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延安保育院
延安保育院故事

延安保育院故事延安保育院,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奋斗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奉献。
保育院是在延安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照顾孤儿和流离失所的儿童而设立的。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们的寄托所,更是一座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园。
在抗日战争期间,延安保育院成为了孤儿和失去父母的儿童的庇护所。
这些孩子们在保育院得到了爱和关怀,他们在这里长大,接受教育,成长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
保育院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在延安保育院,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和教育。
院里的老师们用心教育孩子们,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身体。
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成长。
保育院的故事,还包括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在艰苦的条件下,老师们和孩子们共同努力,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时刻。
他们一起度过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岁月,他们一起奋斗,一起成长,一起迎接未来的挑战。
保育院的故事,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奉献。
保育院的孩子们,他们成长为了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奋斗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奉献,也见证了一群孩子们的成长和奋斗。
保育院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展望未来,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延安保育院里的红色能量

延安保育院里的红色能量
俗话说,科学育儿要“两个生命”同时养育,使孩子生理上强壮、发达,心理上聪慧、卓越。
特别要注重心理生命的科学养育,因为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主要靠“第二生命”——心理的能量。
当然对于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孩子,心灵的呵护显得更加重要。
1938年,延安保育院的成立为穿梭在战火之中的孩子们,建立了一座坚实的港湾。
使他们不再因战争而恐惧不安,不再因为经历了生死离别而自闭,让他们孤独的世界多了一份温暖。
当时的延安保育院除了依据战时儿童保育总会所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外,还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了一些独特的儿童教育方针、原则和教育内容。
主旨在于锻炼儿童革命的观点与作风,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的心情、健康坚实的体格,陶冶勇敢老实的个性,增进儿童智识训练,手脑并用,使成为未来新中国健全的主人公。
延安保育院人性化的教育原则,可以说正是现代教育所缺失的。
以母爱出发的感情教育,延安保育员们极其慈爱温和的态度,生活上处处关心儿童,使孩子们感受到延安保育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深入儿童生活方方面面,是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家人般的呵护;在延安保育院的集体生活中,渐渐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观点,使其从小就养成有事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良好习惯;通过讲故事,看画报等各种方式来激励儿童励志,热爱群众的情怀……
一个处于正能量的孩子,总会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因为心理的能量总是无限的,延安保育院仿佛就是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无限爱
的力量给予孩子们希望与勇气!。
延安保育院读后感

延安保育院读后感一开场,看到那些孩子,心里就软乎乎的。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就像娇嫩的小花儿,随时可能被战争的暴风雨给摧残。
而延安保育院呢,就像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充满希望的小天地。
保育院里的那些保育员啊,那可都是天使下凡。
他们对孩子们的爱,那真不是盖的。
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心肝宝贝。
要知道,在当时,自己的生活都那么艰苦,还能全心全意地照顾这些孩子,这得是多深的爱和多大的责任感啊!我在想,要是我在那个时候,能不能做到像他们一样无私呢?估计够呛,光是每天的吃喝拉撒都得把我愁死,可他们还得时刻提防着敌人,保护孩子的安全。
再说说那些孩子吧。
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是都特别懂事。
在那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好像都有一种特殊的坚强。
不像现在有些孩子,稍微有点不顺心就哭闹个没完。
他们知道感恩,知道自己能活下来是多么不容易,这种早熟让人既心疼又敬佩。
整个故事里,最让我揪心的就是转移那段了。
一边是敌人的围追堵截,一边是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
那紧张的气氛啊,就像我自己也置身其中一样。
我坐在观众席上,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感觉自己比那些保育员还着急。
当看到他们成功转移的时候,我这颗心才“扑通”一声落回了肚子里,就像坐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
看完这个剧,我就一直在想。
现在我们的生活多好啊,和平、富足。
可这些都是那些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那些在延安保育院成长起来的孩子,后来也都成了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力量。
