀心情。
第二部分(2~8):先总写后分写,歌颂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
第二部分第一层(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58张

(
颠沛流离
)
(6)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不简洁。( 拖沓 )
助词(一)
• • • • • • • • 助词是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用,没有实在意义。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 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所”“似的”。例如: (1)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 工。(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3)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朱自清《春》) (4)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杨绛《老王》) (5)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杨绛《老 王》) “的”“地”在连接前后词语时,前边的词语“明确”“ 牧童”“ 极其郑 重”“ 嘹亮”主要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得”则主要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表示它后面的成分起补充说明作用。 “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后边加“的”,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如 “所写的”“所说的”“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 “似的”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边,相当于“像……一样”,用来做比喻,或 者说明情况相似。例如: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 响……(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 4、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 语出《论语· 述而》。意思是,做一个身体 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 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语出《论语· 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得 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 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件事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件事叶圣陶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成就,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关于教育的二三件事。
本文将以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事业为主线,探讨他的二三件事对中国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叶圣陶先生的第一件事是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为依托,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他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提倡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
他提出了“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这一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叶圣陶先生的第二件事是倡导素质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具备创造力、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批判思维。
他主张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特长。
他对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观。
这一理念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还引领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潮流。
叶圣陶先生的第三件事是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
他以教育研究为己任,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他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践,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推广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他的教育研究和实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实践的改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件事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入思考和热情投入。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深地吸引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关注和追随。
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旨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主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13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 这样。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二十世纪末未 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 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
人”。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叶圣陶先生亦师亦
友,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
生的语文主张。张中行先生的语言既有儒生的典雅,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热切地
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曾经学过他
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就
是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学习目标
1.积累语言。 2.概括内容,了解文中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的小事。 3.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 语文观点。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8)
3.如何理解第一段末尾“双层的悲哀”?
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 新的鞭炮声却传来不幸的消息。 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双层的悲哀”。
4.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感知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 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 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 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 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2、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 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 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国学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累赘”“拖沓”“颠沛流离”“以身作则”等词语。
2.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4.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学习重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学习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累赘”“拖沓”“颠沛流离”“以身作则”等词语。
2.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哉.()生疏.()譬.如()累赘.()妥帖.()商zhuó()kěn()切méng lóng()拖tà()答案:āi shūpìzhuìtiē酌恳朦胧沓2.下列句子中不含错别字的一项是()A.普通话他生梳,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B.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硺性的意见。
C.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侮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D.这表现为冗长,扭曲,修饰,晦涩,不像话。
答案:解析:A.梳—疏 B.硺—酌 C.侮—诲3.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B.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C.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D.这也要靠慢慢学(多念像话的文),多多比较,细心体会。
3.B 解析:句号应放在引号外边。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商酌:(2)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修润:(3)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以身作则:(4)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颠沛流离:答案:4.(1)商量斟酌(2)修改润色(3)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4)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
叶圣陶,本名,江苏苏州人,作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童话集等。
本文作者,河北香河人,学者、家,代表作品有《负暄琐话》等。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的记述,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同时也赞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答案:5.叶绍钧编辑家教育家《倪焕之》《稻草人》张中行言行高尚品德合作探究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答案:6.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7.本文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答案:7.待人宽:修改文章、送客、复信、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8.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答案:8.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当堂测试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习题。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9.本语段写了哪几件事来说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而感动的答案:9. 亲自描标点、请“我”润色10.对叶圣陶先生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答案:10.语言、动作描写11.写吕叔湘先生说自己以后写文章不敢再草率,有何用意答案:11.使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吕叔湘先生以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不敢草率了事,是为了反衬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而感动。
12.文中画线句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质答案:12.通过“我”与先生的对话,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自主突破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丁卯.(mǎo)商酌.(zhuó)鞠躬.(gōng)譬.如(bì)B.公寓.(yù)累.赘(lěi)朦.胧(méng)拖沓.(tà)C.草率.(shuài)妥帖.(tiě)打拱.(gǒng)繁.简(fán)D.生疏.(shū)业绩.(jì)颠沛.(pèi)教诲.(huǐ)答案:解析:A项“譬”应读:pì;C项“帖”应读:tiě;D项“诲”应读:hu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躬行伏案修润以身做则B.宽厚儒家垦切付之一笑C.监督体例西郊不耻下问D.鞭炮伦为告辞鞠躬尽瘁答案:解析:A项“以身做则”应改为“以身作则”;B项“垦切”应改为“恳切”;D 项“伦为”应改为“沦为”。
3.下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B.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C.身为一位班长,他处处能以身作则....,所以得到同学们的爱戴。
D.过去两周,市场经历了剧烈动荡,我们中的许多人或许希望也能像沃尔顿那样对自己的损失付之一笑....。
答案:解析:“不耻下问”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此项中用于老师不恰当。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使我明白了写作文要明白如话,避免累赘拖沓。
B.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C.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没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D.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
答案:解析:A项:“通过”和“使”连用,句子缺主语,应删去其中一个;B项语序不当,“广泛”一词应放在“关注”前面;C项“无不”和“没”语义重复,应删去“没”。
5.(2016.河南中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A.①②⑤④③B.③⑤④①②C.④①⑤②③D.④①③②⑤答案:解析: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本题根据衣、食、住、行来排列句子即可。
合作探究6.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答案:6.表现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7.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答案:7.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优秀品格。
8.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文学主张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答案:8.(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的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9.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何作用答案:9.抒情和议论。
一方面表达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痛,另一方面表现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的深远影响。
拓展延伸10.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答案:10.略。
当堂测试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习题。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肖复兴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
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
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
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
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
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
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一九六三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
这位老师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
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
自然,我挺高兴。
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