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延安反特战线的生死较量
1947延安保卫战的幕后

1947:延安保卫战的幕后1947:延安保卫战的幕后1947年3月中旬,蒋介石命令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集中34个旅共25万余人,以数倍于西北人民解放军的绝对优势兵力,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并重点向延安发动攻击,企图摧毁中共首脑机关,消灭西北人民解放军。
然而,胡宗南的25万大军,在陕北的沟壑里处处损兵折将,最终以付出沉重代价而宣告失败。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延安保卫战背后究竟都有哪些秘密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周恩来在胡宗南身边安了个“闲棋子”早在抗战初期,周恩来就在胡宗南身边安插了一个叫熊向晖的“闲棋冷子”。
熊向晖1919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曾任湖北高等法院庭长。
熊家有八个孩子,均受过良好的教育。
熊向晖排行老五,少时聪颖机敏、博闻强记。
17岁那年,熊向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期间,熊向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很快便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11月,他接受党的指示:不要暴露党员身份,报名参加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服务”。
于是,熊向晖便参加了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
不久,胡宗南在武昌接见战地服务团人员。
正是这次接见,胡宗南“慧眼”发现了熊向晖,并加强培养,委以重用。
1938年5月初,胡宗南送熊向晖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7分校学习。
学习期满后,被委派为胡宗南的侍从副官、机要秘书。
熊向晖担任胡宗南的秘书不久,就得到胡宗南的器重。
蒋介石给胡宗南的密令都由熊向晖签收,而胡宗南下达的命令也都是由熊向晖起草。
起草胡宗南的讲演稿更是熊向晖的“拿手好戏”,这个“懂军事又懂政治的助手”深谙胡宗南的脾气,胡喜欢说大话,又爱出风头,经常给主办的军校和所属部队作“精彩讲话”。
熊向晖写出的讲演稿“激情和说理兼有”,完全符合胡宗南的口味。
胡宗南拿着它去演讲,常常觉得豪气冲天。
由此,胡宗南对熊向晖渐渐由欣赏到完全信任。
战斗在敌人心脏的熊向晖,时刻履行着自己的任务——观察胡宗南,了解国民党高层势态,并且尽可能地“少联系共产党、一定做好隐蔽工作”——这是周恩来再三嘱托的。
《保卫延安》读书笔记

《保卫延安》读书笔记《保卫延安》是为保卫新中国建设而献身的英雄们的壮丽史诗,也是一部真实展示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精神和坚定意志的伟大著作。
本书是根据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创作,并以历史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共产党员在保卫延安这个重要革命据点上所展示的英勇斗争和革命精神。
本书的主要故事情节围绕着共产党员李涟和延安特务孙羽之间的对抗展开。
其中,李涟为了保卫延安,不惜一切代价打击特务组织,展示了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和为民着想的高尚精神。
而孙羽则代表着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特务的利益,他们企图摧毁共产党并统治延安。
通过李涟和孙羽的对抗,作者深入揭示了共产党员和反动派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奋斗和崇高理想的故事。
在主人公李涟的身上,作者刻画了一位坚定的革命战士的形象。
他热爱人民,热爱党,始终坚守信仰,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党和人民。
他智勇双全,勇猛果敢,敢于同敌人作斗争,不退缩不退让。
他是全体共产党员的楷模,他的形象感染着人们,使每一个读者为之敬佩。
另一方面,孙羽则代表了那些以个人利益为重,不顾正义和国家民族利益的人。
他是一个背叛者,通过秘密诱导破坏,试图破坏共产党的性质和民粹基础。
他出卖党的利益,背叛了自己的同志和人民,并追求个人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他的行为不仅是对革命事业的背叛,更是对革命领导者理想信仰的背离。