这就像是一颗爱的种子,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种下,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庇护着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觉得这个剧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它没有用那些枯燥的文字和说教来给我们讲过去的事情,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力量。
这种精神啊,就应该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下次要是有朋友还没看过这个剧,我一定得拉着他去看,让他也感受一下这种震撼心灵的力量。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精选多篇)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延安保育院观后感《延安保育院》观后感去年,我和妈妈到圣地大剧院观看了一部舞台剧——《延安保育院》。
这部舞台剧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个演出舞台背景已经把观众带入到浓浓的陕北民俗之中。
整个舞台剧长达1个半小时,分为四幕:回家、成长、转移和东渡,分别表现了孩子们到达陕北、在保育院健康快乐的成长,随部队转战陕北以及东渡黄河,走向新中国的过程。
序幕一开始,紧张惨烈的战斗场景吸引了观众,在悲壮的音乐烘托下,母亲在战斗中牺牲,给怀中的孩子留下一顶军帽。
回家篇中,孩子随部队跋涉来到宝塔山下,融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怀抱,受到了极大的关怀。
革命烈士的后代一定要爱护,健康成长。
成长篇最为欢快,孩子们在保育院快乐地成长,毛爷爷给他们的题词“要学习、要玩耍”作为舞台背景,孩子们和工作人员玩着各种游戏、学习识字、参与大生产。
突然,他们接到紧急情报,必须转移。
由于保育院人力有限,不能带走所有的孩子,保育院院长的女儿主动要求留在老乡家中,为其他孩子留出名额。
后来,老乡又为了保护这个女孩而牺牲。
在东渡篇中,黄河水的波涛汹涌,保育院院长为了救落水孩子而牺牲。
《延安保育院》不仅画面感人,也以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立体化的舞台营造了逼真的画面,旋转的地板、五颜六色的灯光、布景的千变万化、震撼的声音效果等形成一种宏伟壮观的风景线,共同塑造五彩缤纷的画面。
《延安保育院》推出后还将不断改造。
《延安保育院》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更让我们感受到它的伟大。
爱护国家的下一代,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第二篇:延安保育院观后感延安保育院观后感延安,这座英雄的,热血的,伟大的城市,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这里曾经涌现过无数为中国革命奉献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我和各位同事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延安参加培训学习。
期间我们有幸观看了革命圣地大剧院的一部大型舞台剧——《延安保育院》。
这部舞台剧意境深远、内容丰富,表现手法活泼并充满时代元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在很多方面给我启发。
延安交响赏析5处

延安交响赏析5处
延安交响乐团是中国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成立于1937年,总部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市。
乐团以演奏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为主,以独具特色的演出形式,风靡全国。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我亲自去过的五处延安交响音乐会场馆。
一、延安保育院
延安保育院是延安保育院革命文物陈列馆,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历史见证。
音乐会在保育院举办,既可以感受到历史痕迹,又可以在优美的音乐中沉醉其中。
二、延安中央大礼堂
延安中央大礼堂是延安市的重要文化场馆之一,拥有奥德斯族钢琴,音效设备也非常出色。
音乐会在礼堂里举行,听到的音乐更加完美,视觉与听觉的享受双倍增加。
三、陕北艺术学校音乐厅
陕北艺术学校是中国陕西省内艺术教育非常重要的机构之一,音乐厅也非常出色。
音乐厅中的音乐器材都是顶级品牌,其特有的音质和音感给听众带来特别的感受,让人沉浸其中。
四、杨家岭红军长征纪念馆
杨家岭红军长征纪念馆是中国陕西省内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延安交响音乐会的经典场馆之一。
音乐会的完美融入了杨家岭的红色历史,听着悠扬的旋律,眼前好像一幅幅历史画卷。
五、宝塔山公园
宝塔山公园不仅是一个被称为“延安八景”之一的公园,也是一个非常适合举办音乐会的场所。
绿树成荫的公园中,音乐的味道加上自然的气息,让人感到爽朗和宁静。
以上是我去过的五个延安交响音乐会场馆,每个场馆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如果您有机会来到延安,一定不要错过这些场馆的精彩演出。
在演奏的音乐中,了解历史,品味艺术,真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延安保育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标,它承载着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的希望和坚韧。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延安保育院,对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延安保育院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纪念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见证,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个特殊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延安保育院成为了无数儿童的家园,他们在这里接受教育、保养身体、受到呵护。
这个保育院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们的寄托之地,更是象征着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
延安保育院的展览馆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在这里,展示了当时延安人们生活的模样、学习的情景,还有领导人的指示和精神启示。
