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

3
山水画的青铜时代
元朝人画山水的基本态度有了改变,不 像宋朝人那么追求真山真水,却注意自己的 有笔有墨,大家所谓的“宋人丘壑”和“元 人笔墨”正是对比。换言之,宋朝人爱大自 然胜过笔墨,而元朝人爱自己的笔墨胜过大 自然,这就是元朝画家笔墨趣味特重之所由 来。
3
山水画的青铜时代
元代于1279年灭南宋,并废除了五代两 宋的画院制度,遂使中国山水画的演变自然 而然走向另一个方向,那就是文人的气息重 了,书法的气味重了,笔墨的趣味重了。由 于文人多半书家,就形成了题跋泛滥的一种 特殊现象。
1
荆浩《匡庐图》
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运用坚劲而密集的皴法, 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山石的 凹凸明暗和纹理结构,并 以虚实浓淡变化多端的水 墨,创造出富有质感的画 面,表达了既雄伟又深远 辽阔的意境,有“全景山 水”之称。
《 匡 庐 图 》 五 代 荆 浩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1
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关仝
构图上以一条河从左向右斜下而 流,将画面分割成“z”字 形。河右边是起伏的山峦,以高远法 向上画出巨峰,突兀高耸,形如卷云, 这是关陇山川的特色;河左岸地势略 为平缓,有一座木桥连接两岸,桥上 及岸边都有行人,骑驴或者徒步向旅 店走来。
《关山行旅图》,水墨绢本 ,144*97
台北故宫博物院
1
荆浩、关仝tong
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荆浩、关仝的山水画被认为是以黄 河中游两岸的真山真水为描写对象的, 为大山大水式的全景构图,是北派山水 的代表。
1
董源、巨然
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江南山明水秀,对这一地域山水描绘的画家以南唐 的董源最有名。董源,南京人,官作南唐的北苑副使, 宫,草木丰美,山峦明秀的风光。他的画没有明 晰的浓墨勾勒的外轮廓线条,而是将笔、墨、皴、染结 合为一,传达江南草木华滋,湖光山色的特点。传世作 品有《潇湘图》、《夏山图》等 “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 观则景物灿然”。
《千里江山图》: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

《千里江山图》: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宝。
它是南宋画家王希孟的代表作品,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作品长2.86米,高0.42米,通过对中国南方的山水景观进行精致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和神韵。
画面中,可以看到苍山翠峰、奔腾的江河、秀美的水村,以及各种生活在其中的人物和动物,画面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千里江山图》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意境和笔墨。
画家王希孟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人物的安排,展现出了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深邃、秀丽和高远。
画面中的山川、水流和建筑物,以及人物和动物的处理,都显得非常精致和自然,展现了王希孟高超的笔墨功夫和绘画技巧。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景观的魅力和神韵,也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深邃和博大精深。
通过欣赏这幅画作,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领略到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山水画

传承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 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 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 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 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 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 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 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 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 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 年画家。
《江
雪》
唐代诗人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溪山行旅图》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被誉为“宋画第一”。 以俊伟屹立的大山、一 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 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 行旅为对象,真实的画 出北方山川的壮美,使 人如身临其境 。他所画 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 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 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 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 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 生的密林,成功的刻画 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 浑厚,势壮雄强”的特 色,被誉为“得山之 骨”,“与山传神”。 (北宋)
作品赏析
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 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 向往。 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 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 丽堂皇,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 熟之处。
第3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

三、妙夺造化
山水画创作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 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 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 正因如此,画中山水绝不同于真山真水。
《 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纵 206.3厘米、横103.3
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绘巨峰耸立,下不见底,山涧中一线飞瀑直泻而下, 山下巨石突兀,溪水潺潺,丛林茂密,楼阁隐约可见,山路 上走来一行毛驴驮队,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构图于饱 满中见出空灵 ,山石树木勾勒严整 ,以雨点皴表现山石的 肌理效果,得其形貌质感。画面浑厚壮观,气势雄强,为范 宽的代表作品 。