孙羽的形象是对那些背离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事业的人的警示。
全书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通过故事情节,作者巧妙地渲染了革命的火焰,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共产党奋革命和为人民服务的高涨情感。
故事中群众的关心和支持是共产党人力量的源泉,始终坚决支持党和人民,反抗敌人的统治。
并和战士们一起遵循共产党的指示,对抗入侵的敌人,不畏艰险,坚决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
阅读《保卫延安》,我被故事中所展现的顽强斗争精神所震撼。
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是战斗的英雄,他们抛却个人的安逸和享受,毫不畏惧地与敌人抗争,并最终保卫了延安,保卫了革命事业。
保卫延安战役相关内容

保卫延安战役相关内容推荐文章南京保卫战战役背景热度:保卫斯大林战役相关知识热度:二战莫斯科战役内容热度:抗战粤军所经历的战役热度:保卫莫斯科战役热度:延安保卫战,于1947年3月13日开始。
战争是由国民党为了攻占延安,摧毁中共党、政、军指挥中枢的目的,在西北地区集结了34个旅25万多人的兵力而起。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保卫延安战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延安保卫战战争背景1947年3月,蒋介石把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其重点进攻方向之一就是陕甘宁边区,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
当时,国民党军在西北战场有23万人,主要是第 l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嫡系将领胡宗南指挥的部队,装备精良,盛气凌人。
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则不到3万人,而且装备极差,补给困难。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以整编第1军、第29军所属6个整编师15个旅共约l4万人,分别从洛川、宜川出动,指向延安。
彭德怀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身份部署延安保卫战,掩护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转移。
西北野战军教导旅、警备第3旅、第l纵队等部在延安以南的临真镇、金盆湾、牛武、茶坊等地构筑纵深阵地,依托有利地形,进行抵抗。
国民党军以近百架飞机、大量火炮掩护进攻,对延安进行狂轰滥炸,西北野战军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英勇作战,节节抗击。
1947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由彭德怀出任西北野战兵团统帅,担负起直接指挥西北战场作战的任务。
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军已兵临延安城下,直到傍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才离开延安。
延安保卫战进行了七天七夜,1947年3月19日,国民党军占领延安。
毛泽东临走时对彭德怀说:“蒋介石进攻延安,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来的。
”[1]延安保卫战战争起因1947年2月28日,蒋介石把他的西北军政大员胡宗南召至南京,具体部署进攻延安,想以攻占延安来实现其“摧毁匪方党、政、军神经中枢,动摇其军心,瓦解其斗志,削弱其国际地位”的心愿。
保卫延安语文阅读理解

保卫延安语文阅读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圣地,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保卫延安》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延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如何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了这片革命的热土。