这个展览馆不仅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了延安保育院的历史,更通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形式让参观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生活,他们的苦难和奋斗。
延安保育院的展览馆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张张孩子们的照片。
这些照片展示了当时保育院中的孩子们的快乐和坚强。
他们有的带着微笑,有的正认真学习,有的又在玩耍。
这些孩子们是那个时代的希望,他们不仅拥有了在战乱中能够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保育院里得到了精神的滋养,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延安保育院的参观之旅让我对当时中国人民的奋斗和付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那个年代,人们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动荡没有让他们的希望消失,相反,他们更加努力地为了民族复兴而奋斗。
延安保育院就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和付出。
站在延安保育院的广场上,我能够感受到这种坚韧的精神,它唤起了我对民族复兴的热爱和使命感。
延安保育院的参观之旅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民精神的力量。
在这个地方,我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韧劲和坚持,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他们不畏艰难,始终坚守信念。
延安保育院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延安保育院故事

延安保育院故事延安保育院,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人民情感的地方。
它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一部分。
保育院建立于1938年,是为了解决当时解放区孤儿、失依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而设立的。
在延安保育院,孩子们接受着教育,得到了关爱,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在延安保育院,孩子们不仅仅得到了物质上的生活照料,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精神上的关爱和教育。
院里的老师们不辞辛劳地教书育人,他们用爱心和耐心教会孩子们知识,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独立生活、互相帮助,也学会了感恩和珍惜。
他们在这里度过了艰难的日子,却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感人的故事至今仍深深地感动着人们。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延安保育院成为了孤儿、失依儿童的避风港,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学习的保障。
同时,保育院也成为了培养未来接班人的摇篮,许多孩子在这里接受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了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对今天的启示。
在当下,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保育院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坚持下去,相信明天会更好。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关爱他人,尤其是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他们温暖和帮助,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也见证了一代代孩子们的成长。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看到了希望的种子不断发芽。
保育院的故事,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向前,勇往直前。
愿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

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
延安保育院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一个孤儿院,为无依无靠的孩子提供庇护和教育。
我有幸参观了延安保育院并与那里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延安保育院的工作人员非常专业和有爱心。
他们不仅提供孩子们基本的生活照顾,还通过教育和培训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工作人员们用心对待每个孩子,并
且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我看到了他们对待孩子们的
责任感和关爱之心,这让我深受感动。
其次,延安保育院给无家可归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孩子们在保育院里有一
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衣物和住所。
他们也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
玩耍、学习,建立起友谊和互助的关系。
这种氛围让孩子们感到宽慰和温暖,让他们
找到了归属感。
另外,延安保育院注重教育和培养孩子们的能力。
孩子们可以接受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让他们有机会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在将
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也让他们更有自信和自尊心。
在延安保育院的参观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关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
们在保育院得到了温暖的庇护和关怀,他们的生活和未来都变得更加光明。
我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这些孩子做一点点的贡献,让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生活和