青卞隐居图 [元代]王蒙 山林深处有茅屋数楹、中坐一隐士。
近处山道上一人曳杖而行、似来寻访。 此图笔法繁而不乱,构图密而不塞,渲 染出深山密林的清气氛,被董其昌赞为 “天下第一王叔明”。描绘画家故乡卞 山苍茫景色,山上树木茂密苍郁,溪流 回环,景色清幽,隐士行居其间。画法 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再用焦墨 皴擦,使得画面不迫不塞,元气淋漓, 气势磅礴,创造了线繁点密、苍茫深厚 的新风格。画家通过此图表达了隐居山 林的愿望卞山位于王蒙家乡吴兴附近。。
以王希孟为 代表的宋代 青绿山水画, 对后世影响 很大,如元 代钱选,明 代蓝瑛以及 清代袁江、 袁耀,近代 张大千等; 且远及日本, 促进了日本 画的发展。
相关链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画的笔墨
运笔、用墨的不同技巧,能产生丰富多变的线条与色彩。不同的线条与色彩又有不同 的形状与质感。笔墨不仅在表现物象,更在传达审美精神,如古拙、雄浑、秀润、俊逸 等。历代山水画家在学习前人的过程中,形成了对笔墨审美与精神的共识。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001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文书画皆能。
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
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从开头描写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飘飘若仙、含情脉脉的洛神,似来又去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之中。
后几段画洛神在云间遨游,或与曹植在一起游赏。
最后画洛神驾六龙云车而去,曹植坐舟追寻。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002 《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003 《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绢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
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
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
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
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描绘山水自然景观为主题。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1. 原始山水画(公元前5000年-公元220年)原始山水画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时期,最早浮现在陶器上。
这些原始山水画主要以线条勾勒山水轮廓,简单而朴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水画逐渐浮现在青铜器和石刻上,并开始加入更多的细节和装饰。
2. 古代山水画(公元220年-公元618年)古代山水画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东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
在这一时期,山水画开始浮现在纸上,艺术家开始使用墨水和笔进行创作。
古代山水画强调表现山水的气势和神韵,注重山水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唐代山水画(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期,也是山水画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代山水画家主要注重山水的写实性和构图技巧,追求形象的真实和细腻。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王维、顾恺之和李思训等。
4. 宋代山水画(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山水画发展的转折点。
宋代山水画家主张“写意”和“气韵生动”,追求笔墨的自由和意境的表达。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范宽、李唐和郭熙等。
5. 元代山水画(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代山水画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了蒙古、西亚和波斯等地的绘画风格。
元代山水画以线条的疏密和色采的对照为特点,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赵孟頫、黄公望和王蒙等。
6. 明代山水画(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代山水画继承了元代的传统,同时也注重个人创作和表达。
明代山水画家追求笔墨的浓淡变化和构图的独特性,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沈周、文徵明和唐寅等。
7. 清代山水画(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清代山水画以文人画为主流,注重文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清代山水画家主张“意境超逸”和“笔墨淡雅”,形成为了清代山水画的独特风格。
中国古代经典山水画100幅

中国古代经典⼭⽔画100幅(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唐)王维.千岩万壑图(局部)王维.千岩万壑图.(局部)王维.千岩万壑图.(局部)(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五代)董源.潇湘图(局部)(五代)巨然.秋⼭问道图(五代)巨然.万壑松风图(五代)巨然.寒鸦图(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北宋)燕⽂贵.溪⼭楼观图(北宋)范宽.溪⼭⾏旅图(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北宋)许道宁.关⼭密雪图(北宋)许道宁.渔⽗图(北宋)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长卷(北宋)郭忠恕.雪霁江⾏图(北宋)王铣.渔村⼩雪图(局部)(北宋)王铣.烟江叠嶂图(局部)(北宋)王希孟.千⾥江⼭图(北宋)江参.庐⼭图(北宋)⽶友仁.远岫晴云图(北宋)梁楷.雪景⼭⽔图(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宋)萧照.⼭腰楼观图(南宋)马远.踏歌图(南宋)马远.对⽉图(南宋)夏圭.西湖柳艇图(南宋)夏圭.钱塘秋潮图(南宋)马和之.⿅鸣之什图(南宋)赵伯驹.春⼭图(⾦代)武元直.⾚壁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居图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元代)黄公望.天池⽯壁图(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元代)王蒙.夏⽇⼭居图(元代)王蒙.长江万⾥图(局部)吴镇.洞庭渔隐图吴镇.秋江渔隐图王履.华⼭图王绂.北京⼋景图.琼岛春云王绂.湖⼭书屋图戴进.灵⾕春云图戴进.溪堂诗思图2杜琼.友松图夏芷.灵阳⼗景图(之⼀)沈周.庐⼭⾼沈周.云际停⾈图周⾂.春⼭游骑图吴伟.江⼭渔乐图王绂.北京⼋景图.琼岛春云。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情境问题:画家描绘的是真实的山水吗?