文章首先描绘了延安的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指出延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心,也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
在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下,延安的战略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通过对比延安与其他地方的抗战情况,突出了延安在抗日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接着,文章详细叙述了延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如何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从儿童团到妇女会,从农民到工人,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抗战中来。
文章中提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儿童团的小英雄们勇敢地传递情报,妇女们在后方支援前线,农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保卫家园等。
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延安人民的抗战精神和团结力量。
文章还分析了延安在抗日战争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延安经常遭受日军的空袭和地面进攻。
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延安人民依然坚持抗战,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如延安人民在空袭中如何迅速疏散、在物资短缺时如何互相帮助等,展现了延安人民在困难面前的坚韧和智慧。
最后,文章强调了延安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意义。
延安不仅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土地,还为全国的抗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鼓舞。
延安的抗战经验,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抗战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通过总结延安抗战的成功经验,激励着全国人民继续团结起来,共同抗击侵略者,保卫我们的家园。
《保卫延安》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延安抗战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坚持斗争,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延安秘密战

延安秘密战作者:郝在今来源:《民主与法制》2018年第06期1947年1月,熊向晖在南京成婚,胡长官派代表致词祝贺,蒋大公子蒋经国亲自担任证婚人。
按照胡宗南的安排,熊向晖将去美国留学。
看来,这场危机一可以平安度过了。
熊向晖请示周恩来,自己不想离开情报岗位去美国。
周恩来却说,国民党出钱给我们培训人才,为什么不去。
3月1日,正在上海筹办行装的熊向晖,家中突然来了保密局的客人。
客人邀请熊向晖去南京一行,却不明言此行任务。
这保密局就是过去的军统改名,熊向晖判断,还是自己暴露了!匆匆回家与妻子谌筱华诀别,熊向晖去南京准备迎接审讯。
到了南京,却见到哈哈大笑的胡宗南:你推迟出国三个月,打下延安再走!蒋介石密令胡宗南3月10日攻打延安,那天美苏英法四国外长将召开会议,重新提起中国问题,蒋介石要给国际造成一个既成事实。
得到这个创立旷世奇勋的机会,胡宗南十分兴奋。
胡宗南不是一介武夫,有思想有主张,有政治雄心接蒋校长的班!攻占共党首府延安,胡宗南要发布《国军解放延安及陕北地区的施政纲领》,这个纲领要写得比共产党还革命!如此大文,非得请出熊向晖这个大笔杆子,还得给大笔杆子提供背景材料。
3月2日晚上,熊向晖拿着胡宗南提供的背景材料,关在密室中起草文件。
这《攻略延安方案》,进攻延安的兵力部署共15个旅14万人;发起进攻的时间是3月10日拂晓;前一日从上海、徐州调集94架飞机轰炸延安;陇东兵团佯攻,左右两个兵团以闪击行动夺取延安,保证歼灭共军主力。
面前摆着这样重要的军事情报,熊向晖当然照抄不误。
3月3日上午,熊向晖随胡宗南乘飞机回西安,当晚就将情报转述王石坚。