教育机会。
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做
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的延安保育院
延安的保育事业开创于抗日烽火时期,在党中央的关心领导下,在从事保育工作的教职员工的努力下,为养育、培养革命后代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留下一段不能忘记的历程。
创建延安托儿所,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片国土沦陷,无数同胞被杀戮,家破人亡,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众多儿童失去家园,失去父母。
面对无数遇难儿童的悲惨境遇,中国共产党人奔走呼号,吁请各界贤达、海内外仁人志士伸出手来,共同拯救战区难童,并于1937年3月在延安城南柳林子办起了延安托儿所,倾其所力,额定收容婴孩20名。
这是延安最早的托儿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最早的幼托机构,以收容抚养战区难童、烈士遗孤、出征将士子弟、革命干部子女为宗旨;以解除妇女干部繁重的家务,免去革命干部、出征将士的后顾之忧,鼓励壮丁上前线,培养优秀的民族后代、革命事业忠实可靠的接班人为保育教育的目的。
延安托儿所于3月7日创办,最早收容的婴孩有:毛姣姣(李敏)、罗小金(李铁映)、谢丁丁、陈小胖、傅维芳、贾丽丽、王苏苏、秦新华等人。
随着战区的不断扩大,抢救战区难童已成为中国战时重要的工
作。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倡导推动下,经周恩来、王明、孟庆树、邓颖超、宋庆龄、何香凝、李德全、史良、冯玉祥、沈钧儒、郭沫若等奔走呼吁,联合各党派、民主爱国团体、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发起组织抢救难童的工作。
历时两个月的筹划,于1938年3月10日在汉口圣罗依中学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恭请宋美龄先生出任理事长。
消息传来,延安军民热烈响应。
在边区青年救国联合会的协调下,由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边区各界抗敌后援会、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鲁迅小学、延安托儿所等12个团体和蔡畅、徐明清、成仿吾、高朗山、史秀云、徐特立、萧劲光、毛齐华、滕代远、沙可夫、艾思奇、何思敬、林彪、高岗、丁玲等60余人共同发起创立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
1938年7月4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
成立大会上选举宋庆龄、宋美龄、何香凝、李德全、邓颖超、孟庆树、许广平、刘群仙、史良、沈兹九、刘清扬、王汝淇、曹孟君13人为名誉理事;康克清、蔡畅、张琴秋、徐明清、史秀云、杨芝芳、丁玲、吴瑛、李芝光、张范、江兆菊、吴文瑜、李玉婷、刘秀梅、褚友仁、陈璧如、凌莎17人为理事。
会议确定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受中共中央妇委领导,为中共中央管理局下属(1941年以后交由边区政府民政厅管辖),会议推举杨芝芳为保育会会长,丑子岗任秘书,吴瑛负责宣传,褚友仁分管保育。
为扩充托儿所,改善与开创边区儿童保育事业,边区政府确定每月为边区保育院拨出经费100元、开办费200元。
边区政府机关捐赠1000元。
特别是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项英副军长、边区政府
主席林伯渠以及王明等中央领导同志与陕甘宁边区党政军各界领导机构与个人合计捐赠863元,使托儿所的扩充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除原有18名婴孩外,1938年8月20日开始接收儿童入院。
扩充后的儿童保育院为了保证幼儿有较好的生活条件,门窗安装了纱布和铁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份用具、床和被褥。
视年龄不同,有牛奶、鸡蛋、代乳粉、麦片、大米稀饭与蔬菜等食品。
保育员昼夜三班轮流看护。
建立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一院
1938年9月5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决定筹建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一院,可以收容500名儿童。
同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就边区儿童保育第一院的创立、经费、院址、组织、生活、卫生、保育教育工作状况等做了全面介绍。
《新中华报》发表社论:“保育我们后代的战士。
”毛泽东为边区儿童保育院成立题词:“儿童万岁。
”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工作,边区儿童保育院第一院于1938年10月2日正式建立。
定名为“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一院”。
保育院开放三日,参观者日有百余。
朱德、王明、项英、孟庆树、艾思奇、丁玲等对该院都给予了宝贵的意见和鼓励。
保育院初创时期,有工作人员19人,由边区保育分会秘书丑子岗主持料理扩充建院事务。
10月成立时已有婴孩57名,第一任院长李芝光到职(1938.10—1939.12),后来有陶汲波(1939.12—1940.6)、丁彤(1940.6—1941.3)、凌莎(1941.3—1945.5)、黄杰(1945.7
—1946.8)、杨芝芳(1946.8—1971.1)先后担任院长。
最早的保育员有李惜春、王玉兰、白如璧等,她们都是陕北的女红军。
随着保育生的不断增加,保育员也增加到几十人,早期的保育工作者中有韩俊哲、郭玉萍、黄海明、王茜平、曹和静等人。
他们工作得非常出色,郭玉萍在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与边区政府的奖励。
黄海明还担任了保育院的领导职务。
在极端闭塞、艰苦、困难的情况下,陕北红军老战士、总务科长白占玉克服自身伤残开展生产自救,保证了全院儿童、职工的主副食供应。
为保证孩子们的安全,1938年11月10日,保育院迁往延安北75华里的安塞县小草峪村。
11月20日是个星期天,日军飞机突然轰炸延安。
高高的城墙、繁华井然的街道顿时变成一片瓦砾。
保育院接收了空袭遇难家庭的儿童十余名。
为保证孩子们的安全,这时保育生已增至86人,职工也相应增加。
年底,边区政府决定将已经疏散到吊儿沟、赐儿沟的边区中学附属小学并入保育院。
为此,保育院在幼稚部、婴儿部的建制上又增设了小学部。
“战时儿童保育院小学部”的名称便是由此得来。
总会承诺,保育院自诞生之日起按500名生员拨给经费。
1938年10月7日,总会汇来开办费5000元、至1939年4月的经费5486元。
同时,儿童入院私人津贴每月拨给3元至5元(幼稚班3元,婴儿班5元。
有的资料记载幼稚班2元,婴儿班3元)。
小学部从此有了固定经费,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
建立新址,条件大改善。