• 画中的山水是真实的富春江两岸 的景色吗?为什么要画山水画?
•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 的山水情怀?
叁
贰
壹
因
妙
山
心
夺
水
造
造
情
境
化
怀
目 录
一、山水情怀
问题情境
1. 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 2. “山水”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 3. 为什么说“山水以形媚道”? 4. 《富春山居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怀?
拓展探究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 画史上的又一旷世杰作。与 《富春山居图》对读,二者 在描绘对象、表现技法、创 作背景等方面有何异同?
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千里 江山图》(结合创作背景)
北宋末期,宋金形成军事对峙之势,北宋的王室衰微,国土沦丧,民不聊生,在朝 野内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爱国主义力量。其中,以青年学生为主流的爱国力量在崛 起,但是,面对朝廷软弱无力的政治、军事,他们仅仅将富国强兵以收复山河的理 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文化创造中。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军权和政权分离之后, 就进入了文治社会,文人地位很高。再加上汉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以及宋 代出现的印刷术,都影响了文人艺术创作的主题。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 转向了解答“人与自然”的问题。
徽宗作为帝王,改变了宫廷画家的社会身份;他作为艺术创作的统领者,对绘画有 着直接而明确的要求,作为画家的徽宗,从不放任宫廷画家自由创作,他对宫廷画 家在形式和趣味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徽宗的审美情趣,即成为决定艺术风格的绝 对标准,宫廷画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技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其审美趣 味和倾向。画学是宋徽宗于崇宁三年(1104 年)设立的宫廷绘画教育机构,后归 属翰林院图画局。王希孟以宫廷画家的身份,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山水画导入:过度:闲暇之余我们都喜欢亲近自然,外出旅游。
美丽的自然风景能带给我们心旷神怡,轻松自然之感。
提问:同学们都去过哪些中国的名山大川呢?学生:黄山、泰山、、、、、五桂山(教师可幽默回答,当然五桂山、大尖山也算是我们中山的名山)提问:我们常说的“三山五岳”是指什么?学生:(略)相传古代的“三山”是指蓬莱、方丈、瀛洲。
现指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五岳”是指东岳泰山之雄(山东)、西岳华山之险(陕西)、南岳衡山之秀(湖南)、北岳恒山之奇(山西)、中岳嵩山之峻(河南)。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唐代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
“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等)提问:我们现代人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一般都会用相机把美丽的风景记录下来。
那么在中国古代,人们又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呢?学生:诗歌、绘画是常用的方式。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出示课题《中国古代山水画》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概况及脉络提问:什么是山水画呢?学生:(略)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中国画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彩作画于绢、宣纸、帛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提问:中国古代山水画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呢?距今1500多年大概是什么时代。
学生:(略)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重点讲)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山水画就已经开始萌芽,但仍附属于人物画;(图例《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绢本设色(传是宋代摹本) 纵27.1cm 横572.8cm 这幅画现在有四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
)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洛神赋》是谁写的呢?《洛神赋》大概讲得是一个什么故事呢?学生:(略)曹植(公元192-232),字子建。
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才高八斗”也是由此而来,一石为十斗。
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年轻的曹植爱上了甄氏,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今河北省无极县)。
建安年间,美貌的甄氏嫁给了袁绍的儿子袁熙。
官渡之战后,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
后又被曹丕看中立为皇后,不久她因失宠忧郁而死。
曹植去洛阳朝见其皇兄,返回时夜宿洛水边,梦中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
回去后曹植写下《洛神赋》来寄托他对甄氏的思念之情。
(原名《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叡继位,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讲解:早期的山水画呈现的特点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洛神赋图》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开情节,生动描画出了诗人与洛水女神之间人神相爱的浪漫故事。
山水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存在,起到丰富、衔接画面的作用。
早在1500多年以前,顾恺之就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见解。