毛泽东、周恩来见到这份攻略方案的时候,国民党部队的军长师长旅长还都不知道,司令官胡宗南重视保密呢!闲棋不闲,冷子不冷,熊向晖这颗棋子,堪称周恩来的“手筋”(围棋高招),果然在保卫中共首脑机关上派上最大用场。
中共情报界向来有“龙潭三杰”之说。
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三人,潜伏在国民党最早的特务机关中,及时截获顾顺章叛变的情报,拯救了党中央机关。
延安秘密战

延安秘密战作者:郝在今来源:《民主与法制》2018年第12期姚文斌潜伏在胡宗南的情报组。
曾任重庆北碚特支书记的姚文斌,发展国民党秘书长陈布雷的女儿陈琏入党。
中央社会部物色情报人才,把姚文斌从重庆调到延安,经过培训后派往西安。
情报组的工作地点就在胡宗南住宅旁边,一次,姚文斌看见蒋介石夫妇在后花园散步,还听见宋美龄感叹:“到这里就放心了!”细心的姚文斌发现,让宋美龄放心的陪同人只有一个——熊向晖。
西安情报站先后由吴德峰、曾三、王中、罗青长领导,抗战中期开始由王石坚、程之平负责。
王石坚的情报电台被中统盯上了,陈忠经就出面解释,这是我三青团的特务电台。
从此,王石坚就以国民党特务的掩护身份,在西安特务界活动。
王石坚的情报电台,就隐蔽在国民党特务机关之中,向延安发出大量情报。
指挥全国大战的蒋介石,没有丝毫放松情报战争。
军统从美国进口大批先进的无线电测向装备,在北平侦破中共秘密电台。
又顺藤摸瓜,侦破西安密台。
横跨西北、华北、东北的王石坚情报系统被破获,一百多名地下党员被捕,四个密台都被破坏。
得知消息的周恩来,立即在小河口召集机要会议。
周恩来与军委二局局长戴镜元、军委三局局长王净、中央机要处长李质忠、秘书处长童小鹏、副处长罗青长,一起讨论二十多天,研究如何对付国民党的空中检测、地下破坏、密码破译。
周恩来说,这种机要战线上的斗争,是政治与技术结合的斗争。
我们在技术上落后于国民党,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可以进步,总有一天能赶上他们。
但在政治上,我们是先进的,我们的人员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严格的制度,这是他们永远也赶不上的。
他们虽然有技术,但政治上是腐朽的,官僚主义,官官相护,上下相欺,制度不执行,有许多漏洞我们可以利用。
只要我们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严格执行制度,又注意技术进步,就一定能战胜他们。
这个重要的机要会议,整顿了中共的无线电通信制度,保障了敌后电台的安全,保障了前线电台的隐秘,也确定了政治与技术结合的工作方针。
按照周恩来的规定,机要人员要始终跟随在首长身边,电台要提前到达驻地沟通联络,机要科和电台都要二十四小时值班,电报随收随译随送,决不耽误。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

打出抗日旗帜,明确方向
明确提出抗日救国的主张 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转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推动、领导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事件:西安事变、红军东征、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为抗日救 国告全体同胞书》
严明军纪,加强团队建设
• (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二)黄克功事件
创办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背景:红军干部紧缺,整体理论水平不高;战争的展开需要一批素 质过硬的干部。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 代表:抗日军政大学、鲁艺、陕北工学、中共中央党校等
生产自救
主要对策 精兵简政 主要发展农业兼顾工业、手工业、畜牧业、运输业、商业
统一思想,加强团队建设
主要针对新时期党内的思想困惑以及思想混乱 (1)打击日本侵略成为主要任务,但是战争的战略和战术问题造成思想困惑。 例如速胜论 (2)艺术的创作脱离实际情况 (3)党内主要负责人之间的矛盾导致的思想混乱
• 一、时间段:1935年10月-------1948年 3月23日 • 二、1937年前社会局势
• 三、延安时期全国主要力量之间的态度转变
抗战初期局势图
延安时期主要力量之间的态度转变
• 日军入侵武汉广州之后改变对国民党的政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 打击为辅并集中力量对付八路军。 • 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反共高潮并且对延安边区实施 经济封锁
延安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基础
• 西北革命根据地 • 1922年西北党组织成立 • 1922年陕西成立了党团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发动了清 涧起义、渭华起义,逐步把陕西革命斗争推向高潮935年1月成立陕北省苏维埃政府
延安时期的军队建设
• 一、打出抗日旗帜,明确方向 • 二、严明军纪,加强团队建设 • 三、创办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 四、生产自救,解决经济危机 • 五、统一思想,加强团队建设 • 六、保育院,解决后顾之忧
军统、中统特务为何始终无法打入延安

军统、中统特务为何始终无法打入延安作者: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16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边区保安处领导保卫人员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反特大戏。
在延安隐蔽战线斗争史上,边区保安处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敌特的渗透困难重重,成为一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利剑。
在我党历史上,隐蔽战线斗争一直是对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白区的上海,党中央曾经成立特科,令特务与叛徒们闻风丧胆。
相对而言,根据地的反特肃奸斗争就鲜为人知。
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边区保安处领导保卫人员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反特大戏。
边区保安处“拓荒”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1月5日,西北政治保卫局就以原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中的政治保卫局干部为基础,在瓦窑堡正式成立,负责西北苏区和红军中的肃反、保卫工作。
1937年1月,西北政治保卫局迁到延安棉土沟,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处长周兴),负责陕甘宁边区的锄奸、肃特保卫工作。
在延安隐蔽战线斗争史上,边区保安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利剑。
边区保安处成立之初,完全是一穷二白,缺乏干部,没有情报资料,就连办公用房都没有。
战士们自己动手,在延安棉土沟开挖了十余孔窑洞,基本解决了办公生活用房的问题。
边区保安处设有保卫部、地方部、检察部等机构,下辖各县保安科。
1938年5月,组建了延安市公安局管辖的延安市警察队,加强了延安城的卫戍力量。
为了加强地方保安工作,1941年底,在边区保安处之下又设立四个保安分处。
除了公开的保卫组织之外,保卫系统还在各乡村、街道、工厂、学校、合作社、机关、团体、部队,设立秘密的“工作网”,作为保卫机关的“耳目”,使敌特的渗透困难重重。
延安的生活是艰苦的,连毛泽东都穿补丁裤子。
但延安警察却有自己的黑色制服,甚至还有神气的骑兵队。
保安系统有从边区保安团到县保安队的武装力量,还有自己的秘密情报系统、自己的电台。
边区县首长的待遇是骑马,除书记、县长以外,唯有保安科科长有一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初期延安反特战线的生死较量(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陕北的延安是中共中央驻地,也是八路军后方大本营。
朝朝暮暮,风晨月夕,宝塔山下,延水河边,时时传出雄壮的抗日歌声。
被迫实行联共抗日的国民党政府还在延安城里保持一些机构,街上一些建筑物门口挂着“肤施(延安旧称)县党部”、“肤施县政府”等牌子,邮局等部门也由他们控制。
敌我阵营分明,中统、军统也在延安设了秘密据点,时不时搞些反共活动。
1937年秋,陕甘宁边区保卫处在延安军民的大力协助下,破获了一起敌特案,逮捕了以宝塔山下一古寺住持僧人超尘(俗名孟知荃)为首的中统小组的多数成员,保卫处长周兴亲自主持了审讯工作。
案情似乎并不复杂:超尘早年在南京读过佛学院,1930年加入中统,接受过射击、爆破等专业训练,几年后奉令潜回家乡延安,在清凉寺为僧。
超尘身材魁梧、贪淫好色,因不守清规而被逐出山门。
但他有后台,1936年经国民党县长马濯江出面协调做工作,超尘被安排到宝塔山(又称清凉山)背后一古寺中当起住持。
红军进入延安后,超尘指挥手下的一伙特务造谣言、搞破坏,利用暗藏的电台不定期地向西安中统站发密码电报,送去我党政军情报,引起边区保卫处的注意,及时实行监视,并向中央情报部负责人李克农作了汇报。