隋唐时期山水画(重点讲)讲解:隋唐时期的山水画开始走向独立,其中代表人物有展子虔、李思训、王维等;(图例《游春图》)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绢本设色横80.5厘米纵43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这时山水已作为画面的主体,而人物只是画面的点缀。
整个画面描绘的是早春时节人们外出踏青,游山玩水的场景。
《游春图》卷也是一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
它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由末代皇帝溥仪携至长春流出。
著名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以二百四十两黄金谈定。
当时张伯驹先生因屡收宋元名迹,手头拮据,不得已将15亩(一万平米)的房产出售,才将《游春图》卷收归。
(张伯驹、张学良、溥侗(溥仪的族弟)、袁克文(袁世凯的次子)并称为“民国四公子”)(按现在金价每克300元来算,240两=12000克×300元=360万)五代时期山水画讲解:五代、北宋时期中国山水画高度成熟,代表人物有荆浩、董源、王希孟等。
(图例五代荆浩《匡庐图》、董源《龙宿郊民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绢本青绿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纵51.5cm,横1191.5cm (青绿山水画是山水画的一种。
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
)王希孟18岁入翰林书画院,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用了半年时间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可惜20岁即去世,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
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
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
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
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
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
卷后有当时蔡京的题跋,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元代时期山水画(重点讲)提问:元代山水画作品跟之前朝代相比,在风格上有哪些变化?学生:(略)讲解: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
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图例《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黄公望(1269—1354),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黄公望79岁时开始动笔,历时7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背后故事: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联系时事:温总理在2010年3月全国“两会”上谈到两岸问题时,希望分藏海峡两岸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能早日团圆。
温家宝说:“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时开始动笔,历时7年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
画犹如此,人何以堪。
”2011年2月22日,两岸签署备忘录,浙江省博物馆向台北故宫博物院出借《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360年前被焚成两段的《富春山居图》,将于今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上完成合璧。
明代时期山水画(略讲)讲解:明代出现了画派,“浙派”、“吴门派”、“松江派”等。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沈周、文征明、仇英、唐寅为代表的吴门派。
(图例:唐寅《看泉听风图》、唐寅《山路松声图》)(约公元1509年左右,正值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清代时期山水画(略讲)讲解:清代主张仿古,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时敏之孙)、王翚(王时敏、王鉴的学生)。
这一派画家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追求变化,崇拜“元四家”。
(王翚《仿巨然山水图》、王时敏《仙山楼阁图》)二,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一)画中山水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中国古代山水画家的作画理论: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张璪「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
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2、“搜尽奇峰打草稿”——清《石涛画语录》欣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而是经过画家的主观提炼,融入了画家的思想情感的创作。
其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和一定的思想高度。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1.观察方法不同西方:焦点透视中国:散点透视2.审美理想和审美理念不同中国画更讲究的是一种意境,天人合一、心有万象的创作画方法和心态。
笔墨里渗透的是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
西方风景画多强调对景写生,着重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
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
散点透视体现了中国人豁达的自然观,焦点透视体现了西方严谨的科学的自然观。
(三)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与特点皴法:披麻皴、折带皴、斧劈皴、云头皴等(四)山水画的诗情画意中国山水画注重诗情画意的交融。
欣赏朱瑞《寒江独钓图》,配合柳宗元诗《江雪》,充分理解中国山水画“诗画交融,追求意境”的特点。
课内活动:请一位同学根据下面一首古诗词作画,其他同学试着猜出这首古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