超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耐,继续搞特务活动。
仗恃腰包里有的是钱,他与众多有些姿色的青年妇女保持通奸关系。
大晴天,超尘常坐在宝塔山上一岩石边吸烟和品茶,若发现山下某农家晒红丝绸面被子(这是约定的暗号,表示男主人已外出,夜晚不会在家),他就在晚上摸下山去与那家妇人私通。
正因为超尘不知收敛,在延安百姓中民愤很大,他被捕后对自己的恶行劣迹和特务活动供认不讳,请求免其一死,最好将自己交给国民党方面,由高仲谦县长处置。
但他的请求被否定了,几个月后他被处决。
他部下的几个特务有的因有血债在身被公审后处决,有的被判处有期徒刑,此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一起敌特案被破获后,延安古城暂时平静了几个月,但若将这一起案子比之不久后发生的触目惊心的敌特大案,那就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了。
但由于种种原因,此大案长时间以来都鲜为人知……(二) 1938年4月,延安城外东郊公路上尘土飞扬,从西安方向驶来两辆军用卡车,在哨卡上受到边区守卫部队和民兵的检查。
司机和同车的上校军官均出示了特别通行证,并表示他们是奉胡宗南司令之令护送肖致平教授、刘永川教授二位名流来延安参观访问的。
那军官完成了任务后,即傲气十足地与八路军官兵和民兵挥挥手,转身上车,绝尘而去。
肖致平教授很激愤反感,指着驶远的军车骂了一通;刘永川教授则保持儒雅的风度,与检查人员客气了几句。
随同二位教授访问延安的还有一位英俊青年,名叫沈辉,长着一张国字脸,双眼很有神,身材中等略高,穿着朴素的卡其布中山装和已补过的半旧牛皮鞋,仪容整洁,神态谦和。
他名义上是肖教授的私人助手,显得学生味十足。
肖教授向骑毛驴前来迎接的陕甘宁边区教育部长徐特立、陕北公学负责人吴玉章等人介绍:自己和刘永川教授原先在北平燕京大学执教,教授社会学。
北平沦陷前他和刘教授、陈源教授等同事南下去武汉,在武大执教才几个月,战火又燃向这个华中重镇,他们只好联袂西行入川。
他在重庆中央大学开课,这回访问延安是希望增加对八路军和共产党的了解,进而以亲历亲闻来驳斥重庆国民党方面的反共宣传。
实际上像肖致平这样的教授在当时并不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他是较早要求参观访问延安的高级知识分子,故而他与刘教授都受到很高的礼遇。
到了延安后,他们被安排住在杨家岭中央招待所的窑洞里,天天有热水供应,有警卫分班保护,伙食也远远好于延安的党军政干部。
抗战初的延安,天天能吃上猪肉、白面馍馍和白菜、萝卜、豆腐等菜肴是非常之不易的。
连日来,肖教授等3人参观了陕北公学、鲁迅艺院、抗日军政大学等学校,还观看了留守部队的操练、射击等项目。
他们还荣幸地受到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张闻天等领导同志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沈辉表现得很谦恭温顺,总是少言寡语,与二位教授保持着无形的距离。
他看八路军演练时很认真,还主动上球场和八路军官兵打篮球,很投入。
傍晚,在流萤闪亮的延水河边漫步时,这个沈辉倾听着《黄河谣》、《延安颂》等歌声时,竟然潸然泪下,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30天很快就过去了,肖致平、刘永川二位教授恋恋不舍地向东道主提出告辞,说如不及时回西安,将招致破例为他们提供帮助的胡宗南将军的不满,而胡一向是以既抗日又反共而著称的。
不想沈辉却坚决不肯走了,要求留在延安就地参加革命。
他向有关方面表示:当初正是出于想投奔延安,才中止在“中大”的学业,主动要求给与他父亲是世交的肖教授当随员的。
边区保卫处按照规定对沈辉实行严格的政审,周兴处长与他两次谈话,试图发现什么破绽。
当年延安处于胡宗南20万装备精良的大军包围之下,为防范国民党特务的渗透破坏,对进入陕甘宁边区的人员一律实行政审与调查,且大多行之有效。
据沈辉自我介绍,他是河南息县人,在家乡读完中学,1936年考入开封师专,抗战爆发后南下入川,经肖致平教授相助,以同等学力进入重庆北碚的、由南京内迁来的中央大学一年级就读……保卫处结束了对沈辉的政审后,周兴出于搞政保工作的强烈责任心,又请重庆我党组织进一步协助调查沈辉在“中大”的情况,应当说是够慎重的了。
在重庆那边信息未反馈回来之前,沈辉被安排在边区政府教育部普教科当临时性的助理员,暂不定编制。
不久,保卫处副处长王范在延长县处理了一起日特汉奸破坏案后,回到延安向周兴作了汇报,周兴也向自己的副手说起手头处理的几件事,彼此交换了看法。
王范的经历不同于老红军周兴,他是江苏如东人,1926年入党,参加过红十四军。
1929年红十四军在江海平原失败后,他流落上海,为谋生计,当上租界巡捕,并与党接上关系。
其后,他利用巡捕身份协助陈赓领导的特科,打击敌人和内奸叛徒,屡建功绩。
1932年他因被叛徒指认而被捕,关进南京江东门中央军人监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王范被释放,经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负责人叶剑英与李克农的安排,他马不停蹄、千里迢迢地去了延安,很快就担任边区保卫处侦察科长兼副处长。
在大上海搞地下斗争的丰富阅历对他在延安的工作极有帮助,他已练就极敏锐的眼力和判断力。
他带领保卫人员逮捕特务头目超尘,用他的话说只是牛刀小试,他根本不相信国民党的特务都这么好对付,他与李克农、汪东兴都认为那很可能只是敌人用来迷惑我们注意力的一种舍卒保帅的花招,肯定还有潜藏较深的敌特。
王范特地找沈辉闲聊了一次,试图作出准确的判断。
沈辉很沉稳,应对如流、从容不迫,惟一的疑点是他自称是河南人,但口音却总有江南苏浙一带的味道,令王范生疑,于是单刀直入地向沈辉发问。
沈辉笑着解释,他小时候在上海舅父家住过几年,舅舅在美孚煤油公司当职员,他在上海徐家汇长寿路小学念过书,因而说话带一点江浙口音。
他还说了几句不太纯正的上海话,王范审慎地听着,点点头,看来沈辉的解释大体上还是站得住脚的。
即便如此,王范和周兴一样,还是不能完全对沈辉放心,他们等待重庆我党组织对调查函的回复,同时对沈辉作适当的监控。
那个时期一点也不能放松警惕,延安民间已流传一些政治谣言,比如说边区政府主席王明(陈绍禹)和妻子孟庆澍因政治上失势,打算在苏联驻延安党中央联络员帮助下出逃等,还称日军将出动百架飞机炸平延安……这些谣言肯定是国民党特务炮制的,意在蛊惑人心。
(三) 那个“进步青年”沈辉竟然还真是个极为老练的特务。
他的真名叫沈之岳,浙江人,早年在杭州读中学时就很反动,在浙江警官学校学习时加入国民党。
1932年,他经特务头目叶翔之介绍,进入戴笠领导的军委会特务处(军统的前身),主要在上海的几所大学里以进步学生面目出现,进行特务恬动,破坏过光明读书社等我党外围组织,是戴笠心目中的干员。
沈之岳善于伪装,又读过《向导》、《社会主义ABC》等马列书刊,自学过俄语,又通晓英语,枪法也很准,自认为文武双全。
抗战前一段时期,沈之岳在上海、杭州两地诱杀过七八名共产党员。
他父亲与肖致平虽认识,却并非什么世交。
那么,肖致平教授何以承认这个说法并且让化名沈辉的沈之岳随同自己去延安参观访问呢?是不是肖致平有意而为之?由于年代久远,这已成了悬案,以至于前些年海外有报刊指出肖致平有两重性,他与军统上层有过一段暧昧的令人生疑的关系,没有他的帮助,军统大特务沈之岳是很难进入延安的。
沈之岳设法冒险潜入延安,是为了执行伺机谋杀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绝密使命。
他为此作了周密的准备,还向他的直接上司、军统驻陕坝工作站站长毛人凤立下军令状,表示他只要潜入中共严密控制的延安,定然不会失手,他将相机行事,力争刺杀行动成功,作为对党国的报答。
毛人凤是戴笠安插在陕西的心腹,他表面是户县政府的书记员,沉默寡言、敬职本分,实际上是个极其危险的人物,奸诈阴毒、多谋善算,喜怒不形于色。
他与戴笠是浙江江山同乡,关系极为密切。
戴笠曾有意让他潜入延安,他深知中共政保部门的厉害,没敢拿性命去冒险,却一直在物色手下的特务。
从军统西安站调到陕坝站工作的沈之岳主动请命,真令毛人凤喜出望外。
沈之岳在洋溢着抗日气氛的延安待了一个多月,却不能不处处小心谨慎。
他总感到自己处在一双双眼睛的注视之下,稍有闪失定然会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为自我保护计,他迟迟不敢与先潜伏在延安的同伙接头,甚至不敢走近枣园的毛主席夫妇住地和杨家岭中央机关驻地以避嫌。
边区保卫处自收到重庆的调查回复后未再找他谈过话。
一天,沈之岳去“抗大”操场打完篮球比赛回来,在自己住的窑洞前的老榆树下发现有同伙来找过他的标记:是两块土疙瘩叠放在一起,这是他潜入延安前与毛人凤定下的标记,相当隐蔽。
他既高兴又感到惊恐,趁住同一窑洞的几个教育部干部还未回来,他东找找西望望,发现了一张折叠起来的烟盒纸,纸上用暗语写着两行字,约他次日中午去甘泉县杜甫祠堂一晤。
沈之岳不由得心惊肉跳、浑身冒汗,他取出火柴烧了纸条,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他考虑再三,还是没敢去,与这个未曾谋面过的同伙的联络也就暂时中断。
又过了些日子,沈之岳奉科长之命去延安城外飞机场,找国民党一方的高仲谦县长签办一个公文。
县政府原先在城关内大街上,原为清末的县衙门,几个月前日军6架飞机空袭延安,县府大堂被炸毁,办公人员死伤好几个,高仲谦只得去飞机场边的窑洞办公,挂出牌子。
那孔窑洞很大,里面有飞行员宿舍,还空十几张床位,可作县政府员工、眷属的住宿之处。
高仲谦的妻子高秀蓉也住这儿,她总是愁眉苦脸。
高仲谦签完公文,与沈之岳聊时局,他很健谈,夸耀自己守土有责,善于与中共方面周旋,已多次见过毛泽东主席,毛泽东邀他担任边区议会参政员但他谢绝了。
眼下,他的压力很大,正为在飞机场窑洞边再挖几个窑洞供县府办公使用而与八路军留守处司令肖劲光交涉。
在送沈之岳离开时,高仲谦突然说到:就他所知,潜伏在延安城内外的党国同志正在策划搞一连串的破坏行动,旨在动摇中共在陕西根据地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